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宜:的確。但沒有現實的世界就沒有虛構的世界。我經常做些稀奇古怪的夢。我工作的學校後面有一條大路,幾年前道路兩旁都是大片的油菜地,但是來往車輛很多,車一開過就塵土飛揚。我曾夢到十分奇異的景觀,好似用PHOTOSHOP處理過似的,我夢見路的兩旁整齊地長著大樹,我向路的深處跑去,來到了一片樹林裡,林子裡百花爭奇鬥艷,還有七八米高的馬和五米多高的老虎,甚至還有恐龍,它們對我都很友善。接著我又來到了一片白色的海灘,海灘上有奇異的、巨大的天然鐘乳石和鵝卵石,天空很藍,大海是藍紫色的,那景觀太神奇了。類似這樣的夢我做過幾次——真想就在夢裡活下去,它太迷人了。
陳平: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有時候會迷路,在虛構的世界中會迷路嗎?
林靜宜:寫到沒有靈感的時候就可能迷路,但是換個時間,靈感又會回來。
陳平:在虛構的世界迷路了,智慧和靈感算指路的火光嗎?
林靜宜:其實按我的理解,靈感的湧現正是智慧的誕生,可以拯救迷路。一個有靈感但不善於表達或者利用它的人,就是一個有著聰明大腦但不會使用智慧的人,這類人是世界上最奢侈的人。浪費靈感我會心疼,但留住靈感又需要時間。
陳平:虛構的世界是詩意的,它比現實世界更美好,可以這樣理解嗎?
林靜宜:有的是,有的不是。瓊瑤的東西大多很詩意,莫言的東西寫得很現實,給人血淋淋的感覺,那種慘烈的筆觸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虛構的故事不一定都反映美好,也有的是反映慘烈,這些都與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試圖營造的氛圍有關。
陳平:《桃花源記》、《理想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文學作品,就是屬於虛構的世界中的美好一面吧?
林靜宜:那是我真正嚮往的世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陳平:有人認為虛構是主觀的世界,現實是客觀的世界,虛構是精神的世界,現實是物質的世界,還有人說在文學的世界中,沒有主觀和客觀之分,對此你怎麼看?
林靜宜:我覺得這是比較狹義的理解。但如果把我所說的文學中的重組和電影中的蒙太奇組接也看成是虛構的話,那麼這種虛構應該比較客觀吧,因為不論所表達的內容是否客觀,但寫作手法是客觀的。
陳平:有人說藝術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虛構源於現實高於現實呢?
林靜宜:我贊同藝術源於現實,這是客觀存在的。高於現實是藝術追求的境界,是人們期望藝術創作所達到的高度。要知道,作者的創作目的各有不同,有的人為了趨附於商業或者為了譁眾取寵,很可能把一件現實中原本高雅的事搞得很低俗。
陳平:我們常常看到「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之類的話,虛構也會與現實「撞車」嗎?
林靜宜:有些是無意的,有些是蓄意的。瓊瑤寫紫薇,本是虛構,卻引來現實生活中的「愛新覺羅?紫薇」找她打官司。她們原本不認識,出現了這等巧合,這就是無意的巧合——我覺得她們挺有緣的。有的人是蓄意的,現在有很多蓄意製造巧合的人都在試圖以此途徑一炮走紅。甚至很多新聞也是有人一手策劃出來的,或者為了報紙雜誌的銷售量,或者為了收視率,又或者為了博客的點擊率等等,不一而足。
陳平:你2002年就開始發表文章了,當時你是為了虛構而寫作嗎?
林靜宜:當時我還很少寫文章,特別是小說。當時還真是有感而發,十六七歲的年齡比較多愁善感,那時的學習壓力又很大,沒有時間用其他娛樂方式進行宣洩,只好寫作。我對這唯一的愛好十分珍惜,如果失去它我不知會憋出多少心理疾病。因此,那時我基本上不怎麼虛構就把心裡話說出來了——那時寫文章不是為了虛構而寫,其實現在也不是,反而是為了寫而虛構。
陳平:那時候的你可以說很年輕,又是在城市中長大的,沒有太豐富曲折的人生經歷,你又何來素材進行虛構或改編呢?
林靜宜:這問到我的痛處了,也是我最想和那些長輩交流溝通的一個問題。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問題,家庭環境的不同,父母的經歷和性格習慣的不同,都會影響孩童的身心成長。有的孩子是顯性的問題孩子,有的孩子是隱性的問題孩子。顯性的問題孩子可能會因叛逆而幹出觸犯法律的事情,隱性的問題孩子則可能會進行自我壓抑,他們內心感到恐懼,他們性格內斂,有的人甚至用自我折磨的方式來進行自我宣洩,我就是屬於後者。
陳平:你也有過自我折磨嗎?
林靜宜:有過,比如冬天發燒的時候還衝進浴室沖涼水澡,或者毀掉一件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東西。但這種做法是很不理智的,當時有種宣洩的快感,但過後心理上更受折磨。其實這些行為都是有根源的,你把這些問題的根源找到了,然後虛構表象,就可以了。孩子們內心希望得到長輩的認可,長輩如果在這個時候對其作品進行否定,尤其是拿孩子們的弱點——缺乏人生閱歷來否定他們的作品,他們就會很沮喪。
陳平:你那時希望長輩如何看待你們?
林靜宜:我很渴望長輩會讀懂我們的童年或者少年,如果他們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創作出精彩的東西,就該多給予鼓勵和讚賞,因為沒有人是輕輕鬆鬆活著的。我再過幾年也到30歲了,可我還是想為八九年前的我和現在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說些話。每個人活在世上,本就不容易。我想引用林和生老師書中的某些觀點,「這是一個惡的世界,人生來就要和不幸打交道」。成年人經歷了很多挫折,變得堅強,變得對這個世界有些麻木了。然而最敏感的還是孩子,就算是生長在大城市中的孩子,他(她)的成長道路就一定會一帆風順嗎?得了重病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來的孩子有,父母離異身心受到打擊的孩子有,父母因壓力大把怨氣宣洩在孩子身上的有,家庭教育過於嚴厲考不到第一名就要被父母抽皮帶的孩子有。或許我們的長輩忽略了他們的感受,我現在是一名大學教師,我就很怕觸痛了90後的孩子們,他們能用不甚豐富的人生閱歷加上自己的想像來虛構故事,這已經是一件很有勇氣的事情了,何必去否定打擊他們。理解孩子,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鼓勵去支持孩子,我們國家的文學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第一章劉衛東:散文與上古的精神、大地、星空相接(採訪主題:散文)
劉衛東
安徽人,1983年生,曾獲得第四屆和第五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出版有散文集《指尖流水》、《漢語春秋——中國古典人文意象隨筆》等作品。
點評
劉衛東的散文,一直在農村、土地、語言、思維、自然、精神等方面精益求精。他的文字充滿暗香,意境深厚,氣勢磅礡,象徵奇麗。他的文章有水的靈秀和海的博大。
一、散文的文體是生成的不是創製的
陳平:你是如何理解散文的?
劉衛東:我想散文更適合來表現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直觀情感,然後可以用意象表現出來。散文這個題材有很長的歷史,對於我,它是最適合用來表現那些模糊的瞬間情感和意象的。散文在一定程度上與小說的不同在於,它遵循的不是虛構與現實這個關係。一般來說,我們平時寫的日記、隨筆都算是散文。也就是說散文首要的是對一種情感的表現。
陳平:《接近一種本質》的開頭一句就是「我一直試圖憑直覺去接近一朵花」,這就是所謂的直觀情感的表現嗎?能簡單談談你對直觀情感的理解嗎?
劉衛東:直觀就是非知識性的,是情感的直觀。就像你看到森林,你會感到安寧、岑寂,而向日葵則是激烈、不羈。情感的直觀就是這樣,你自己靜下心來,進入這個情境,最初的情感所體會到的,就是情感的直觀。
陳平:你說「散文是一種把直觀情感用意象表現出來的作品」,所以散文的意境很深,很美,是這樣嗎?
劉衛東:這個說法是相互貫通的。就是說,意像是通過情感體驗表現出來的,情感體驗借助意象得以表達。散文的特點就是意境,具體說就是意象。當然小說和詩歌裡也有意象,但是大篇幅的以意象展示個體情感,尋求意象的象徵意義,只有散文能做得到。
陳平:「散文是一種把直觀情感用意象表現出來的作品」,所以很容易使作者和讀者之間產生共鳴,很容易感染人,是這樣嗎?
劉衛東:每種體裁都有這種可能。但是散文除了情感散文,它還包括小品文——談論琴棋書畫、山山水水的文章。最高的一種境界還是屬
於表象的散文,像,就是意象,來自於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本有之物。我的看法是,散文的意象表現可以成為領會世界存在以及過去的那種文化氛圍的一種方式。
陳平:你所指的意象,就是散文本身所存在的本質和精神嗎?
劉衛東:意像是散文情感昇華表現出來的一個超形象的事物。比如你閱讀一篇寫山的散文,讀完之後,你看到的是作為一種可能性而存在的山,而不是某一座現實存在的山。意像是觸及本質層面的,但是它又無本質,它具有普遍性。
陳平:可以把散文看做是一種用文字的形式記錄情感世界的最真實的藝術形式嗎?
劉衛東:散文是比較考驗一個作家的情感體驗深度的,情感的多少,在文字裡能直觀地表現出來。散文一般與虛構離得比較遠,當然不是說散文就沒有虛構的成分,而是說散文的根本是情感的昇華吧。
陳平:我們讀過的古文,好像散文特別多,是這樣嗎?
劉衛東:散文這個文體出現的比較早,可以說很古老。我覺得散文適合表現一些古老文化中遺失了的那些圖景。我以為描述古老時代裡的圖景、場景,散文最適合,詩歌就相對窄了一些。至於小說則是後來的事情了。古文中散文比較多,正是散文的「史」的淵源比較深,例如《周易》、《尚書》等。從我個人的角度看,散文很早表現的是上古的一些事情,現在這些遺失了,找不到了。如果想寫這個意象,表現那種掩藏在時間和文化中的情愫,散文倒是比較自由的。
陳平:古代散文主要是為了記錄歷史嗎?
劉衛東:散文最初用來道說和記錄天人之間的關係,人與大地之間的存在,比如《周易》,它記載的是上古時代的一些秘密,天地星辰的道之所在。先秦散文和唐宋散文不同的地方在於,先秦的文字記錄並沒有嚴格的文體意識,它就是記錄和保存生命的直觀體悟,它對生命本身的理解,它對天人之際的體會,記錄為文字,這是它超越性的地方。從這個角度說,散文的文體是生成的,不是創製的,它是情感表現與記錄的必然需要。按照德國哲學家胡塞爾的話說,我是想以一個東方文明單純的身份,站在這個時代的地平線上遙望大海與黃土,覺察到心裡湧動的海浪般的力量。我所寫的古代的黃土、雨季、山河、竹簡、地圖、寺院、官衙,它們並不是作為普通的名詞和自然建築物而存在,而是在白話散文只有百餘年歷史的今天,穿透這些存在,尋求我們內心所經歷的個人的,以及歷史的綿延不斷的生命力量。我關注的就是這種思索古代意識的本身,尤其是意象性,指向茫茫蒼老的古代的意象性。或者說,最為具體的便是在我們知識結構和心理活動之中存在的鄉愁——面向古代的鄉愁。
陳平:你說「散文首要的是對一種情感的表現」,即散文是一種記錄個人情感歷史的比較自由的文體,可以這樣理解嗎?
劉衛東:唐宋文章比較有煙火氣、道德感,先秦的文章則充滿對生命、人、大地的思考。這種生命意識後來到了唐宋就演化成悲天、仕途、廟堂,有它的意義,但還是源於先秦。
陳平:在散文的歷史上,有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唐宋八大家」,你認為唐宋時期是古代散文成就的高峰嗎?
劉衛東:「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在體裁和文字的表現力上是空前的,但在我的個人感覺,這個時期的散文和先秦兩漢的散文還是有區別的。唐宋的散文已經滲透了太多的觀念、知識,不像先秦兩漢的散文了。先秦散文裡那種古老的情感體驗模式已經丟掉了,那種對自然界和天人之間的體驗和領悟都開始隔了一層了。
先秦散文的思維模式、情感體驗、個人的超越性思考都是唐宋時代的文章不能模仿的。但隨著時間的延伸,散文的形和體都是要隨著改變的。唐宋文章在根本上與先秦的純粹精神世界,那種對宇宙生命的關注,已經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