狼行天下 第23章 捨我其誰,強者心態 (3)
    公元619年,劉武周叛亂,率眾南下,相繼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將,幾乎佔領河東全境。唐高祖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並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並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於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後來,李世民率兵挺進中原,勢如破竹,相繼收復了河南的多數郡縣,將隋朝的殘餘勢力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孤城之中。接著,生擒了竇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繼平定了隋末以來兩個勢力最強的領袖。

    李淵有四個兒子:建成、世民、玄霸、元吉,李玄霸早死。唐高祖讓老大李建成當了皇太子,老二李世民當了秦王,老四李元吉當了齊王。雖說李淵是唐朝的第一個皇帝,可實際帶兵打天下的是年輕的李世民。他為唐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朝廷上威望特別高,勢力也最大。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見了都挺妒忌,同他合不來,還總想害死他。一天夜裡,李建成請李世民去飲酒。他在酒裡偷偷放了毒藥,李世民喝下去以後,吐了好多血,幸好沒被毒死,後來李元吉又在唐高祖面前說李世民的壞話,想借父親的手殺了他。李世民手下的幾個親信知道了,都勸李世民搶先動手,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免得自己被害。李世民答應了。

    公元626年7月2日。這天李世民率領尉遲恭等人,帶了一支人馬埋伏在玄武門。不多久,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也騎著馬來了,他們都是奉李淵之命來見駕的。可是到了玄武門,他們覺得有點不對勁,那個熟悉的領兵將軍常何不知到哪兒去了,守衛人員看起來也很陌生。正疑惑時,門官出來傳話,要他們把護衛留下,隻身去見李淵。李建成一聽,調轉馬頭就往回跑。這時李世民一邊高叫:「站住,別走!」一邊騎馬趕了過來。李建成哪裡肯聽,只是沒命地跑,李世民眼疾手快,搭弓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見狀,也要拉弓射李世民,但心裡慌張,他拉了幾次弓都沒拉開。這時尉遲恭帶了七十名騎兵趕到,一陣亂箭把李元吉射下馬來。李元吉嚇得拚命逃,又被尉遲恭一刀砍死。

    李淵在宮中等著三個兒子,卻聽到外面亂成一片。正不知是怎麼回事,尉遲恭已手持長矛帶著人馬湧了進來。他向李淵稟報說,李建成、李元吉陰謀作亂,已被秦王殺了,「秦王怕亂兵驚動皇上,特派我來護駕。」他又要李淵下令,讓太子宮和齊王府的護衛停止抵抗。李淵聽了,大吃一驚。面對這樣的形勢,他只好順勢應變,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後,他又傳位給李世民,史稱唐太宗。李淵自己做「太上皇」去了。這場流血事件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這是一場無法避免的事件。在狼的世界裡,適者生存的大自然法則永遠持續運作著,就像最虛弱的馴鹿必定為狼所捕獲一樣,最虛弱的狼也永遠是失敗者。在眾皇子爭奪皇位的激烈廝殺中,橫生暴死乃家常便飯,能苟活已是不易,更何談能夠坐上那萬人矚目的龍椅。李世民可以登上皇位,溯其根源,無非是得益於他從群狼的追逐奔跑中,所悟出的狠辣狼性之道,並且練就了一身出人頭地的過硬本領。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親手射殺了長兄建成,毫不手軟,像狼一樣兇猛果敢地奪取了太子位。

    李世民用武力奪得了帝位,在他坐上皇帝寶座後,並沒有像中國封建社會的大多數權力人物一樣自以為大功告成,可以坐下來好好放鬆一下,利用手中的職權盡情享受一下榮華富貴的滋味。相反,他比登基前更加勤於政事,一頭埋在公務裡,每天只睡很少的時間,整天在金殿上和文武大臣討論國政,裁決案件和辦理公事,有時一連幾個小時也不肯停下來休息一下,以致常常忘記了吃飯睡覺。

    和那些志得意滿的權力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有濃厚的危機意識,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個幅員遼闊,兵強馬壯的強盛帝國(那時的唐帝國事實如此);而是一個危機四伏新生政權。他的眼睛緊緊地盯著那個剛剛瓦解的曾經強盛無比的隋帝國,不時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王朝的覆轍。

    他親眼看到了隋朝的滅亡,特別是看到了百姓的力量那麼強大,這使他一輩子都忘不了。所以,他辦事一直小心,不願意加重百姓負擔,免得自己也落個隋煬帝的下場。他希望自己的後代永遠記住隋朝滅亡的教訓,小心而又勤勉地引導他的帝國走出荊棘,走上繁榮,走向輝煌。

    他經常跟大臣們說:「我年輕時候生活在民間,對老百姓的疾苦知道得很清楚;後來當了皇帝,處理天下大事,還不免出差錯。太子自幼生活在皇宮中,每天吃喝玩樂,百姓的艱難困苦,他從來沒有親眼見過,將來處理國事,很可能出大錯,所以你們一定要好好幫助他啊!」唐太宗一遇見機會,也不忘提醒太子。吃飯的時候,他對太子說:你知道種莊稼的艱難,懂得糧食來得不容易,才能好好對待種田人,你也才能有飯吃。看見太子騎馬,他就說:你懂得牲口的辛苦,不要把它的力氣用盡,就能常有馬騎呀(唐太宗在這裡把馬比做百姓)!

    一天,唐太宗與被立為太子不久的李治有過一次談話。

    唐太宗問李治:「你瞭解船嗎?」

    李治老實地回答說:「不瞭解。」

    唐太宗說:「船好比君主帝王,水好比黎民百姓。水能使船漂浮運行,也能把船打翻。你剛被立為太子,對此可不能不心存畏懼啊!」

    唐太宗的文言原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他對自己多年來的統治經驗的總結,也是他治理國家的基本思想。這話對後世的一些開明君主和政治家們有不小的影響,成了一句政治名言。

    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餘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大臣王侍中(侍中是門下省首長,級別和宰相相近)晉見李世民,看見已國破家亡的廬江王的漂亮妃子站在皇帝身邊,就意味深長地看了該女子兩眼。李世民看見他眼裡有話,就說:「這是廬江王的妃子,廬江王聞她頗有恣色,就殺死了她的丈夫,把她強行占為已有,如此暴虐不仁,怎能不亡!」王侍中問:「陛下以為廬江王是對是錯?」李世民回答得很乾脆:「殺人取妻,還有什麼是非可言!」王侍中反唇相譏:「陛下既然知道廬江王作錯了,為何又把他的姬妾據為已有呢,這不是重蹈廬江王的覆轍嗎?」這句活得不耐煩的「狂話」竟使李世民大為感動:「不是你直言提醒,我險些為惡而不自知了」,當即把該女子送出了宮廷,並對王侍中給予嘉獎。

    大臣魏征曾跟他講:「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明君兼聽,昏君偏信。」他堅信不疑。有一次,太宗虛心地問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樣才能區分開?魏征鄭重地答道,國君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又舉了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加以論證。他說,古代堯、舜是聖君,就是因為他們能廣開言路,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小人就不能蒙蔽他。有一些昏君,住在深宮之中,隔離朝臣,疏遠百姓,聽不到百姓的真正聲音。直到天下崩潰、百姓背叛了,他們還冥蒙不知。採納臣下的建議,百姓的呼聲就能夠上達了。魏征的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銘刻在唐太宗的心裡。從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虛心納諫。他不管你是什麼人,也不管你提意見的態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他都能虛心接受。這裡有一個「回天之力」的真事。當時,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陽破敗了的乾元殿修飾一番,以備作為到外地巡視的行宮。

    對於皇帝來說,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宮,本來是小事一樁。可是,有一個小官張玄素,卻上了一道奏折,痛陳此舉不妥。他說,修了阿房宮,秦朝倒了;修了章華台,楚國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這都是歷史的教訓。現在,我們唐朝百廢待興,國力哪裡比得上當年的隋朝?陛下在國家的破爛攤子上,繼續役使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耗費億萬錢財,大興土木。陛下沒有繼承前代帝王的長處,繼承的卻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從這一點看,陛下的過失遠遠超過了隋煬帝。這是一道筆鋒犀利、擊中要害的奏折。但是,小小的張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聵的暴君隋煬帝,冒犯天威。這不是拿雞蛋往石頭上撞麼?滿朝文武都為他捏一把汗。人們都在觀察唐太宗的反應。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別的皇帝,看到這一大不敬的奏折,當即會雷霆震怒,不僅張玄素人頭落地,而且會株連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僅沒有怪罪張玄素,反而下令召見他。此時的唐太宗想進一步地試一試張玄素的膽量,就直問道,卿說我不如隋煬帝,那我和夏桀、商紂相比,怎麼樣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紂王,都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這樣問,自有深意。不承想,這個張玄素卻直截了當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紂一樣昏亂。

    聽到這句答語,唐太宗不僅沒有發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動了。他想,一個小官,敢於冒死直諫,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諭旨,停止重修乾元殿。並且表揚了張玄素,同時賞給他50匹絹。對此事一直關注的魏征,聽到了這個完滿的結局,頗為感觸地歎道,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這都是因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說的話呀!這個「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說明了唐太宗的虛心納諫。

    唐太宗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知錯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精美絕倫的鷂鷹。他一時忘記了魏征平時說的國君不可玩物喪志的話,就興味十足地把鷂鷹放在臂上,逗著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唐太宗一時情急,趕忙把鷂鷹藏在懷裡。其實,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裡,卻故作不知。走上前去,特意講起古代帝王追求逸樂之事,旁敲側擊帝王不可玩物喪志。唐太宗擔心時間長了,鷂鷹悶死。但是,魏征說得沒完沒了,唐太宗自知理虧,不敢打斷。結果,鷂鷹還是悶死在懷中。唐太宗知錯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

    當魏征患病去世後,唐太宗罷朝五天,親自登上御苑西樓,遙望魏徵逝世之處寄托哀思。他沉痛地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帽穿戴;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現在魏徵去世,使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愛聽好話幾乎是人類的通病,權力人物對好話的偏愛則達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縱觀歷史上的那些亡國之君,只有極少數敗在強大的敵人手裡,絕大多數是被身邊的甜言蜜語打到的。只有那些鳳毛麟角的睿智人物才能夠不被好話所誤導,唐太宗就是其中之一。他充分意識到絕大多數的好話都是別有用心的,因此對阿諛奉迎之言格外警惕。他常常告誡身邊的官員:「君主如果剛愎自用,自以為比別人聰明,他的部下一定會諂媚他。結果君主失去國家,部下也不能單獨保全。隋王朝的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諛楊廣,以保全他的富貴,結果也難逃一死。各位應以此為戒,對國家大事有意見,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報喜不報憂。」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