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恕帶給人哪些益處呢?寬恕使人得以解脫折磨自己的憎恨和敵意,一個憎恨他人的人絕不會有真正的心靈自由。仇恨是一把雙刃劍,不僅能殺死自己的對手,也能殺死自己。即使一個人能約束自己不把敵意化為外在的行動,但持續的敵意也會把他內心的能量耗光。寬恕是唯一能使人從怨恨中解脫出來的道路,而怨恨是一個人心靈上的致命傷。若不能消除心中的敵意,就等於允許對方兩次傷害自己,一次是因對方所犯的錯,第二次是因為心中怒氣所造成的長久傷害。
有一個故事把這道理說得更明白:有個男孩被父親心懷不滿的屬下惡性傷害以作為報復。男孩被砍數刀奄奄一息,但幸運地逃過死亡,逐漸恢復了健康,只是一隻眼睛瞎了。致傷他的人被捕下獄。男孩長大成人後去尋找那位致傷他的人,此時這個人已經出獄,並且又老又病,男孩不計前嫌慇勤地侍奉那位老人直到老人去世,他倆成了知己。有人問他,為什麼你可以寬恕甚至服侍那罪犯,男孩回答說:「我必須寬恕他,我無法想像不這樣寬恕他時我會怎樣。」
他明智地用寬恕把過去可怕的殺戮事件拋在腦後,使自己得到了心靈的自由。因此,他身殘心不殘,能自由地愛別人甚至仇人。
這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是,寬恕者能使當事者雙方重新開始建立新的關係;這使雙方能夠從過錯造成的負罪感中解脫出來,使雙方關係出現新的可能與機會。由此可見,寬恕能夠打開使彼此間溝通交流的新管道,鋪平互愛的道路。這一過程的中心要素在於改變一個人想要傷害對方的態度和行為,使之轉向。轉向的態度和行為包括:無私、謙讓、慷慨與服務。
我們在遇到煩惱時,都喜歡到大自然中去體驗那種特有的和諧與靜謐。為什麼大自然能讓人產生這種感覺呢?原因之一是因為大自然毫無阻滯地按照宇宙法則運行,在各種不同層次上的互動都是協調的,呈現出無可比擬的和諧之美。
生活中,我們常常不可避免地遭遇他人的冒犯。也許你的車被人搶道,也許你的電話被人晾在一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用你喜歡的方式來對待你。很不幸,對於他人的行為我們無能為力,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對他人冒犯的反應。
首先,請牢記寬恕他人是對自己最大的獎勵。永不原諒只會使你們的關係無法修復。事過境遷,已經忘記別人所作所為的你,還是會對他們遷怒,因為你已經習慣如此了。如果你過分關注他人的錯誤而不是嘗試去糾正他們,可能會使事情偏離正確的軌道。不要被氣憤牽著鼻子走。
此外,你需要考慮的是怪罪帶來的結果。也許你認為希特勒不可饒恕,我們絕不反對。因為,人們認為對他的寬恕意味著正義的折損。但是對於那些只是對你提出粗魯批評的人呢?你有必要記恨他們一輩子麼?為它飽受壓力血壓升高值得嗎?為何不一笑而過?你怪罪他們是合理反應,但不是最佳選擇。
很多情況下,有些人因為莫名的失態而冒犯了你,事實上他們也對你歉疚得很。或者他們都不知道冒犯了你!不要胡亂猜測了,去跟他們談談吧。談談他們都做了什麼,為什麼你覺得這樣做不對,告訴他們這讓你感覺很不好。如果他們是無心所為,為什麼不選擇寬恕?
有些朋友你和他在一起是一種損傷,有些朋友你和他在一起是一種消耗,而有些朋友你和他在一起卻是一種享受,抑或是一種長進。
測量友誼深淺的尺度,不是看彼此暢所欲言地說了什麼,而是看彼此有所顧忌地隱藏了什麼。
要善待朋友,在生活裡的不同階段,凡相遇並能相知的新、舊朋友都是命運賜給你的恩惠,友好的秘密就在於相互的關心,冷淡是毀壞友誼、葬送友情的原因。就如,一個人和朋友因一次意外的爭執,由親密到生疏,終於走向陌路。他們之間未能原諒彼此,正因為缺少了一顆寬恕的心!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不能多一些寬容和友愛呢!有時候我們覺得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並不是責怪,而是相互容納和體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生活得快樂些、充實些!
真誠是交友的最佳技巧,觀察力是交友的安全保障,寬容是培植友情的沃土。不管是誰,都可以這樣對朋友說:親愛的朋友,如果我曾有意無意地傷害過你,懇求你原諒我的過錯。因為寬容固佳,遺忘尤美。
恕,能如心;怒,會奴心。別人冒犯了,過後能寬恕別人;自己冒失了,過後能寬恕自己!
因為不寬容,所以儘管他人在做好事,卻偏偏說做好事者的動機有問題,不是為了想出風頭,就是為了蠱惑人心、討好他人,有時,在不寬容人的眼中,那些做好事的甚至比不做好事還要壞得多。
因為不寬容,所以就會產生偏見,看到不如意人所做的事,都是偏的、歪的、邪的,明明優點很突出,他卻視而不見,明明長處很顯眼,他卻充耳不聞,剩下當然是一大堆污點、缺點和髒點。
因為不寬容,所以不滿、不敬、不平、不恭之言總是一大堆,對這類人來說,這個世界的存在、社會的存在、他人的存在,都是為了與他「作對」,都是與他「過不去」,不寬容的人患了一種疑心病,疑這疑那,對他人的「警戒心」特高,還處處充滿了挑釁和敵意。
因為不寬容,儘管是己所不欲,還盡施於人,吃了一點虧,就耿耿於懷,以牙還牙,總想報復他人,冷不丁地找準機會算個明白。
古人曰:「人無弘量,但有小謹,不能大立也。」凡成大功者,總是不小苛的。設想一下,如果一個人這也看不慣,那也容不得,到處樹敵,四面楚歌,哪能團結得了人,哪能成得了大業。所以凡舉大業者,定是心懷坦蕩,舉賢不避仇、不避親,用人之長,而且用人不疑。
一般來說,越是愚昧無知,便越是不能忍耐,便越是狹窄。所以古人曰:「智不足,量不大。」因為知識極其有限,所以總是夜郎自大,鼠目寸光,憑自己一點可憐的知識和經驗便以為自己窮盡了主義和真理。總認為真理掌握在手中,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權威自居,總喜歡將周圍的人作為批判的對象。總喜歡將自己的思想、意見強加於人,越是無知的人,越不會寬容他人。
古人曰:「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氣量涵蓋一世,小人之心不勝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凡小人者,思想方法狹窄,妒嫉心強,其感情一定是很低劣的;這類人一般缺乏同情心,看人看事往往是一葉障目,自尊心亦過強,好鬥,好報復,稍有冒犯,便火冒三丈,對人吹毛求疵,因此這類人亦是不會寬恕的。寬容既是文明的表示,又是對文明的檢驗,更是顯示著一個人的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
用寬恕「消滅」敵人
世界上只有一種人能夠做到沒有永遠的敵人,那就是懂得寬恕之道的人。寬恕就是這樣一種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它能夠化解世界上最頑固的敵意和最強烈的仇恨。
在《六度集經》中記載了一個故事:
長壽王仁民愛物、慈悲為懷,其國境內風調雨順、財富民豐,卻也因此引來鄰國貪王的覬覦,出兵侵奪。獲悉敵軍壓的長壽王,不願意為了保衛自己的王位而殃及索然無辜的百姓,於是就決定捨棄王位,與兒子長生相偕遁隱山林。貪王不費吹灰之力就擁有了長壽的國土,但他還是不肯放過長壽王,就重金懸賞捉拿長壽王父子。長壽王為了義助遠來依投的梵志,自願捨身,讓梵志獲得賞金,便被貪王所捕。殘暴的貪王故意在長壽王國都通衢上,公然焚燒長壽王,以逞已能,警示民眾。
臨死前,長壽王看到兒子偽裝成樵夫,混雜在人群中雙眼冒著怒火,滿懷仇恨地盯著貪王。長壽王便大聲說:「希望我的兒子能以仁為誠,以德報怨,不要為我報仇。」雖然聽到了父親的遺言,但父親慘死、國土淪喪的深仇大恨,還是令年輕的王子一心只想報仇。於是他利用在大臣家當僕役的機會,設法獲得貪王的賞識,進而成為貪王的貼身護衛。
在一次伴隨貪王出獵的途中,長生設法讓貪王脫離隨扈,在山林間迷了路。筋疲力盡的貪王將隨身的佩劍卸下,交給他信任的長生保管,自己躺下來休息。在貪王熟睡之時,長生拔劍欲殺貪王,但忽然想起了父親長壽王的遺言,他一時猶豫起來。這時貪王突然從夢中驚醒,說:「我夢見長壽王的兒子要殺我,怎麼辦?」長生安慰他說:「大王不必驚惶,我在這裡護衛你呢。」等貪王再度安危入睡。如是者三,長生終於決定尊重父親的遺言原諒貪王,便主動向貪王表明真實身份,並且說:「你快將我殺了吧,免得我報仇的念頭又死灰復燃。」震驚的貪王被長壽王父子的寬容的仁德所深深感動,當下幡然悔悟,自愧如豺狼,於是將國土歸還長生,兩國結為兄弟之都。貪王自己也開始像長壽王一樣善待人民,不再像從前那些殘暴了。
正如聖嚴法師所說的:「慈悲沒有敵人,智慧沒有煩惱。」真正的寬容來自博大的胸襟,來自愛人如已的智慧。雖然我們可能做不到長壽王父子那樣偉大,但是至少在日常生活裡,當別人以惡劣的態度相向時,我們能忍耐一時之氣,以寬容去對待他,以理智來處理問題。
我們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過這樣的人,或是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新朋好友之間因為一句閒話而爭得面紅耳赤,竟形同隨同路;鄰里之間因為孩子打架而導致大人吵嘴,老死不相往來;夫妻之間因為瑣事而同室操戈,勞燕分飛;父子之間因為考什麼學校找什麼工作,而意見不合,最後橫眉冷對……
其實很多時候,這樣的事情都會兩敗俱傷的,彼此都會感覺身心疲憊。容忍寬恕別人,同樣也是在善待自己。就像有人說的,我們的心如同一個容器,當愛越來越多的時候,仇恨就會被擠出去,我們不需要房間地去消除怨恨,只要用寬容心來不斷充實自己,那麼怨恨自然就沒有容身之處了。
生活需要寬容。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如意和失敗的時候,當你的面前出現了竭盡全力仍難以逾越的屏障時,請別忘了:寬容是一片寬廣而浩瀚的海,包容了一切,也能化解了一切,會帶著你跟隨著他一起浩浩蕩蕩向前奔湧。
林肯總統對政敵素以寬容著稱,後來終於引起一議員的不滿,議員說:「你不應該試圖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微笑著回答:「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
一語中的,多一些寬容,公開的對手或許就是我們潛在的朋友。
有位婦人同鄰居發生糾紛,鄰居為了報復她,趁夜偷偷地放了一個骨灰盒在她的門前。第二天清晨,當婦人打開房門的時候,她被深深地震驚了。她並非感到氣憤,而是感到了仇恨的可怕。是啊,多麼可怕的仇恨,它竟然衍生出如此惡毒的詛咒!竟然想置人於死地而後快!婦人在深思之餘,決定用寬恕去化解仇恨。於是,她種了一盆漂亮的花,也是趁夜放在了鄰居的門口。又一個清晨到來了,鄰居剛打開房門,一縷清香撲面而來,婦人正站在自家門前向他善意地微笑著,鄰居也笑了。一場糾紛就這樣煙消雲散,他們又和好如初。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婦人既然同鄰居發生糾紛,說明她並非完美之人;但她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她懂得省察自己,並能主動用寬容去消除仇恨。寬容與懲罰是截然相反的,而就其達到的目的來看,寬容起到的作用往往勝於懲罰的結果。
寬容是美德,是高尚的覺悟與情操,把敵人「寬容」成為朋友的結果是:消滅了一個敵人,多了一個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愛恨情仇,恩恩怨怨,那麼,怎麼才可以化解這些恩怨呢?唯一消除仇恨的辦法就是寬恕和愛。
寬恕中包含著人生的大道至理。寬恕是一種品性,也是一種能力;寬恕是深藏愛心的體諒,是對生命的洞見。寬恕不僅是一種雅量、文明、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恕是忍,寬恕了別人就等於寬容了自己,寬恕的同時,也創造出了生命的美麗。
寬恕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善待。一個人的胸懷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夠贏得多少人。寬容不受約束,它像天上下的細雨滋潤大地,帶來雙重祝福:祝福施予者,也祝福被施予者。
寬恕不是沒有原則,也不是沒有條件。當一個人的心靈受到魔鬼的誘惑,為了某中利益或者不知名的原因,要對另一個人給予加害,甚至要治他人於死地的陷害和誣告時,只要這個人在最後能夠真誠的悔過和懺悔,那麼,我們就應該給予他寬恕和赦免。如果這個人非要直迷不悟,仍然要與別人為敵和仇恨,那麼他就不應該得到寬恕和理解。否則,寬恕就等於縱容罪惡,寬恕就等於愚昧,寬恕就等於與自己為敵。
當一個無知的罪人能夠真誠地懺悔時候,我們就應該給予別人以寬恕和赦免,這樣做的同時也寬恕了自己。不要以同樣的方式回贈別人,非要治他人於死地而後快,那樣根本不是化解仇恨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