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天下 第5章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5)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聽人說哪裡年景好就往哪裡走,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1347年又回到了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朱元璋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他目睹國是日非、人民生活惡化的現狀,意識到天下大亂很快就會來臨了。於是在回到皇覺寺後,朱元璋發奮勤學,廣交朋友,準備幹出一番事業來。

    1351年,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阜陽)發動起義,並推韓山童為明王。同年八月,彭瑩玉、徐壽輝在蘄水(今湖北浠水)起義。這些起義者用紅巾裹頭,故稱紅巾軍。1352年,郭子興和孫德崖在濠州起義。

    朱元璋聞聽起義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裡,隨時可能被元官軍抓走,性命難保。正在此時,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信,湯和在信中邀請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朱元璋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朱元璋放下缽盂,趕緊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

    朱元璋入伍後,因為他作戰勇敢,而且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於是郭子興就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當時,在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並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郭子興。朱元璋聞訊後,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矛盾重重,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於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旱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

    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於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後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率著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並南下滁州(今安徽滁縣)。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後來取名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傷心。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甚是可憐,於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後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

    此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天有勇有謀,並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到軍門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只要傚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於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的書記,並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係,共創大業。

    李善長,字百室,明朝開國大臣。少年時曾經讀書,喜歡法家思想。他為人機智多謀,善於推斷時事。他勸朱元璋傚法劉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的做法,以成帝業。從而受到朱元璋青睞,作為參謀,參預機要,組織饋餉,不斷被委以重任。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攻佔太平府,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任大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封他為宣國公。後來朱元璋改制,以左為上,李善長於是成為左相國,居百官之首。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為帝,李善長被任命為左丞相。後為胡惟庸案牽連被殺,卒年77歲。李善長投靠朱元璋時,正是朱元璋急需謀臣之際。朱元璋問他天下什麼時候可以安定下來,他說:「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一番話深得朱的贊同,於是用為幕僚。後來朱元璋威名日盛,來投奔的人與日俱增。就由李善長考察他們,薦舉優秀人才。

    臣僚之間出現矛盾時,也是李善長去做雙方工作,消除隔閡,顯示了很高的才能。郭子興想把李善長調過來輔助自己,李善長堅決辭謝不去,使朱元璋更加信任他。李善長注重取信於民,建議嚴明軍紀、禁止搶掠。朱元璋十分贊同,立即嚴厲整飭軍紀,使百姓得以安定,由此朱元璋的隊伍聲名日振,附近百姓紛紛前來投奔。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佔集慶,建立了牢固的根據地,為以後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在勝利面前,朱元璋的部隊士氣有些鬆懈,擄掠事件時有發生。為整頓軍紀,李善長精心導演了一出「假殺徐達」的好戲,這齣戲十分奏效,使徐軍攻克鎮江後,秋毫無犯,鎮江城內平靜如常。朱元璋的隊伍更得民心,大大推進了根據地的擴展和軍事上的成功。從此,「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決於善長」。此後朱元璋率軍頻繁作戰,李善長則始終居守應天府(今南京)。作為朱元璋的根據地,應天府至關重要,朱元璋信任李善長,才將應天委託給他。

    而李善長也沒有辜負朱元璋的重托,他全力以赴,努力工作,表現出了極為出色的組織和管理才能,在很短時間裡,便使應天將士和睦,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百業興旺。充裕的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前方,保證了軍隊的戰鬥,為朱元璋打下江山立了汗馬功勞。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徐達率領的朱元璋大軍,在戰場上東征消滅了張士誠,北伐攻取了山東,向南逼降了方國珍,接著挺進福建,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建立全國性政權的條件基本成熟,以李善長為首的文臣謀士開始為朱元璋登基作好各項準備工作。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由李善長擔當司儀,朱元璋在六朝古都金陵(今南京)南面稱帝。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太祖去汴梁(今河南開封)視察,留李善長在京居守,大小事務都由李善長自行處置,可見太祖對李善長非常信任。以後,朱元璋把除軍事外的一切朝廷事務,事無鉅細,都由李善長掌管,李則不厭其煩,認真處理,井然有序。在朱元璋稱帝之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高築牆是指加強軍事防備,鞏固後方;廣積糧是指發展經濟生產,儲備糧食,增強經濟實力;緩稱王則是指不要過早稱帝,以免樹敵過多。這三條建議極具戰略眼光,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國號明,年號洪武,定都南京。經過十六年的戎馬生涯,朱元璋終於由一個橫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

    在江山坐穩之後,朱元璋那狼一般陰鷙殘忍的性格讓他做出了大肆屠戮功臣,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行為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火燒功臣樓。

    南京鼓樓崗的山坡上,從前有個功臣樓。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後,下令建造的。

    聽到造功臣樓,凡是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打下江山的開國功臣,無不深受感動,稱讚太祖英明。只有軍師劉伯溫憂心忡忡,來到皇宮,見了朱元璋,懇求說:「如今王業已成,臣責已盡,但願辭官歸田。」朱元璋忙說:「軍師隨我辛苦半生,如今正當享福,為何就要歸隱?劉伯溫說:「朝中政事勞神,臣年老力倦,只想過個清閒的晚年。」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許多金銀送給劉伯溫,親自送出宮外。

    劉伯溫出了皇宮,來到徐達府上,向他辭行。臨別,劉伯溫握著徐達的手說:「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話望你牢牢記住:功臣樓慶宴之日,你要緊隨皇上,寸步不可離開。」徐達一時不明白,想問個究竟。劉伯溫說:「照此行事,日後便知。」

    功臣樓建成了。這座樓,坐落在鼓樓崗的山坡上,樓身又寬又矮,看來很結實;窗戶又高又小,看來很安全。朱元璋擇定日子,邀請所有功臣前來赴宴。這一天,日頭剛落,功臣樓裡一片笙歌,燈燭輝煌。赴宴的功臣們互相恭喜、道賀,好不熱鬧。徐達心裡記著劉伯溫的臨別贈言,哪有心思與眾人寒暄。他舉目望望樓頂,雕樑畫棟,縱橫相連;低頭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鏡。忽然,他把耳朵緊貼牆壁,用手對牆敲了幾下,覺得聲音「咚咚」發嗡,他的臉刷的一下,白得像紙一樣。這時,只聽一聲喝道:「皇上駕到!」百官肅立,躬身行禮。朱元璋昂然走進大廳,笑容滿面,來到席前,忙叫免禮。眾人紛紛直起腰來。

    酒宴大開,熱鬧非凡。徐達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卻怎麼也不敢多喝,一直盯著朱元璋的一舉一動。酒正吃到興頭,朱元璋忽然站起身來,向門邊走去。徐達連忙隨後跟上。朱元璋發覺身後有人,回頭一看,見是徐達,便問:「丞相為何離席?」徐達說:「特來保駕。」朱元璋說:「不必不必,丞相請回。」徐達哀戚他說:「皇上真的一個也不留嗎?」朱元璋暗暗一驚,心想:好精明的傢伙!我的機密已被他識破。徐達見皇上不言語,又說:「皇上如果執意,臣不敢違命,懇望日後妻兒老母得以照拂。」說畢,轉身欲回。朱元璋忙說:「丞相隨我來。」

    他倆剛走出幾百步,突然,「轟隆隆」一聲巨響,功臣樓瓦飛磚騰,火光沖天,可憐滿樓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來,朱元璋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設下這火燒功臣樓的毒計。

    徐達從功臣樓死裡逃生,回到家裡,整天飯不想吃,門不敢出,沒有多久,憂鬱成疾,背上還害了個疽瘡,人瘦得脫了形。

    一天,兩名太監帶人抬著一隻清蒸公鵝來到徐達府上,說:「皇上聞知丞相貴體不佳,特命小人前來問安。」徐達知道,公鵝是發物,害了疽瘡,再吃公鵝,豈不要命,這是皇上賜死啊。想著想著,兩行熱淚潸然而下,上前謝恩,收下了公鵝。沒有多久,他就含恨死去。

    朱元璋瘋狂屠殺功臣元勳的心理動因,後世歷史學家有不同的解釋,最有代表性的解釋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擔心他死後強臣壓主,所以事先消除隱患。這種解釋有一則宮廷秩聞可為佐證:有一天皇太子勸說父親不要殺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長滿了刺的棍子丟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來。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結果給扎破了手掌並連聲呼痛。朱元璋說:我事先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難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嗎!就算上面的解釋是真實的,也說明被殺的功臣全蒙受不白之冤,「謀反」根本是莫須有的罪名,而在屠殺功臣的同時也助長了司法制度的黑暗。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