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可以讓我們突破固有的思考習慣,學會變通,解決常規性思維下難以解決的事情;換位思考一下,你會理解別人為什麼會那樣做,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對別人多加寬容,多加體諒,多一份包容與理解,多一點體諒與信任,生活也就多了一分和諧。
換位思考是良好溝通的關鍵
生活中,人們難免會遭遇各種矛盾,如果能做到「換位思考」乃至「換位體驗」,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去分析問題、感受體驗,那就容易理解、容易溝通了。
換位思考和換位體驗,就是把自己放到對方的位置,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去感受和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通過換位思考,瞭解對方的需求,體諒對方的感受,從而相互瞭解、相互尊重,達成共識。
有一個農民在田間勞動,感到非常辛苦,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更是感到苦不堪言。他每天去田里勞動時,都要經過一座廟,看到一個和尚經常坐在山門前的一株大樹樹蔭下,悠然地搖著芭蕉扇納涼,他很羨慕這個和尚的舒服生活。一天他告訴妻子,想到廟裡做和尚。他妻子很聰明,沒有強烈反對,只說:「出家做和尚是一件大事,去了就不會回來了,平時我做織布等家務事較多,我明天開始和你一起到田間勞動,一方面向你學些沒有做過的農活,另外及早把當前重要地農活做完,就可以讓你早些到廟裡去了。」
從此,兩人早上同出,晚上同歸,為了不耽誤時間,中午妻子提早回家做了飯菜送到田頭,在廟前的樹蔭下兩人同吃。時間過得很快,田里的主要農活也完成了,擇了吉日,妻子幫他把貼身穿的衣服洗洗補補,打個小包,親自送他到廟裡,並說明了來意。廟裡的和尚聽了非常詫異,說:「我看到你倆,早同出,晚同歸,中午飯菜送到田頭來同吃。家事,有商有量;講話,有說有笑,恩恩愛愛。我看到你們生活過得這樣幸福,羨慕得我已經下定決心還俗了,你反而來做和尚?」
這則故事不僅表現農民的妻子賢惠,還有一個換位思考的道理在裡面。換位思考,讓他們夫婦有了良好的溝通和理解。不僅沒有傷了夫妻間的和睦,而且更加鞏固了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與人處事,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全面考慮問題,這樣看問題比較客觀公正,可防止主觀片面;對自己能將心比心,做到知足常樂;對人能夠產生寬容態度,越發利於理解和溝通。
溝通是我們生活的主要部分。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通常要花費50%∼75%的時間同別人進行各種形式的溝通。通過與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可以實現我們的目標和抱負,使我們的工作取得良好的進展,使日常的工作計劃圓滿完成。
良好的溝通誰都不會拒絕,企業希望與它的合作夥伴和顧客溝通無礙,個人希望和他的家人、朋友、同事融洽相處。但是,良好的溝通似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可能會誤解對方。你肯定見過這樣的人:他們在和別人談話時總是滔滔不絕;但是在別人說話時,他們卻不肯認真傾聽,而是在思考,思考如何進行下面的講話。這樣的人和別人的溝通肯定存在障礙,原因就是他們不會進行換位思考。
可以說,換位思考是良好溝通的關鍵。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國慶節的假期裡,一位教授接待了十多位學生。教授和他的學生關係很好,在一塊兒坦誠相待,不用說客套話、好聽話,氣氛自由與開放,讓人舒暢。這些學生中還有人帶來了自己的孩子。
吃過飯後,大家很自然地圍坐一圈自由地交談,漸漸地,大家不再以孩子為中心,轉而談到了教育、社會等較為嚴肅的話題。有個11歲的男孩悄悄地加入了談話的陣營,他坐在地毯上依偎在他媽媽的腳下,而其餘所有的人都坐在椅子上,只有他一個人因為沒有座位而坐在地上。教授當時有一個閃念:「我應該坐在地上與他為伴。」但是,這個念頭稍縱即逝,他並未採取行動。
突然,這個11歲的小男孩說:「我可不可以打斷你們一下,我也想說句話。」大家說:「當然可以。」那個11歲小孩的話深深地震撼了教授:「你們知道嬰兒為什麼會在人多的場合哭嗎?」大家都猜測,有人說,因為太吵了;有人說,因為他要引起注意……這個男孩繼續說:「有個心理學家為了瞭解真正的原因,就蹲下來從嬰兒的位置來看世界。他發現,嬰兒沒有辦法看到別人的臉,只能看到大家的腿。」
這個時候,大家都睜著眼睛看著這個男孩,也彼此相望。教授非常讚賞他的勇氣與所說的話,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高高在上」。於是,教授從座位上滑下來,坐在小孩的旁邊,不僅給予他口頭上的肯定,也用行動表示:「我聽到了你所說的。」於是,他們開始交談,特別是談到對「戀愛」的看法,11歲小孩的言論讓教授驚訝於他的成熟。最後,小孩和教授談得很開心,年齡一點也不妨礙彼此的交談,兩人可以平等交流與分享彼此的經驗。
不瞭解對方的立場、感受及想法,我們就無法正確地思考與回應。這個時候,替別人想想,在人際溝通上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當中遇到問題或需要作出決策的時候,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問題,就容易溝通得多,結果也就好很多。
有位部門主管,近來與同事搞得不大開心。有一天,他緊鎖雙眉,兩手不停按摩著心臟,生氣地找朋友傾訴。朋友見他一臉苦惱,忙問:「出了什麼事?」——原來,那天早上上班,進辦公室時,大家居然都沒有和他打招呼。
分配工作時,他們也是各人做著自己手裡的事,沒有人抬頭答應一聲,簡直不把他放在眼裡。他想想實在氣不過,走出辦公室時,竟又回過身來,氣沖沖朝眾人大吼一聲:「都聽見了嗎?」誰知,竟然還是一片沉寂。他實在想不通:人與人之間怎麼可以這樣?
過了幾天,他的朋友無意中遇見這位主管的一位同事,不無嗔怪地問:「你們明知他人不壞,為什麼要那樣對待他呢?」誰知,這位同事卻也是滿腹委屈地說:「哪裡是我們不理他!你不知他那天走進門的樣子,肌肉緊繃,滿臉冰霜,真是嚇死人,誰還敢開口?我們中的一個人小聲喚了他一聲,他也不答理,連正眼也不瞧他一下,我們如何湊得上去巴結他?」「那麼,分配工作時,你們又為何不響呢?」「不都是照他的吩咐在做嘛!還要怎樣呢?後來,他猛地大喝一聲,真讓我們嚇了一大跳,他的脾氣也太大了。」
聽了在一件小事上兩方的不同感受,他的朋友悟出了一個道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就如物理現象中的「作用與反作用」。若你想著別人的優點,想著他平日待你的種種好處,抱著愛的情緒去與他交談時,你同樣會感覺到他對你的喜愛和歡悅;但如果你心裡對某人有了成見或疙瘩,儘管你口中沒有說出來,但你的臉部表情、你的身體語言、你說話的口氣,已將你心中的憤懣暴露無遺,因而你也就不可能得到熱情的笑臉。如果有人在背後長時間的用目光盯著你看,儘管你背後沒長眼睛,但你仍能感覺得到,你會情不自禁把頭回過來看個究竟。可見,人的整個身體都能接受他人傳來的「電波」。
所以,如果彼此有了誤解和矛盾,不要埋在心裡,最好的辦法就是坦誠相見,及時與之溝通,不然的話,不良情緒會越積越多,誤解會越來越深,以至發展到難以癒合的程度。反過來,如果及時溝通了,就會發現讓你憤怒到極點的東西,原來只是小事一樁,並沒有多少了不得的矛盾。正如上面故事中的主管,原來是他因為家裡的事不開心,上班時不自覺地拉長了臉,從而引起了同事的誤會。後來雙方說開了,意見也就冰釋了。
這件事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要想得到友誼,必須先以友善的態度對待別人。出現矛盾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及時溝通,才能化干戈為玉帛。如果主管和他的同事能夠彼此體諒,為對方著想,可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矛盾了。
聽一位老人講,一次他去商店,走在前面的年輕女士推開沉重的大門,一直等到他進去後才鬆手。老人向她道謝,女士說:「我爸爸和您的年紀差不多,我只是希望他在這種時候,也有人為他開門。」聽了這話,老人心裡熱熱的,聯想很多。
我們不信冥冥中的上帝,但我們堅信自然中的法則。「換位思考」就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法則。
換位思考是基本的道德教諭。古往今來,從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馬太福音》的「你們願意別人怎樣待你,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們,說著大意相同的話。
真理的身上佈滿傷痕。換位思考是人類經過長期博弈,付出慘重代價後總結出的黃金法則。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社會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我們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傷右手,我們是同一棵樹上的葉和果。克魯泡特金在《互助論》中證明:只有互助性強的生物群才能生存,對人類而言,換位思考是互助的前提。
人與人之間就是這樣:「日近日親,日遠日疏。」一個時間不接觸,就會產生陌生感、疏離感,甚至無端的隔閡。但當我們接近、溝通之後,就會發現彼此仍是老朋友。但人畢竟是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和苦衷。因此,和別人交往時,我們應該多多地體諒他人、信任他人,尤其是對自己的同事和朋友,不要輕易去懷疑和詆毀。
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人們之間的交往,總有許多分歧。如果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問題,你就會獲得解決事情的辦法。如果成功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問題,並滿足對方的需要。
成功人士所用的方法很簡單,若想得到成功,就要轉變一下思維方式,要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如果將這條法則放於人際關係的交往中,同樣適用。有了這條法則做後盾,就可以從容應對,最終獲得融洽的人際關係,也贏得事業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