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年底,全國人均用於購買日用商品的零售額為42.2元,其中,購買「四大件」——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和電視機的比例由1952年的0.5%提高到24.5%,在當年,姑娘嫁人對男方最高的要求就是備齊了這「四大件」。在國際上,日本經濟還是一枝獨秀。按國內生產總值來計算,在20世紀60年代中日兩國基本相當,而到1980年,日本已經是中國的四倍。1980年年底,日本通產省宣佈,該國的汽車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大關,達1104萬輛,占世界汽車總產量的30%以上,一舉擊敗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汽車是工業文明和現代國家競爭的標誌性商品,為此,美國NBC電視台在黃金檔時間播出了一個名為《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的電視專題片,時間長達兩個小時,其主題是比較美國與日本的工業。NBC節目主持人說道:十來年前,日本人以製造偽劣產品昭著於世,「日本製造」一詞成為取笑劣質產品的口頭禪。但時至今日,「日本製造」已經是品質優秀的代名詞,美國的年輕人現在以開日本的小跑車為榮。在當時的西方傳媒界還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某日,一位彬彬有禮的日本人以學習英語為名,跑到一個美國家庭裡居住。
奇怪的是,他每天都在做筆記,美國人居家生活的各種細節,包括吃什麼食物、看什麼電視節目等,全在記錄之列。三個月後,日本人走了。此後不久,豐田公司就推出了針對美國家庭需求而設計的價廉物美的旅行車,大受歡迎。該車的設計在每一個細節上都考慮了美國人的需要。更讓美國人憋氣的是,豐田公司還在報上刊登了他們對美國家庭的研究報告,並向那戶人家致歉,同時表示感謝。為了應對日本人的挑戰,美國公司只好嘗試著學習。被日本的複印機公司打得抬不起頭來的施樂公司開始推行「標桿管理」,就是把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都拆解出來,一一地與最強悍的競爭對手日本富士公司進行比較,從而找到改進的關鍵點。施樂的這項工程堅持了十年,終於在複印機領域擊退了富士的進攻。同樣面臨巨大壓力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要換CEO了,臨退休的雷金納德·瓊斯力排眾議選中了傑克·韋爾奇。當時韋爾奇並不在繼任候選人名單之列,因為他太年輕、太急躁,而且有點口吃。20年後全世界都相信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選擇。這年的11月4日,好萊塢演員出身的羅納德·裡根當選美國第40任總統。
他一上任就面臨石油危機、美蘇關係緊張、日本經濟的崛起等挑戰,誰也沒有想到他後來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總統之一。12月8日,英國披頭士樂隊的偶像人物約翰·列儂在自家門口被崇拜者刺殺。這個從利物浦小酒吧裡闖出來的頹廢青年是搖滾史上最受歡迎的歌手,他和他的音樂一度被媒體認為是「青少年鬧事起哄的原因」,而他的傳奇人生在很多年後仍然被人津津樂道。如果要在中國找一個與他有點關聯的人物的話,那麼可以關注一下北京城的一個叫崔健的中學畢業生,當時他正待業在家,他最大的理想是考進北京歌舞團當一個小號手。在六年後他寫出了頗有「列儂氣質」的《一無所有》,因而成為日後中國最著名的搖滾歌手。列儂的去世似乎預示著富有浪漫氣質的嬉皮士年代結束了,一個新的商業奢華週期如期而至。全球商業界,還有一個值得記取的事件是,記者出身的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出版了轟動一時的《第三次浪潮》,他將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及後工業社會進行了重新的定義,指出它們創造財富的重要手段分別是土地、資本和信息。
托夫勒發現,在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現代服務業的就業人口已經超過工業勞動人口,成為新的領導型產業,他由此提出了以新技術革命為前提的「第三次浪潮」,這個觀點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考。此書於兩年後引入中國,在非公開的範圍裡「內部發行」。在約翰·列儂被刺殺的兩周後,在北京的中國科學院的一個倉庫門口,46歲的陳春先站在寒風中,與一個個騎著自行車前來的人熱情地打招呼,來的人共有14個,每個人都相貌文弱,語調溫和。他們都是中科院物理所、電子所和力學所的研究人員,這次他們都是被老陳「忽悠」來的。在這一天,他們將一起開辦一件「大事情」。這個「大事情」的首倡人就是陳春先。他是中科院出名的科學才子,他早年留學蘇聯,因成績優異曾經受到過斯大林的接見。他的學科專項是十分前沿的核聚變,他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托卡馬克裝置,並在合肥創建了中國的核聚變基地。
1978年,中科院評聘第一批教授級研究員,全院只有十個名額,他和著名數學家陳景潤一起上榜。在過去的兩年裡,他作為中國最重量級的科學家之一三次訪問美國,而這三次考察卻徹底地改變了他的人生。陳春先去了著名的硅谷和波士頓128號公路,他深深為那兩個地方高科技公司的繁榮而心動不已。報國心切的陳春先直覺地認為,中國也應該有自己的硅谷,讓那些沉睡在實驗室裡的科技成果可以轉化成有市場價值的商品。回國後,他多次在各種場合發言呼籲。在他的方案中,甚至已經圈定了「中國硅谷」的地點,那就是他工作所在的中關村。中關村是北京城北面的一個小村莊的名字。1949年以前,這裡是一個有70戶住家、276口人的自然小村,周邊的墳地佔了土地的30%多。1952年,中國科學院定址於此,再一年,燕京大學與北京大學合併,又在這個小村的北部形成一個教研院區。
日後,中關村一帶先後建起了中科院的幾個重點研究所和大面積的員工宿舍,成為科研人員聚集度很高的一個區域。在陳春先的心目中,「這裡的人才密度絕不比舊金山和波士頓地區低,素質也並不差,我總覺得有很大的潛力沒有挖出來」。陳春先已經為他的這個設想激動了很久,第三次考察回國後,他終於決定從自己做起,來催生出中國的硅谷。在他的奔波下,北京科協成了他的支持者,這個力量弱小的協會借給了陳春先200元錢,並幫助他開設了一個公司賬戶。於是,在年關將近之際,陳春先在中關村的一個倉庫辦起了國內第一個民營科技實體——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陳春先的舉措在中科院內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但是在社會上,這是一個十分不起眼的事件。沒有一個媒體對此進行報道,陳春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走多遠。
這位中科院裡思想最活躍的中年人徹底放棄了自己的科學家生涯,他將開始一段平庸而坎坷的企業家經歷,日後他整天為業務而奔忙,甚至還曾經因為債務糾紛而被人兩次綁架。他是一個失意的公司經營者。可是,就是這個陳春先卻以一人之力撬動了中國高科技產業。他為服務部所設定的經營原則後來成為中國民營高科技公司創辦的共同規律,那就是:科技人員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轉化規律、市場經濟規律,不要國家拔款,不佔國家編製,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主經營、依法自主決策。在他被懷疑、辱罵和嘲笑的身後,一家又一家科技公司在中關村出生了。三年後,在沒有國家任何投資的前提下,中關村赫然成為中國最著名的「電子一條街」,到1992年,這裡的民營科技公司達到5180家。1980年的北京之冬十分寒冷,整個12月共下了五場鵝毛大雪,有報道說,這年冬天的降雪量是近20年來最大的一次。陳春先的服務部在開業的兩個月後終於接到了第一單生意,海澱區一個街道小廠的廠長問上門兜售業務的核聚變科學家陳春先:「你能幫我們解決一下電源上的問題嗎?」陳春先愣了一下,然後說,「當然能,你可以給多少錢?」
【企業史人物】川人春先2004年8月9日,陳春先去世,兩天前,他剛剛過了70歲的生日。即便是中關村的人,也沒有幾個還記得他的名字了。1980年10月,中國最頂尖的核聚變專家、46歲的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從美國考察回來,這已經是他兩年裡第三次訪問美國了,這幾次出國讓他印象最深的倒還不是美國同行的學術進步,而是那個國家在技術產業化上的擴散能力。他每次都會去兩個地方,一是西部的硅谷,還有就是東部的波士頓「128號公路」,走在那兩條房屋低矮、叢木蔥綠的狹長地帶,他突然萌生了一股從來沒有過的激情。陳春先是當時國內最有前途的新生代科學家,在1978年,中科院評聘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教授級研究員,一共只有十人,陳春先與後來成為「時代偶像」的數學家陳景潤一起在榜。而此次的硅谷之旅卻徹底地改變了他的人生。回國後,他向上級寫報告提出,中國應該建設自己的「硅谷」,他寫道,「美國高速度發展的原因在於技術轉化為產品特別快,科學家和工程師有一種強烈的創業精神,總是急於把自己的發明、專有技術和知識變成產品,自己去借錢,合股開工廠。」陳春先的腦子裡也已經有了「中國硅谷」的具體地點,那就是中科院、北京大學等聚集所在的「中關村」。他認為:「我們在中關村工作了20多年,這裡的人才密度絕不比舊金山和波士頓地區低,素質也並不差,我總覺得有很大的潛力沒有挖出來。」如果僅僅是這樣寫寫報告、講講話,倒也罷了,陳春先卻是想真的把自己當成試驗品全部地投進去。在回國後的兩個月裡,他狂熱地四處呼籲,向各個部門寫報告提建議,終於在回國的兩個月後,北京市科協認可了他的這個想法,同意借給他200元錢,在銀行開一個賬戶。12月23日,在美國硅谷傳奇的鼓舞下,陳春先在中關村一個倉庫的一角辦起了國內第一個民營科技實體——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跟陳春先一起跳進商海的還有中科院物理所、電子所、力學所的14個科研人員。日後,中關村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科研產品集散地,陳春先無疑是第一個先驅。
中關村要真正熱鬧起來,還要等三到四年。在陳春先辦服務部的當時,卻引起中科院內外很大的震動,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他不務正業。這時,出身巴蜀的陳春先表現出川人特有的倔強,他騎著自行車四處去跑業務,這位研究艱深的核聚變技術的科學家不得不為15個人的生存做「稻粱謀」。在創業的第一年,他的服務部有了兩萬多元的收入,這在當時不算是一個小數目,陳春先因而給大家每人每月發了15元的津貼。這件事在清貧的中科院裡頓時濺起軒然大波,告狀的人憤憤地說,陳春先搞歪門邪道,居然自己給自己長了兩級工資。到1983年,陳春先簽訂了27個合同,與海澱區的四個集體所有制的小工廠建立了技術協作的關係,還幫助海澱區創建了海澱新技術實驗廠和三個技術服務機構。漸漸地,在中關村一帶出現了零星的技術小公司。
在媒體的報道下,陳春先的實踐引起了上層的關注,當時主管經濟工作的胡啟立、方毅都做了批示,對他大為褒揚。在這些舉措的觸動下,海澱區放寬了中關村辦公司的政策,1984年,四通、信通、科海及日後非常著名的聯想公司相繼誕生,「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初具規模。陳春先的研究方向是高深的核聚變,他參與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核聚變基地,在中科院物理所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托卡馬克裝置。而在中關村,他的這些專業幾乎都派不上用場。從1980年以後,陳春先基本上放棄了學術研究。他把服務部改組成華夏硅谷公司,只要有生意上門他都樂此不疲地去談判。他的公司做過的最大一筆業務是幫助一家美國公司做數據錄入,他為此聘用了100多個大學生,1000個字符掙0.4元,如果順利,一年可以得到30萬美元的收入,但是這個業務後來也半途流產了。
陳春先顯然不是一個優秀的經營者,在他的首倡下,中關村日漸規模膨脹,而他的公司卻始終委靡不大,與聯想、方正、同方等後起之秀不可同日而語。十多年來,他多次捲入經濟糾紛,甚至還先後兩次遭人綁架。他對人感慨說:「思想活躍也好,能悟出潛在的增值地方也罷,都不等於能夠辦好公司。相反,辦好公司的企業家大都是搞營銷、搞金融,有很強管理能力的人,而不是真正的科學家。我不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這一點沒有什麼好迴避的。」陳春先晚年成為一個「歷史人物」,平日無人記掛,到了某些紀念日則有媒體上門採訪一二。很多人以為,他當年若一直在實驗室工作,將成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而他自己則說了下述的一段話:」我覺得每一代人只能做他當時認為最重要的事。人活著總要做點事,做了這件,也許就要放棄那一件。我做事從不後悔,即使做了較為愚蠢的事,也不後悔,因為時間總是在往前走的。」陳春先是一個倔強的四川成都人。他很應該被人長久地紀念。互聯網上有一個專門的陳春先紀念網站http://www.chenchunxian.com/。除了幾個知情人,那是一個幾乎被徹底遺忘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