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敗局Ⅰ(十週年紀念版) 第32章 瀛海威: 在大霧中領跑 (4)
    而同樣,沒有了張樹新後的瀛海威也一直在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1999年初,中國興發集團耗資380萬元請國際著名顧問公司麥肯錫擔任瀛海威的戰略顧問。11月,瀛海威宣佈它已經得到了新的融資,瀛海威的廣告也重新出現在一些時尚雜誌和財經傳媒上。同時,一批擁有較好專業背景的人士進入瀛海威的高層,其中包括香港互聯網供應商協會會長及安達信公司前任駐北京代表等。在業務部署方面,瀛海威提出了一個極為龐大的在「個人接入服務」、「企業網絡平台服務」及「主題虛擬社區內容服務」三方面齊頭並進的戰略方案。此外,中國興發集團還在香港註冊成立了一家新的瀛海威信息技術公司,以謀求在香港上市。

    正是在瀛海威剛剛有些復興跡象的時候,突發了零收購風波。事實證明,這樣的股權之爭是很難在短時間裡有什麼明確答案的。很多業內人士均猜測,這是中國興發集團把張樹新等小股東徹底趕出瀛海威的一個信號和步驟,已經走出「張樹新時代」的瀛海威這次下定決心要將最後一絲與張樹新有關的情緣也一刀了斷。而也有不少人對張樹新決心收購瀛海威的可行性表示懷疑,他們認為,在一日千里的網絡業,重出江湖的瀛海威連講故事的資格都不具備,其現有的資源和商業模式讓人無法對它的前景產生信心。一位叫「倒騎驢」的網上評論人寫道:張樹新要收購瀛海威?也許在瀛海威的創業經歷給張樹新太多美好的回憶,她渴望「鴛夢重溫」;但在更多的人看來,那不過是深不見底的「死亡陷阱」,誰會陪她一起往下跳?

    張樹新曾對記者表示:「Internet符合併激發了我所有的創意和可能的創造性,從這一點來說,我是一個很適合Internet的人。我做過很多事情,自己也不知道能做多久,但今天我敢講,我會終身做Internet。」

    對於終生將做Internet的張樹新來說,瀛海威是她的充滿刺激和懸念的IT世界的入口,卻也很可能是一個永遠也回不去的情結了。

    網絡世界的原罪

    中國企業界似乎有一個宿命般的怪現象:數十年以來,在中國幾乎所有的產業領域中,充當領跑者的企業無一不在中途出局。瀛海威的故事無非再添了一個令人扼腕的案例而已。

    張樹新與瀛海威的故事,幾乎可以被看成是中國網絡業界成長史的一個縮影。

    她自稱是「全行業犯錯誤最多的人」,她所犯過的某些錯誤日後成為整個業界成長的養料。比如,人們開始用期權的方式來穩定和激勵員工,開始引進風險投資和謀求股票上市來解決創業資金的短缺。然而,她犯下過的另一些錯誤則仍然在這個年輕而狂躁的業界裡像流行病一樣地四處蔓延。

    誇大其詞、似是而非、故作驚人之舉、喜擺時尚噱頭,如此等等,竟成為這個業界中的青年精英們共同的職業特徵。由於創業的啟動資本並非來自於辛苦的原始積累,由於對財富的膨脹存在著迷幻般的夢想,致使這些高學歷、悟性極好而又極為自負的青年們往往輕視企業成長的規律,輕視一些最基本的管理和經營原則。

    如果一個擺了3年水果攤的小販有一天突然像發現了真理一樣地逮到人就說,「我終於悟到了一個道理,擺水果攤最關鍵的是要有錢賺,是要能夠擺得下去」,每一個被他拽住衣領的人肯定都會把他當成弱智。

    可是,在1年前的IT行業,如果哪個人宣稱是為了贏利而構築自己的網站,那肯定要被輕蔑地嗤之以鼻。具有諷刺意義的正是,在「燒掉」了幾億元的風險資金後,我們年輕的網絡業CEO們才恍然大悟地互相傳授起一個真理:對一個網站而言,賺錢是重要的,生存才是根本。

    此外,至今還有很多網絡英雄們固執地認為他們才是「網絡秘籍」的唯一發現人。他們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那些為他們的網站投下「種子資金」的風險投資商們購買的「預期」並不是這個網站的明天,而是現實的納斯達克市場上的中國概念的冷熱。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哪一家風險投資商會把手中的中國網絡股權持有到這家網絡公司賺錢為止——除非他找不到出手的下家。

    中國的網絡世界裡還出沒著數不勝數的沒有原創精神的投機分子。正是他們在第一時間將大洋彼岸的最新網絡動態「空投」到幼弱的中國市場上,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概念熱浪。在這樣的炒作中,天真的傳統企業、股民及各級政府的資金成為他們製造神話的助燃劑,資本市場上那塊「中國概念」的金字招牌被一點點地刮去層層「金粉」。在青年精英們那種充滿了激情而不無夢幻的經營姿態的背後,卻未必有著超越前人的、成熟的經營理念。其魯莽、草率及不了了之,甚至會造成人們對新企業的質疑乃至厭惡。

    與以上現象相關聯的是,在過去的這段時間裡,儘管中國的網絡產業取得了飛速的進步,儘管我們的上網人數每年以翻番的速度遞增,可是,由於泡沫現象的氾濫,我們的注意力實在是被太多的網站模式和納斯達克神話給分散了。我們與歐美國家的距離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這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跟國際巨頭相比,中國IT企業在硬件設備和商用軟件的開發上根本不具備競爭和對話的能力;在網絡文化的構築上,中國的IT從業者至今沒有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在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嫁接以及對現實產業經濟的貢獻上,中國的IT企業是口號大於行動,概念大於技術。

    事實上,互聯網將影響人類生活的深刻度,取決於IT技術與現有經濟形態和產業群體的嫁接度,而不僅僅是很多人所以為的普及度上。可以為這一觀點提供佐證的是,2000年11月,美國Gartner研究機構發表一份報告稱,到2002年,中國互聯網用戶超出美國的可能性為90%,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互聯網國;但同互聯網用戶數量的增加速度相比,年輕而消費能力低下的網民對於網上商務來說,「他們的商業價值幾乎為零」。此外,B2B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速度也相對較為遲緩,因此「中國大陸不大可能成為電子商務的一個金礦」。連張樹新也在離職後反思道:「當我處在沒有利益的格局中的時候,能更清楚地分析與思考,過去憑感覺的東西開始理性化。我發現國內信息產業建設的許多項目存在問題,許多企業和地方在按工業化的模式做信息化數字建設。」

    善於思考的張樹新曾經論述過「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原罪」。她說:「回頭總結中國所有民營企業家的出身,你會發現,他們無非是把這個國家由於體制的落差形成的巨大空間通過某種智慧做了組合。站在這一角度來理解,中國的民營企業肯定是有原罪的,無論是中國最早的房地產商、今天所謂炒二級市場的證券銀行家,還是當年去南方炒地皮、今天又跑回北京來炒房地產的資本持有者,無一例外。其實,他們所利用的還是一些在中國沒有規定的規則和大量存在的灰色地帶,這群人都是才識過人,一開始並沒有多少生存空間,只是利用這種體制上的落差和短暫的商業機會,這裡面有惡劣的權力尋租,但需要明確的是,沒有這些,也就沒有中國式『新經濟』的形成。」

    張樹新沒有接著往下思考,她正在從事並打算終身與之為伍的「網絡新經濟」是否也存在著體制和道德意義上的雙重原罪?而誰又將成為這一原罪的贖還者?

    當然,我們也可以把這些現象都看成是啟蒙時期必須要支付的高昂學費。只是出乎很多人預料的是,這筆學費中的一部分還包括:在啟蒙即將完成的時刻,那些喧囂一時的網絡精英們也進入到了他們退出歷史舞台的倒計時。2000年下半年開始,幾乎國內一半以上的知名網站的創始人都離開了CEO(首席執行官)的寶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在傳統產業有豐富管理和經營經驗的、更為年長的職業經理人。這應該被看成是中國網絡業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我們期許於未來的是,在完成了從草創型企業向管理型企業過渡之後,網絡業又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進入到「企業家時期」。到那時,真正的「網絡英雄」才可能如期而至。

    東方即將泛白,大霧尚未散盡。在這些被期許的人群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正在奔跑中的張樹新的身影。

    【瀛海威大事記】

    1995年5月,北京瀛海威科技公司創立,當時有兩家股東,張樹新的天樹公司和她的丈夫姜作賢的臥雲公司,張樹新任總裁。張樹新與丈夫一起設計出的「瀛海威時空」網絡掛在中國科學院之下,是當時國內唯一面向普通家庭開放的網絡。

    1996年9月,國家經貿委屬下的中國興發集團決定投資瀛海威,中國興發集團與北京信託投資公司占60%,天樹公司與臥雲公司的股權比例下調為26%。

    1997年1月,瀛海威與微軟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2月,瀛海威全國大網開通。3個月內,上海、廣州等8個中心城市的分站開設,其線上用戶收入達到110萬元。

    1997年,張樹新對外宣佈:瀛海威將耗時3年,投資千萬,推出《網絡中國》大型主題信息。

    1997年6月,國家郵電部門投資啟動169全國多媒體通信網,全國入網價格大調整。同年9月,瀛海威月收入下跌到30餘萬元,其全國站點的網民加起來不足6萬人。

    1998年6月22日,由於持續虧損,中國興發集團與張樹新之間日漸激烈的衝突終於總爆發,張樹新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被迫辭職。

    1998年11月7日,瀛海威15名中高層管理人員又集體宣佈辭職。中國興發集團負責人稱辭職事件是由身為瀛海威股東的張樹新一手策劃的。

    1999年,通過一系列整合重組,瀛海威正式由興發集團全面掌控。

    在2000年的「中國互聯網影響力調查」中,瀛海威的得票跌至第131位。

    2000年6月,中國興發集團提出由兆比特公司以零收購的方式收購瀛海威通信,張樹新等決定回購。

    2000年8月25日,張樹新將瀛海威小股東決定回購瀛海威通信的消息公之於眾,並稱已籌足首期收購款。

    2000年8月28日,瀛海威股東會未能就張樹新回購一事做出決定,但張樹新表示不會放棄。

    【後續故事】

    告別瀛海威的張樹新轉型為三個角色:風險投資人、互聯網思考者和NGO活動家。

    她創辦了聯和運通控股有限公司,在江蘇、北京等地投資多家信息、廣告、置地及顧問公司。在生意之外,她投入大量精力於「互聯網與中國社會」這一命題,組織了一個跨學科的專家小組,從哲學、傳播學、社會學及新技術等多個角度展開研究,並出版了系列圖書。有人認為她是當今中國對互聯網思考最深刻的人士之一。

    此外,她還是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發起人之一,在社會公益事業上十分活躍。

    張樹新似乎不願意人們老是將她與瀛海威聯繫在一起,在一次大學演講時,她說:「長久以來,公眾對於瀛海威的感情顯然比我還深。」2001年6月,新浪網的創辦人王志東被董事會免職,成為中國互聯網繼瀛海威事件後最大的一起人事風波,張樹新評論說:「出局是好事,不然就變成雞肋了。一下子什麼都沒有了,才會有機會。」

    【檔案存底一】

    我們是這個行業中犯錯誤最多的人/張樹新

    我們在一個非常殘酷的行業裡被訓練了3年多,每天都面臨著生存的壓力,很多事情想得比別人多一點。可以說,我們是這個行業裡犯錯誤最多的人,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都是寶貴的財富,希望對同行能有益處。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