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傳 第22章 東歐來的經驗 (2)
    (五)成立公司以後,公司與企業之間、公司與公司之間、公司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應如何調節比較好?特別是政府應如何領導或指導公司的經濟活動?成立公司後工業城市的經濟應如何組織和管理?

    (六)對經濟管理中的「經濟方法」和「行政方法」應如何看?實質是什麼?彼此的關係如何?

    (七)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否應該採取國家所有制的形式?蘇聯和南斯拉夫有完全不同的評價,你認為哪種看法比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

    (八)對蘇聯1965年以來的經濟改革和1979年的改革新決議應如何評價?

    (九)南、匈各國經濟都比較重視市場機制,但都存在消費過度、通貨膨脹、外貿逆差、外債增多、赤字預算等通病,應如何解釋這些問題?如何克服這些毛病?

    (十)為什麼蘇聯、東歐各國都存在基建戰線過長的問題,雖然經過改革也沒有解決這些問題?

    布魯斯當然無法解答上述的每一個問題,他按自己的思路談了對經濟改革的認識。

    他認為,經濟決策有3個層次:一是宏觀經濟決策;二是企業決策;三是家庭決策。蘇聯和東歐的經濟發展則有3種模式——「蘇聯模式」、「匈牙利模式」和「南斯拉夫模式」。布魯斯傾向於「匈牙利模式」,也就是只在宏觀層面集中,不在企業和家庭層面集中。

    在1979年的當下,布魯斯的那些觀點在吳敬璉和趙人偉聽來,非常耳熟,他們告訴布魯斯,在中國,有一位經濟學家的觀點與他非常相似,他就是孫冶方。布魯斯所提出的「分權模式」,和孫冶方的「大權獨攬、小權分散」模式幾乎如出一轍。在吳、趙的陪同下,布魯斯去協和醫院看望了病中的孫冶方,兩人用俄語交談,一見如故。

    趙人偉等將布魯斯的講話整理出來,報送黨中央和國務院,引起了高層的重視和極大的興趣,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出面和他交流經濟改革意見。布魯斯當時的身份既是一位經濟學家,同時還是一個持不同政見者和流亡者,中央高層並不避諱,可見求賢與思變之心切。正是因為布魯斯訪華的成功,接著促成了另外一個流亡經濟學家的到來。

    奧塔·錫克(1919~2004年)是一個比布魯斯更「敏感」、名氣也更大的人,他是一位老共產黨員,也是捷文版《資本論》的譯者。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杜布切克發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提出要創立「具有人道面貌的社會主義模式」,「再也不允許用黨的機構代替國家機構、經濟領導機構和社會組織」;要保證集會、結社、遷徙、言論和新聞自由,取消書報檢查制度;實行社會主義的多元化政治體制,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這個改革綱領中的經濟部分便由錫克主導,他時任主管經濟改革的副總理,被稱做「捷克經濟改革之父」。這場改革被蘇聯認為有脫離社會主義陣營之嫌疑,便於該年的8月20日悍然出動華沙成員國的軍隊進入布拉格,逮捕捷共和政府領導人,釀成轟動世界的「布拉格之春」事件。在西方學界,這一事件被認定為「冷戰」和蘇聯集團解體的轉折點。錫克當時正在南斯拉夫訪問,因而倖免於難,他隨後流亡瑞士,在聖加侖經濟社會大學任教。

    錫克比布魯斯有更豐富的行政管理經驗,在西方流亡呆的時間也已長達10年,所以,他的思想更接近西方經濟學家。流亡期間,他相繼完成《民主和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第三條道路》等多部論著,反思「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實質,尋求在西方自由市場和「蘇聯模式」的命令經濟之間的第三條道路。錫克在華講學期間,吳敬璉全程陪同。他先後講了7次,還去上海、蘇州等地訪問。每一次錫克講學之後,吳敬璉和中央編譯局的榮敬本都做出一份1000字的簡報,送給社科院領導,再由他們上達國務院領導。國務院主要負責人看了簡報以後,認為錫克既有改革理論,又有實際經驗,很值得從他那裡學習,並要求組織一次經濟領導幹部與錫克的座談會。

    在經濟改革的理論上,錫克較之布魯斯,更趨於自由化。

    在當時,價格改革難題——這其實也是中國80年代經濟改革的主題之一——正困擾著中國。錫克在座談中提出,中國的價格改革可以傚法捷克斯洛伐克的做法,即先全面調整價格,接著在一年後全面放開價格,先調後放,建立自由價格制度。在討論中,曾經在建國之初當過物價委員會主任的薛暮橋提出,價格改革是很難計算的,因為它們之間彼此影響,互為因果。奧塔·錫克說,可以用投入產出表,經過多次計算得出各種產品的生產價格或資金、勞動「雙渠價格」。這套價格當然不會很準確地反映市場價格的程度,但是比較接近,再根據計算出來的價格作一次全面調整,就可以保證第二年放開時震動比較小。吳敬璉說,錫克的建議以及與中國學者的討論,「使中國經濟學家開始接觸到一些真正改革實務層面的東西了」。

    國務院主要負責人對錫克的建議非常重視,當即決定建立國務院價格問題研究中心,由薛暮橋、馬洪負責,聘請錫克推薦的捷克專家介紹當年他們如何計算「影子價格」的經驗,研究制定調整價格和進一步放開價格改革的方案。後來,奧塔·錫克推薦了兩位專家到中國來開講習班,培訓物價改革人員。

    布魯斯和錫克的講學,給吳敬璉帶來很大的震動。他原本以為改革就是一系列政策的調整,而布魯斯和錫克卻告訴他,經濟改革不是個別政策上的改變,而是從一個系統變到另一個系統。東歐改革的經驗教訓已經表明,一攬子改革優於單項改革,而成功的改革必須要有一個寬鬆的經濟環境,否則很容易在中途發生經濟波動。這些觀點成為吳敬璉日後為中國改革出謀劃策時所長期堅持的理念。

    此外,布魯斯和錫克還帶來了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忠告,他們再三告誡中國的同行們:「經濟體制改革要以社會體制改革為條件,必須從制度上採取措施,才能保證不再回到舊軌道上去。歸根結底,改革是政治和社會問題。」對這層意思的理解,中國的經濟學家到更遲的時候才有所感悟。

    這兩位東歐經濟學家的到來,讓吳敬璉和他的朋友們建立了一個新的學術研究方向,那就是進行比較經濟學的研究。他與榮敬本和經濟研究所負責人劉國光、董輔等下決心,在中國創立比較制度分析學科,對各種經濟系統進行比較,從而尋找中國的改革之路。在後來的幾年裡,他們組織翻譯了眾多比較經濟學和世界各國的經濟學著作及文章,還在1985年創辦了《經濟社會體制比較》雜誌,吳敬璉、趙人偉和榮敬本擔任主編。這些引進和比較研究工作,為中國改革經濟學的成熟別開一番天地。

    不過,對東歐經濟學家的思想進行細研之後,中國的學者卻陷入了更大的困頓,那就是,他們的改革理論儘管各有新意,然而並沒有徹底地跳出計劃的大框框。比如,布魯斯把價格看成國家可用來調節經濟的槓桿,而這樣一來,價格就會失去它的參數作用,變成一個可以由行政機關決定的指標,所有生產者都只能作為一個被操縱的工具。錫克的價格改革方案似乎也有「死穴」,他把宏觀的總量計劃分得非常細,細到在財政預算中的各種經費、行政費、投資、人頭費、集體消費等等,這才能保證需求分配的均衡,而這在吳敬璉看來,又與原來的計劃有什麼區別呢?更重要的是,從實際的改革成效來看,東歐經濟並沒有得到本質性的改造,各國仍然是困難重重。

    1981年冬,吳敬璉和榮敬本合作完成了一篇題為《布魯斯和錫克的經濟模式述評》的長篇論文,對6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改革模式進行了詳盡的敘述和評價。他們認為,自1930年全盤集體化的「斯大林經濟模式」確立以來,社會主義經濟的模式問題一直是政治經濟學理論未曾解決和有待探索的一個課題。20世紀50年代初期,南斯拉夫第一個突破了「斯大林模式」;到50年代中後期,東歐各國相繼進行了深度和角度各不相同的改革,這些改革模式最終都無法用成功來定義,對於中國改革來說,它們有借鑒的價值,卻無法「拿來就用」。

    由此,兩位頂級的東歐經濟學家的到來,在中國刮起了一陣研究改革理論和實際措施的旋風。然而,中國的學者們似乎仍然沒有找到理想中的那個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魔方」。東歐經驗既讓吳敬璉和他的同事們失望地看到了巨大局限性,同時也突然觸摸到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那麼,中國式改革的出路在哪裡呢?

    就是在這樣的時候,一個更急迫的任務出現在了吳敬璉的面前:孫冶方的生命即將走到終點,必須要把他那個打了85遍腹稿的論著及時地搶救出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