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族Ⅱ:誰的時代 第39章 2010中國「蟻族」生存報告 (4)
    在2008年與2009年的訪談中,課題組成員切身感受到「蟻族」對自身的肯定。在本次研究中,課題組對受訪者如何評價「蟻族」進行了研究。「理解」、「辛酸」、「堅強」三詞最能表達受訪者對「蟻族」的情感。課題組分析發現,「蟻族」對自身評價詞語的選擇與「蟻族」身份認同之間存在相關性,「堅強」作為一個較為明顯的褒義詞,得到更多自視為「蟻族」的受訪者的青睞,這反映了這一群體的內群體偏好特點。

    社會普遍認為「蟻族」屬於弱勢群體,但本次調研發現,對於「蟻族」是否是弱勢群體,受訪者的意見並不一致,「是」與「不是」兩種觀點基本上各佔一半(50%認為「不是」,47.9%認為「是」,2.1%「未答」,將「蟻族」是否屬於弱勢群體與身份認同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發現,身份認同對受訪者是否認為「蟻族」是弱勢群體沒有顯著影響。也就是說,雖然外界普遍認為「蟻族」弱勢,但受訪群體——無論是否認同自己的「蟻族」身份——都沒有顯著地認為「蟻族」是弱勢群體。

    2.身份認同的外群體貶損

    「富二代」、「官二代」是與「蟻族」有著鮮明區別的群體。課題組研究發現,受訪者對於「富二代」、「官二代」的態度,持「憤怒」(58.3%)、「悲哀」(49.4%)、「羨慕」(42%)三種情感的相對較多。受訪者對這兩個群體充滿著複雜的情感,既有肯定也有否定,但多數對「富二代」、「官二代」的情感集中於負性,只有極少部分表示了理解。選擇上述三個詞語與「蟻族」的身份認同有何關聯,課題組分析發現,對「憤怒」一詞的選擇與「蟻族」身份認同之間存在相關性,「憤怒」作為一個較為明顯的貶義詞,得到更多認同「蟻族」身份的受訪者青睞,反映了這一群體的外群體貶損特點;而對「悲哀」、「羨慕」兩詞的選擇與「蟻族」身份認同之間未發現顯著相關。

    綜上,課題組2010年調研發現,認同「蟻族」身份的受訪者在選擇詞彙形容「蟻族」時更多地選擇「堅強」一詞,表現出顯著的內群體偏向。而在對自身所處群體是否弱勢(對群體的負向評價)上沒有顯著的差異,表現出「蟻族」對自身的正評價或者說「內群體偏好」很顯著,「蟻族」開始體驗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

    同時,認同「蟻族」身份的受訪者在選擇詞彙形容「富二代」、「官二代」時更多地選擇「憤怒」一詞,表現出顯著的外群體貶損偏向。可見,「蟻族」群體對外部的負評價或者說「外群體貶損」很顯著,表明「蟻族」對於群體外成員繼承和世襲資源有較強的怨恨和不滿。

    還要指出的是,正如阿瑪蒂亞·森(Sen)在《身份與暴力》(2009)一書中所說,每個人都有多種不同的身份,但人們往往傾向於選擇某一個作為「優先」。具體身份的重要性取決於環境:一個「蟻族」,當他在公共汽車上給老年人讓座時,他的身份選擇是「青年」;在看到「日本軍艦在釣魚島巡邏」而感到氣憤時,他的身份選擇是「中國人」;但是,當他們疲憊地奔波於工作地點與聚居地,當他們環視自己居住的破舊小屋時,當他們思考自己的未來時,他們更可能會優先選擇「蟻族」。他們選擇這個身份的過程本身就表明了他們的一種價值觀,身份認同的其他方面只是這種價值觀的延伸。

    二)「蟻族」身份認同的影響因素

    課題組研究發現,「蟻族」概念提出後,戶口和媒體的推廣與建構是「蟻族」身份認同的主要影響因素。

    1.戶口

    本次研究將戶口分為本地城鎮、本地農村、外地城鎮、外地農村等四類,課題組分析表明,戶口類別與身份認同之間存在顯著相關。結合本次調查的受訪者戶口類型呈現的「本地少於外地、城市少於農村」的特點,對持本地戶口者,無論是城鎮戶口還是農村戶口都更多地否認自己的「蟻族」身份,其中持本地城鎮戶口的受訪者最少認同自己的「蟻族」身份。而持外地戶口的受訪者更為傾向於承認自己的「蟻族」身份,其中又以持外地農村戶口的受訪者傾向性最高。就是說,戶口類型為外地農村的受訪者最傾向於認同「蟻族」的身份。

    2.媒體的推廣與建構

    「蟻族」這一概念的推廣與媒體的作用密不可分,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媒體構建出來的。課題組通過「百度指數」來考察媒體對「蟻族」概念的推廣效應。從2009年9月下旬「蟻族」概念進入媒體,到10月底時媒體關注度達到了一個高峰,隨後媒體的關注度則呈現「高峰——低谷——高峰」的週期性變化模式。這種高低相間的模式反映出媒體已經將「蟻族」納入常規的報道之中,持續跟進。到了2010年「兩會」前後,媒體和用戶的關注度都出現了一次爆發,之後除了4月中旬、5月下旬和6月下旬的三次高峰外,「蟻族」的用戶關注度始終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這一曲線圖中,很多媒體關注的高峰都伴隨著用戶關注的高峰而出現,這反映了媒體報道在「蟻族」身份認同信息中的推廣作用。

    在形象建構上,媒體對「蟻族」的報道基本上沿著「紀實(揭秘)→感慨(情感宣洩)→反思→積極引導→引入其他關聯→積極建構」的路徑展開(邊靜,張娟;2010)。對此,課題組考察了與「百度指數」同時呈現的新聞熱點。

    表2–1不同階段媒體報道熱點

    文章名 報道路徑 來源 時間

    80後大學畢業生緣何成「蟻族」 紀實(揭秘) 外匯通 2009–9–21

    「蟻族」,你瞭解多少? 紀實(揭秘) 《北京青年報》 2009–9–28

    那些大學後的「蟻族」 紀實(揭秘) 《羊城晚報》 2009–10–10

    「蟻族」:一個可能像「知青」那樣流行的單詞 紀實(揭秘) 中國新聞網 2009–10–16

    「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紀實(揭秘) 中國台灣網 2009–10–19

    「蟻族」:發出潘曉式的疑問和感歎 感慨(情感宣洩) 中國網 2009–11–23

    「蟻族」讓我們反思什麼反思 東北新聞網 2009–11–30

    都市「蟻族」:我省,省省省! 紀實(揭秘) 中國新聞網 2009–12–7

    「蟻族」生活夢想從這裡開始 積極引導 北京電視台 2009–12–14

    美媒:中國大學生「蟻族」活得不易 引入其他關聯 中國網 2010–2–8

    20名江城「蟻族」今游植物園欲求「桃花緣」 引入其他關聯 騰訊大楚網 2010–2–16

    虎年伊始展望願景:「蟻族」的前途是光明的 積極建構 騰訊大楚網2010–2–20

    感受「蟻族」蝸居生活 紀實(揭秘) 天府熱線 2010–3–3

    楊瀾建議「蟻族」轉戰二三線城市 積極引導 外匯通 2010–3–9

    從「蟻族」現象看中國教改 反思 大河網 2010–3–15

    「蟻族」的尊嚴在哪裡 反思 天山網 2010–3–22

    楊箕村臨近搬遷「蟻族」四處尋新窩 引入其他關聯 鳳凰網 2010–4–26

    河南「蟻族」大學生將獲就業援助 引入其他關聯 中國新聞網河南新聞2010–5–5

    讓「蟻族」「活得更有尊嚴」 反思 中國教育信息網 2010–5–26

    正視並改善「蟻族」生存狀況 反思 鳳凰網 2010–6–6

    一線樓市房租暴漲全國百萬「蟻族」面臨困境 引入其他關聯 新浪網 2010–6–25

    「蟻族」執著憧憬未來 引入其他關聯 MSN中國 2010–6–28

    生計艱難「蟻族」逃離「北上廣」 反思 易闊每日財經 2010–7–29

    從表2–1中不難看出,媒體對「蟻族」的報道熱點在經過了一個月的「紀實」報道後轉入「感慨階段」,其後又進入「反思階段」。隨後開始關注「蟻族」的積極方面,在引入美媒報道中國大學生「蟻族」生活狀況和武漢「蟻族」相親等關聯新聞後,在新年伊始積極構建「蟻族」的美好未來。此後進入全國「兩會」期間,特別是2010年3月2日政協委員到唐家嶺走訪引起了媒體的大量報道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自此之後媒體的報道多為「反思」和引入其他關聯(具體可參考本書第六章「蟻族大事記」部分)。

    身份認同是一個經過類化、認同、比較的過程。類化指人們將自己納入某一群體,認同是認為自己擁有該社團成員的普遍特徵,比較是評價自己認同的社會群體相對於其他社會群體的優劣、地位、聲譽。媒體的報道促使了「蟻族」的身份認同。在最初的報道中,「蟻族」的特徵被集中暴露出來,而在類化過程中,個體通過這些特徵來區分內群體與外群體,當「蟻族」發現自己的社會特徵與「蟻族」群體的核心特徵相符時,就會將自身劃分到「蟻族」之中。再往後的「感慨與反思」讓「蟻族」從感性和理性兩個角度進一步地形成對這一群體的認同。可以看出,媒體對「蟻族」概念的傳播及其社會形象的構建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而對「蟻族」的身份認同有著重要影響。

    三)「蟻族」身份認同的效應分析

    建立身份認同後,人們會把自己視為某個群體的成員,而不是獨立的個體。同樣,當人們把他人視為自己所屬的群體成員時,便會忽略群體內個體的差異性,而強調其同質性,而對外群體則強調其差異性。從這個意義上說,「蟻族」的身份認同的建立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

    1.積極意義——歸屬與自尊的滿足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們具有愛和歸屬的需要,也有自尊的需要。身份認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蟻族」歸屬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

    在「蟻族」概念提出之前,「蟻族」知道自己不是大學生、不是農民工、不是白領……到底歸屬於哪個群體,自己尚不知曉。課題組三年來的研究表明,「蟻族」的生活狀態往往不被家人所知,家人仍然認為他們是「天之驕子」,但實際上,他們收入低且不穩定,生活條件差,缺乏社會保障,社會支持系統不容樂觀……「蟻族」身份認同的形成會讓他們增加對群體內同質性的認識,使他們感知到與自己具有同樣特徵和生活狀態的人有很多,自己可以屬於一個群體——「蟻族」,這種認同感滿足了他們的歸屬需要。

    艾布拉姆斯(Abrams)和霍格(Hogg)(1988)認為,成功地進行群體間的區分可以提高社會認同從而提高自尊。作為群體成員,個體越積極地將內群體與外群體進行區分即會獲得越高的自尊。在社會比較中,「蟻族」積極地將自己所在的群體與「啃老族」、「富二代」等群體區分開來,努力發掘自身所屬群體的優點,如「堅強」等,從而來提升自尊。

    2.不穩定的後果——群體關係覺知

    社會認同不僅包括對群體特徵的認知,還包括對群體關係的覺知。有研究表明,「蟻族」一詞與「農民工」、「蝸居」等詞語在百度搜索中有較高的相關度(邊靜,張娟;2010),這反映出「蟻族」被賦予了「弱勢、艱苦、生活得不到保障、游離在城市主流之外」等意義,顯現出在社會比較過程中,「蟻族」所受到的評價多數是負面的。而作為「蟻族」的一員,個體為了維護自身的尊嚴會對這種負面評價作出應對。

    在應對策略的選擇中,群體成員往往傾向於在社會流動、社會創造和社會抗爭等策略中進行選擇。當然,具體採用哪種策略,主要取決於他們對社會流動所持的信念。而對社會流動持怎樣的信念則取決於他們對自己所屬的群體與其他群體關係的覺知,即對群體邊界的可滲透性、群體地位理性和這些差異穩定性的覺知(張瑩瑞,佐斌;2006)。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