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蕩一百年(上) 第25章 第二部·1911在革命的炮火中 (4)
    山西商人從明朝中期起就固善於經營而崛起,他們在中國北方以及俄羅斯等北亞地區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商業網絡,控制了綢緞、茶葉貿易和錢莊生意。而他們最大的商業模式創新發生在1823年,在山西平遙縣,一個叫雷履泰的人發明了「通匯通兌」的票號模式。在當年的貿易往來中,商人們遇到的最頭痛的難題是異地匯兌,10萬兩白銀的重量就有2.5噸,往來搬運,不但費用高而且風險很大。這一直是千百年來商業貿易最棘手的難題,因此催生了兩大生生不息的「衍生行業」,一是押錢的鏢局,二是各地的劫匪。雷履泰原本是一家顏料行的掌櫃,他發明了「匯銀於此,取銀於彼」的匯兌模式。

    他設計了一套完整的匯票防偽辦法,能夠保證異地兌換的安全性。他將顏料行改成了票號,起名為「日昇昌」,掛出的牌匾就是四個字「匯通天下」。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日昇昌在國內主要城市開出35家分號,形成了第一個全國性的匯兌金融網絡。受其啟發,山西商人紛紛涉足票號業,有清一代,全國共有知名票號51家,其中43家為山西人所開,僅平遙、太谷、祁縣三地就佔了41家。日昇昌所在的平遙縣城西大街上,一度比肩林立了10多家票號總部,其顯赫尊貴,堪比後來的紐約華爾街。因為匯兌靈活,誠信可靠,連朝廷的官銀和王公貴族的存款也大多托付於山西票號。可以說,晉商控制了中國的金融業,他們也因此成為富甲天下的第一商幫。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西逃。在經過山西時,山西票商盛情接待,支付了這個流亡朝廷的所有花銷,日昇昌因此還得了一塊「急公好義」的御匾。然而,戰亂給票商造成了慘重損失,京城一帶的山西票號分號被搶劫一空,賬本被燒。王公官吏們帶著存折或銀票逃到山西,要求兌現銀錢,票號東家們挖出自己窖藏的銀子,咬牙兌付。20世紀最初的10年,帝國搖搖欲墜,與之關係密切的票號也病入膏肓。時局穩定時,生意尚可一做,一旦戰亂,票號首先遭殃。1911年武昌起義,各地票號受到散兵游勇的劫掠,僅日昇昌在北京等5個城市被搶的銀子和財物就達15萬多兩。

    天下更易後,清政府所欠的巨額債務無人承攬,票號遭到滅頂之災。據計算,晉商因中央財政破產而造成的損失超過1200萬兩白銀。更致命的是,票號模式受到了新興商業銀行的挑戰。一些先覺的票號掌櫃曾經商議將票號改組為銀行,但是,亂局之下重組無術。1913年,在袁世凱政府財政部的牽線下,山西票號提出向美國銀行團借款500萬元銀洋作為本金,以重組票號體系,但終因不能提供抵押,被拒絕借款。這一年,山西14家最主要的票號,被拖欠的債權達3100多萬兩白銀,日昇昌17個分號中債權近300萬兩白銀。各地軍閥更是催逼甚急,廣西軍政府端著步槍衝進日昇昌的票號,強行提走10萬兩前清官銀。

    1914年10月,天津《大公報》刊出了一條轟動中國商界的大新聞,「天下票號之首」日昇昌宣佈破產。報道描述道:「彼巍巍燦爛之華屋,無不鐵扉雙鎖,黯淡無色;門前雙眼怒突之小獅,一似淚下,欲作河南之吼,代主人喝其不平。前日北京所傳,倒閉之日昇昌,其本店聳立其間,門前當懸日昇昌金字招牌,聞其主人已宣告破產,由法院捕其來京矣。」

    晉商「殉葬」後,中國的金融中心從平遙縣城的青石板大街南移至十里洋場的上海。穿馬褂的票號日漸式微,著西裝的銀行取而代之。

    就在日昇昌破產8個月後,1915年6月2日,在上海寧波路8號的一個石庫門房子裡開出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後簡稱上海銀行),資本7萬銀元,職工只有8人,總經理是34歲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生陳光甫(1881~1976)。他問員工:「我們該怎麼服務於顧客?」員工答:「不論顧客辦理業務的數額是多少,1000元還是100元,我們都要熱情接待。」陳光甫說:「你們只答對了一半,他就是一分錢不辦,我們還是要熱情接待。」

    陳光甫辦的不是第一家民資銀行,但卻是第一家與國際金融慣例全面接軌的銀行。在之前,所有的票號、銀行均將攬資對像定位於政府、企業和有錢人,陳光甫卻把目光對準了普通市民。他破天荒地推出了「1元賬戶」,只要有1元錢就可以在他的銀行裡開戶,上海銀行因此被同行譏笑為「1元銀行」,但是,正是這種平民理念讓陳光甫別開天地。他將西方銀行業的經營管理方法和制度逐步引入中國金融業,先後開創了零存整取、整存零取等一系列儲蓄種類。他很善於從國人的消費中發現外資銀行無法看到的商機。中國人在辦紅白喜事的時候有送禮的習慣,上海銀行因此發行了紅色、素色兩種禮券,專門用於饋贈。

    此外,與傳統的錢莊所不同的是,陳光甫敏銳地看到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前途。上海銀行積極向民營棉紗廠、麵粉廠放貸,甚至還吸引工廠主成為銀行股東,這讓它在隨即到來的工業化浪潮中大獲其利。在此後20多年裡,陳光甫先後在國內開了80多個分行,還在美國、英國設立分支機構,儼然成為最重要的民資銀行家。

    從雷履泰到陳光甫,中國金融業脫胎換骨。

    【企業史人物】

    百貨四子

    1914年,上海南京路被鋪上了鐵藜木路面。「北京的篷塵,倫敦的霧,南京路上紅木鋪馬路。」一首童謠傳唱滬上。也是在這一年,南京路、浙江路口的西北角開始興建一座七層高的大樓。它的建築具有異域的巴洛克風格,底層設騎樓式外廊,外廊內設大櫥窗,二、三層間用愛奧尼克立柱支托三層以上部位的弧形出簷,四層為鑄鐵陽台,五、六層為雙扇窗。東南轉角立面的六層頂部蓋一座摩星塔,基座設大鐘,屋頂有花園。這座大樓蓋了三年,1917年10月,先施公司開業,這是上海第一家大型百貨商場。

    先施開業一年後,在它的斜對角出現了另一家六層高的百貨公司永安。它的建築立面用圓柱與貼壁方柱墩做裝飾,給人以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感覺。外牆採用汰石子飾面,陳列窗口採用進口大玻璃,是上海大玻璃櫥窗的先例。它也有一個屋頂花園和高聳的塔樓。除了一至四層的百貨商場外,其他樓層還設酒樓、旅館、彈子房、舞廳、遊樂場和戲院,其模式類似後世的ShoppingMall。

    先施與永安的開張,是上海繁榮年代開始的標誌,南京路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商業街」,其商脈延續至今未絕。1926年,先施公司一個叫劉錫基(1881~1926)的經理另辟山頭,在先施的旁邊建成了南京路上的第三家大百貨商場新新公司。1936年,一個叫蔡昌(1877~1953)的商人在新新公司的西首開出大新公司。

    富有傳奇性的是,南京路上的這四大百貨公司,其創業者的祖籍竟都來自廣東省的一個小縣城——香山。在近現代中國,這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地方,它誕生了最著名的革命家孫中山、晚清「四大買辦」中的三人、最早的留洋學生,以及顯赫一時的「百貨四子」。

    先施的創辦人馬應彪(1864~1944)早年遠赴重洋到澳大利亞做勞工,有點積蓄後就做起了水果鋪生意。40歲那年他回到香港,開出了中國第一家百貨公司先施,當時的商場面積只有500平方米。馬應彪創出了很多第一,如首創了商品標價和「不二價」制度,售貨一律開發票,首創了從業人員每逢星期日休息制度,還首次破例僱用了女店員,這在當年都轟動一時。在香港首創成功後,他北上創辦了上海先施。

    永安公司的創辦人郭樂(1874~1956)、郭泉兄弟也是在澳大利亞開水果鋪的。他們跟在馬應彪後面亦步亦趨,1908年創辦香港永安,10年後也到上海,在先施的對面開出了上海永安。永安經銷商品1萬多種,其中八成為世界各國的高檔商品,號稱「統銷環球百貨」,一時竟有「銷金窟」之稱。郭樂還掛出了一幅霓虹燈製成的英文標語「Customersarealwaysright」——「顧客永遠是對的」,這幾乎是「顧客就是上帝」的翻版。

    新新和大新的創辦人劉錫基和蔡昌都是先施的舊臣,他們與先施、永安比鄰競爭,竟都有後來居上的朝氣。新新自行設計、自行裝備了上海第一個由中國人創辦的廣播電台,因電台的房子四周是用玻璃隔斷的,俗稱「玻璃電台」。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電台最早向全市人民廣播這個重要消息並播放革命歌曲。最後出現的大新公司更是咄咄逼人,它樓高十層,營業面積1.7萬平方米,是四大百貨之冠。蔡昌還率先引進了自動扶梯和冷暖氣設備,開張之日,因看熱鬧的人實在太多,不得不賣票進場以控制人流。大新遊樂場佈置精巧,內有「天台十六景」,同時開闢京劇、話劇、電影、滑稽、魔術等節目的演出。

    四個香山老鄉在上海灘上做同一份生意,互相競爭起來卻毫不留情,也因此留下無數精彩的商戰故事。先施原本要蓋五層,後聽說永安是六層,於是硬是臨時加蓋了兩層。永安也不示弱,當即決定在屋頂加一個「綺雲閣」。先施自然嚥不下這口氣,馬上又加蓋一個「摩星塔」。有一年,先施推出優惠禮券,為了提高消費者的購買衝動,它將香煙、醬油等幾類熱銷商品的價格定得很低,永安就暗中派人拿了現款分批去吃進先施禮券,再以禮券全數購買香煙、醬油,這讓先施很是吃了一個大暗虧。1936年,面積最大的大新公司開業之際,先施等三家公司先是聯手威脅國貨小廠,不得向大新出售產品,否則就集體停止向這些小廠進貨,及大新開張之日,又聯合舉行「春季大減價」,將部分熱銷商品的價格定得很低。大新則大打薄利多銷的廣告,它還向廠商定制了獨特規格的大新香皂、大新襯衫、大新雪茄,這已是一種很超前的零售模式了。在大新開張一年後,永安蓋成了一幢22層的高樓,再次成了群雄中的領先者。

    「百貨四子」爭奇鬥艷,把一條南京路鬧得花枝招展,國際媒體稱之為「地球上最世界主義文化的馬路」。抗戰期間,上海淪為「孤島」,大批外省豪門大戶、地主逃進租界,尋求避難。一時間人口激增,商業畸形繁榮。1945年之後,內戰爆發,因國民黨政府的治理無能,上海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四大百貨商場遭遇搶購潮。到1949年春季,除了永安,其餘三家相繼撤離上海。

    新中國建立後,四大百貨公司命運各異。1952年,先施公司大樓由上海時裝公司、黃浦區文化館、東亞飯店等使用,屋頂花園的納涼晚會很受普通市民的青睞。1993年,先施公司重返南京路,新址在南京東路479號。1956年,永安公司改名為上海第十百貨公司,1987年改建後稱「華聯商廈」。新新公司則從此歇業,原址改為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1953年,大新公司大樓改為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20世紀80年代前,這裡一直是全國最大的百貨商店。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