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天下 第18章 眾狼一心,勝者雄風 (3)
    三兄弟原本是父皇眼前的紅人,在太子代善被廢之後,很有希望成為下一任人選,但人算不如天算,努爾哈赤兵敗寧遠城下,發瘡而死。皇太極為了消除這三兄弟的潛在勢力,在眾多貝勒的默認下,矯詔賜死了他們的母親大妃阿巴亥。三兄弟自此失去了最後角逐帝位的資本,眾貝勒都瞧不起這三個毫無寸功的旗主,下人也因為他們的失寵於新汗王而不加敬畏。三兄弟可謂從天堂掉到地上。此時多爾袞還是個少年,既無心計也無威望,即便兄弟多,也毫無勢力可言。

    17歲時,多爾袞終於得到了立功的機會,隨皇太極征討察哈爾多羅特部,獲得了敖穆楞大捷。被賜以美號「墨爾根戴青」,意為「聰明王」。後三征察哈爾部,林丹汗的兒子額哲率部民千戶歸降,多爾袞從他那裡獲得了傳國玉璽,得以進獻皇太極。多爾袞因此深得皇太極賞識,即晉封為和碩睿親王。僅從一個「睿」字,便可以看出皇太極是多麼的器重和重用多爾袞。從此,聰慧多智、謀略過人的多爾袞,逐漸成為後金軍的主要統帥之一。

    多爾袞幾乎是每戰必出征,而且每次都表現得無比英勇。在戰場上,他具有英勇的作戰風格,身先士卒,打戰的時候,自己永往直前,奮不顧身與敵人作戰,並積極向皇太極建言獻策,他的建議都受到了皇太極採納,收效很大。

    正當清軍準備軍需器械,討論方略,準備大舉侵明之時,或許是愛妃海蘭珠的死令皇太極悲痛過深,不久竟坐逝於寢宮清寧宮,無疾而終。

    當滿清內部進行權利整合的時候,關內也發生著變化。領導農民軍起家的李自成在西安自立為王,國號「大順」,然後領兵二十萬朝北京進發,沿途的山西河北諸地望風而降,投降的速度超過了李自成和崇禎的想像,不出兩個月就包圍了北京,兩日攻陷北京,中國大地變天了!

    這時,清軍還堵在最後的一道屏障——山海關之外。山海關是滿清貴族幾十年來夢寐以求的戰略要地,在掃除了明朝在遼西的一切據點後,山海關直接暴露在清軍的火力面前,所以明朝以殘存的關寧鐵騎防守山海關,貫徹「以遼人守遼土」的策略。「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山海關三面環山一面對海,防禦係數很高,起碼相對與李自成的農民軍以及擁有紅衣大炮的清軍來說,都是一道難題。

    多爾袞曾試圖與農民軍協同作戰,希望與李自成平分華北,但並沒有什麼結果,直到崇禎帝急詔寧遠守將吳三桂回師勤王,才知道一塊肥肉已落入他人之口。但是,歷史的偶然性使吳三桂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在山海關首先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然後率兵準備去朝見李自成。

    此時多爾袞正領著大軍朝著山海關慢慢的進發呢,完全不知道中國的歷史發生著戲劇性的變化。假如李自成稍微懂點歷史的話,就知道他要做的就是靠吳三桂牽制滿清,招降張獻忠的四川,等個三五年,集中全力掃平南明的半壁江山。很顯然李自成沒那個戰略眼光。本來吳三桂是要降他的,但最終還是因小失大,眼睜睜地看著到嘴邊的肥肉又溜掉。

    這件事壞就壞在李自成的部下看上了人家的愛妾陳園園,既霸佔人家小妾,又搶人家財產,而李自成也不管不問,他以為吳三桂沒多少膽量和力量和自己抗衡呢。在歸降路上得知此事的吳三桂終於怒了,轉臉就和清朝達成宋金協議。在他看來,讓滿清擁有黃河以北並非壞事,反正那些地方也不是明朝的,能做個南宋東晉也很不錯。

    吳三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事件,不僅改變了當時的戰局,致使滿清「漁翁得利」,成為笑到最後的人,同時也改變了幾位主角的命運。

    吳三桂與多爾袞同年,比他大幾個月。與同時代的李自成、多爾袞相比,他還算過得幸福的了,奪回美女陳圓圓不說,比李多活了二十幾年,後半生因為「開國有功」在鳥語花香的昆明當了土皇帝,也不需要向誰三跪九叩,臨死還當了半年的大周皇帝。

    李自成跟他同時的農民領袖不同,他還算修身,不好色不好享受,雖然稱帝后也選了幾個妃子,那也主要是他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這倒同多爾袞很像。他的一個妃子被阿濟格抓到時已經身懷六甲,也被殺了頭。慘的是,辛苦了大半輩子,打了一生的仗,逼死了崇禎帝后,只做了十二個時辰不到的皇帝,就給清軍像過街老鼠一樣趕回老家,在北京城費盡辛苦搜刮來的金銀全便宜了吳三桂和清軍。這就像民間所說的,「朱家面李家磨,做了一個大饃饃,送給隔壁趙大哥。」以後一年,便真的成了流寇,被追得老婆也丟了,部下也散了,一個人孤零零在九宮山被個當地農民一鋤頭砸死時,也不過四十出頭。

    多爾袞雖然此後當上了實際的皇帝,也只威風了七年,於壯年而逝。而且這七年九洲干戈開國定制,也沒有什麼閒功夫真正享受,國庫空虛,他為了解決財政問題而不加派民間糧餉,可謂費盡心機。他雖不是皇帝,可是比皇帝的責任更加重大,如果逐鹿失敗,那不僅是個人榮辱的事情,而有滅族的危機。加上滿洲內部權力鬥爭激烈,漢官存在前明遺留的惡習,這也真是飽經憂患的七年,難怪史書記載他這個人大多時候是鬱鬱寡歡,加上身體始終不好,如果像電視上那樣還有苦戀孝莊而不得的痛苦,那真正是「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由於皇太極死得很突然,又因為此前沒有明確的指定繼承人,原本擰成一股繩的滿清皇族,立刻因為皇位的爭奪而形成了兩大對立的權力中心。一個是擁戴睿親王多爾袞的白旗和鑲紅旗,這個陣營中除了多爾滾的三弟多羅豫郡王多鐸、與大哥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之外,還有順承郡王阿達禮、固山貝子碩托等。另一個是兩黃旗和正藍旗極力擁戴的肅親王豪格。這個陣營中有以圖爾格、遏必隆兄弟為代表的額亦都家族、圖賴、鰲拜為代表的費英東家族、譚泰為代表的揚古利家族,以及索尼、拜音圖、何洛會、塔瞻等人。

    兩邊的實力幾乎不相上下,而爭取到最大的中間利益派——正紅旗的禮親王代善、鑲藍旗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支持是兩邊攻堅的重點。

    按照兩白旗的意見,多鐸和阿濟格都主張立刻滅掉兩黃旗,以他們兩個人的武力來看,不是沒有這種可能。但是,多爾袞拒絕這樣做,因為,他發現代善和濟爾哈朗的態度比較傾向立皇太極的兒子。

    按照滿族舊俗「立功不立長,立嫡不立長」,論功長子豪格軍功卓著封為肅親王,論嫡皇后沒有兒子,而且豪格早已成年,唯一的不利是豪格的母親不夠尊貴,就因為如何,無子的皇后更傾向於立年幼的福臨,因為他母親是孝莊,是孝端皇后的侄女,福臨和她最親近,而且豪格成年不易控制,而且豪格繼位會讓他母親成太后,會削弱蒙古勢力的影響。所以舉足輕重的皇后不會支持豪格。

    同樣她也不會作為小叔子的多爾袞,因為叔子繼位,皇后的地位就很尷尬,沒有皇太嫂的一說。爭奪皇位的只能是豪格和多爾袞,一方是父死子繼,一方是兄終第繼。不過在封建時代父死子繼遠比兄終第繼更有號召力,所以兩黃旗的大臣索尼,鰲拜,遏必隆,圖賴,圖爾格,譚泰,何洛會拜音圖八人盟誓必舉皇子(其實就是豪格,只是沒想到還有其他皇子這個個漏洞),而且豪格有正藍旗,又有一向的盟友鑲藍旗的濟爾哈朗支持,表面上勝過了只有兩白旗的多爾袞三兄弟。

    回到多爾袞的方面,三兄弟都是親王,太祖幼子論輩分是豪格的叔叔,各個位高爵重,在議政王大臣會議這種家族式的會議上發言權優先很多,而且兄弟三人戰功卓著,在八旗裡「人氣」很高,支持者一定不少。比如他們的舅舅阿山,兩黃旗裡也有親貴支持,特別是多爾袞既是能臣又是勇將,生前皇太極指定他和濟爾哈朗共理政務,兩白旗以前是兩黃旗換旗而來,大多是老努的親兵戰鬥力不遜與兩黃旗,後來的山海關決戰,只用兩白旗就搞定李自成就可見一般,如果多爾袞稱帝,那麼他們將是天子自將,會獲得更多的利益。

    所以,代善的兩紅旗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可比楚漢之爭時的韓信,偏楚則楚勝,偏漢則漢成。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代善召集諸位王爺大臣集會崇政殿,崇政殿在瀋陽故宮裡,是兩黃旗的地盤,兩黃旗佔了地利,還派兵包圍了崇政殿,這是多爾袞奪帝失敗一個因素,因為商議僵持的情況下,豪格是可以先動手的,如果三兄弟被殺,即使擁有兩白旗無數精兵勇將也是無用。

    會議一開始,索尼公開對諸王表態:「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多爾袞讓大家發言,代善主張立豪格,豪格這個人就是關鍵時刻真不行,他假做謙讓,不料,多爾袞立刻接上他的話,說既然肅親王自己都表示不行,那麼,再立他人吧。這時,阿濟格表示要立多爾袞,多鐸和兩白旗大臣拔刀向前,威脅黃旗,竭力擁戴多爾袞。代善和濟爾哈朗耍滑頭,立刻表示可以立多爾袞,代善還說立多爾袞是國家之福。多鐸起哄說立代善最好,嚇得代善連連擺手,多鐸看見大家你推我讓,於是,毛遂自薦,主張立他自己,而且,說「多鐸」的名字也記載在太祖的遺命裡。多爾袞立刻否定,大家一笑而罷。這時,廊下站著的索尼等六人痛哭不止,發誓說要是不立皇子,寧願和太宗從於地下!而且,手握利刃,準備自殺。代善趁機離開。多爾袞覺得不能這樣也不需要這樣,只要不讓豪格繼位而自己輔政就是最好的策略,既可以打擊豪格,又可以將來一步步的奪權。這樣9歲的福臨作為折中方案被推為帝。

    福臨即立,多爾袞確實是從滿洲大局出發,成功避免了一場內訌。事後索尼覺得上了多爾袞的當,為了防止多爾袞威脅帝位,讓兩黃旗的人對天盟誓效忠新帝,保險起見,也讓多爾袞等王爺盟誓效忠。

    很顯然索尼低估了多爾袞這位王爺的才幹和膽略,這位王爺的文武才智超越諸王甚多,多爾袞憑借自己的才智從當年一個普通的貝勒躍居了皇帝之下、萬人之上的睿親王,是經歷了無數的政治漩渦,征戰了無數次戰役取得的,中間的辛苦和危險是不為人知曉的,對於一個梟雄而言,誓書是沒有保證的。別看現在你們幾百人同心,氣勢洶洶,過不了幾個月,頂多一、二年,本王便會瓦解你們,讓你們一個一個地拜倒在本王的腳下!這不是吹噓也不是個人猜測,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們和多爾袞相比還太嫩了。

    豪格雖然鎮壓張獻忠有功於清室,但最終還是被多爾袞羅織罪名,置之死地。與他共同輔政的濟爾哈朗,也終被擠下台。這是宮廷鬥爭中最常見的套路,實際上也是狼性生存最基本的手段。狼群制敵最快的招數,就是一口咬在敵人的喉嚨上。即便迫於敵人的威力,狼群會在對方失去警惕時出其不意地發動攻擊。

    多爾袞如願以償地打擊了政敵,分化了兩黃旗的勢力,開始一心一意地準備率軍入關爭奪南朝的萬里江山。

    在進關之前,滿清認為自身力量不足以統治中原,寧願對關內實行打完即撤的策略,以掠奪財物人口為目標。在收降了吳三桂之後,滿清即大舉進關,先把南明政權撂在一邊,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全力以赴打擊大順軍。滿清的主要作戰對象也由明朝變為李自成的大順軍。而南明政權也把農民軍當作為不共戴天的仇敵,非但不給予支援,反而配合圍堵。南明朝廷根本就沒有危機意識,更不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果然,在擊潰了農民起義軍的主力之後,滿清的兵鋒就轉向江南。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