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盪三十年(上卷) 第二部·1989 「倒春寒」 (3)
    在1989年的外商投資案中,最引人矚目,也是最為蹊蹺的是福建惠州的熊貓汽車投資案,一直到很多年後,它仍然籠罩在一層神秘的濃霧之中。根據公開披露的信息,熊貓投資案的大致經過是這樣的:一個叫金昌源的美籍韓國商人,據稱長期從事汽車零部件進出口貿易,1988年9月,他在美國特拉華州註冊登記了一家名叫「熊貓汽車公司」(RMC)的企業,當月,他首次與惠州方面接觸,宣稱將在此地建造一個大型汽車工廠,規劃用地81平方公里,投資10億美元,年產30萬輛轎車,並且全部出口。當年12月,雙方簽訂備忘錄,1989年4月征地,熊貓公司在6月27日舉行奠基典禮,熊貓公司董事長、美國二戰名將麥克阿瑟的孫子親臨剪綵。這個項目很像一塊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它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公司名稱既為「熊貓」,那當是專門為中國而辦的公司,然而蹊蹺的是,這家號稱年產30萬輛的汽車製造工廠居然沒有專業國際汽車商的背景,它選擇投資的惠州,也不是汽配行業的基地,沒有汽車製造的產業基礎。

    但是如果說它是一個騙局,卻似乎又不太像,根據惠州政府對外的公告,熊貓公司的第一期投資2.5億美元在奠基儀式前就已經到位,而且廠房也很快進入施工建設。為了證實項目的真實性,國務院和廣東省派出了一個高級技術、法律專家小組,專程赴美對投資者的背景、資信、市場等進行調查,據稱專家們參觀了熊貓公司購買的沖壓和發動機生產線等設備,還試坐了已經研製出來、據稱市場零售價僅為6萬元人民幣的小排量微型轎車。專家們得出的結論是:「熊貓公司的資金實力雄厚。投資者有戰略遠見。他們矚目於下一個世紀。」號稱10億美元的熊貓汽車投資案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外來獨資項目,它受到廣泛的關注,並被寄予厚望,在其後的兩年裡,幾乎所有的中央領導人都曾前去視察。儘管不少人對它的背景和真實動機抱有懷疑,但是仍然希望它是一塊「真實的餡餅」。

    對於投資地惠州來說,熊貓汽車的到來頓時讓它成為一塊投資和投機的熱土,南方媒體喊出「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惠州」的口號,當地的土地價格在很短時間內暴漲,地產公司紛紛進入,最多時有1000多家,中心市區房價從每平方米200元被炒到了1.1萬元。汽車工廠所在的淡水鎮在三年裡從2萬人口急速增至20萬。1990年底,《南方日報》記者林鋼前往採訪,看到「地下管道和澆灌混凝土等基礎工程已經完成,正在吊裝鋼樑鋼柱,據介紹這是美國最新的鋼結構廠房。聽說明年要出車,可是現在我連一台設備也沒有看見」。熊貓公司執行副總裁理查·康明斯的回答是,「我對原設計不滿,做了些修改,工期略有拖延。但是,明年6月底7月初,滿足第一期裝配所需的設備,一定可以安裝完畢。8月份,第一輛車可以下線。」然而事實卻是,熊貓從奠基之後,就陷入一輪又一輪的談判,外商改變了100%出口的承諾,轉而要求30%內銷中國市場——種種跡象表明,熊貓的投資人帶有一種賭徒般的心態,他們希望以全部出口的名義進入中國,然後再謀求內銷的可能性。由於這個項目是「憑空掉下來」的,從一開始就沒有進入國家汽車主管部門的規劃之內,而且還有很多人對項目的真實動機存在質疑,因此,能否內銷以及內銷比例成為了爭吵的焦點所在。1991年,熊貓公司最後一次向北京申請,提出給「熊貓汽車」讓出國內市場兩年,而且兩年中「產品主要在國內銷售」,遭到中國政府委婉的拒絕。此後,項目陷入全面停滯。一直到2004年,人們去淡水鎮,仍然能夠看到一個碩大無比、佔地16萬平方米的銀灰色城堡,這便是已經建造到一半的、號稱亞洲最大的熊貓汽車組裝車間,它在一片長滿野草的荒野上方方正正地佇立著,像一個始終沒有解開的謎。

    在6月24日結束的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上,62歲的江澤民從上海市委書記的崗位上被選拔出來,當選為新的總書記。用鄧小平的話說,江澤民是中共新一代領導的核心。11月13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日中經濟協會訪華團,並借此這個機會,正式向政治生涯告別。鄧公侃侃而談。這位已經85歲高齡的老人親手發動了中國的經濟變革,在過去的11年裡,他遭遇險灘無限,始終信心滿滿,他告別政治生涯前的最後一次講話,仍然堅定於改革的繼續,這無疑給全國的改革者以無限的信心。更讓大家始料未及的是,三年後,他還將以一種十分新奇而意外的方式,再次啟動中國經濟快車的引擎。

    必須指出的是,1989年的中國,儘管經濟嚴重滑坡、政治氛圍空前緊張,所有行業出現了種種的不順利,然而,幾乎全球重要的媒體都在評論中認為「中國改革不可能倒轉」。美國的一家獨立調研公司對《財富》500強CEO開展了一次調查,其中涉及對中國未來的看法,調查的結果顯示:「儘管經濟改革看似進展困難,但西方的投資者們仍然把賭注下在長遠的發展上。美國的執行官們仍然認為這個國家對於美國的產品和服務都仍然具有潛在的極大價值。而且CEO們都相信中國的經濟在未來五年內將更加開放,更加市場化。儘管這一進程可能比預想更久,更曲折,但他們認為這一天的到來終將不可避免。」一些已經在中國開廠的跨國公司也表明了自己留守的決心,意大利菲亞特汽車製造公司的駐華首席代表秦諾迪對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說,我們從來沒有想到過要撤離。

    舉國蕭條中,並非全無亮點。至少有一個細節就很值得一提,在當年度《財富》評選出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中國銀行成為第一個出現的中國公司。這意味著在全球的商業觀察家眼中,中國企業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容被忽視的群體。在當時國內,這條新聞幾乎沒有被人關注到,直到1996年前後,「進入世界500強」才突然間成為中國公司的共同夢想。在潮濕而溫熱的南方,儘管也受到宏觀調控的影響,但是那些年輕的企業還在成長中,一群有野心的青年人正紛紛拋棄「體制盔甲」,義無反顧地南下創業。當年在華南工學院同窗共讀的那三個大學生現在都已經嶄露頭角。畢業後就分配到惠州的李東生在今年終於當上了廠長,他主持的TCL電話機產銷量已經雄居全國同行業的第一名,班長黃宏生幾經創業,總算在香港註冊成立了一家遙控器廠,取名創維。

    有一天,李東生路經香港,跟黃宏生碰面,兩人談及各自的行業都規模偏小,缺乏擴張性,李詭秘地說,「我現在看中了一個新的行業。」黃盼顧四周無人,低聲說,「是不是搞彩電?」兩人相視大笑。很快,TCL和創維都轉型到彩電製造業。另一個叫陳偉榮的同學,則在畢業後分配到了深圳的康佳電子公司,他去日本又留學了兩年,回來後被任命為總經理助理,主管公司所有的彩電生產業務,兩年後,他成為公司的領導者。日後,創維、康佳、TCL與四川長虹一起被並稱為「中國彩電四強」。在珠江三角洲一帶,一些鄉鎮企業的裝備和規模已經不稍讓於國營工廠。《經濟日報》記者在對廣東珠江冰箱廠的訪問記中驚訝地寫道:「這家位於順德容桂鎮的鄉鎮企業擁有固定資產8000萬元,進口設備占45%,許多大中型國營企業都不具備如此好的條件。該廠的原則是,誰的最好就買誰的,整條生產線長達六公里,全是由歐美、日本的最好設備配套組成的,這又是許多大中型企業望塵莫及的。」這家由潘寧創辦的冰箱廠在這時已經名聲遠播,他在「冰箱熱」中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線,跳過單門冰箱,直接製造雙門直冷式冰箱,因而在國內大受歡迎,自萬寶電器受鄧韶深出走事件影響一蹶不振後,潘寧的「容聲」冰箱成為珠三角最知名的家電品牌。在這一年的3月,還發生了一個很有趣的細節。潘寧某日在《經濟參考報》讀到一篇頭版頭條的新聞,一個剛剛30歲、名叫顧雛軍的青年科學家發明了「顧氏循環熱力理論及技術」,據稱他的技術應用於冰箱和小型空調可以節能20%~40%,而且不用氟利昂,報紙對他的技術稱羨不已,還配發了一條《快搶財神顧雛軍》的評論。潘寧專門剪下報紙,讓部下去認真瞭解一下,一個月後,部下匯報,說是顧雛軍年輕氣盛,自稱已有100多家國外的冰箱公司在跟他接觸,並且不太願意把技術轉讓給國內的冰箱公司,這件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誰也沒有料到的是,12年後,這位「財神」科學家會以極其曖昧的方式入主科龍(1994年,潘寧將珠江冰箱廠變身為科龍集團,同時進入空調製造業),並最終將之送上了衰落的不歸路。

    一個叫靳羽西的華裔美國人在夏天來到了深圳。這個留著一頭童花短髮、會講一口地道的紐約英語、中文也非常流利的甜美女子正成為中國婦女的新偶像,她主持了一檔叫做《世界各地》的電視節目,每週兩次在中央電視台裡向數億觀眾介紹地球上有趣的異域風情,這對於久未外出的中國人來說,無疑有強烈的誘惑力,她在中國的知名度迅速上升,被合眾國際社稱為「新的中國超級明星」。就在節目熱播的同時,這位很有商業頭腦的女性在深圳開始籌劃創辦一家口紅工廠,兩年多後,靳羽西化妝品(深圳)公司成立,它很快成為中國知名度和銷售量均為第一的化妝品製造商。2004年,靳羽西把自己的公司股份悉數出售給全球最大的彩妝企業歐萊雅,據《中國企業家》的估算,收購價格為7600萬歐元。也是在深圳,7月,精瘦訥言的安徽青年史玉柱一臉茫然地站在寬敞而髒亂的大街上。七年前,史玉柱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進了浙江大學數學系,三年前,他又考到深圳大學讀軟科學管理,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安徽省統計局。

    已經在深圳的創業氛圍中浸泡了三年的史玉柱實在無法忍受內地機關單位的平靜和呆板了,僅僅幾個月後,他便毅然辭職,又回到了那片狂熱而充滿了機遇的南國地。此時,史玉柱的行囊中,只有東挪西借的4000元以及他耗費九個月心血研製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統軟件。史玉柱長相文弱,一眼望去便是一副南方書生的模樣,可是他卻有著超出尋常的驚人的豪賭天性,這種天性在他今後的創業歷程中將一再展現。便是在初到深圳的那幾天,他做出了一生中的第一個豪賭決定,他給《計算機世界》打電話,提出登一個8400元的廣告「M-6401:歷史性的突破」,唯一的要求是先發廣告後付錢。「如果廣告沒有效果,我最多只付出一半的廣告費,然後只好逃之夭夭。」事後,他這樣說。13天後,他的銀行賬號裡收到了三筆總共15820元的匯款,兩個月後,他賺進了10萬元。這是他經商生涯中的「第一桶金」,他把這筆錢又一股腦全部投進了廣告,四個月後,他成了一個默默發財的年輕的百萬富翁。

    1990年1月,史玉柱一頭扎進深圳大學兩間學生公寓裡,除了一星期下一次樓買方便麵,他在計算機前待了整整150個日日夜夜。這次他拿出來的是M-6402文字處理軟件系列產品。當他天昏地暗地走出那間髒亂的學生公寓的時候,他發現家裡的所有傢俱都已不翼而飛,數月未見的妻子不知去向。可是,他卻站在了一個新的事業起點上。他從深圳來到珠海,這位身高1米80、體重不到120斤的瘦長青年給自己的新技術公司起了一個很響亮的名字——巨人。他宣佈,巨人要成為中國的IBM,東方的巨人。從一開始,史玉柱的豪賭天性以及他在營銷上的超級天才就畢現無遺。在公司剛剛成立不久,他就做出了一個所有部下都反對的決定:全國各地的電腦銷售商只要訂購10塊巨人漢卡就可以免費來珠海參加巨人的銷售會。一時間200多位經銷商從天南地北齊聚珠海,史玉柱以數十萬元的代價,鬧騰騰地編織起了一張當時中國電腦行業最大的連鎖銷售網絡。

    第二年,巨人的漢卡銷量就擊敗聯想、四通和北大方正等公司,一躍而居全國同類產業之首,公司獲純利1000多萬元。隨後,史玉柱又連續開發出中文手寫電腦,中文筆記本電腦、巨人傳真卡、巨人中文電子收款機、巨人財務軟件、巨人防病毒卡等產品。從產品特徵可以發現,所有的巨人產品都是針對中國市場的「漢化」產物,它在技術上並不複雜,卻比中關村裡那些只知道一味引進、專事倒賣的電腦公司要有競爭力得多。巨人很快成為中國知名度最高、成長性最好的高科技企業。史玉柱的故事符合人們對「創業牛仔」的所有想像:一個身無分文的邊城少年,孤身來到冰冷陌生的大城市,憑著自己的本事,在最短的時間裡打拼出一片新天地。史玉柱很快成為全國知識青年的偶像,「到深圳去當史玉柱」成為當時無數學子昂然南下的夢想,他被評為「中國十大改革風雲人物」、「廣東省十大優秀科技企業家」。這個從不安分的安徽青年迎來了他企業家生涯的第一個巔峰。在未來的十多年裡,他的生命將像「過山風」一樣地跌宕、傳奇,他將陷入瘋魔,然後破產,然後再在爭議和質疑中重新倔強地站起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