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比批評更重要 第15章 常以責人之心責己 (5)
    個性、習慣、心態等均與「心念」有關,心念若不改,而風水、行業、名字等再怎麼改,也改不了命運。此即所謂:「環境不能改,但心境可以改」。

    同理,「人生不能改,但人生觀可以改」。因此,一個觀念可以改變一個想法,想法改變則心態改變,心態改變則態度改變,態度改變則習慣改變,習慣改變則表現改變,表現改變則一生改變,一生改變就是命運改變。

    有些人常常:抱怨,歎息,不滿,憤世疾俗,怨天尤人,好像在他的眼裡一切都是陰暗的,社會容不下他,別人都對不起他,在他看來,只有他自己是對的,是最好的,是不能被指責的,於是,他不能平靜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不能安心地去工作和生活,他消極,他頹廢,他不求上進。當然,他在工作中也做不出什麼成績,更不要說去回報別人和社會了。

    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之所以有這種看法,是因為他們沒有辯證的分析問題,沒有一種積極的心態。

    誠然,人並不是都是好人,社會也不是都是公平的,但是,如果我們辯證的看問題,就會發現人是分好壞的。雖然社會並不是完全公平的,但是請不要懷疑,付出和回報始終都是成正比的。我們可以想一下,就算那些有關係有權力的人,也並不是沒有任何付出就得到這種關係和權力,他也是天天酒場應酬,送禮送好處才得到的,並且他的禮也都是錢買來的,而錢也是他需要付出辛苦勞動才能得到的。所以只要你付出勞動,不管是體力的還是腦力的,都能得到相應的回報,社會還是公平的。

    只有擁有一份平和積極的心態,才能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才能快樂生活,才能始終成為生活的主宰者和勝利者。

    就算遇到不愉快的事,就算曾經我們總是抱怨別人,埋怨社會,從現在開始改變吧。當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失敗,首先首先想一想是不是自己什麼地方做的不對,或者方法不對。只要及時找原因,找方法,就一定能很快的扭轉局面,取得一個好的結果。

    切忌誇大自己,指責他人

    作為現代人,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驕矜之氣盛行,千罪百惡都產生於驕傲自大。驕橫自大的人,不肯屈就於人,不能忍讓於人;做領導的過於驕橫,則不可能很好地指揮下屬;做下屬的過於驕傲則會不服從領導;做兒子的過於驕矜,眼裡就沒有父母,自然不會孝順。驕矜的對立面是謙恭、禮讓。要想忍耐驕矜之態,必須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約束,善於克服自身驕傲情緒的滋生,要常常考慮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虛心地向他人請教學習。

    有一天,一群動物聚在一起,總是互相炫耀自己的優點,嘲笑其它動物的缺點,大家相處得很不愉快。於是它們決定成立一所學校,希望通過訓練,使自己成為一個通才。他們設計了一套課程,包括奔跑、游泳、飛翔和攀登。所有動物都註冊了,選修了所有的科目。

    最後的結果是:小白兔在奔跑方面名列前茅,但是一到游泳課就渾身發抖;小鴨子在游泳方面,成績優異,飛翔也還差強人意,但是奔跑與攀登的成績卻慘不忍睹;小麻雀在飛翔方面,輕鬆愉快,但就不能正經地奔跑,碰到水就幾乎精神崩潰;至於小松鼠,固然爬樹的本領高人一等,奔跑的成績也還不錯,卻在飛翔課中學會了溜課。

    動物們愈學愈迷惑,愈學愈痛苦,終於決定:好好的發揮自己的長處,虛心的向別人請教,不再盲目的嘲笑別的動物。就這樣,森林裡的動物們又恢復了往日的活潑氣息和快樂的生活。

    上面的寓言故事至少告訴我們:天生萬物,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不能強求,也不能隨意抱怨。它還告訴我們作為人類,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更要注意不要隨意的誇大自己,太過招搖,要懂得藏拙,多向他人學習,卻不盲從。

    如果不瞭解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就會迷迷糊糊;如果僅是看到自己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就可能變得自卑猥瑣;如果刻意誇大自己的優點,掩飾自己的缺點,則可能變得狂妄自大。

    如果放棄了自己原有的實在,去追尋那縹緲的希望,那麼生活就充滿了痛苦、無奈。我們必須相信自己,信任自己才能生存;我們也必須把握自我,獲得自我認定,進而使自我充分發展。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再神通廣大,也有「玩不轉」的地方;要想讓事業發達,買賣興隆,沒有得力的人才相助,是難以成功的。因此一個成功的管理者,不但要有橫刀躍馬、馳騁沙場的將才,也要有知人善任、統率三軍的帥才。一個渴望成功的人,只有集眾人之所長,依靠眾人的智慧、力量,才能成就大業。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自古流傳的關於伯樂與千里馬的一段佳話。

    韓信在劉邦軍中,雖經夏侯嬰的推薦,但未受重用,僅拜為治粟都尉,即管糧餉的軍需官。後來,韓信數次與蕭何交談,蕭何發現韓信與眾不同,很欽佩他。當漢軍到南鄭時,韓信估計蕭何已數次向上反映,但劉邦仍不想用他,就一個人悄悄地逃離了漢軍。蕭何聽說此事後來不及向劉邦報告,即親自去追韓信,勸說韓信回漢。並向劉邦推薦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國仕無雙。王必鐵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則留;不能用信終亡耳!」

    就是說,韓信是舉國無雙的將才,大王如果打算長期在漢中一帶稱王,那韓信確實是一無所用;如果真想奪取天下,除了韓信,再沒有可以與您商量軍國大事的人了。大王如果一定要向東發展,爭取天下,如能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不能用韓信,韓信終歸會另謀出路的。在蕭何再三推薦下,劉邦終於選擇了吉日良辰,沐浴齋戒,築台拜將。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沒有蕭何月下追韓信並向劉邦力薦,則楚漢之爭鹿死誰手,實難預料。蕭何作為宰相,懂得藏拙,善於用人,才成就了一段將遇良才的佳話。

    況且就連劉邦這樣的帝王之才也需要倚重別人,更何況我們呢?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切記一定不要一味的誇大自己,貶低或指責別人。

    記得一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自誇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卻是愚蠢者所追求的。」真正的明智者之所以不會自吹自擂,因為他覺得宇宙廣大、學海無涯、技藝無窮,終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奧秘。而那些平庸之輩,總是滿足於一知半解,滿足於點滴成績,他們用富麗堂皇的話裝飾自己,以討得廉價的喝彩。

    通常,人們所尊敬的是那些謙遜的人,而決不會是那些愛慕虛榮和自誇的人。如果一個人喜歡自大自誇,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會失去自己的功勞。永遠做謙遜的人,實際上就是讓自己做一個被人們認同和喜愛的人。由此可見,想要做一個成功的人,就要戒驕戒矜,學會謙遜。

    因為具有驕矜之氣的人,大多自以為能力很強,很了不起,做事比別人強,看不起別人。由於驕傲,則往往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由於自大,則做事專橫,輕視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驕矜對人對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這一點古人認識得十分清楚。

    一代名君唐太宗曾對侍臣說過:「天下太平了,自然驕矜奢侈之風容易出現,驕矜奢侈則會招致危難滅亡。」

    魯哀公十一年,在一場抵禦齊國進攻的戰鬥中,右翼軍潰退了,孟之反走在最後充當殿軍,掩護部隊後撤。進入城門的時候,他鞭子抽打馬匹,說道:「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跑不快。」他這樣做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功勞。從積極的那一方面說,能夠很好的令自己立身處世,不矜功自誇,很好的保護自己不被他人嫉恨。

    前面提過的韓信,論理說應是是漢朝的第一大功臣:在漢中獻計出兵陳倉,平定三秦;率軍破魏,俘獲魏王豹;攻下代,活捉夏說;破趙,斬成安君,捉住趙王歇;收降燕;掃蕩齊;歷挫楚軍。連最後垓下消滅項羽,也主要靠他率軍前來合圍。司馬遷說:漢朝的天下,三分之二是韓信打下來的;項羽,是靠韓信消滅的。但是,將士功高震主,本來就犯了大忌,加上他又不能謙退自處,看到曾經是他的部下的曹參、灌嬰、張蒼、傅寬等都分土封侯,與自己平起平坐,心中難免矜功不平。樊噲是一員勇將,又是劉邦的姨夫,每次韓信訪問他,他都是「拜迎送」,但韓信一出門,就要說:我今天倒與這樣的人為伍。這樣,終於一步步走上了絕路。

    唐代的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時做修文館學士,為人恃才自傲,曾對人說:「我的文章那麼好,應該讓屈原、宋玉來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讓王羲之北面朝拜。」由於他的自不量力,本來應該因為自己的才華被人讚賞的他,反而被後世的人們所嘲笑。這樣驕傲自誇只是顯出了他的見識短淺,並沒有人認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麼高超。

    當今社會,與人相處,只要稍有點處理不當,就會招致不少麻煩。輕則,工作不愉快;重則,影響職業生涯。因此,與人相處,關鍵就是要學會低調,避免過分的自誇。

    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的富蘭克林年輕時,去一位老前輩的家中做客,昂首挺胸走進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進門,「彭」的一聲,他的額頭撞在門框上,青腫了一大塊。老前輩笑著出來迎接說:「很痛吧?你知道嗎?這是你今天來拜訪我最大的收穫。一個人要想洞明世事,練達人情,就必須時刻記住低頭。」

    富蘭克林記住了,於是他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這個競爭尤其激烈的社會,我們不但要懂得自信,不但要表現出自己的優點,更要學會低調做人。

    低調做人,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謀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悅納、所讚賞、所欽佩,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有枝繁葉茂,碩果纍纍;倘若根基淺薄,便難免枝衰葉弱,不禁風雨。而低調做人就是在社會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絕好姿態。

    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學會低調做人,就要不喧鬧、不矯揉、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捲進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認為自己滿腹才華,能力比別人強,也要學會藏拙。而抱怨自己懷才不遇,那只是膚淺的行為。

    低調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世間的一切,修煉到此種境界,為人便能善始善終,既可以讓人在卑微時安貧樂道,豁達大度,也可以讓人在顯赫時持盈若虧,不驕不狂。

    孔子認為,只有做到了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鬱悶的人,才可以安心於自己的學習和事業;而那些唯恐自己的才能被人低估,總是迫不及待地替自己宣傳造勢,甚至不惜誇大其辭,其命中注定是要有劫難發生的。

    就像我們熟知的三國時代的馬謖,就是因為不懂得這個道理,而使自己走上了失敗的道路。三國演義中那個群雄並起的時代,馬謖也並非無能之輩,事實上他的才幹在當時眾所公認,並因此而得到了一代名臣諸葛亮的重用。但是就因為他的不知收斂鋒芒,言辭誇大,以致於劉備評價他說「言過其實」,並在臨死前叮囑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

    但是諸葛亮還是犯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最終被馬謖的言辭所迷惑,在一次與魏國司馬懿對陣之時,派了馬謖去守戰略重地街亭。結果馬謖主觀臆斷,死讀兵書,臨陣不知變通,把自己的軍隊陷於絕境之中,終致街亭失守,也害得沒有準備的諸葛亮不得不用空城計對付司馬懿的大軍,最終馬謖為自己的大話付出了掉腦袋的代價。

    反觀東吳大將呂蒙和陸遜,其為人行事風格恰恰與馬謖相反,他們不是擔心別人不瞭解他們,而是有意低調做人,潛藏起自己的才能不使人知,讓人低估自己而終於取得了成功。

    在人生的旅途中,所有的事業都是建立在「人不知而不慍」的情形之下,越是「人不知」,就越是有利於有為之士建功立業。這些就是低調做人,才不外露的最好寫照。

    縱觀歷史成敗得失,舉凡偉大的事業,都是最低調的人生所成就的,所以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急於讓別人承認自己,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有一種「不受重視」的失落感覺,越是你的才能得不到承認,就越是磨礪你的志向,養成你的個性,彌補你的缺陷和不足的最好時機。

    孔子教導我們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道理就是這麼淺顯。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些,不斷地學習並體會到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樂趣。學習朋友的長處並獲得朋友們的幫助,低調沉穩,不事浮誇。寧肯讓人低估自己而避免犯下大的過失,也不可以因為過於張揚而導致人生的慘敗,則事業的成功與人生的基業,也就具備了最基本的條件。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