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敗局Ⅰ(十週年紀念版) 第23章 玫瑰園: 在沒有路標的花園裡 (4)
    蔡林芬的看家菜是上海人最喜歡吃的「三黃雞」。因為質量好、價格便宜,酒樓生意日漸火暴,不到1年的時間,「天天酒樓」在上海小有名氣。生意做大了,當老闆的就琢磨著擴大經營,賺取更大的利潤。這時,蔡林芬決定將酒樓交給丈夫管理,自己再創一番事業。

    蔡林芬是個精明人,跑了幾次廣東,決定做「馬海毛」生意。廣東有一個「馬海毛」生產基地,專門生產本色「馬海毛」。蔡林芬帶著樣品回到上海,開始尋找印染廠。蔡林芬的想法是,上海女人時髦,如果投其所好,在市場上投放彩色「馬海毛」,肯定有市場。於是,蔡林芬與廣東方面簽訂了經銷合同,同時又在上海承包了一家印染廠。結果是,色彩鮮艷的「馬海毛」投入市場後,在上海灘刮起一股「馬海毛」旋風,接著,「馬海毛」又風靡大江南北。本色「馬海毛」的進價是500克20元,染色加工後的價格是500克100元。加工染色「馬海毛」這個「金點子」為蔡林芬帶來了巨額利潤。20世紀90年代初期,上海女人的穿著打扮在全國是「領導新潮流」的,染色的「馬海毛」風靡全國,蔡林芬由此被商界譽為「馬海毛大王」。短短兩三年時間,蔡林芬手中的財富已經高達2000萬元人民幣。

    手裡有了2000萬元,怎麼辦?蔡林芬有個老同學,20世紀90年代初期擔任上海盧灣區副區長,他告訴蔡林芬盧灣區徐家匯路有一塊地準備拆遷,總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為了取得開發資格,蔡林芬向副區長行賄6萬元。地皮搞到手了,副區長因受賄被判刑15年。

    蔡林芬註冊「天富」房地產公司,決定在徐家匯路蓋兩幢高層精品樓盤,並且取名「天天花園」。蔡林芬不懂房地產知識,除了「天天花園」的設計委託專業設計院外,天富房地產發展公司裡竟然沒有一名員工懂得房地產知識,公司重要部門的負責人基本上是蔡林芬的家庭成員和親朋好友。2000萬元很快用完,蔡林芬陸續向銀行貸款4.6億元。

    以蔡林芬的學識,連最簡單的財務報表也看不懂,她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支配這數億元人民幣。手裡有了錢,蔡林芬就胡花亂花,她先拿出1000萬元裝修「天天酒樓」,又斥巨資在上海靜安寺附近鬧中取靜的長樂路為自己購買了兩幢豪華別墅,別墅裡專門設有美容美發廳,僅美容美發設備就耗資數萬元。為了讓蔡家孩子們出人頭地,蔡林芬將外甥、侄女送到貴族學校,僅「贊助費」就揮霍了160萬元。這個時候,蔡林芬有了兩個情人。蔡林芬與情人的關係不是偷偷摸摸的,而是公開的。情人在天富房地產發展公司擔任要職,月薪數萬元人民幣。為了樹立自己樂善好施的社會形象,蔡林芬先後向社會捐款高達600萬元。

    照她這樣揮霍,就是有一座金山也會被吃空的。結果,兩幢樓蓋到一半,總共4.8億元資金就沒了。有人給蔡林芬出主意,發明了一種名為「手拉手」的借貸方式,具體說來就是,知名企業和上市公司將多餘資金存入定點銀行,銀行將多筆資金集中起來專項轉貸給蔡林芬。蔡林芬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收到貸款後自己出面向存款戶支付高額利息。在不到1年的時間裡,蔡林芬從228家企業拆借出總計5.6億元人民幣,除了要向銀行支付利息外,蔡林芬又拿出1.2億元人民幣作為高額利息返還給了存款客戶。「天天花園」終於在徐家匯路黃金地段拔地而起,其代價是耗資10.4億元人民幣。這座「天天花園」究竟價值幾何呢?經權威部門評估,共有270套房子的「天天花園」價值5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億萬富婆」蔡林芬虧了5億元人民幣。

    為了還貸,蔡林芬再度鋌而走險。她將已出售的房子反覆出售。果然,一共只有270套房子的「天天花園」竟被賣成了600多套,創下了申城樓市的「奇跡」。事後,經有關部門調查,蔡林芬對外重複抵押、重複銷售共57次,騙得6296萬元人民幣。其中,一套最好的房子竟然賣給了7個業主。

    從1998年開始,天富公司不斷被人告上法庭,官司涉及全市27家法院。10月15日,已被監控的蔡林芬跳樓自殺未遂,腰部摔成骨折。2000年7月21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合同詐騙罪判處蔡林芬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沒收全部個人財產。

    【案例研究二】

    用「玫瑰」來形容暴利,似乎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它絕對誘人又十分的扎手。那些在玫瑰園裡沉浮過的各色人等,無一不是為暴利驅使,始而狂歌,終而哀號。下面這篇文章講的是中國最成功的房地產商追求暴利、反省暴利乃至拒絕暴利的心路歷程。

    深圳萬科是很多企業研究人士心目中最具有反思精神的企業,其掌門人王石更是一個很有個性和人格魅力的企業家。萬科堅持多年出版的《萬科週刊》儘管是公司內部刊物,卻因其鮮明的人文精神而在企業界享有驚人的認知度。

    萬科的暴利是怎樣賠光的?

    萬科創建於1984年5月,其A股股票現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的代碼為000002號,可見資歷之深,它是中國大陸首批公開上市的企業之一。到1997年底,公司的總資產達39.6億元,淨資產18.3億元。萬科以中高檔住宅開發著稱,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創立了聲名遠播的品牌「城市花園」,並以出色的物業管理領導行業潮流。

    萬科曾是暴利年代最典型的受益者和受害者。

    萬科是20世紀80年代搞貿易起家的。最早的時候,搞貿易利潤在80%以上,利潤高,大家都去搞,結果從80%掉到8%又掉到2%。後來王石作了個計算,把萬科1984年至1994年的貿易盈虧相加,結果是負數。於是,他得出一個十分苦澀的結論:市場是很公平的,你怎麼從暴利賺的錢,你得再怎麼賠進去。

    在最具暴利色彩的房地產業,萬科更是嘗到過無限甜蜜。王石回憶說:「萬科買第一塊地是1988年的事兒,到1992年,我已經可以做到買一塊地一拆遷一轉手,就是100%的利潤。」可是王石很快領悟到,市場暴利終歸要趨於平均利潤。他認為,追求暴利將導致兩種惡果:一是風險極大,高利潤與高風險成正比,一把贏不一定把把贏,追逐暴利往往是滅頂之災;二是浮躁心態,一心只想一夜暴富,小利往往看不上眼,反而會喪失許多機會。

    萬科公司的A股、B股先後上市,籌資近10億元。企業資金多了,就搞跨地域經營,地產項目遍及全國12個城市,涉足行業五大類,有商貿、工業、地產、證券、文化。項目立了,資金投下,才感到人力跟不上,資金太分散了。其結果是企業規模徘徊在12億—15億元之間,再也上不去了,利潤到1.5億元時也上升乏力。而同時期走專業化道路的三九集團,1996年規模有40多億元,海爾有60多億元。王石深刻體會到,如果管理不成熟,資金多了反而給企業造成很大的災難。

    王石說:「缺錢對民營企業並非壞事,因為資金有限,不允許你盲目投資,不允許你犯大錯誤。如果你的戰略目標不清楚,又沒有控制能力,錢多了反而壞事。我常對那些為缺錢而發愁的企業說,恭喜你呀!你犯不了大錯誤。」

    正是由於嘗到了暴利的百般滋味,萬科開始奉行一種穩健的發展策略。20世紀90年代中期,深圳房地產業被「利潤率低於40%不做」的暴利心態左右,而王石卻提出「高於25%不做」。這在當時頗有譁眾取寵之嫌。但由於萬科遵循社會平均利潤率的經營標準,如今在房地產業依然顯示出持續發展的後勁。在多元化之路上磕磕碰碰之後,王石竭力主張專業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把一些賺錢的企業都賣掉了。萬科的調整基本上是經歷了3個階段:首先是從多元化經營向專營房地產集中;然後是從房地產多品種經營向住宅集中;最後就是投放的資源由12個城市向北京、深圳、上海和天津集中。其間對其他企業關停並轉,該賣的賣,回籠資金1.3億元。

    王石認為,新興企業創業之初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哪個行業有空子能賺錢,就幹哪行。而國家每年的行業政策都有變化,因此利潤空間也不一樣,新興企業很容易隨著政策的傾斜而轉行,從而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多元化導致高速增長,因此在創業階段多元化無可指責,但企業規模、專業化程度、行業市場佔有率要受到影響。他有一個體會是:「如果你真想把企業搞大,讓國際基金把錢給你,你就得轉一個彎子。你對外國投資者說:『我的增長一直是100%。』你以為他會高興?那要把他嚇死,他認為你是泡沫經濟,他需要你穩定增長。」

    1997年前後,中央提出對國有企業實行「抓大放小」的政策,當時不少民營企業家覺得一個新的「空手套白狼」的機會又到了,於是紛紛動起國有存量資產低價轉讓甚至零資產轉讓的腦筋。這時候,有切膚之痛的王石卻撰文提醒道:新興企業千萬不要認為這是擴張的時機,現在對「無產者」來說是一個機會,有10%到15%的人會因此成為「有產者」,他們幹不好無非還是一個「無產者」,他們可以去搏。但是對那些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創立的企業來說,現在不是擴張的時候,要控制住自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國家都管不了,你怎麼管?

    從萬科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新興企業初期規模較小,創業資金也很少,因此往往尋求利潤較高的行業鑽進去,尋求短期內急速膨脹。一旦成功,就成為企業固定的發展思路。更為關鍵的是,新興企業的創業者大多沒受過現代企業管理訓練,他們容易將本來有局限性的實踐經驗當成必然規律。創業成功既確立了他們在企業中的權威作用,又形成固態化的經營模式。企業做大之後,他們往往把自己創業的成功經驗推而廣之,殊不知過去的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因為前提條件和成長環境都不同了,更何況創業時期快速成長思路在領導大企業時是有害的。然而,因為他們在企業中的權威地位,使他們的過時思路在日常經營中往往是一貫到底的。

    企業越大越輸不起,這是百年教訓。但怎麼從制度上遏制追逐暴利盲目擴張呢?種種經驗表明,關鍵在於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制度的創新。一般而言,創業者以實現企業超常規發展為榮,有一種不可遏制的打破規則的天生衝動,他希望企業每一天都有新的增長點;而經營者更習慣在既定的遊戲規則下,一板一眼,通過枯燥乏味的管理,形成企業穩定而良性的運作。創業者與經營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角色。王石便認為,自己是創業者,至今保持一種創業衝動,對於能否完成角色轉換,他自己心裡沒底。

    1999年春天,王石辭去萬科總經理之職,僅任董事長,成為「職業經理階層」最積極的倡導者和推動者。2000年8月,萬科主動被擁有500億元總資產的華潤集團收購。

    【新新觀察】

    玫瑰園故事中的劉常明、梁振山以及鄧智仁等等,都堪稱能人,他們也都各有抱負,渴望創出一番企業家天地來,可惜,他們都一一地演繹了失敗。在他們的職業素質中似乎總讓人感覺缺少了一點什麼,或許當他們領悟到自己的缺少並努力補足之時,方是他們步入企業家行列之日。

    中國企業家應該嘗試的20件事

    1.注意報紙上的每一條大大小小的有用的信息,在秘書的幫助下建立自己的剪報本。

    2.向自己發起挑戰,憑真本事拿到一本高級資格證書,如高級經濟師、高級會計師、高級工程師等。

    3.開始悄悄地做一項投資10年以後才能得到回報的事業。

    4.在施工工地上吃一次落有塵埃的工作午餐。

    5.隔一段時間與家人一起去旅行,保持一個溫馨、健康的家庭氛圍。

    6.在生意圈之外,至少擁有一個能夠當面叱罵你的真性情的朋友。

    7.試著突然離開公司1星期,遠遠地站一會兒,看公司能否保持正常、穩定的運轉。

    8.控制住自己的「責任心」,試著3個月不看公司的任何報表。

    9.記住你的副手們的生日,到時候給他們一份真誠而矜持的祝福。

    10.每年都讀盡可能多的書。

    11.與若干位「書生型」的經濟方面專家成為朋友,不定期地從他們那裡汲取「思想氧氣」。

    12.體驗一次精疲力竭的感覺——你可以發現自己的生理和意志潛能到底有多大。

    13.到了每年的歲末,至少有一天時間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反省,閉門總結1年來的得與失。

    14.創造一種自己的「管理詞典」——用一種獨特的方法論去創造一個獨特的經濟世界。

    15.會一會使你感到畏懼的人——在這一過程中,你可以發現另一個自我。

    16.領養若干個孤兒、捐建一座希望小學、贊助一項公益事業,通過這種「物化」的手段,讓自己的愛心和社會責任心不至於泯滅。

    17.保持每年出國一次的機會,盡可能地瞭解國際社會的發展步伐。

    18.嘗試一次孤立無援的失敗經歷,在挫折之中感受不幸者的體驗,培養警醒的意識。

    19.參加一次任何形式的競選活動,並為此積極而真正地籌劃——這會使你培養起足夠的社區和社會意識。

    20.去一次西藏,看一回天葬,在生死一線間感悟出命運的莫測和高貴。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