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敗局Ⅰ(十週年紀念版) 第29章 瀛海威: 在大霧中領跑 (1)
    在一個處於啟蒙期的行業中生存是很困難的;難上加難的是,你所領導的企業恰恰又是早起的領跑者。

    你必須經歷行業成熟過程中的所有陣痛,還必須承擔所有的啟蒙成本以及技術進步和道義上的雙重責任。此外,你還必須時時追問自己:你是否依然適合領導這樣的企業?你是否依然適合領跑?

    在一個萬物蕭瑟的秋天,寫一段關於中國網絡業的悲情故事,是合適的。

    如果在1年前,可能還不會有很多人靜下心來仔細傾聽。那時候,大洋彼岸的納斯達克號角正喚起多少青春的激情;那時候,無數的MBA和高IQ的青年精英們正忙著爬上淘金的快車;那時候,只要你站在稍高一點的土墩上,迎風吼出一句話,你就會被推擁為新經濟英雄。

    如今,納斯達克的號角似乎有點瘖啞了,曾經躊躇滿志的CEO們開始為明天的生計哭泣了。大霧擋道,山窮水盡,人們這時才突然發現,那些意氣風發的領跑人在大霧中跌倒了,流血了,失蹤了。一個年輕產業的成熟,往往需要無數浸滿鮮血和淚水的失敗來作為祭奠。只有當一種失敗的原因被這個產業中所有的人記取之後,才可能不再出現下一個犧牲者。

    於是,風雨飄搖中的瀛海威和一個曾飽經滄桑的女人,在此刻顯出了其特有的意義。

    「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

    1996年的早春,北京,中關村。

    在這個被稱為中國硅谷的南大門零公里處突然豎起了一塊巨大的廣告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

    在高速公路剛剛開通不久的北京城,這塊廣告牌被很多人當成了路標,忙碌的巡警們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天大地大的皇城根,哪來的信息高速公路?

    現在,這一天被認為是中國網絡產業的一個紀念日。那個豎廣告牌的女人和她的「向北1500米」的默默無聞的小公司因此走進了歷史:張樹新和北京瀛海威信息通訊公司。

    1986年,23歲的東北撫順姑娘張樹新走出了合肥中國科技大學的校門。就在那一瞬間,她突然發現自己的個性並不適合自己原來的理想。這位就讀於化學系、自幼渴望成為「居里夫人」的才女是中國科技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女學生會主席、詩社社長。「當初我之所以學化學是因為我想成為化學世界的中國居里夫人。但後來發現自己沒有如水心境,做不了學問;自己又天性自由,也不宜從政。為了圓中學時代當一名戰地記者的夢,畢業時選擇了記者行業。」

    於是,自主意識超群的張樹新出人意料地放棄了出國和報考研究生的機會,到《中國科學報》當了一名記者。日後,她又一次次地在人們不解的目光中改變自己的人生軌道。

    3年後,被稱為「報社最好的記者」的張樹新突然又決定到中國科學院高新技術企業局從事企業策略研究工作,她參與制訂了中國科學院2000年產業規劃,目睹了中關村的神奇崛起和無數企業神話。又過了3年,在洶湧而至的「下海」熱潮中,按捺不住創業衝動的張樹新走出中國科學院,創建了北京天樹策劃公司,當起了一個到處指手畫腳、忙碌而快樂的策劃人。其間,張樹新還和丈夫姜作賢一起做起了剛剛熱起來的傳呼台生意,並很快挖到了生意場上的第一桶金。「傳呼台是短期生意,不久我們就出手了。在1994年,我們又沒事可幹,於是就閒著。」

    這年底,張樹新跟丈夫一起去美國遊歷。在一位同學的家裡,她收到了一份印有e-mail地址的通訊錄,也就在這一刻,「互聯網」這只長著翅膀的精靈飛進了張樹新的視野。其時,馬克·安德森剛剛發明了馬賽克網絡瀏覽器,美國的上網人數首次突破了100萬,比她小4歲的楊致遠已經與大衛·費羅一起在斯坦福大學的一個拖車裡開出了劃時代的雅虎(YAHOO?選)網站。

    就在張樹新收到那張啟迪了她心智的通訊錄後的第100天,她走進中國郵電部,成為第一個申請做互聯網服務的人。沒有人知道該把她的申請單放到哪一類,沒有人知道如何去收費。這實在是一個新鮮的、像空氣一樣透明而又確實存在的事業。

    其實,連張樹新自己也不十分清楚自己到底能提供什麼服務。這個「元問題」始終困擾著張樹新和瀛海威,甚至可以說,瀛海威的每一個探索都是對這個問題的一次解讀。她與丈夫一起設計出的「瀛海威時空」網絡是掛在中國科學院之下的全中文界面的交互網絡,是當時國內唯一立足大眾信息服務、面向普通家庭開放的網絡。「進入瀛海威時空,你可以閱讀電子報紙,到網絡咖啡屋同不見面的朋友交談,到網絡論壇中暢所欲言,還可以隨時到國際互聯網上走一遭……」登陸瀛海威的用戶必須登記在冊,並需繳納一筆入網費。這基本上是「美國在線」早期模式的翻版。

    記者、策劃人出身的張樹新很快讓瀛海威獲得了驚人的知名度。她也迅速地穿上了領跑衫,跑在了還顯得稀稀拉拉的中國互聯網長跑隊伍的最前頭。

    在這個尚未成形的市場中,張樹新義無反顧地擔當起了啟蒙者的角色。瀛海威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北京魏公村開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教館,所有人都可以在這裡免費使用瀛海威網絡,免費學習網絡知識。瀛海威還開發出了一套全中文多媒體網絡系統,以低廉的價格為中國普通老百姓打開了一扇進入信息高速公路的大門。張樹新在各大新聞媒體開設專欄,在普及網絡知識、傳播網絡文化的同時一遍遍地告訴國人:信息產業是中華民族崛起於世界的一個重要機會。她向中國科學技術館無償提供「中國大眾化信息高速公路」展區;她同北京圖書館合作,在「瀛海威時空」網上提供北京圖書館書目查詢;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她為新聞單位開通亞特蘭大到北京的新聞信息通道……

    這是一個毋庸爭辯的事實:在網絡服務起步的初期,瀛海威啟蒙了中國人的網絡意識,在網絡服務的市場培育上功不可沒。出於歷史緣故,瀛海威是在整個行業的資源、環境都不成熟的條件下做起來的。瀛海威向國人傳播了幾乎所有關於因特網的基本概念。一個公司員工回憶,當時他在瀛海威科教館裡,每天要不斷地告訴來訪者什麼是網站,什麼是ISP,什麼是電信平台,告訴別人「Internet」和「英特納雄耐爾」的區別……許多中國老百姓是伴隨著瀛海威走進因特網世界的。

    同時期唯一能與張樹新和瀛海威相提並論的是王志東和1996年5月開通的四通利方。與張樹新張揚的個性不同,技術員出身的王志東是著名的漢字輸入法「中文之星」的發明人。跟很多技術人員出身的經營者一樣,他在初期更願意讓自己保持一種低調的姿態。四通利方的辦公地點選在中關村的一所小學校裡,儘管它的中文論壇和聊天室在當時的網民中已頗有聲望,而且也發表了諸如老榕的《大連金州不相信眼淚》等轟動一時的帖子,可是在傳媒影響力方面它遠遠不如瀛海威。

    清新的空氣,遼闊的疆域,伸手可及的榮譽的彩虹,張樹新彷彿闖進了一片亟待開墾的處女地。1996年9月,國家經貿委屬下的中國興發集團決定投資瀛海威,總股本擴充為8000萬股,大股東興發集團與北京信託投資公司占60%,中國通信建設總公司為600萬股。張樹新的天樹公司與姜作賢的臥雲公司的股價溢增,無形資產1360萬元加其他股權,比例下調為26%,股值2120萬元,張樹新儼然成為身價上千萬的新生代女富豪。與此同時,公司員工從最初的3個人發展到了100餘人,全國大大小小的媒體每天都在連篇累牘地宣傳瀛海威和它的「書寫中國ISP傳奇」的理想。1997年1月,瀛海威與當時正如日中天的微軟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春節,瀛海威全國大網開通,公司上下群情振奮。3個月內,上海、廣州等8個中心城市的分站開設,其線上用戶收入達到110萬元。公司在相關地方報紙上買了12個專版廣告,宣佈在未來3年內投資總額將達到5個億,節點建設超過60個,所有的版面上都以一句充滿激情的口號為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當時,意氣風發的張樹新絕對不會預想到,兩年多後這樣的話竟會出自她自己之口:「1994年底到1995年初,我們走入IT行業,是一種不幸。」

    「帶著巫氣的哲人」

    張樹新是中國第一個提出「百姓網」概念的人。正是這個概念的出現讓互聯網走下「專業的神壇」而成為現代日常生活的工具。可是,張樹新始終沒有弄明白,老百姓到底需要一張怎麼樣的網。相反,張樹新把網絡看得十分地神聖,也鼓吹得十分地神聖和神秘。她把一位啟蒙者的錯覺當成信念般的公理來進行布道。一位叫Fangxd的網民回憶自己聽過一次張樹新關於網絡的玄而又玄的演講,覺得她有點像「帶著巫氣的哲人」。

    網站應該發佈什麼信息?網民究竟需要什麼?瀛海威應該培育怎樣的網站特徵?網站的技術支撐點是什麼?對於這些疑問,張樹新和她的部下跟所有網民一樣不甚清楚。

    「為炒作新聞熱點而炒作,不考慮市場規律,這是瀛海威做好多事情的一貫作風。一個項目提出來,沒人認真研究市場,做市場預測,不去探究其市場推廣的可能性。」一位離職的部門經理如此評說。

    1997年,一位點子大師向張樹新提議,香港面臨回歸,黨的十五大即將召開,三峽工程開工在即,愛國主義肯定是本年度的第一主題,瀛海威何不利用這個時機做一個「網上延安」?熱衷於創意的張樹新憑直覺意識到這是一個既有社會意義又有商業價值的主題信息:「網上延安」創意很好,把延安的歷史、現實、人物故事都放在網上,可通過教委組織全國中小學生觀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也可增加公司收入。張樹新同時指示,要做「海量」,用最好的技術,先延安,後西安,再全國,最終推出「網絡中國」,使之成為瀛海威的經典品牌。

    於是張樹新馬上召開新聞發佈會,對外宣佈:為配合愛國主義教育,瀛海威將耗時3年,投資千萬,推出《網絡中國》大型主題信息。果然,大小傳媒一時炒得沸沸揚揚。

    經過製作部門的努力,1個多月後,200個網頁、500幅圖片、10多萬字的「網上延安」上網了。「可後來事實是,『網上延安』點擊率非常低。」當時為從事這一項目狂熱投入、挑燈夜戰的一位職員萬分沮喪地說。

    「我們知道2000年以後我們會賺錢,可我們不知道現在應該做什麼。」這是在瀛海威公司員工中流傳甚廣的一句話。與此相對應的是,瀛海威有很多戰略性的宏偉計劃和美好的效益預測。張樹新曾計算出1997年瀛海威當年度的網上遊戲利潤為1000萬元,她還要求員工在3個月內拿出10個高水準的遊戲軟件。而當時,瀛海威的所有中繼線即使用滿24小時也不可能達到1000萬元的目標,3個月拿出10個高水準的遊戲軟件更是天方夜譚。瀛海威還曾著力開發當時在國際上亦十分超前的「網上交費系統」,一個留美博士後關在屋裡埋頭大幹了8個月,做成後投進網絡裡卻如同石沉大海。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