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敗局Ⅰ(十週年紀念版) 第48章 南德: 一個「堂吉訶德」的中國版本 (5)
    第一種模式是選擇經濟效益良好的行業骨幹企業,加以控股,組成不同行業的中策企業集團,單獨海外上市。在橡膠輪胎行業中,中策集團分別控股收購了太原雙喜輪胎公司、杭州橡膠廠,將該股權納於在百慕大註冊的「中國輪胎控股公司」名下,而後以ADR方式增發新股並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共募資1億美元,隨後又用所募資金收購了重慶、大連、銀川等地的3個輪胎橡膠廠。所收購的5家工廠中有3家是我國輪胎行業的定點生產廠。啤酒行業中,中策集團收購了北京、杭州以及煙台等地多家啤酒廠,組建了在百慕大註冊的「中國啤酒控股公司」,在加拿大多倫多招股上市成功。中策集團還策劃進入醫藥行業,後因國家有關部門干預,未能成功。

    第二種模式是一攬子收購一個地區的全部國有企業,泉州即為其典型。1992年8月,中策集團與泉州市國有資產投資經營公司合資成立泉州中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方以全部37家國有工業企業的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作價投入,占股40%,中策集團出資2.4億元占股60%。1993年實現利稅5000萬元,增長80%。中僑公司同時擁有大量土地儲備,未來經營房地產的收入前景十分可觀。

    第三種模式是一攬子收購一個地區某一行業的全部企業控股權。中策集團與大連市輕工業局簽訂合同,收購101家企業,中策集團分3年投入5.1億元,占股51%。後因在收購過程中遇到一系列困難,國家有關部門也進行了干預,只對其中兩家實施了收購。

    不可否認,黃鴻年在運作過程中利用了中國現行法規的某些漏洞。原中外合資法規中允許外資分期到位,中策集團利用此漏洞往往預付15%—20%的投入就控制了國有企業,將頭批企業在海外上市後所獲資金再投入滾動式收購。又比如,中國法律規定外資合資方不得轉讓其合資股權,中策集團卻轉讓了持有這些股權的海外控股公司股份。同時,中策集團利用中國對合資企業的各種優惠(如稅收上的三免兩減)、匯價雙軌制等獲利匪淺。

    在海外倒賣中,黃鴻年也抓住了最有利的經濟時機。經濟界已經發現,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週期是相反的。外國經濟蕭條時中國興旺,中國緊縮整頓時外國經濟復甦。1992—1994年初西方經濟增長緩慢,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1991年初的9%一路降至1994年初的6%,國際資本相對過剩。而中國在此期間經濟增長率年年高達10%以上,以中國題材為號召募集資本十分容易。中策集團正是利用這一特點,在中國經濟剛開始復甦,但企業財務數據尚不理想之時低成本收購中國國有企業,並在1993年中下旬國際資本市場上「中國神話」達到頂峰時增資,獲取了巨額利潤,集中了大量資本。

    黃鴻年在本案中也出現了一些失誤。中策集團在數百家收購企業中沒有派駐一個人,總部僅有兩三位財務人員全年巡迴審計。收購初期,由於體制解放自然可激活生產力,出現反彈式的效益增長,然而隨著大陸經濟氛圍的日趨市場化,體制優勢日漸消失,原有的產業形態落後、設備老化、新產品開發不力、人才結構不合理等國有企業老問題一一凸現。黃鴻年收購有餘,整合不足,進入迅速,退出猶豫,以致最後陷入具體的經營泥潭,尾大不掉,如嚼雞肋。1997年,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黃鴻年亦遭遇阻擊損失慘重,他遂將大部分股份出讓,逐漸淡出套現。1999年,中策集團的中國輪胎及其他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共虧損2.32億港元。2000年5月,黃鴻年宣佈將中策集團轉型至資訊科技和電子商貿相關業務,公司亦易名為「ChinaInternetGlobalAllianceLimited」。

    【新新觀察】

    資本經營是以資本為作用對象,通過資本本身的技巧性動作獲得增值的經營方式。自1992年的中策現象之後,資本經營一度是國內最熱門的新經濟概念,同時它成為無數企業陷入困境的一大陷阱。下面這篇文章是被列入「京城四少」之一的范恆山博士的觀察心得。

    資本經營10個偏差/范恆山

    關於資本經營方面的認識偏差體現在多個方面,從主要方面看,需要矯正這樣10個在認識上存有偏差的觀念:

    1.「萬能論」。這種觀點把資本經營看做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不僅可以無本套利,還可以擴大生產規模、改善產品與產業結構,不斷可以盤活資產,還可以革新體制,等等;有的還認為,資本經營是嚴重虧損企業扭虧增盈的有效途徑。把資本經營的功能神化,不僅會導致忽視其他有效的經營方式的運用,還會使操作者陷入「南轅北轍」的困境。

    2.「包容論」。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把資本經營當作一個筐,什麼都往裡放。明明是任何經濟條件下都存在的經營內容,偏偏要往資本經營上扯;明明是以產品為作用對象的操作?熏一定要冠上資本運作的名稱。似乎聯上了資本經營?熏就顯示出操作者的能力、技巧水平的高超。造成這種認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把資本經營看作高於其他經營形式的觀念引發的虛榮心所致。

    3.「上市、併購論」。一些地方和部門大力號召所屬企業搞資本經營,具體內容則是把企業搞「上市」。而這種做法在一段時間內可以說是不約而同的。於是,千軍萬馬跑北京,萬眾一心奔上市;於是,「包裝」也好,「運作」也好,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最後也的確推動了為數不少的企業(其中不乏「垃圾企業」)上了市。把資本經營等同某種操作內容,不僅會脫離客觀要求人為造就某種熱潮,從而帶來經濟上的損害,而且會造成許多非經濟的不良行為的產生。

    4.「高級論」。這一點把資本經營置於其他經營形式特別是產品經營形式之上,認為資本經營是企業經營的高級形式。甚至認為資本經營形式是對產品經營形式的否定,斷言企業經營是由產品經營到資本經營再到智力經營逐漸更替的。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產品經營是主體,是永恆的主題,是其他經營形式的出發點與歸宿,不存在所謂從產品經營轉向資本經營的問題,絕不可把資本經營同產品經營及其他經營形式對立起來。

    5.「制度創新論」。這種觀點認為,由於資本經營涉及財產關係調整,涉及要素特別是資產置換,涉及企業兼併、收購,所以必然帶來制度創新。而這種制度創新既包括「推動單一的組織形式發展到企業集團」的組織結構的調整,也包括「推動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等等。事實上,作為一種經營形式,資本經營的一般目的是實現價值增值,非以特定的目的為導向,除非其他經營方式的有機配合,資本經營不一定能實行制度創新,也不一定需要制度創新。

    6.「主題論」。它認為資本經營應當成為當前企業經營的主要形式,或者說,企業應當把從事資本經營當作經濟活動的「主題」。這一看法是不科學的。事實上,社會必然是以從事財富生產的產品生產企業為主體,因而,這也決定了資本經營難以成為企業經營的主體,即使是市場經濟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對於所有的企業來說,資本經營應當是一種服從於特定目的相機而用的經營形式,它構成複雜的生產經營活動的一個方面的內容。

    7.「擴張論」。這種觀點認為,資本經營是實現企業規模擴張的最有效而又最省事的手段,應充分利用資本經營進行企業規模擴張。事實上,科學的資本經營實際上堅持的是靈活調整、相機吐納的原則。在把資本經營與企業規模調整聯繫起來時,要特別重視收縮的一面。貪大求廣,面面俱到,很容易陷於尾大不掉、不堪重負、粗放型經營的窘境。在必要的時候,要敢於把對某企業的控股變成非控股,甚至服從總的長遠的戰略要求,把目前經營得好的企業轉讓出去。

    8.「包裝論」。這種觀點認為,資本經營在本質上是玩「空手道」,而使「空手道」玩成功的訣竅在於「包裝」,即通過構造能滿足某種需要且符合交易、經營規則的「殼」來牟取實利。但資本經營從主體上說不等於「空手道」,為了契合運作環境的需要,在某些非本質性環節進行適當「包裝」是必要的,但在本質性環節不能「包裝」。過分依靠「包裝」而忽視操作,最終會把「資本經營」引向絕路。

    9.「速富論」。這種觀點很流行。很多人以為,資本經營是使操作者在短時期積聚巨額財富最好的經營方式。在實踐中也的確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一般來說,穩健而利益豐厚且長久的資本經營活動都是以產品經營為基礎並最終以提高產品經營水平為目的的,而這絕非瞬間所能完成的,它是一個過程。的確,也存在某些一夜之間暴富的資本經營活動,但這種投機取巧性的資本經營是以某種特殊的機遇存在和相當高的操作技巧為條件的,否則,對於操作者來說,不會是「速富」,而只會是「速窮」。

    10.「市場主導」論。這種觀點強調,資本運營應該以市場為主導。應該說,對於較為成熟的市場經濟而言,這一觀點並不錯誤,但對於目前我國發展中的市場經濟來說,如此強調則失之偏頗。與產品的市場導向不同,從主體方面看,在中國搞資本經營在目前很大程度上還得服從政府導向,以「政策」為主導。當然,政府不可隨主觀好惡而進行行政性強制的「資本經營」。像「歸堆式」的企業組合、「亂點鴛鴦譜式」的好企業與壞企業「捆綁」、「拉郎配」形成的企業集團等類做法,都是極為錯誤的。

    【八方說詞】

    近年來,國內有人提出「企業家離政治多遠才安全」的命題,並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其實,這個命題似乎應該重新設定為「企業家離政治多近才安全」,因為,在今天的中國,一位企業經營者要遠離——甚至徹底遠離——政治也並非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只要他決意捨棄某些資源和利益並打算為遠離而支付代價。關鍵在於,經營者既想通過接近政治而獲取某些社會資源的配置權,另一方面又不想成為政治的附庸物,那麼,如何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接近中的距離」,便成為一門甚難言傳的「藝術」了。以下言論是一些經濟學家及企業家對此的思考。

    企業家離政治多近才安全?

    企業家政治化傾向太嚴重

    張維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民營企業發展中的最大隱患不是經營問題,而是企業家的政治化傾向太嚴重。現在我們很多民營企業家的名片上都羅列著一堆政界頭銜。從未來的角度看,這對企業肯定是弊大於利的。我們有些部門很愛護我們的民營企業家,動輒就封個職務。可你得明白它並不完全是為了幫助你,一旦你的企業垮了,它可能就不管你了。所以樹典型的時候,我們民營企業家的頭腦要清楚。在西方,如果你要在政府部門兼職,那你就應該辭去企業的職務。

    企業不是為了某種榮譽而生存的政治實體

    陳爾程(武漢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一些優秀的農民企業家在經濟上能「過五關」,為什麼做大了反而垮了?根本的因素是:開始時,他把企業當企業辦,後來榮譽多了,光環多了,就把企業辦成了向上「送大禮」、為自己撈取榮譽的政治實體。這樣的企業,不可能不垮。企業為政府搞樣板項目,認為自己垮不了,因為有政府支持呀。可是政府領導對他的支持,其中既有盲目性,也有領導自己的考慮,為了政績,為了某種需要,這都是非企業的因素。

    以職業家精神看待自己的事業

    謝仕(武漢東風輕型汽車公司黨委書記):在中國,以職業家精神來看待自己事業的,太少。因為沒有一個環境,大家都在追逐名利,權變錢,錢變權,企業和企業家都錯了位。

    不懂政治的企業家,搞得越大越危險

    任志田(北斗集團老總):在中國,不懂政治的企業家是不合格的企業家,不懂政治的企業家是很危險的,搞得越大越危險。企業家的素質裡,本身就包含了很重要的政治成分。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三大風險:政治、行業、投資決策。而政治風險佔第一位。對政治要清醒,要有一個度,這是一把雙刃劍,是有效的資源。離開了政治,想很好很快地發展,不可能。但企業家駕馭不了政治資源,駕馭不了形勢的變化。

    (分別摘編自《中國企業家》、《經濟日報》、《組織人事導報》)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