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族Ⅱ:誰的時代 第38章 2010中國「蟻族」生存報告 (3)
    絕大部分的「蟻族」在面對網絡群體事件時會保持沉默,只有極少數「蟻族」(9.7%)聲援過網絡群體性事件,但絕大多數的「蟻族」(78.9%)認為網絡群體性事件會對現實生活產生影響。總體上看,面對網絡群體性事件時「蟻族」參與度低,關注度高,存在著「只看不動」的現狀,旁觀者居多。

    4.網絡經歷

    課題組調查發現,在受訪者中,所發文章或帖子被大量回帖和大量轉載的比例分別佔到43.7%和27.7%,表明「蟻族」對社會事件或是有關生活狀況的觀點得到了其他群體網民的廣泛認同。同時,22.7%的受訪者曾在博客中評論社會現象或社會事件,吸引大量網友關注,又有21.8%的受訪者有過做版主經歷,14.3%的受訪者製作的視頻被大量下載或瀏覽(「蟻族」群體中很多人從事著IT相關職業),這些顯示出「蟻族」中存在著出現「意見領袖」或「公共知識分子」的跡象。此外,受訪者中有近二成的人(19.7%)曾有過通過「代理服務器」登錄境外網站獲取信息的經歷,值得特別關注。

    「蟻族」與網絡的關係在2009年調查中發現為「用而不沉迷」,在本次調查中課題組結論基本與2009年的一致,網絡依賴度較低(「待在網上」2分、「不上網難受」2.3分),網絡使用度較高(「重要信息渠道」4.2分、「節省時間」3.8分、「更加關注社會事件」3.5分)。同時對網絡信任度與2009年調查結果相比也在提升(「網絡交易安全」3.1分,與電視信息相比更相信網絡信息3.2分,「填寫真實資料」2.9分)。這些均表明「蟻族」對網絡的信任度高於平均值2.5;對於網絡生活的總體狀況可以總結為:「信而用之,用而不沉迷。」

    五)對社會現象的態度

    課題組本次調研就「蟻族」對社會現象的態度進行重點調查,通過調查受訪者對貧富差距、醫療、住房、司法、教育、富二代、打黑行動、權力分配、稅收分配、申訴權利等方面的意見傾向來判定。總體而言,在經濟方面,多數受訪者不認為拉開貧富差距能調動人們的工作積極性,但多數人認為經濟條件好的人比經濟條件差的人在社會事務上有更多的發言權,多數人認為應該從收入高的人群裡徵收更多的稅來幫助窮人;在司法方面,多數受訪者認為司法不公正的現象突出;在社會生活方面,多數受訪者認為看病難、房價高、富二代等問題突出。具體分析如下文。

    1.經濟方面

    在經濟方面,從稅收分配、經濟地位決定發言權、貧富差距等方面展開調查,在稅收方面,61.3%的人認為「應該從收入高的人那裡征更多的稅來幫助窮人」;在權力分配問題上,64.7%的人認為「經濟條件好的人比經濟條件差的人在社會事務上有更多的發言權」;在「拉開貧富差距,能調動人們工作積極性」的問題上,60.5%的受訪者持反對意見。

    2.司法方面

    在司法方面,從司法公正、申訴權利等方面展開調查。79%的人認為「如對政策法規有不同意見,人們有權向政府申訴」;在「只要不違法犯罪,法律基本與我的生活無關」的問題上,不同意的占76.5%,受訪者基本持反對意見,認為法律與生活並不是無關的;65.1%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社會司法不公正的現象突出」。

    3.社會生活方面

    在社會生活方面,從醫療、教育、住房、打黑行動、富二代等方面展開調查,94.6%的受訪者表示贊同「看病難」的提法;94.9%的受訪者認為「房價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範圍」;62.3%的人認為「高等教育對就業沒有太大幫助」;在「富二代醉酒撞人」問題上,90.1%的人認為應重懲;在打黑問題上,82.8%的人認為「打黑行動有助於打擊黑惡勢力,但難以治本」。

    4.對重大事件的關注度

    關於社會問題的關注度研究,從政治、經濟、社會等三個方面對近年來發生的較為重大的社會事件關注度展開調查。

    受訪者對社會事件的關注程度依次為:雲南監獄「躲貓貓」事件、杭州富二代醉駕案、鄧玉嬌案、上海釣魚執法事件、新疆「7·5」事件等,最不關注的四件社會事件分別是:奧巴馬訪華、湖北大學生集體救人、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創業板上市等。

    其中,對最關注的事情按類別進行分析,依次為:社會民生(34%)、司法公正(21.3%)、政策法規(17.3%)、外交(8.4%)、軍事(4.6%)、體育娛樂(4%)、文化教育(3%)、金融財經(2.1%)、數碼科技(1.7%),網絡遊戲(1.3%)、資本市場(1.1%)、其他(0.8%)、生活家居(0.4%)。由此可見,受訪者對社會民生、司法公正及政策法規等關注最多,對資本市場及生活家居等關注最少。

    六)概念傳播和改善意願

    在《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一書中,課題組提出「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這一概念,並用「蟻族」一詞予以表達。在本次研究中,課題組考察這一概念的影響力,並對「蟻族」的改善意願進行了調查。

    1.對「蟻族」概念的認識

    有75.6%的受訪者聽說過「蟻族」這個詞。在受訪者獲得「蟻族」這一概念的過程中,網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有七成以上(71.8%)的受訪者知道「蟻族」概念是從網絡上瞭解到的;朋友間的口口相傳也是「蟻族」概念傳播的重要途徑,這一比例佔到30%。此外,課題組對於「蟻族」概念的準確性,也進行了調查。在被問及「蟻族」概念的準確性時,八成以上(85.3%)的受訪者表示贊同,可見「蟻族」這一概念獲得了廣泛的認可。

    2.對「蟻族」報道的認識

    課題組調查顯示,有13.9%的受訪者曾經看過《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這些看過研究成果的受訪者中,有87.3%受訪者認為該書中描寫的情景和研究分析是真實的;而認為《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一書並不精確的受訪者,大多數都對書中反映的問題有所避諱。

    對於媒體的報道,有一半(51.5%)的受訪者看過媒體關於「蟻族」的詳細報道;在所有看過媒體報道的受訪者中,大部分(84.3%)認為媒體的報道是準確的。不過對於媒體的報道,「蟻族」也給出了自己的意見。17.3%的受訪者認為媒體應關注「蟻族」的積極方面,12.2%的受訪者認為媒體應關注「蟻族」的困境,而54.9%的受訪者認為媒體應該關注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信息,另外還有15.6%的受訪者認為不應該給予「蟻族」太多關注。

    當受訪者被問及「您自己的生活經歷被媒體曝光的感受」時,希望獲得更多關注的受訪者僅佔到1/4(25.3%),而四成以上(42.5%)的受訪者覺得這種曝光很讓人反感。

    六成以上(62%)的受訪者和身邊的人一起討論過「蟻族」的現象,其中有13.9%的人經常討論,48.1%為有時討論。但也有近四成(38%)受訪者從未與他人討論這一現象。

    與大城市的廣為人知相比,「蟻族」的家長對於「蟻族」的瞭解就非常有限,有74.3%的受訪者稱,他們的家長沒聽說過這個概念,這可能與受訪人群「農村多、城市少,外地多、本地少」的特點有關。而剩下的1/4聽過「蟻族」的家長,態度可以分為三種:支持孩子留在北京(8.4%),反對孩子留在北京(6.3%),沒反應(11%)。

    3.產生原因和改善意願

    1)產生原因

    不管學界和政府對「蟻族」現象有什麼樣的解讀,對於「蟻族」產生的原因,「蟻族」們有著自己分析。其中,61.8%的受訪者認為整體就業形勢嚴峻是「蟻族」產生的重要原因,52.9%的受訪者認為房價太高是重要原因。針對教育方面的問題,分別有38.7%和41.6%的受訪者認為高等教育擴招及大學教育缺乏針對性是「蟻族」產生的重要因素。此外,歸因於大城市的吸引力(36.6%)、「80後」大學生對成功的渴望(34.5%)可以感受到「蟻族」自身奮發向上的精神。對於一些不可控因素雖歸因相對較少,但也都接近兩成,例如家庭貧困(19.7%)和戶籍制度(18.1%)。此外,還有近兩成(19.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不努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2)改善意願

    多數受訪者認為他們需要政府的幫助。課題組將本次研究的數據與2009年研究作了對比,發現對平等工作機會的渴望居高不下,對於住房政策傾斜的要求上升了5.2%,平等戶口政策的需求下降了4.1%,心理輔導和充分就業信息的需求有所上升,另有其他各方面的變化等。

    4.何去何從

    有近一半(45.8%)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知道有人從這裡搬走。關於搬走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工作變動;2.回家;3.找到房租更便宜的地方;4.和男/女朋友住在一起(或者結婚了);5.買了房子(多為二手房)等。

    其次,我們也希望瞭解「蟻族」自身對未來出路的思考。多數受訪者認為,未來的出路在於自己的努力。在所有回答了這一問題的人中,有近一半(45.1%)的回答中含有「努力」、「奮鬥」這兩個詞。此外,回家、調整心態、提高技能也是一些受訪者的選擇。

    5.「蟻族」看「蟻族」

    讓受訪者回答他們對「蟻族」研究有何建議,以及他們認為「蟻族」研究最應當關注哪些方面。有近九成(89.8%)的受訪者做出回答,可見「蟻族」自身也認為「蟻族」研究是極其必要的。許多受訪者提到了壓力、焦慮等詞,可見「蟻族」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受訪者最為關注的方面。受訪者希望「能夠通過有效的方式緩解『蟻族』的心理壓力」,「關注『蟻族』的心理需求」,「瞭解其個人工作壓力等積極、消極方面的東西」。此外,也有受訪者談到,研究者有必要探索「蟻族」出現的「社會根本原因」,以及「為何會出現這個群體、如何解決」等。

    二、「蟻族」身份認同研究

    身份認同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伯傑(Berger)認為,身份認同是社會授予、社會維持和社會轉化的心理活動,塔傑菲爾(Tajfel)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將其定義為「個體認識到他(或她)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同時「也認識到作為群體成員帶給他的情感和價值意義」。

    「蟻族」概念提出後,在短時間內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那麼該群體對「蟻族」這一身份是如何認知的?為此,課題組在2010年調查中重點考察了「蟻族」群體的身份認同情況,並對其影響因素和社會效應進行了分析。

    一)「蟻族」的身份認同

    從構詞方法上看,「蟻族」一詞使用的是仿詞成詞法,「仿詞是改變現成的某個詞的語素,臨時創製新詞」。在現代媒體的廣泛傳播下,這種仿製的新詞由於形象生動,通俗易懂,流行開來。

    根據課題組調研顯示,在所有受訪者中,有65.1%的人認為自己現在是「蟻族」,有12.3%認為自己曾經是「蟻族」,有1.7%認為自己即將成為「蟻族」,還有20.9%否認自己的「蟻族」身份。

    1.身份認同的內群體偏好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