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敗局Ⅰ(十週年紀念版) 第31章 瀛海威: 在大霧中領跑 (3)
    在此事爆發前一直在幕後十分低調的中國興發集團在重重壓力下公佈了瀛海威的財務報表:至1997年底,瀛海威在股本金如數到位、銀行貸款有所增加和中國興發集團單方股東增加貸款資金的前提下,總共投入已達到1.4億元。按照原來目標,也就是張樹新向董事會報告的投入產出目標,收入應當是1.1億元,扣除公關宣傳費用,最低估計也應該是9000萬元,但實際收入只有963萬元。如此收入過低、投入產出過於懸殊的比例,導致瀛海威的經營對追加資金和借調款的過於依賴,而貸款所產生的過高的財務費用,更使得瀛海威經營無法進入良性循環,直至發展到連生存都成問題的地步。張樹新在辭職當日的工作日誌上,也記下了中國興發集團總裁梁冶萍對此事的一個發言提要:作為大股東,中國興發集團對瀛海威的發展策略沒有信心,瀛海威應從戰略高度重新思考定位和轉型,更體現股東的利益和思想;中國興發集團的血本投資應成為它自身整體發展的戰略資源。

    而比財務報表更為冷酷的是,張樹新其實是在她失去「中國互聯網領跑人」這一資格之後被掃地出局的。就在瀛海威固執地堅持它的全能型網站模式的同時,中國的網絡業界已悄然潛入了一群比張樹新更年輕、更有超前精神的數字英雄。

    就在瀛海威事件發生的4個月前,一位叫張朝陽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物理博士在北京開通了與雅虎十分相似的搜狐網站。他推出的中文搜索引擎一鳴驚人,很快就取得了每月訪問量達2萬人次的成績,這已遠遠超過了經營長達3年之久的瀛海威的最高紀錄。張朝陽還是一個比張樹新更懂得網絡炒作原理的人,他的留美博士背景顯然比本土策劃人出身的張樹新有更強的誘惑和新聞炒作力:他有一張與當時正炙手可熱的「網絡啟蒙之父」尼葛洛龐帝的合影,並自稱是後者唯一的中國嫡傳學生;他提出了所謂的「注意力經濟」概念;他還把一個讓人垂涎三尺的疑問羞答答地拋向愛衝動的傳媒:「張朝陽會在兩三年內成為中國首富嗎?」在這一年的10月,他的強力炒作得到了回報,在該月的美國《時代週刊·數字化年代》年度專刊上,他赫然名列「全球計算機數字化領域50位風雲人物」之中,與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楊致遠等並列。

    曾經在瀛海威之後亦步亦趨的四通利方此時也突然發力了。王志東連續3次赴硅谷「吸氧」,確立了「發展全球華人互聯網應用」的戰略目標,並融到了650萬美元。他與當時號稱全球最大中文網站的華淵網接觸,並終於在1998年底正式將四通利方改組為新浪網,在第二年7月公佈的「中國十佳網站排行榜」上躍至第一。

    在南方,一位叫丁磊的26歲程序設計員則創立了網易,他率先推出免費個人郵件服務和國內第一個虛擬社區,以其鮮明的個性和無償化的服務嶄露頭角。

    就在同時,海外的網絡巨頭也開始窺睨中國市場。1998年5月4日,雅虎開通中文網站;僅隔一天,阿爾塔維斯塔全球檢索引擎也正式發佈中文搜索功能;又過兩天,網景的中文版「網絡中心」宣佈進入最後倒計時。

    1998年,是一個屬於搜索、門戶和免費登錄的年代。在這一浪潮中,全能型的、收費的瀛海威已從第一梯隊中悄然地消失,退出了主流的行列。這時的中國網絡產業處在一個啟蒙的年代,有著所有啟蒙年代的共同的特徵:概念創造奇跡,模式決定一切,進入門檻低下,競爭無序而激烈。正如楊致遠所言,「互聯網是一個沒有經驗,甚至也不需要經驗的地方,靠能力、創造力和運氣就可以」。

    瀛海威的命運就這樣注定了,它的創造力日漸枯竭而又缺少好運氣。作為第一大股東的中國興發集團,對瀛海威的投資原本就帶有一定的風險投資的色彩。1997年初,瀛海威的品牌聲勢達到頂峰,從資本運作角度來看,此時的「瀛海威時空」應該是處於最佳賣點。但是當時的投資方被表面的利好現象所迷惑,希望進一步推動其全國發展規劃,以獲取倍增的效益,可是模式的落後和經營理念的非主流,使得瀛海威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滑離了資本市場的最佳投資熱點區。到危機已露端倪的1997年底,中國興發集團才開始與黃鴻年的香港中策集團頻頻接觸,以期獲得融資,作為瀛海威進一步拓展市場的支持。但最終因為香港金融危機的衝擊,黃鴻年自顧不暇,合作意向流產。就是在如此危急的情形下,中國興發集團開始直接介入經營,並在戰略上重新思考自己的投資定位,逐步把單純的風險投資轉入戰略投資,將瀛海威資源納入中國興發集團整體發展戰略範疇,醞釀實行全新的資源配置與業務規劃。在這樣的考慮下,更換總裁似乎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了。

    值得商榷的是,中國興發集團在做出如此敏感決定的時候,對時機和方式的考慮不夠細緻,對可能發生的輿論和信任危機缺乏準備,以致決定一出,嘩聲四起,把自己弄成了一個蠻橫、急躁的婆婆形象。在一個危機已經顯露的時期內,如果再出現這種缺乏理性溝通的情況,那麼任何出人意料的事就都可能發生了。不久,一個更驚人的新聞再一次把中國興發集團逼到很被動的角落。

    1998年11月26日,就在張樹新被迫辭職5個月後,一條帖子掛滿了互聯網上大大小小的中文論壇:瀛海威公司除總經理外的整體管理團隊集體出走。

    一份由15人集體署名遞交給中國興發集團的「辭職報告」稱:中國興發集團高層關於瀛海威將「徹底改革」、「徹底轉型」、「鳳凰涅槃」的新決斷,與公司經營人員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憧憬存在明顯的分歧,他們「深感已無用武之地」,「無意於苟延殘喘」,「已汗顏於繼續領取瀛海威的工資」,「我們需要能讓我們繼續施展才能的網絡信息服務空間」。

    這是迄今中國網絡業界最嚴重的一次人才集體大逃亡。「瀛海威嘩變驚天下」,唯恐天下不亂的傳媒用這種聳人聽聞的標題渲染著這一事件的凝重。如果說張樹新的被迫辭職是拔掉了企業的一面旗幟的話,那麼,這次集體出走則無異於整個「瀛海威高地」的自我引爆。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瀛海威這支團隊是國內一個不可多得的知識精英群體,在技術、管理和服務方面,具有很強的能力和豐富的經驗。《互聯網週刊》主編姜奇平在評述文章中十分羨慕地陳述道:在技術應用和網絡開發方面,幾乎所有的瀛海威網上應用軟件都是自行組織開發的,豐富的網絡維護、網絡開發和管理經驗,是這支團隊最大的技術特長;在信息內容的組織與開發方面,以團隊成員為核心的網上創意思路,確保了「瀛海威時空」站點在幾乎沒有任何新投入的前提下,仍在國內網上中文信息內容的質量和豐富性方面居領先地位;在企業的經營組織和管理方面,瀛海威各地分公司幾乎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高效率地由這支團隊中的成員獨立創建的;在信息服務的質量方面,瀛海威被公認為是高水平的,在線路資源、價格等條件與他人比較完全無法抗衡的惡劣條件下,瀛海威正是靠著優質的服務贏得了客戶。

    也就是說,在張樹新離去之後,正是依靠著這支管理團隊的力量維繫著瀛海威僅存的江湖尊嚴和生命線,甚至它仍被認為是「最受用戶歡迎的中文信息網站」。

    在嘩變發生後,中國興發集團與這支管理團隊曾進行過數度接觸,然而最終仍是恩斷情絕,覆水難收。從表面上看,雙方的矛盾在於各自對瀛海威的業務戰略方向存在分歧,中國興發集團認為「瀛海威業務將徹底改革,向企業網方向轉型」,而管理團隊則堅持「百姓網」仍大有前途。而仔細研究卻可以發現,這種業務上的分歧並非不可消弭,不可調和的是決策層與管理層的互不信任和感情破裂。

    在辭職報告遞交後1周,中國興發集團正式向新聞媒介宣稱管理團隊集體辭職是「由張樹新一手策劃的、非正常因素引起的非正常組織行為」,董事會將區分不同情況對提出辭職的人員予以除名、接受辭職和其他處理意見,並保留對15人的訴訟權利,其口氣強硬已無任何迴旋餘地。

    1998年底的中國網絡業界一派火熱:剛剛被評為全球數字英雄50人之一的張朝陽把搜狐的域名正式改為「SOHU」。王志東與華淵網的一筆號稱5000萬美元的合作協議筆墨未干,在北京失意落魄的馬雲決定回杭州城郊的一間民房去搗鼓他的阿里巴巴B2B網站。上海的大街上第一次出現了網站廣告,一大群剛出爐的MBA們登上了回國創業的飛機,每天至少有100個以上的新網站冒將出來,早起的人們開始為「門戶為王」還是「內容為王」而爭論不休……瀛海威的嘩變只是讓滿頭大汗的精英們打了一個寒戰,很快這點冷意便與瀛海威這個名字一起如煙淡去。

    回不去的瀛海威

    1999年,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評出的上一年度「中國十大互聯網影響力網站」中,人們首次沒有找到瀛海威;在2000年的「中國互聯網影響力調查」中,瀛海威的得票已跌落到慘不忍睹的第131位。就在人們對它已日漸淡忘的時候,8月底,一場圍繞瀛海威的收購競賽又突然上演,其主角竟還是兩年前反目成仇的一對冤家——張樹新和中國興發集團。

    8月24日,網上突然爆出驚人消息:張樹新要收購瀛海威。消息透露,由於早些時候大股東中國興發集團與小股東張樹新、姜作賢等之間對於瀛海威債務解決方案不能達成一致,中國興發集團方面提出一項動議:由註冊地在某英屬群島的兆比特公司收購瀛海威全部股權,其收購方式為零收購——不需要為股權轉讓支付費用,只需要承擔瀛海威全部債務1.2億元人民幣即可。張樹新當即提出,如果按照零收購進行,臥雲、天樹公司所持有的2000萬股股份在轉讓之後將得不到一分錢的回報,所以她也提出要對瀛海威實施零收購。

    在離開瀛海威的兩年裡,張樹新一直在IT通信和證券領域行走。她先後出任過盛華元通公司的「投資人」、新潤迅的CEO以及一家顧問公司的總裁。其間,因資金斷流而無奈出走的她對融資行業進行了特別的關注,一度宣稱要去當一名證券風險投資商。她說:「對資本市場我關注已久,今天我們再來分析中國Internet的模型,會發現所有的人無一例外地都被困在資本上,對許多互聯網公司來說,如果今天找不到下一筆錢,也許第二天它就會關門大吉。」她對自己的能力評價是:「快速學習、最快速度組合團隊協同作戰一直是我的長項。」

    其實在此前的某些場合,爽直而口無遮攔的張樹新也表示她對瀛海威已毫無興趣。她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瞭解我的人都可以猜到,我不會再做與瀛海威相同的事情。它結束了。」可是,當中國興發集團真的要她與瀛海威告別的那一刻,她還是當了回不瞭解自己的人。在談到她的收購動機時,張樹新並不諱言感情的因素,她說:「我最瞭解瀛海威,我出1400萬美元買它是因為我覺得值。說到感情,我只是覺得瀛海威失去了往日的輝煌讓人辛酸。」為了顯示收購能力,張樹新奔走5天5夜,緊急籌措了500萬美元,存入香港的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然而,中國興發集團卻以種種理由拒絕了張樹新的購買請求。不忍割捨瀛海威的張樹新為其利益,憤而公開與中國興發集團較真。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