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比批評更重要 第27章 容人之過少揭人短 (2)
    這位投資人所堅持的一項做人原則是:永遠不要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

    如果一個人喜歡在背後說別人壞話,就說明他平時的心態是消極的、對立的、易怒的。這樣的人一般都自卑,缺乏自信,沒有安全感。需要靠否定別人來自我安慰,他會不斷尋找別人的缺點和失敗以證明自己比別人強。在面對失敗和挫折的時候,他會傾向於把責任推到別人的頭上。所以,一個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必然會常常在別人面前誇自己以獲得安全感。

    可怕的是,這樣的人將來可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因為,無論他採取多麼卑鄙的手段,他都認為:「某某這個人太壞了,讓他倒霉是應該的,我這樣做是替天行道,誰叫他有這麼多缺點,活該!」。他認為自己是正義的化身!他在幫別人改正缺點,多麼可笑啊!

    相反,如果一個人能在背後誇獎別人,能坦誠說出自己的缺點,那麼說明這個人充滿愛心和正義感,有很強自省能力,敢於直面現實。這樣的人能力一般都很強。

    當一個人希望不斷進步,不斷改進自己的缺點時,他就會觀察周圍的人,希望能夠從周圍學到改進自己的辦法。當有這種心態後,他看到的都是別人的優點。所以,他心裡時刻想著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這種心態反應到語言上,就是不斷地說別人的優點,同時敢於說出自己的缺點。即使他看到別人的缺點,他的第一反應也是:「我是不是也有這個缺點呢?如何防止自己犯這樣的錯誤」?

    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時候,都要問這樣一個問題:你最大的缺點是什麼?因為,公司需要的是不斷改進、敢於直面困難的人。而這種人的思維模式就是:我們的差距在哪裡?如何改進?誰可以作為榜樣?當面試者能不假思索地說出自己的缺點時,就說明他平時在不斷地反思自己。這樣的人有再多的缺點都沒關係,因為他很快就能改過來。

    優秀的人在思考如何戰勝自己,能力低下的人在思考如何搞垮別人。所以,說別人的壞話就等於承認自己無能。這個缺點不僅可以讓你損失千萬美金,而且能像慢性毒藥一樣,不知不覺、不痛不癢地毀了你一生。

    「揭短」有時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敵視的雙方作為攻擊對方的武器。「揭短」有時是無意的,那是因為某種原因,不小心犯了對方的忌諱。有心也好,無意也罷,在為人處事中揭人之短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輕則影響雙方的感情,重則導致友誼破裂甚是反目成仇。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例子,一群人看電視劇,劇中有婆媳爭吵的鏡頭。徐嫂便隨口議論道:「我您的兒媳真是不知好歹,不願意和老人住一起,也不想想以後自己老了怎麼辦?」話未說完,旁邊的小張馬上站了起來,怒聲說:「你說話乾淨點,不要找不自在,我最討厭別人指桑罵槐!」原來小張平時與婆婆關係緊張,最近剛從家裡搬出另住。徐嫂由於不解情況,無意中揭了他人的短而得罪了小張。所以,只有瞭解交際對象的長處和短處,為人處事才不會傷人傷己。

    俗話說「打人莫打臉,揭人莫揭短」,「在矮子面前不說短話」。其實,人生在世,很多人都有著不為人知的隱私和無法彌補的生理缺陷。在我們與人相處時,即使知道對方的這些短處,也應當尊重他們,不能有意或無意中傷害他們。不張揚或挖苦他人的短處,不僅體現了你的品質和修養,還會使這些人對你敬重有加,從而更願意向你傾吐生活中遇到的煩惱和困惑。

    但是,對於那些專門揭他人之短、傳他人之私的「長舌婦」或「大嘴巴」而言,搬弄是非往往是他們心存隱疾的表現。從精神分析理論來看,亂嚼舌根兒與謾罵他人的心理基礎類似,是一種「殺人不見血」的攻擊行為。

    在待人處事中,場面話誰都能說,但並不是誰都會說,一不小心你就踏進了言語的「雷區」,觸到了對方的隱私和痛處,犯了對方的忌諱,給對方造成一定的傷害。其實,每個人都有長處,亦有所短,為人處事的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於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誇獎對方的長處,而不要抓住對方的隱私、痛處和缺點大做文章。切記:不要在人背後揭人的短處,那樣很容易傷到人的自尊!

    嚼舌者常常有意無意地披上冠冕堂皇的外衣:比如辦公室裡某個長舌婦,常常會借口「給你提個醒兒」,告訴你某某曾說過你的壞話,某某心術不正。這種人性格中「超我」(或稱「良心」)的部分不夠完整,他們很難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不能對受傷害者產生同情,卻往往以他人的痛苦和不幸為樂,借此襯托自己才能和道德上的優越性。

    然而,嚼舌之徒往往不乏聽眾。其實,攻擊性是人性的一部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只不過普通人的人格中還包含著社會化與良心的成分,不允許其直接做出過分傷人的行為,所以聽壞話成為間接滿足攻擊性的方式。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最喜歡看到那些比自己強的人物走霉運,因此捕風捉影的花邊新聞總在報端長盛不衰。

    儘管聽眾不少,背後說壞話者仍然很難找到真正的朋友。友誼發展中的秘密分享,既包括前期與別人分享第三者的秘密,也包括更進一步暴露自己的秘密。然而,那些愛嚼舌根者不願意公開自己的秘密,所以即使獲得友誼,也是淺層次的。不僅如此,許多人聽完天花亂墜的閒話後,還生怕自己也成為此人所咀嚼的「猛料」,從而對其退避三舍。

    其實,要消除這種人際「毒瘤」,最好的方法就是被說者不生氣,聽說者不湊去聽。蘇格拉底在得知有人在背後中傷他後說:「他就是想讓我生氣,我偏不生氣。」這樣一來,借由中傷他人,以達到自己齷齪目的的人就失算了,相當於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另外,這種人如果沒有聽眾來強化他們的行為,自然也會失去了搬弄是非的勁頭,謠言止於智者。

    其實,每個人都有所長,也有所短。對於缺乏包容心的人來說,他們總是喜歡盯著他人的隱私和缺點不放,並大做文章,開口就會講出傷人的話。而包容心強的人,則善於發現他人身上的優點,誇獎他人的長處,同時也能夠容忍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容人之過,諒人之短」的寬容精神,是一種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使對方在內疚之餘,產生一種比任何時刻更為強烈的「立功贖罪」之感,渴望報效的願望,在行動上則有一種竭盡全力式的爆發力量,這種力量能做到他平時很難或不能做到的事情,對事業的興旺發達也會起到推動作用。

    三思而後「說」

    說話是一門藝術,要學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把話說到「點子」上,說話前要盡量想一想,說的話對不對,三思而後「說」,要考慮話出去後的後果。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真正傷害人心的不是刀子,不是槍矛,也不是橫亙於你面前的艱難困苦,而是比它們更厲害的東西——語言。

    言語是微妙的東西,它既是人類間交際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過於計較的。如果把言語看得重於一切。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信任。因此在語言交際中要善於找到一種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禮,這是最難又是最好的。

    善良聰慧或溫厚博學的語言,能夠融冰化雪,排除障礙,直抵對方的心岸。一句惡毒的語言卻足以擊破堅實的心靈堡壘,讓人一輩子都為之隱隱作痛。

    有這麼一個寓言故事。在茂密的森林裡,一位樵夫救了一隻小熊,老熊對樵夫感激不盡。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見了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還以豐盛的晚宴款待了他。第二天早上,樵夫對母熊說:「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裡怏怏不樂,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一下我的頭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後,樵夫再次遇到了母熊,他問:「你頭上的傷口好了嗎?」母熊說:「噢,那次痛了好一陣子,傷口癒合後我就忘了。不過那次你說過的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語言的表達方式有多種多樣,但最忌諱的就是出口傷人。有很多人或憑借位高權重、或仰仗別的什麼關係,說話有恃無恐,什麼話傷人最重說什麼話。人都有做錯事的時候,或者說錯話的時候。在最需要關愛的時候,一句暖心的話,往往會讓人感激涕零;而一句惡意中傷的話,卻往往傷透人心,不管是在單位還是家庭,這都是通用的。

    包布?胡佛是一位著名的試飛員,常常在航空展覽中表演飛行。

    一天,他在聖地亞哥航空展覽中表演完畢後,飛回洛杉磯。飛機在飛到空中300米的高度時,引擎突然熄火。由於他的技術嫻熟最後實行了迫降,但是飛機已經嚴重損壞,所幸的是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在迫降之後,胡佛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檢查飛機,他發現表演機裝的居然是噴氣機燃料。

    回到機場後,他要求見見為他保養飛機的機械師,那位年輕的機械師也正為所犯的錯誤而難過。當胡佛走向他的時候,他正淚流滿面。他造成了這架昂貴飛機的損失,還差一點使3個人失去了生命。

    可以想像,胡佛可定會大為震怒,大家預料這位極具榮譽心、事事要求準確的飛行員必然會痛責機械師的疏忽。但是胡佛卻用手壁抱住那位機械師的肩膀,對他說:「為了使我相信你不會再犯錯誤,我要你明天再為我保養飛機。」

    那位機械師聽後,非常感動。在以後的工作中,他總是非常細心地檢查飛機的每個部件。胡佛的飛機再也沒有因為保養的原因,而在飛行過程中出現過問題。

    如果胡佛痛責那位機械師,則有可能不會是這樣的結局。一句暖人心的話,能夠讓一個人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一句傷人心的話,則會讓人記恨百年。是胡佛溫暖的話感動了那位機械師,使他再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說話時如果不加考慮,隨意說出去很容易堵人心。由於人的個性的敏感度不一樣,有的人被惡語中傷後,可能會長時間的處於消沉之中。所以,做人說話一定要隨和,即使是別人有什麼過錯,也盡量用緩和的口氣去和人交流,本著關愛的態度去相勸,但一定不要做那些讓人寒心的事情,說那些刺傷人心的話。

    雖說「沉默是金」,但是人與人相處,不能始終默不作聲。就算是最沉默的人,在必要時,也要說上幾句話。說話是溝通彼此感情的最好的工具,你喜歡與熟人講話,不算本領;能與生人講話,說得傾心如故,相見恨晚,才是你的本領。既然說話的目的在於溝通情誼,當然應力求避免說話時失去人和。說話也是一門藝術,更是做人之道。古人所謂:「片言之誤,可以啟萬口之識。」而一般初入世的後生,說話宜少不宜多,宜小心不宜大意。在說話以前,先得想一想,替聽你話的人考慮一下,他願意聽的話,才出口談之,他不願聽的話,還是不說為妙。所謂不願聽的話,也有種種:老生常談,他是不願意聽的;一說再說,耳熟能詳,他是不願意聽的;與他心境相反,他是不願意聽的;與他主張相反,他是不願聽的;與他無關,他是不願意聽的;與他利害衝突,他是不願聽的;與他程度不同,他是不願聽的;有關他的創痕,他也是不願聽的;有關他的隱私,他更是不願聽的;然而人們最不願聽的,該算是尖酸刻薄的話了。

    說話所引起的反應,可能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甜蜜之味,第二種是辛辣之味,第三種是爽脆之味,第四種是新奇之味,第五種是苦澀之味,第六種是寒酸之味,而最壞的反應,則是創痛之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