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騰訊應該如何擺脫短視症呢?
張平建議騰訊應該做三年、五年、十年規劃,並以花旗銀行和微軟如何進行專利預先部署和未來管理為例進行說明。當年花旗銀行在中國部署專利的時候,中國根本就不開放金融市場,但它繼續在中國部署專利,部署了十年之後,中國開放了金融市場,這些專利開始發揮作用。微軟的商業軟件是版權制度應用的最大受益者,它早期排斥專利,忽視專利,在20世紀90年代初意識到他人軟件專利的威脅時開始申請專利,但就在它申請專利的時候依然給外界的印象是不主張軟件的專利保護。
當它部署了十年的軟件專利後,今天我們看到它和蘋果、谷歌開始發生專利訴訟,一家有遠見的企業,需要超前進行知識產權部署。屈偉的建議是做一些不以短期贏利為目的的產品(這也是很多人的建議):為什麼像谷歌、蘋果這樣的公司會受人尊敬?因為他們做的一些項目是不以贏利為目的的,這些項目都是一些人非常喜歡和愛好的產品,比如谷歌文檔、谷歌地圖這樣的產品,對人們的確是非常有幫助的,讓用戶覺得離不開。騰訊以前可能只是想怎樣從用戶身上撈錢,但現在可以多做一些不以賺錢為目的的產品,騰訊可以把產品分為兩級,一級是為了贏利的產品,一級是為了口碑的產品,為了口碑的產品應該多做一些,因為這也是一種營銷。
張書樂則以自己在湖南衛視的見聞提出騰訊應該再發展幾個像QQ那樣真正受到喜愛的產品:「電視應該是比拚收視率,就好像企業所有的產品比拚贏利一樣,但湖南衛視做了幾款欄目不是比拚收視率的,它的收視率極低,那麼為什麼還要做呢?它的考慮是作為精品,作為樹立品牌的欄目,它可以是不賺錢的,可以沒有多少收視率,可以是小眾的節目。騰訊下一步應該跳出所謂的山寨、創新或者壟斷、開放的視野,專心做出一款新的精品性的東西,騰訊除了QQ被外界稱道,能不能有第二個高峰呢?難道總是被別人說成『綁架用戶』?」
魏武揮的建議是不要過於注重結果,他認為今天的消費市場基本上是創造需求的,而創造需求需要擁有一個浪漫情懷的契機,但騰訊是一家特別務實的企業,務實得過頭,這就像結婚與戀愛,戀愛多是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而騰訊更擅長的是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顯得很枯燥。「騰訊的基因是太務實,這就會造成目光短淺,看到錢就去賺點。」在他看來,谷歌仍然保留了相當多的浪漫情懷。
來自美國在線總部的寧力則建議騰訊不要過於為客戶需求所困,而應該引導客戶需求。「中國的網站一般都圍繞客戶的需求做文章,幫他們解決問題,但在美國很多公司要做的是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全適應這種生活方式。比如蘋果,當時都已經快倒了,但是它通過創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開始出了一個iPod,後來出來了iPad、iPhone一系列的東西,日本的電器商就沒有生意做了。」他認為目前的互聯網有很多的變化,騰訊不能完全把頭埋在沙裡,像鴕鳥一樣,不看外面,只顧賣力地往前走路,而應像谷歌那樣—谷歌雖然做互聯網,但是也花了很多錢投在新能源上。
無論是哪一種建議,最終都傳達著這樣一個核心思想:完全跟著用戶、跟著先行者的策略不再奏效,因為互聯網正處於一個變局時期,沒有誰知道什麼才是未來的主流,或者乾脆再也不會有主流。在這樣的市場中,騰訊如果還像過去那樣跟著用戶和被模仿者跑,可能某一天醒過來時,會發現自己處於一個完全陌生、根本不能適應的環境中。在這一點上,騰訊面臨的挑戰可能比那些中小型公司更大,因為船小好掉頭。
39)騰訊背離用戶體驗至上的原則了嗎?
的確,在21世紀初時騰訊QQ(當時叫OICQ)還只是眾多ICQ複製者中的一員,而且馬化騰還一度打算以100萬元將其賣掉。但馬化騰本人是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而且幸運的是,他同時也是個ICQ發燒友,這讓他能從用戶體驗的立場出發,在OICQ中增加了許多針對中國市場、能提高用戶體驗的功能。
隨後,這一經驗被固化為一種屢試不爽的模式,即騰訊並不急於成為第一,而是等待兩個以上的參與者出現並證明有機會後,通過改善既有產品和服務的用戶體驗,迅速後來居上。但到後來,隨著QQ用戶規模的不斷增加,騰訊有了一種更加簡單有效的後來居上方式,即借助QQ終端接近用戶的先天優勢,利用彈窗推廣新的模仿產品。這樣一來,不但QQ用戶的體驗受到影響,騰訊也容易滋生對用戶的忽視傾向—因為即便產品和服務的體驗沒有什麼改善,甚至不如之前的產品和服務,憑借QQ這一渠道的獨佔性,騰訊也能暢通無阻。
到3Q大戰時,這種模式發展到了極致:由於騰訊認為360扣扣保鏢會威脅到QQ及其衍生的新品推廣模式,從而給騰訊帶來「滅頂之災」,於是用戶利益在二選一中被正式放在了第二位。騰訊聯席CTO熊明華道出了這一轉變的根源:
「你也許說只要用戶喜歡我們就應該做,但是360的扣扣保鏢會把QQ的一部分廣告屏蔽掉,這可能是用戶不想要的東西,但對於騰訊來說,這是一個商業的東西。如果一個瀏覽器可以把新浪上的廣告全部屏蔽掉,用戶肯定喜歡,但是新浪肯定不幹,因為這樣新浪就完蛋了,就沒有辦法持續工作。所以,這需要有一定的平衡。」
但很快,騰訊高管們就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大錯誤。「我們也覺得確實對不起用戶,我們弄完之後也趕快道歉,但是道歉也沒有用,傷害已經造成了。」顯然,騰訊過高估計了用戶的忠誠。
而賈敬華則更直接地道出了問題的關鍵:「騰訊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已經慢慢把用戶忽略掉了。最初騰訊很熱心地傾聽用戶的聲音,包括當初好友的上線到QQ群的誕生以及QQ群人數不斷增加,這是騰訊傾聽用戶聲音的結果,但是從大的角度來講,騰訊已經把用戶忽略掉了。」
他接下來的話也許足以讓騰訊高層嚇出一身冷汗:「如果現在有一款很好的產品替代QQ的話,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逃離QQ,因為現在QQ的產品體驗已經無法跟早期相比,當時的QQ第一很省資源,第二很方便,現在QQ夾雜了太多東西,從社交到電子商務,變得比較複雜,讓我們有一點不喜歡了。」
趙曙光認為,騰訊必須重新回到專注技術的發展。「騰訊真正用戶體驗做得好的、技術做得好的就是IM。看騰訊網比其他的互聯網公司用戶體驗做得好嗎,技術做得好嗎?QQ的電腦管家敢說比360做得好嗎,技術做得好嗎?我們敢說騰訊比百度搜索做得好嗎?壟斷有四種形態:政府授權的壟斷、自然壟斷、利用市場地位形成的壟斷、技術創新形成的壟斷。騰訊IM成功以後所有產品都利用IM的優勢地位去推,而恰恰拋棄了早期做IM時精心做用戶體驗的道路。騰訊今天的流量做到第一,是靠騰訊網嗎?沒有IM,騰訊網是什麼?沒有IM,騰訊的電腦管家是什麼?騰訊自從IM做成功了就開始轉向利用它在IM領域形成的市場優勢地位去擴張。騰訊不應該利用自己的市場優勢地位去進行擴張,而應該重新回到老老實實地把技術產品和用戶體驗、產品做好的路子上。」
但羅振宇認為僅僅回到技術路線,可能騰訊仍然不能解決用戶體驗變差的問題。騰訊之所以招致口誅筆伐,與互聯網的體驗經濟特性有關。在強調產品功能和性價比的時代,用戶關注的是產品的性能和價格,即便你對用戶不那麼友好,也不用擔心用戶會拋棄你,而現在騰訊的用戶眼裡絕容不下沙子。在某些時候,騰訊的高管們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種轉變。
「騰訊講注重用戶體驗,這話是真的,是發自內心的,但是我們為什麼覺得這個事件顯露出它的用戶體驗最差呢?很簡單,這是兩個產業時代的問題。對於產品經濟來說,產品好就意味著一切,可是對於一家創意產業的公司來說,一切好才是一切。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相當於開一家餐館,騰訊可能此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菜品的研發、口味的處理上,但是很不幸的是門口接待的服務小姐見人就罵,騰訊沒有意識到現在的客戶體驗已經遠遠超越了產品本身,進門時的迎賓小姐、餐館的佈置、讓不讓抽煙等所有的一切都構成用戶體驗,但是騰訊在這些體驗上幾乎都沒有做好,無論是機構上還是思想上,都沒有準備好。」羅振宇說。
有一點似乎肯定,騰訊高管的當務之急,是在公司重新激活用戶體驗至上的文化,重新贏得用戶的信任。這對騰訊而言,是切切實實的利益所在—在互聯網迅速變局的時代,擁有用戶的信任與信息能更好地幫助公司掃清前途的迷霧,提供創新所需的方向。過於追求短期回報只會讓公司離用戶越來越遠,從而最終被用戶所拋棄。
40)龐大的用戶群會繼續幫助騰訊獲得成功嗎?
騰訊QQ有超過6億的註冊用戶,最高同時在線人數超過了1億,這在用戶數為王的互聯網領域,對任何公司都是一筆巨額財富。而今天的騰訊某種意義上正是建立在這些用戶基礎上的龐大應用帝國。但3Q大戰也表明,即便是擁有如此規模的用戶量,也不足以讓馬化騰和騰訊的管理層感到心安,高聳的大廈也可能被一個毫不起眼的破壞性產品或商業模式顛覆。
實際上,即便騰訊能夠繼續高效地開發出各種新的應用,也可能難以保證這些用戶會在騰訊的下一個12年對其依然忠誠。胡泳將那種認為用戶是自己私有財產的公司稱為放牧者心態。
原因是,在互聯網世界,用戶擁有完全的選擇權—互聯網整個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造出各種各樣的工具,並最終為人所用。這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一旦你把一些使用工具的權利下放給用戶以後就很難再收回來,這是新媒體時代特別大的風險,因為用戶一定會抓住這個權利,自己來決定使用互聯網工具最好的方式、最好的用途,然後由他怎麼來做。不管是多麼強大的公司,比如說Facebook可能是非常強大的,但是如果在非常關鍵的地方玩得不好,用戶也可以拋棄它。
「我不覺得互聯網時代會有非常強大的公司牛到說現在已經篤定知道用戶要什麼。它是上帝,告訴用戶我給你這個東西,你應該這麼做,我覺得凡是這樣想的公司最後都會自食其果,這就是我說的失去人心。」胡泳警告道。
祝志軍也持這個觀點,不過他用的是「護城河」的比喻。「你挖了那麼多護城河,這個護城河還起作用嗎?剛要過河的時候就弄出這麼大的事來。在未來的互聯網時代,這些護城河還起作用嗎?所有習慣都會轉移,我們可以在手機上閱讀、消費、上網、看電影、看電視,我最近下了很多應用,騰訊並沒有表現出在移動互聯網上更好的產品使用體驗。簡單地說下輸入法的問題,現在手機很多都是觸摸屏,過去只是把傳統的輸入法放在手機上,手指粗的人很容易按錯,發短信就需要很長的時間,比如百度的輸入法和搜狐在手機上的輸入法沒有任何區別,都不方便,個人電腦上的輸入法也大同小異,但是手機上要考慮很多。如果做不到這些的話,你挖的護城河全會形同虛設。」
而更壞的情況則是,騰訊可能會像那些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一樣,墮入資源詛咒的宿命。「所有石油的富國都沒有成為技術的強國,中國也是這樣,山西作為煤炭大省也沒有發展成技術強省,騰訊有中國最龐大的用戶資源,有最強大的IM系統,我們在發展其他業務的時候,會不會也掉到這個資源的詛咒裡面去?我覺得騰訊應該老老實實回到最本質的地方去,像當年做IM一樣,把技術創新做好而不是依賴強大的用戶群,應該擺脫這種資源的詛咒。」趙曙光說。
羅振宇也認同這種觀點,不過他把騰訊擁有的資源歸納為渠道,並從全球歷史的角度證明這種建立在渠道上的優勢有多麼不可靠。「19世紀時美國最掙錢的產業是鐵路,那時股市上70%的公司都跟鐵路相關。電技術成熟以後,都是一根線就來,至於是哪裡的電用戶不關心。現在騰訊的渠道非常強悍,但強悍到一定程度,從經濟學角度看它的外部性就足夠大,大到一定程度就會被政府接管。騰訊即使開放,把自己變成渠道的運營商,如果20年後出現危機怎麼辦?所以對騰訊來講,不要僅僅迫於公眾呼籲和壓力,僅僅將開放作為現在困境的解決方案,而應該以一種更好的心態去想應該做什麼。」
綜合起來就一點:用戶已經開始向外看,他們受到的誘惑更多,注意力更容易偏離,而技術的發展和用戶之間聯繫渠道的多樣化,也使用戶從一個平台轉向另一個平台的成本大為降低,而在類似無線互聯網這樣的新平台上,騰訊幾乎再也難以形成在有線互聯網時代的近乎壟斷的地位。在這種趨勢面前,所有繼續將用戶視為自己牢牢控制的財產,而非需要付出100%努力去服務的對象的公司,可能都會遭遇挫折。
41)騰訊的產品力正在下降嗎?
長期以來,騰訊在推出新產品時都堅持一個原則:只有當市場上已經有人做而且市場反響不錯時,才會迅速介入,並很快獲得數一數二的份額。從騰訊發家的QQ,到後面的門戶、搜索、遊戲、電子商務等,迄今騰訊的產品已經接近200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