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有消滅我們的東西,將使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尼采
對TCL和李東生來說,2006∼2008年是煎熬的三年。三年之中,TCL唯一的主題便是修煉內功。在以「鷹的重生」為主題的企業文化創新活動的帶領下,TCL重新審視和定位企業價值觀和管理模式,凝聚人心,提高團隊能力,建立和完善國際化經營能力。
這三年,TCL加強企業管理和風險控制,成立了財務公司,垂直管控和協調集團二級企業的營運資金,以集團整體信貸資源,支持主業渡過難關。並逐個清理那些只能帶來規模、不能帶來利潤的項目;以效益為中心,適度收縮規模,提高經營效率。通過內部資產重組,降低負債,扭虧增盈,增加現金流,讓TCL的整個資產質量優化起來。
這三年,是TCL實現從中國本土企業向國際化經營的跨國企業轉型的三年。三年中,TCL一方面應對業務調整和轉型中的各種危機和困難,同時加快建立國際化經營的能力,努力鞏固已經花了巨大代價佔領下來的國際市場。忍痛求變,主動變革,在變化中尋找重生發展的機會,成為TCL這三年戰略決策的主旋律。
這三年,是承前啟後的三年。三年來,李東生帶領TCL先站住,後望遠。三年來,李東生砍了很多項目,也壓縮了很多費用,唯獨對TCL工業研究院和品牌的投入在持續加大,李東生知道,這是TCL迎接未來的支撐點。
這三年,也是李東生本人頓悟的三年,從溫情管理轉到制度化生存,李東生的個人管理風格的變化也是TCL能夠三年扭虧、摘掉ST帽子並重新出發的關鍵所在。
李東生知道,TCL已經而且必須成為一個全球化的企業,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去做,不能急功近利,應該從更長遠的發展戰略來考慮公司的計劃,要更加著眼於建立公司長遠的競爭力,保持企業財務健康,提高資產質量,形成好的財務制度和KPI(關鍵績效指標)考核體系,進行有效率的運營,在品牌和創新上進行佈局,這樣的TCL才能重新展翅飛翔。
財務革新:成立財務公司
2007年4月30日,TCL集團發佈年報,市場一直預期的巨額虧損終於成為現實。這本在預期之中,李東生和團隊對此也早有準備,但真到業績發佈的時候面對的問題和壓力之大還是出乎他們的意料。
根據年報數據,TCL集團2006年虧損額高達19億元人民幣。虧損的原因,主要是集團控股38.74%的香港上市公司TCL多媒體在重組及收縮歐洲業務方面的整體成本費用(包括減值準備)遠超預期,旗下的TTE歐洲的虧損高達25億元港幣(其中撥備為9億元港幣,外加重組費用等),加之新興市場業務由過去5年的持續贏利轉為虧損,導致虧損大為增加。
由於之前一年也出現虧損,因此,國內A股市場上的TCL集團被戴上了*ST的「帽子」。在國內媒體上,時常可以讀到有關TCL的批評性報道,即便是最溫和的評論者,也用充滿懷疑的口吻寫道:「不知TCL將怎樣走出自己的冬天?」
但TCL的麻煩不止於此。為TCL集團擔任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此時給出了非標準的審計意見,包括對資產負債表有保留意見,對損益表無法發表意見。
財政部發佈的《中國註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502號——非標準審計報告》明確指出,會計師在「審計範圍受到限制,可能產生的影響非常重大和廣泛,不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以致無法對會計報表是否公允反映形成審計意見」的情況下,應當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
此時對於李東生而言,最麻煩的莫過於2003年併購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時申請的1.8億美元的銀團貸款。這筆到期貸款需要公司時時與銀行談判展期或轉借。
特別是銀團貸款附加的經營指標考核,是一個「硬約束」。2006年中報,TCL多媒體曾因經營指標未達標而違約;2006年年報發佈後,將面臨又一次違約。根據約定,一旦違約,銀團隨時可將貸款轉為短期貸款,這使TCL的流動負債大大增加。
鑒於現金流給TCL帶來的巨大困擾,TCL決定成立財務公司,強化資金安全。
2005年4月,TCL籌備成立財務公司,註冊資本5億元,其中集團及其子公司出資4億元,海外戰略投資人出資1億元,用於集團內部的金融資源調配。18個月後的2006年11月,在內部籌備運行18個月後,獲中國銀監會批准,TCL財務公司開業運營,成為合資企業中拿到財務公司牌照的第一家。
在TCL創始元老、曾長期擔任TCLCFO的呂忠麗看來,TCL集團的資金集中管理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一是1997年9月組建結算中心,這為實施集團內部資金集中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2006年11月獲得財務公司的牌照。
這兩個時間點也正好是TCL的兩個重要事件點:1997年正趕上5年改制,結算中心的成立有效地保證了TCL在5年改制期間的快速增長;而2006年正趕上三年扭虧,財務公司的成立則對TCL能夠在外部融資渠道不暢、銀行銀根緊縮的外部環境下幫助形成內部的正現金流。
財務公司的成立,無疑給TCL的扭虧三年助力甚多。
首先,財務公司對強化內部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支撐,能盡量讓現金更加集中。三年扭虧的TCL強調現金為王,把現金流管理放到各項管理指標考核當中非常重要的位置。財務公司當時嚴格遵守「要麼消滅虧損,要麼消滅虧損企業」的原則,鐵面無私地對一些資產質量不佳的下屬企業實行斷糧,向一些資產質量好、現金流持續增長的企業進行傾斜。
其次,財務公司重新梳理TCL的授權管理體系,分公司、子公司、孫公司、產業集團母公司各級的權限都劃分得非常清楚,做了大量內部控制的指引,使每個業務都有矩可循。這也有效保證了TCL的資產質量逐步提升。
再次,很重要的一點還是維護好銀行關係。銀行和企業之間的關係,在批評者看來,多少有些趨炎附勢。在企業運作好的時候,銀行會給予支持;當經營不好時,特別是這種情況持續比較長的一段時間,銀行就會不斷收縮信貸,融資會產生很大的困難。
針對這種情況,TCL的財務團隊不抱怨,不放棄,盡量把工作做在前面。現任TCL集團CFO的黃旭斌時任TCL財務公司總經理,他回憶起那段艱辛歲月,感慨良多:「銀行收縮信貸的時候,我們也是做好相對的預案,一是要配合,保持金融信譽;另外要盡量說明企業的實際情況,爭取對方支持。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公司也一直維持著非常好的金融信用,從來沒有在金融機構那裡有過違約的記錄。」但在企業連續虧損時要維持這樣的信用,其間的艱難,可謂一言難盡。
而在與銀行打交道的過程,李東生和TCL仍然最大限度地保持著一貫的行事準則:坦誠。李東生知道,自己跟銀行打交道不是一年兩年,要把真實的情況告訴銀行,取得他們的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溝通。所以TCL從2002年開始,每年都有一個重大經營情況的通報,無論是好還是壞,都會主動跟銀行溝通一次,每次都是由呂忠麗和黃旭斌親自出馬,惠州、廣州、北京三地,悉數跑到,把企業的情況主動向銀行講清楚,有什麼困難、什麼問題也絕無隱瞞。長期堅持,信用就建立起來了。
財務公司的成立讓TCL人員與銀行打交道也更多了底氣。TCL財務人員知道,只要按時按期歸還之前的借貸,銀行自然會逐步調高對TCL的信用評級。
對於財務的控制也正是TCL三年扭虧期間首要集中解決的問題之一,這也是TCL在管理上從只管結果,到關注過程控制的典型體現。
近年,KPI已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經營考核工具,TCL也用KPI作為對企業經營業績的主要考核方式。和許多推行KPI考核的企業一樣,TCL希望通過KPI考核,讓企業能夠明確經營目標,改善企業競爭力,增加業務收益,經營團隊的績效將和KPI掛鉤。但KPI考核容易造成經營者只關注列入考核的經營指標,而忽略企業的長遠發展。
為了讓KPI考核與企業的經營戰略和管理導向更有效地結合,2006年9月6日,TCL集團預算與績效考核委員會下發了《關於編製2007年度經營計劃綱要》的通知。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通知,但對於TCL集團績效管理工作來說,卻是一個標誌性的文件,它表明TCL集團績效管理工作向實施戰略調整方向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新的KPI考核指標弱化了銷售收入的權重,將利潤指標改為EVA(經濟增加值),強調資本產出率,同時強化對經營現金流和流動資產周轉效率的考核。KPI傳遞的信息很清晰,重點關注經營質量和效率,關注現金流。
現任集團專務、助理總裁的邵光潔,當時擔任集團財務總監。她從提高資金周轉效率和減低經營成本兩個方面,推動實施了許多有效的改善措施,對經營業績的提高和改善財務狀況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KPI的有效引領下,TCL銷售收入從500多億元收縮到300多億元,經營效率提高,現金流增加。這讓TCL對銀行的信貸需求也相應降低,幫助企業度過了經營虧損、銀行減少信貸的危機。
在2005年、2006年連續虧損,銀行總的信貸規模從120億元減到40億元的情況下,企業經營保持穩定,沒有發生任何金融違約的情況,這無疑給李東生和TCL高管們很大的信心。特別是經營現金流的改善,使TCL得以逐步增強金融信用。之前TCL雖然連年贏利,持續增長,但現金流經常都是負的;而在2006年雖然虧損額很大,但當年獲得正向現金流,企業運轉非常健康,運營質量也在穩定提高。
2007年之後,TCL內部現金存款長期保持在40多億元,高於同期貸款餘額。對於一家當年只有300多億元銷售收入的企業來說,資金狀況已經非常健康。
管理再造:TCL全景管理鑽石模型
在TCL總裁薄連明看來,TCL遇到的問題是未來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必然要經歷的,TCL恰巧在這個過程中衝到了最前面。因此,他試圖從普適性的角度去看待TCL所面臨的種種困難,他也相信這不僅對TCL是筆難得的財富,對有志於邁向國際化的中國企業也都會有借鑒意義。
經過薄連明的分析和總結,TCL遇到的問題無非就是經營難題和管理難題,困難在表象上千姿百態,根子上還是經營和管理。
經營層面上的難題有兩個:
一是不確定性已成為企業現在以及未來面對外部環境時的一種常態。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下,企業領導者很難預測未來,相應地,企業資源也就很難實現最有效的配置。如果預測發生偏差,在企業進行調整時,往往時機和時局都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舉例來說,2009年年初,大多數企業,特別是出口型企業訂單驟降,不得不大量裁員;然而,不到年中,經濟復甦又推動了硬需求的恢復,於是訂單增加,此時卻又發生了缺口百萬的「民工荒」,企業招工困難。
二是企業內部經營的複雜度也在逐步增加。由於要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企業在內部經營模式和資源組織方式上增加了複雜程度,這樣的複雜度由於是逐步形成的,很多時候企業往往並不清楚內部有多複雜。內部經營日益複雜,無疑會增加企業交易成本,企業賺錢就越來越難。同時,內部經營複雜性還使組織變得越來越龐大,管理難度增加。
管理層面上同樣有兩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