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盪三十年(上卷) 第二部·1990:乍熱驟冷 (1)
    轟隆隆的雷雨聲在我的窗前,怎麼也難忘記你離去的轉變,孤單單的身影後寂寥的心情,永遠無怨的是我的雙眼。——羅大佑:《戀曲1990》,1990年

    1990年被認為是一個帶有幸運色彩的年份。曾經出版了《大趨勢》的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2月發表了《2000年大趨勢》,他試圖向人們預測未來十年的走向。「千禧年這一偉大象徵具有何種意義,完全取決於人們對它的理解。」這位樂觀的學者寫道,「它可能標誌著舊時代的結束,也可能標誌著新時代的開始。我們相信,人類已經決定要抓住積極的一面。人類的心靈深處有一種對生命、對理想世界的承諾。」北京的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在6月份就引進出版了這部新著的中文版。後來的事實也正是,跟乍熱又驟冷的中國經濟相比,在這一年的世界上,發生了更多讓人驚奇的大事情。3月,非洲大陸最後一塊殖民地納米比亞獨立;5月,亞洲的南北也門統一;7月,葉利欽宣佈退出蘇聯共產黨;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策劃「沙漠風暴行動」決定對伊拉克宣戰;10月,在「柏林牆」倒塌一年之際,分裂了45年的德國終於統一;12月,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相繼發生劇變。很顯然,人類茫然然地闖進了一個更為動盪的年代。

    1990年的中國,是在一片打擊假冒偽劣的討伐聲中開始的。浙南的溫州再次首當其衝。在中國的改革史上,溫州是一個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讀」的地方。這裡是中國私營企業最早萌芽的地方。在一些人士的眼中,它是「資本主義的溫床」,是一顆必須被割除的毒瘤。而在另一些人的心目中,它卻是好像市場經濟的「麥加」,是民間力量突破舊體制的急先鋒。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溫州的評價,成為了改革立場的「選邊戰」和溫度表。每當政策走向出現變動的時候,往往在這裡可以嗅出最初的跡象。溫州商人被稱為是「中國的猶太人」,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背井離鄉,外出闖蕩,他們是中國最早具備了市場意識的那群人,也是第一批在商業活動中賺到錢的人。

    在溫州,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貿易商人、第一批專業市場、第一個民間銀行、最初的股份制企業,在很多年裡,他們像一條條搏命的鯰魚,出現在每一個有盈利機會的領域裡,他們販運小商品、炒賣各地房產、去山西承包小煤礦、在陝西打地下油田、到新疆倒賣棉花,他們是最早的商業活動實踐家、新觀念傳播人、新產品推廣者,也是最早的走私商、偷渡客、偽劣產品製造者,他們總是遊走在法律的邊緣,總是能夠奮不顧身地在第一時間捕捉住剛剛萌生出來的商業機遇。一個關於溫州商人精明的故事流傳頗廣:一位東北的國營企業廠長來溫州洽談生意,雙方在價格上卡殼了,溫州人當即將之拉進最好的海鮮餐廳,一頓大吃大喝後,東北人的腸胃不出預料地抵擋不住,於是深夜急送住院,溫州老闆馬上派出自己的老婆,在床前日夜端盆伺候,東北人自然被感動得無以復加,兩人立刻稱兄道弟,價格上的「小小」分歧當然就不在話下了。

    溫州某貧困縣還出過一個匪夷所思的、頗有黑色幽默意味的經濟案件:當地農民向全國各地的國營企業投遞信函,定購各種各樣的二手機械設備,這些設備到了泰順後,當即被就地倒賣。然後,那些農民就去報紙上用假名刊登死亡訃告,等那些外地企業追上門來討債的時候,就有人哭喪著臉把訃告拿給他們看:人也死了,向誰催債?就這樣,一個村莊的農民全部參與了這場很詭異的詐騙遊戲,當地還因此形成了浙南最大的二手機械設備交易市場。80年代末,凡是去溫州的人都對當地餐飲文化歎為觀止,在那裡,有派頭的人請客,必上兩道湯,一道湯是海鮮大盆中飄浮一隻百元美鈔折成的小船,是為「一帆風順」,另一道湯是海鮮大盆中再浮一小盆,上面有規則地擺了十隻進口手錶,在座各位一人一表,是為「表表心意」。

    在當時,另一個讓全國民眾很難接受的現象是,先富起來的溫州人掀起了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造墳運動」,《中國青年報》記者麥天樞曾用驚訝的筆觸描寫1990年前後的溫州:「船行甌江,迎面撲來的是成百上千的墳墓。滿山遍野白花花的,便是聞名天下的溫州椅子墳,這些堂而皇之、居高臨下、傲視天地的椅子墳包藏著的,不只是溫州人祖先們的骨血,這是來自傳統的精神的流向,這也是來自市場的新財富的流向。一個地方的富裕程度往往可以從觀察椅子墳輕易地得出結論:哪個村鎮最富有,哪裡的墳墓就最輝煌氣派。」早期溫州商人在商業上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和狡黠,與硬騙強取截然不同,卻將原始積累過程中的那種沒有道德底線的狡黠與血腥,展現得淋漓盡致。伴隨著市場繁榮和民眾富裕的是,原有商業秩序的破壞、淳樸的公共觀念的淡漠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確切地說,溫州現象並非孤例,它同樣存在於所有商業活動率先活躍起來的地區,如廣東的珠三角及潮汕地區、福建的晉江地區、江蘇的南部地區等等。我們只能說,那是一個缺乏善惡感的時代,在「擺脫貧困」這個時代主題面前,一切的道德價值評判都顯得蒼白無力。

    溫州商品的質量低劣,在很早的時候就被人所詬病。此地與福建晉江、廣東石獅被並列為全國「三大制假中心」(還有人將充斥了低劣電腦產品的中關村也列入其中,並稱「四大假」),其中尤以溫州名聲最大。早在1985年前後,溫州出產的皮鞋、皮帶便以質量低劣而聞名。1987年8月8日,不堪其擾的杭州人在鬧市中心的武林門廣場上點起一把大火,將5000多雙溫州的假冒劣質鞋一起燒掉,構成一樁轟動全國的新聞。1990年前後,假冒偽劣產品對中國市場的衝擊已經成為一個民怨沸騰的話題,國家有關部門下定決心將打擊假冒偽劣作為治理整頓的一個重點,它一方面可以淨化市場,提高消費信心,另一方面則可以對體制外的中小企業進行整肅。早在年初,一些重點區域就已經被圈定,一向頗受批評的溫州再度成為焦點。這次被選中拿來當「典型」的,又是那個當年發生過「八大王事件」的溫州樂清縣柳市鎮。

    經過幾年的發展,此時的柳市鎮已經成為全國低壓電器的產銷聚集地,小小柳市居然有上千家電器作坊,其質量上的良莠不齊現象非常嚴重。新華社記者胡宏偉在那裡採訪時看到:剛剛放下鋤頭把的莊稼漢們正在一台台斑駁陸離的機床邊,把從全國各地國有企業收購來的廢舊交流接觸器肢解,用砂紙和鞋油將之擦得珵亮。河邊的埠頭上,擠滿了一群群村婦,她們清洗著一筐筐電器,然後在河灘空地上曬地瓜乾似地晾開成片的電器零件。爐火彤紅的鍋灶旁,老眼昏花的太婆們一面煮飯,一面慢悠悠地搖著漆包線……為了賺錢,那些電器作坊中的溫州商人們無所不用其極,他們用稻糠換下熔斷器的石英砂,以鐵片代替白銀充當繼電器觸頭。國家規定低壓電器必須憑許可證生產,而柳市大批企業中,有證企業不到1%,有證產品不到0.1%,經多次檢測,無證的產品全部不合格。為了銷售,柳市商人花錢買下一些國營企業的標牌,將電器出廠地全數標明為北京、上海。

    1989年,國家技術監督局對低壓電器市場展開調查,在《總結報告》中,調查人憤怒地寫道:「這次全國共檢查了近7000個經銷單位,查出的偽劣低壓電器產品超過170萬件(台),價值3000多萬元。各地在檢查中發現,大多數偽劣低壓電器,來源於浙江溫州地區,特別是溫州樂清縣的柳市鎮。」與此同時,來自全國各地的事故也頻頻把柳市的劣跡曝光天下:黑龍江雞西煤礦由於柳市劣質電器漏電,引發嚴重的瓦斯爆炸,多人死傷;河南一家鋼鐵公司建成剪綵,一包鋼水正要傾倒卻突然卡殼,上百萬元的產品全部報廢,一查,還是柳市低壓電器惹的禍。5月,國務院辦公廳史無前例地為柳市一個鎮「單獨發文」——《關於溫州樂清縣生產和銷售無證偽劣產品的調查情況及處理建議的通知》。

    6月,國家七部局成立了聯合督查組到樂清督查處理,浙江省、溫州市相繼派出工作組進駐樂清,樂清也抽調了154名縣直機關工作人員進駐14個鄉鎮,按照「打擊、堵截、疏導、扶持」的八字方針,查處整肅柳市電器。此次整頓前後持續五個月,根據公開報道披露,全鎮1267家低壓電器門市部全數關閉,1544家家庭生產工業戶歇業,359個舊貨經營執照被吊銷。公安部門立案17起,涉及18人,檢察院立案26起,涉及34人,工商部門立案144起。如此大規模的整頓,讓柳市乃至溫州全境噤若寒蟬,彷彿「八大王事件」重演。然而,從結果上看,卻並沒有讓柳市走上毀滅之路。就是在這一過程中,一些有實力的企業脫穎而出,經過一年的整治,25家規模稍大的企業最終獲得了補辦的生產許可證。就在年底,一家名叫求精開關廠的企業一分為二,修鞋匠出身的南存輝和裁縫出身的胡成中各自成立了正泰和德力西,他們引進外國設備和技術,相繼以合作制的方式整合了上千家小型加工工廠,日後發展成中國最大的低壓電器企業。到2000年前後,柳市的低壓電器產量佔到全國市場份額的60%,已儼然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產業集群地。

    對柳市的整頓是1990年治理整頓的一個縮影。當時,在廣東、浙江等沿海各地,以打擊假冒偽劣為主題的整頓活動此起彼伏。9月,新華社播發了一篇題為《商業部長買鞋上當記》的新聞稿,將這次打擊塗上了一次戲劇化的色彩。新聞稱,7月12日下午,商業部長胡平到湖北調查研究,逛了武漢百貨商場。在皮鞋櫃檯前,胡平看中了一雙帶網眼的棕色牛皮鞋,於是付款49.5元,買下了這雙鞋,並當場穿上這雙新鞋,繼續參觀。13日下午回到北京,誰知到家一脫鞋,就發現右腳一隻鞋的後跟已掉了一塊。17日,在11城市商業局長會上,胡平講了這件事,又深有感觸地說,「劣質產品氾濫,太可惡了。這個問題,生產者有責任,商業企業進貨把關不嚴,也有責任。」21日,輕工部長曾憲林約見胡平,說:「鞋的質量問題是當前消費者反映最強烈的問題,輕工部已打算專門舉辦一個假冒偽劣鞋的展覽會。」胡平當即表示:「我支持,如果你搞這個展覽會,我希望我買的那雙鞋也能作為一件展品,曝曝光。」這個新聞用最生動的方式,讓全國讀者都看到了假冒偽劣產品對日常生活的侵擾,也因此可以團聚起全民的討伐氣焰。不過,另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是,對假冒偽劣的整治,在有些時間,也會成為各級政府保護國營企業既得利益的某種手段和理由。遼寧省丹東市是我國射線儀器的工業基地,當地的儀表元件廠、丹東射線儀器廠是國家重點企業,它們分別在20世紀60年代初生產出中國的第一隻X光管、第一台X射線探傷機。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一些人離開國營工廠,就在附近開辦起了十多家生產同樣設備的私人企業。據報道,這些私人小廠「沒有經過行業主管部門審查批准或立項,沒有完備的質量檢測手段,沒有完善的防射線污染設施,沒有完整的技術文件、產品圖紙、工藝要求」。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