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蕩兩千年 第一部·第三章  鐵血兵馬俑 (3)
    這則典故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商君列傳》中。司馬公對商鞅的厭惡之情溢於言辭之間,說「惠王把商鞅車裂了,秦國沒有一個人同情他。」(「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不過,商鞅是否真的發出過「為法之弊,一至此哉」的哀歎,是值得懷疑的。因為有兩點,其一,商鞅未必認為他的變法有什麼弊端,就在孝公去世前的五個月,他還與一位叫趙良的策士侃侃而談,以輔佐秦穆公的一代名臣五羖大夫百里奚自詡,深為自己的治秦業績自傲(「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其二,秦惠公車裂了商鞅並滅其全家,然而僅至於此,並沒有株連到其他大臣。他的所有主要法規都被全數繼承下來,並無「除弊」之舉。連司馬遷也在《太史公自序》中承認,「後世遵其法」。

    這意味著,商鞅身死之後,秦國在他既定的政策軌道上繼續暴烈地前行。它的重農戰略及國有專營體制為財政充沛提供了保障,而獨有的軍爵制度更是激勵了軍事上的野心和凶悍。此外,還有一項必須提及的是,秦國的兵工廠顯然是當時七國中規模最大和技術水平最高的。

    後世發掘始皇陵,在兵馬俑坑中發現了4萬多支三稜箭頭,其製造水準之高讓人驚詫。它們都極其規整,箭頭底邊寬度的平均誤差只有正負0.83毫米,它們的金屬配比基本相同。這就是說,數以萬計的箭頭是按照同一技術標準鑄造而成,不論在漠北江南的各個戰場,秦軍射向對手的所有箭頭,都具有同樣的作戰質量。標準化,是現代工業的基礎,它使不同的供應商生產的零部件可以組裝在一起,也使大規模的生產成為可能。儘管按今天的工業標準看,這些兵器的標準化仍舊是比較粗糙和初步的,但是,在兩千多年前,秦人執著於統一標準,肯定已是當時最優秀的兵器。

    在某種意義上,秦的兵工廠已是一個具備了標準工業化特徵的製造型企業,而且肯定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廠。

    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秦軍的數量在極盛之時超過百萬。在同一時期的歐洲,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是5萬人左右,最為強盛時的羅馬軍團也不過二十萬人。為一支百萬大軍提供兵器,是一個可怕的任務,在多年的統一戰爭裡,秦國的兵工廠不但規模龐大,而且形成了一套能夠保證高質量、批量化生產的管理制度。在呂不韋主編的《呂氏春秋》一書中,有「物勒工名」的記載,意思是,器物的製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在兵馬俑出土的兵器中確實也有很多名字銘刻在上。

    據此,後世學者研究推斷,秦國的軍工管理制度分為四級。國家的相幫是兵器生產的最高監管人,他的下邊是工師,就是各兵工廠的廠長,在工師的下邊是丞,類似車間主任,而親手製作兵器的則為匠。各級人員的名字都被一一刻在每一件兵器上,於是,形成了從相幫、工師、丞到一個個工匠的、金字塔式的四級管理制度,任何一個質量問題都可以通過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相關的責任人。秦以刑治國,動輒殺頭滅族,在這種制度的保障下,產品質量顯然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保證。

    從戰國中期之後的一百多年裡,秦國成為最主要的戰爭發動者。據楊寬在《戰國史》中的統計,秦孝公在位24年,發動戰爭6次,惠公在位27年,發動17次,武王在位4年,發動2次,昭王在位56年,發動48次,莊襄王在位3年,發動4次,嬴政在位26年,發動戰爭31次。總計一下,從商鞅變法開始到完成統一大業,凡前後141年,秦人共發動戰爭108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終於統一六國,自稱始皇帝,一個偏僻落後的西域小國,終而用萬千白骨堆成了「千古一帝」的堂皇功業,這幾乎可以被看成是「商鞅主義」的勝利。

    大秦是中華大地上的第一個集權帝國。按美國歷史學家威廉·弗格森的定義,「帝國是因一個國家對其他國家進行統治而形成的一種國家。」縱觀人類文明史,古代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乃是從城邦化走向帝國化。一個神秘的現象是,在毫無任何關聯的前提下,正是從公元前三世紀開始,在亞洲和歐洲幾乎同時發生了完全類似的這一變化。

    如果把開始於公元前360年的商鞅變法看成是中華帝國胚胎初成的時刻,那麼,就在四年之後--公元前356年,歐洲的一個小國馬其頓誕生了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在他短暫的33年生命中,南征北戰,不但成為了希臘聯盟的共主,更是征服了波斯和埃及兩大王國,建立了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亞歷山大帝國。早期的馬其頓位於希臘北部,相比於南部的、實行民主共和制度的希臘人,是一個落後的城邦國家,其形勢非常類似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在這個意義上,亞里山大對希臘的征服,近似秦對六國的戰勝,因此威廉·弗格森在《希臘帝國主義》一書中很有感慨地說,「擁有高度文明的古代希臘人不但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反而被來自北方的、在許多希臘人眼中完全是蠻族的馬其頓人給征服了。」

    在漫長的農耕年代,高度專制集權、以軍事為治國優先的政權往往能夠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在中國歷史上曾多次發生,譬如公元五世紀時匈奴對東晉王朝的戰勝、公元十三世紀時蒙古對宋王朝的戰勝、公元十七世紀時滿清對明王朝的戰勝。不過同時,如果它不進行及時的變革,其統治又是極其脆弱的。亞歷山大建立起來的偌大帝國在他意外身亡之後,迅速地被肢解。而強大的秦帝國竟也落入同樣的歷史邏輯之中。

    嬴政統一天下後,並沒有適時地改變商鞅的政治和經濟政策,國家仍然處在緊張的、高度管制的「戰爭機器」狀態。就在統一六國的當年,秦始皇下令沒收天下兵器,全部銷毀,鑄成十二個巨大的「金人」,同時,把天下富豪統統遷徙到都城咸陽,共有十二萬戶之多,這在以土地為最重要資本的農耕年代無異於把民間財富連根拔起。

    當這頭龐大、嗜血的戰爭怪物突然失去了亟待征服的「假想敵」之後,它的高消耗和低效率變得非常驚人。為了讓「機器」繼續運轉,秦始皇只好展開移山倒海般的浩大工程,他徵用70萬人修建自己的陵墓,動用40餘萬人北築長城,派50餘萬人南戍五嶺,用70萬人修建阿房宮。同時,徵用民力修建「馳道」,他以首都咸陽為中心,東至齊、燕,南通吳、楚,北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附近),其路,「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以當時情況而言,實在不比今天的高速公路遜色。他還在西南邊疆修建「五尺道」,在今天的湖南、江西、廣東和廣西之間修建連接各地的「新道」。

    在這些基礎工程中,最為後世津津樂道的無疑是萬里長城。它的出現在北方劃出了一條界限,自此中國成為一個「單獨的大陸」--東邊是整個太平洋西海岸,北邊是長城,西邊是沙漠與喜馬拉雅山脈,南邊是從海南島到廣西的亞熱帶叢林,這樣,中國就被「設定」在一個四邊形裡。長城是實體性的,同時又是心理性的,在之後的兩千多年裡,它保證了帝國不受外來族群的侵略,即便在若干個時段內,外族成功地入侵並實現了統治,可是,卻從來沒有一個政權衝破過「心理上的長城」,那些外來者很快被漢化、被「吞噬」——最顯著而成功的例子是十七世紀的滿清政權。

    如此眾多的基礎建設項目的投資,在中短期內幾乎沒有任何的經濟產出,國力之消耗可以想見,同時,權力高度集中的皇權專制制度,必定深陷於自己的政權機構癱瘓和工作效率喪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中央權威迅速瓦解。第二年七月,陳勝、吳廣在蘄縣(今安徽省宿縣)揭竿而起,天下紛亂,群雄再度蜂起逐鹿。到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這是一個威名赫赫的帝國,以至於後來的華夏人氏以「漢族」、「漢人」自稱。

    【企業史人物】奇貨可居

    嬴政即位時只有十三歲,當時的相幫是呂不韋(?-公元前235年),他以「尚父」之名主掌朝政。此君原是一個商人,也是史上第一個把政治當成投機商品來經營的著名商人,他發明了一個成語--「奇貨可居」,這個「貨」,是一位流落他國的秦公子。

    呂不韋,跟吳起、子貢、商鞅一樣,都是衛國人。他自幼隨父親在趙國都城邯鄲做生意,史載「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也就是說,從事的是貿易生意,「千金」之數,與范蠡等人「億萬」相比,大抵只能算是一個中等商人。不過,呂不韋的志向很大,總想做一件「澤可以遺世」的大事。《戰國策·秦策一》中記載了他與父親的一段有趣對話,呂不韋問,「耕田的利潤最高能有幾倍?」父答,「十倍。」他又問,「做珠寶買賣的生意可得利幾倍?」答,「百倍。」再問,「那麼如果立一個國君,可得利幾倍?」父答,「無數倍。」呂不韋慨然說,「每天拚命種地、做買賣,只不過多一口飯吃,我要建國立君,做驚天動地的大事。」

    一個商人如何能建國立君?《史記·呂不韋列傳》便講述了一個更神奇的故事。

    當時,呂不韋在邯鄲結識了一位落魄公子,他名叫嬴異人(後改名子楚),是秦昭王的孫子。按當時國際慣例,各國為互表信任,往往以一個王子或王孫作為人質抵押給對方,時稱「質子」,異人正是一個「質子」。雖然是王孫出身,不過異人的地位和處境卻很糟糕,他的父親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他是不受寵愛的妃子夏姬所生,到了趙國當人質後,秦國卻仍然屢屢發動攻擊,趙國上下自然百般冷落異人。他在邯鄲出無車,食無魚,成了名副其實的落魄王孫。呂不韋卻決定把寶押在異人身上,他說「此奇貨可居。」

    異人自感前途渺茫,呂不韋對他說,「你身在敵國,無依無靠,一旦秦趙交惡,你必首當其衝成為祭品。如果你肯聽我的計策,我這就為你回一趟秦國,必定能說服他們把你立為王位繼承人。」異人聽罷,急忙叩頭拜謝道:「如果您的計策成功,我將與您一起共同分享秦國。

    呂不韋依約入秦。他遊說的對象是安國君最寵愛的華陽夫人,華陽雖得寵卻沒有生下兒子。呂不韋花重金見到了華陽的姐姐--《戰國策》的記載略有不同,呂不韋去咸陽見到的是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說辭則大體類似。他大讚異人的才幹,並說,異人對華陽夫人感情深厚,常常日夜哭泣思念。

    隔日,姐姐進宮去見妹妹,先是獻上了呂不韋轉達的禮物,然後說出了一番呂不韋教她的話,「你以色相事君,遲早被失寵,更何況沒有生下一男半女,異人與你的感情如此深厚,你不妨推舉於他,你自可以一輩子有了依靠。」華陽夫人深以為然,馬上轉身去安國君那裡吹枕邊風,安國君當即立異人為繼承人,並刻下玉符為據。

    在為異人爭取到了繼承人地位之後,呂不韋又做了一件很驚人而神秘的事情。他與邯鄲城裡一位絕色善舞的姬女(史稱趙姬)同居,懷上了身孕。某次,異人來呂宅喝酒,一眼迷上了趙姬,竟起身動手動腳。呂不韋先是大怒,然而又轉念一想,既然已經破家投資在異人身上,不妨再加上一個籌碼。於是,就慷慨地把趙姬獻給了異人。趙姬把懷孕的事情隱瞞了下來,數月後生下一子,起名叫嬴政,異人把趙姬立為夫人。這一年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

    這段故事以正史的方式明明白白地寫在《史記》之中。也就是說,終司馬遷那一代學者均認定,日後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嬴政,其實是商人呂不韋所生。

    嬴政兩歲那年,秦以重兵猛攻邯鄲,趙國很憤怒,想要懲罰異人。呂不韋連夜把趙姬母子藏匿起來,然後自帶異人出逃,在邯鄲城門,他用六百金賄賂守門軍官,順利混出城去。趙姬母子在趙國過了六年寄人籬下的孤苦日子。到公元前251年,秦昭王駕崩,安國君即位,呂不韋把趙姬母子迎回秦國。

    安國君只當了一年多的國君就去世,異人順利即位,是為秦莊襄王。他立即拜呂不韋為相,封文信侯,將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封地。

    就這樣,呂不韋以十年為期,投資千金,終於如願以償地獲得了「無數倍」的回報。僅以此而論,他無疑是千年商業史上最「成功」的商人。

    莊襄王在位三年駕崩,嬴政即位,呂不韋出任相幫。從歷史的記載看,呂不韋絕不僅僅是一個只懂得投機、靠討好權貴和女人上位的商人,他確乎有經略國家的才幹。嬴政登基尚是少年,若以一個人的心智成熟而論,即便是天才,要具備統籌全局、縝密思考的能力,起碼應在20歲以上。也即是說,至少在七到十年的時間裡,呂不韋實際管理著秦國,他以「遠交近攻」的戰略,為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呂不韋機關算盡,由邯鄲城裡的平凡商人而成強國的首相,並在將近十年時間裡一展足以遺世的治國才略。不過,他沒有看到天下統一的一幕。秦王政十年,呂不韋被羽毛日豐的嬴政免除了相幫職務,出居河南洛陽封地。不久,嬴政覆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喝毒藥自盡(「乃飲酖而死」)。

    呂不韋死後十四年,疑似他兒子的嬴政完成了統一事業。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