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在美國一個市場裡,有個中國婦人的攤位生意特別好,引起其他攤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無意的把垃圾掃到她的店門口。這個中國婦人只是寬厚的笑笑,不予計較,反而把垃圾都清掃到自己的角落。旁邊賣菜的墨西哥婦人觀察了她好幾天,忍不住問道:「大家都把垃圾掃到你這裡來,你為什麼不生氣?」中國婦人笑著說:「在我們國家,過年的時候,都會把垃圾往家裡掃,垃圾越多就代表會賺很多的錢。現在每天都有人送錢到我這裡,我怎麼捨得拒絕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來越好嗎?」從此以後,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現了。
這個中國婦人化詛咒為祝福的智慧確實令人驚歎,然而更令人敬佩的卻是她那與人為善的寬容的美德。她用智慧寬恕了別人,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融洽的人際環境。俗話說和氣生財,自然她的生意越做越好。如果她不採取這種方式,而是針鋒相對,又會怎樣呢?結果可想而知。
「人生與萬有諸法互相為緣,互相生成,包者為大,容者為仁」,只有悟透了這個道理,人才能與佛法結合在一起,對於生死也就不覺得可怕,因為生死本來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樣,只不過換了一個軀殼而已。
在羅閱祗城有一個婆羅門,他看見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種。忽然,一條毒蛇爬到兒子的跟前將他咬死了,然而那父親不但不管兒子,反而接著幹活,連頭也不抬。這個婆羅門大覺驚奇,便上前詢問原因。
耕種者反問道:「你從何方來,來此為何目的?」
這個婆羅門回答說:「我從羅閱祗城來,聽說你們國家多孝養父母、信奉三寶,所以打算來求學修道。」接著,婆羅門又問道:「你兒子被毒蛇咬死,你為什麼不但不難過,反倒接著耕地播種?」
耕種者說:「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間萬物皆為自然規律,憂愁啼哭能有什麼用呢?如果傷心得飯也不吃,覺也不睡,什麼也不幹,那不跟死人一樣?活著的意義就不大了!你要進城,路過我家時,請替我捎話給我家人,說兒子已死,不必準備他的飯菜了。」
婆羅門進入捨衛城,來到耕種者的家,見到那人的妻子,便說道:「你的兒子已經死了,他的父親讓我捎話說,準備一個人的飯就行了。」
那婦人聽後,說:「人生即如住店,隨緣而來,隨緣而去,我這兒子也是一樣啊!生是赤條條來,去是赤條條去,任何人都不能違反這一規律。」
凡人看來,故事中的父母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兒子死了都不在乎。然而,細細品味他們的話語,確實有一番道理。佛法的最終目的,就是用包容之心去看待世間一切。同時也教我們如何去包容人,不生計較。
寬容是一種博大的胸懷,是一種崇高的美德。在處世中不搞唯我獨尊,對不同的觀點、行為要予以理解和尊重,即使自己有理,也不能咄咄逼人,得理不讓,把自己的觀點和行為強加給別人,要尊重他人的自由選擇。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寬容別人,才會給自己帶來廣闊的天空。
春秋時期,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秦穆公的一匹良馬被岐下300多個鄉下人偷著宰殺吃了。秦國的官吏捕捉到他們,打算嚴加懲處。秦穆公說:「我不能因為一條牲畜就使300多人受到傷害。聽說吃了良馬肉,如果不喝酒,對身體會有害。賞他們酒喝,然後全放了吧。」
後來,秦國和晉國在韓原交戰。這300多人聞訊後都奔赴戰場幫助秦軍。正巧穆公的戰車陷入重圍,形勢十分險惡。這些鄉下人便高舉武器,爭先恐後地衝上去與晉軍死戰,以報答穆公的食馬之德。晉軍的包圍被衝散,穆公終於脫險。
這雖然僅僅是一則小小的故事,真實性無法考證,但是讀後卻讓我們的心為之一顫,可見寬容給人的心靈以怎樣巨大的溫暖和感動,以至經年不忘!
但凡聰慧的人都是會寬容別人的,因為寬容別人的同時,其實是在幫助自己。人生在世,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總難免會產生各種不快與摩擦,怎樣處理,怎樣對待,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方法了。可能有的人會斤斤計較、睚眥必報,而有的人則以一顆寬容的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笑而過罷了。兩種態度,自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那就是別人反過來對待我們的態度。我們寬容別人了,別人就會寬容我們,善待我們;而我們對別人苛刻,別人也會反過來以更加惡劣的態度來回擊我們。由此看來,我們寬容別人,其實是在寬容自己。
荀子說:「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夫是之謂兼術。」表面上看來,明智和懇蠢,博大和淺薄,純粹和蕪雜,這些無疑都是截然相反而又相互對立的東西,但是,對於這些截然相反的東西卻不可以用截然相反的心態去對待。若不然,在現實社會中,不管是與人交往還是與人共事,都會陷入一種尷尬而且是負面影響的境地。因此,聰明的人要做到寬容愚笨的人,博學的人要做到寬容淺薄的人,精純的人要做到寬容雜駁的人。教育家蔡元培就是很好的例子:
蔡元培到北京大學當校長的時候,北大師生列隊歡迎,老師們都會向新來的校長鞠恭敬禮,在他們看來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也是對校長的一種尊敬,但是,讓人怎麼也想不到的是,蔡元培也立即給大家鞠恭敬禮。蔡元培作為校長,對北大所有師生都一視同仁,從無貴賤尊卑之分。
當然,蔡元培真正對北大做的貢獻就是他提倡「兼容並包」的為人和治學思想,這一思想源於蔡元培為人處世的包容性,他對北大當時的教師們,沒有太大的要求,不管是不是像辜鴻銘那樣紮著辮子的老學究,還是西裝革履留洋回來的有各種新思想、新認識的胡適,都一概聘用,對於當時來講是不容易的。
寬容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一種「宰相胸襟」,一種大將風度。正是因為蔡元培自身的包容性,才創建了北大新的學術思想,才贏得了博大精深的北大精神。
包容是一門藝術,它不是你隨隨便便可以得到,可以捨棄的東西。它是一種精神的凝結,是人品中善良的昇華,是人性至美的沉澱。它還是人修身養性的「真經」。它有形又無形,可視又不可視。
包容是一種境界。人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擁有博愛的心、博大的胸襟,還要有一份坦蕩、一種氣概,它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更不是「你不仁,我更不義」。它是香蘭被人踩倒卻留香腳底的氣質。
韓信被封為齊王之後,回到自己的家鄉,找到了曾經讓他受胯下之辱的那個人。那人得知韓信已被封為齊王,嚇得跪在地上,但是沒過多久,韓信卻把他封為自己手下的都尉,對大家說:「這是一個壯士,當初他侮辱我,我殺不了他嗎?可是殺了他又有什麼用呢?我忍下來才有了今天,所以也不會殺他的。」
按照常理來講,韓信有權殺了那個人,而且韓信也並不是個不知恥辱的人,但他沒有,反而招為己用,可見韓信有一顆寬容的心,在那樣的時代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可見,包容天下事,就是要看得開、放得下,凡事都隨緣,不生計較。你包容別人,別人包容你;你幫助別人,別人幫助你,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有位哲人說過:「如果我們能承認品質各有差異的客觀存在,便會對彼此的差異感到快樂。你有你的思考方式,我有我的思考方式,若是我們都能互相學習,彼此包容,便能一團和氣。」不管是從個人修養來說也好,還是與人交往共事,都能夠彼此包容,彼此體諒,那麼當然天下是一團和氣,但是要做到包容,就必須有一顆善於寬容的心。
寬容,是對別人的釋懷、是對人對事的理解和包容。它是一種修養、一種品質,更是一種美德,是衡量一個人氣質涵養、道德水準的尺度。寬容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境界,沒有寬容的思想和精神就難以造就偉大的人格;對於社會來說,是一種文明和進步。一個健康、文明、進步的社會,必是寬容的。
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組織、還是我們每一個人而言,寬容都是解決一切矛盾的前提。有了寬容、謙讓,就有了和諧、平安的環境,人類才可以享受沒有戰爭的和平世界。
學會在寬容中理解他人,善待他人,關心他人,才可以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寬容。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壞脾氣的男孩,他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個釘子在後院的圍欄上。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的,每天釘下的數量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容易。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他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父親,父親又告訴他說,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一天天過去了,最後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
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後院說:「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看看那些圍欄上的洞,這些圍欄將永遠不能恢復到從前的樣子。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就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
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一些無法釋懷的堅持,而造成永遠的傷害。如果我們都能從自己做起,開始寬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寬容也不是不講原則、不要紀律,它是一種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藝術。善待別人也就是善待自己,為別人開啟一扇窗,也就是讓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也是這個道理。要想讓自己生活的更開心,就學會寬容吧。大海因為寬容,而變得浩瀚無邊;天空因為寬容,雲彩綿綿而美麗動人;山峰因為寬容,匯聚細土塵沙而巍峨聳立;人,學會了寬容,相信一定能給你的人格增添一分絢麗的色彩,使你事業順暢,生活更加快樂。
把一切惡意詆毀都拋諸腦後
對他人的無端誹謗,切莫慌亂。因為我們自己最清楚自己到底幹了些什麼。我們無須過多的去辯解,這是對我們的一次考驗,我們自己清楚我們是清白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莫被黎明前的黑暗所湮沒。堅持,就會進步。前進一步,柳暗花明;前進一步,海闊天空;前進一步,春暖花開。痛苦的,終將過去;而那過去的,將成為我們最美好的回憶。
在生活中,與人相處遭遇一些惡意詆毀也是常有的事情。流言蜚語並不可怕,關鍵看我們用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
明朝的屠隆在《婆羅館清言》中說:「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理想,要找到真理,縱然歷經千難萬險,也不要後退。奮鬥的過程中,要用堅強的意志來支撐自己,忍受一切可能遇到的屈辱,只要堅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艱難羞辱不但損害不了你人格的完整,還會使人們真正瞭解你人格的偉大。重要的是,在遭遇苦難侮辱時,把這一切都拋諸腦後,得一份清爽的心情。」
屠隆的話告誡我們,當面臨無恥之徒的惡意詆毀時,你態度應該是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