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在大街上對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作個隨機調查,問問他們,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除了長大長高之外,還有什麼不同於小時候的特殊變化,我保證,十之八九的父母會說:現在他不太願意和我們聊天了!
是呀!曾幾何時,那個小時候一放學就圍在「我」的腳邊轉,還一直嚷著「媽媽,媽媽,我告訴你……」的孩子到哪裡去了?為什麼他現在不再告訴我學校裡都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現在我和他說話,他就心不在焉地敷衍我,然後一溜煙兒就不見了?為什麼現在我只要多問兩句話,他就不高興、不耐煩,還嫌我囉唆,可是和同學在電話裡聊好幾個小時都不嫌累、不嫌煩?
答案其實很簡單,除了我們有時候確實因為太操心而有點兒囉唆之外,這和青少年心智能力的發展也有很大的關係。對這個半大不小、似成熟而非成熟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每天學校發生的事很多:有課業上的,有與同學相處上的,有和偷偷喜歡的異性相關的,有和最新的校園八卦事件有關的……這些遠比兒童時期多得多的信息和事件湧入後,都需要他去統合消化,而他又不像成年人那樣,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消化完畢。所以很多時候,他需要回家後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裡安靜下來想一想,理清頭緒。
可如果這個時候,他一進門,我們就問:「今天在學校裡怎麼樣啊?」還在整理思緒、不想講話的他,只好回答「還行」或「沒怎麼樣」。我們一聽,想他這麼敷衍了事,於是就不高興地繼續追問:「什麼叫還行!你就不能好好地和我說說話嗎?」孩子那本來就已經有點兒亂的腦子,被我們這麼一煩,就更亂了。為了避免進一步的干擾,他戴上耳機,走進房間,把房門關上。媽媽一看,就更生氣了,於是跟著他走進房間,坐在床沿邊,非要讓他把耳機摘下,和自己說個清楚。接下來的故事發展,我們就很清楚啦!
所以,我總是建議媽媽們,當孩子從學校回來之後,只要給他一個溫暖燦爛的笑容和簡單的招呼,讓他知道我們很開心看見他回家了,但我們不強迫他說話,直到他準備好說話了為止。我們等待,等待他花點兒時間讓心情恢復,讓振蕩的荷爾蒙恢復,讓還沒理清頭緒的思路恢復。只要我們理解他需要一些時間和空間來整理自己,之後,就能從容應對我們關心的詢問,那完全不必要發生的衝突就可以避免了。
這個方法除了可以避免上述的矛盾衝突之外,還能避免另一個可能的衝突產生:如果他耐著性子回答了我們的問題,我們也根據他簡短的回答而在還沒有看清事情的全貌之時,就快速地作出了一些反應,而這反應又不是孩子所期待的,他在挫折之餘就會反擊說:「反正我說了你也不懂,說了也是白說,還自找麻煩。」例如:
我們問:今天在學校裡怎麼樣啊?
孩子很簡短地回答:今天誰誰誰特逗,被老師痛罵了一頓,還罰跑操場三圈!
我們一聽,很擔心,立刻問:為什麼?跟你沒關係吧!你沒惹事吧?!
孩子的聲音開始有點兒煩:你怎麼每次都這樣,為什麼只要有人惹事就一定跟我有關係?!
我們趕快打圓場說:我不是說一定跟你有關係,我不就是擔心而已嘛!
孩子的聲音逐漸變得高亢:這有什麼好擔心的,你就不相信我能有點兒好事!算了算了,不跟你說了,反正說了你也不懂!
這回該媽媽生氣了:你這孩子怎麼就變成這個樣子了,都不讓人說話啦!是不是翅膀長硬啦!
……
接下來的劇情發展我們也都猜得出來了。
所以,在討論「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這個話題之前,我想先提出幾個要點。
建立良好的溝通之前要明白的幾點
第一,孩子和我們一樣,有權利在不想說話的時候不說話。
我兒子是個政治經濟風險分析師,同時擔任英國一家智庫的全球市場總監職務。他的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腦力,也需要長時間和別人說話溝通。所以當他回到家來,我會用很愉悅的聲調說:「Hello,你好嗎?」他通常就會回答我說:「很好,謝謝!」接下來,我們就不再說話,一直到他找我說話為止。
有一次我們都到上海出差,也正好都在差不多的時間從上海搭飛機回北京。那次他是去主辦一場全球風險研習會,會上他除了擔任引言人,還負責一節演講和一上午的同步翻譯。那天我先到上海機場,短信聯繫後,我知道他十多分鐘後也會抵達。十多分鐘後,他走到我的座位旁邊,只簡短地說了一句:「媽媽,你好嗎?」然後就比個手勢示意我他要到候機室那頭另一個角落去坐。我微笑地點點頭。然後,母子倆就安靜地分坐在偌大的候機室的不同角落裡,等候各自的飛機。
我搭乘的航班廣播請旅客登機後,我接到他的短信,除了祝我飛行平安之外,還告訴我他剛才吃了點兒東西,喝了水,現在恢復得差不多了,已經不那麼累了,我們回北京見!
如果很多媽媽羨慕我和兒子的感情好,互動好,兒子也優秀聽話,我的秘訣之一就是:「尊重孩子,理解他和我們一樣,有權利在不想說話的時候,不說話。」我不會也不敢濫用自己做母親的權利,霸道地對孩子說:「有什麼不想說的,對自己的媽還有什麼不想說、不能說的!」而且,從我的實踐經驗中,我知道,當我們尊重孩子需要一些空白的空間,也給了他空白的空間後,他不僅會很感激我們,還會像小時候那樣,在需要我們的時候,圍著我們說:「媽媽,媽媽,我告訴你……」
第二,不想說話的背後,可能有些糾結的情緒。不要去引爆它!
我在第一章已經說明過青少年由於荷爾蒙分泌而造成的特殊性,也解釋過青少年比兒童時期更敏感,也更容易被同儕影響並在乎他們的看法。再加上,面對比小學或低年級時更緊張繁重的課業,青少年心理和情緒所承擔的壓力自然會比兒童時期艱巨得多。
所以,如果他在學校遭遇了不愉快,承受了必須花時間去消化的壓力(很多時候甚至是恐懼),回到家來,往往會因為情緒低落不想說話,只想一個人關在房間裡靜靜。如果這時我們還使勁地要求他說話,就等於是在原來的壓力上再加上另一重壓力。而這雙重的壓力不僅讓青少年吃不消,即便是對我們已經成熟的成年人來說,也是個吃不消的事。我想這一點,忙碌而焦慮的我們一定有深刻的感受。
因此,如果我們已知孩子不想說話的背後可能有個情緒的動因,為什麼還要去火上澆油,讓它爆發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第三,他「不想說話」,並不等於「拒絕我們」。
我想,擔心被孩子拒絕,大概是父母最害怕和難過的事了。我們很容易把孩子不想說話,錯誤地解讀為他在拒絕我們,所以我們很難過、很傷心,很難接受自己這麼愛、這麼寶貝的孩子長大後,居然拒絕了我們。於是,出於這個擔心,我們就像在大海中翻船的人一樣,拚命地想重新爬回船上,或拚命地抓住船舷旁的繩子,生怕一鬆手,我們就再也回不到船上去了。
如果我們只是單純地為被孩子拒絕而難過,那倒還好(雖然並沒有必要)。我擔心的是,我們因為感覺被拒絕而生氣憤怒,認為孩子不明白父母的苦心,甚至更嚴重地認為他忘恩負義。這個情緒會讓我們氣得口不擇言,或出手太重,或更歇斯底里地要求孩子不斷證明他沒有辜負我們。至於放任這個想法和情緒的後果,可想而知,一定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第四,他現在不想說話,並不代表以後都不想說話。
這一點,我想只要是家裡有已經安然度過青春期的孩子的父母,看了都能會心一笑!
是的,當孩子慢慢長大,慢慢度過青春期的彆扭之後,有一天,他會突然像打開了一個神奇的開關一樣,變得溫和懂事。好多孩子已經上大學或大學畢業的媽媽跟我說,孩子彷彿在一夜之間成熟了,懂事了,能體會大人的辛苦了。有一天,有個媽媽幾乎是喜極而泣地打電話給我「報喜訊」說,昨天晚上她那個正在上研究生、從前絕對不做一丁點兒家事的女兒,居然自己在家幫媽媽洗好了衣服,做了兩個菜、一個湯,還煮好了米飯,等著她和先生回家吃飯呢!
另外,許多陪著孩子安然熬過青春期的父母,也發現孩子又開始和他們說話,而且談話的內容,還能讓他們偷偷地肅然起敬呢。所以,請父母們都放鬆心情,少安毋躁,耐心等待現在還不想說話的孩子,給他時間和空間,給他溫暖和理解,等他生理、心理成熟之後,再歡喜迎接那重新轉過身來、又想和我們說話的孩子吧!
和叛逆期孩子溝通的原則
第一,要確認我們確實是「聽見了」。
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尤其是跟青少年說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這第一個重要的原則——確認我們確實是聽見了。很多時候,因為我們太擔心、太焦慮他的未來,太擔心他不知道怎麼應付足以讓他沉淪的誘惑,太擔心他將來能不能成功過上幸福的日子,所以就很急很急地想要告訴他很多事情。但是我們忘了,忘記孩子在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我們能先聽他說話。而且,如果我們不聽清楚他說的是什麼,又怎麼能給他正確的指導呢?
在我自己和很多青少年談話的時候,常常發現孩子不再和媽媽說心裡話的原因,是因為說了也沒有用。孩子們埋怨「我說了她也沒有聽進去」,或是「我才說一句話,她就已經回了我五句話」,或是「我還沒把事情說清楚,她就已經劈頭蓋臉地把我罵了一頓,那我還不如不說」。所以青少年覺得最累或最委屈的事情,就是你根本沒有在專心聽我說什麼。
所以,這是我們要學會的第一門功課——我們得學會不著急,學會耐住性子,學會先安靜地聽孩子說話。
很多父母看到這裡,可能也會委屈地說:「我有聽啊!我怎麼會不聽他說話呢?他怎麼會認為我沒有聽他說話呢?」那麼,這誤解到底是因為什麼,是在哪裡出了錯呢?呵呵,原因就出在我們聽到孩子說出第一句話的時候,馬上就啟動了一個機制——「他這句話說得真是讓我擔心。」於是,出於保護孩子的天性,我們馬上就出手開始進行指導,以免他犯下更大的錯誤。所以,孩子說完頭幾句話之後,接下來的話我們就聽不見了,因為我們的心思都放在急著指導他這件事上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