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比批評更重要 第12章 常以責人之心責己 (2)
    有些人,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失敗等不如意時,心情就會很不好,習慣了抱怨社會的不公和命運不佳,認為是社會有問題,同事有問題,單位領導有問題,而把這種失敗的心情歸咎與同學、朋友等外在因素。又在為自己的失敗找一個堂而皇之的借口:假如我有錢;假如我從小;假如我早一點;假如我最初;假如……

    他們在面對生活的失敗時,總習慣於在他人或社會身上找原因,結果呢?他們會發現自己的周圍,每時每刻都在誕生比自己更成功的人,更快樂的人。

    生活中,凡是擁有成功、保持快樂的人,大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干一行愛一行。因為他們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而在生活中總是失敗、摔跟頭的人,則是干一行怨一行,認為倒霉的事都讓自己攤上了,抱怨命運不好,抱怨社會不公。

    其實,要想輕鬆快樂的獲得成功很容易,那就是少抱怨別人和社會,多檢查改造自己。與其在抱怨中失去機會,還不如在改造自己中練就本領。人有多大的胸懷,就有多大的事業,你要別人怎樣待你,你就該怎樣對待別人。所以,收起那些無謂的抱怨吧,只有善於內省自察的人,才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一棵大樹,只有根基深,樹齡老,才能穩健樹立。假如長的枝繁葉茂而根基卻不紮實,暴風驟雨過後被拔地而起、根土分離的命運還是不會改變。而作為人,要看清世上的一切,首先就要看清自己,而內省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一個人走來走去卻從未感到自己軀體的重量,但是,倘若他想挪動別人的身子則會立刻感到沉甸甸的重量。一個人的眼睛天生只能看到周圍的環境和人,只有借助鏡子、水等媒介才能看到自己。同樣,我們能夠清楚地看清別人的弱點和缺陷,卻對自己的不足之處熟視無睹。自高自大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毛病,我們總是心比天高,把大地采在腳下,幻想自己翱翔在宇宙中。

    我們創造了神靈,卻總是扮演著神靈的腳色,甚至屈駕在神靈的頭上,自以為有神意,有神形,其實也不過自欺欺人而已;我們自以為是萬物之靈長,不同於其他動物,可以任意破壞環境,任意支配其他生靈,卻忘了其實我們也只不過是生物鏈裡的一環而已。就這點而言,我們怎麼能憑小聰明來分辨自己和動物誰更聰明、誰又更愚蠢呢?

    在生活中,我們不會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也從不仔細反省自己,並且總是不著邊際地對自己或別人提出要求:要什麼,不要什麼,是什麼,不是什麼。想方設法地用自己的尺度去丈量永遠不能丈量的東西。正是因為這一切,使得我們人類困擾不安,從而出現罪惡,失望,猶豫,疾病。

    正如《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中那樣,巫婆的心目中世上只有她最漂亮。世人的心目中也只有自己最完美,人們心目中總有一個上帝,這個上帝就是自己,因為他們眼睛裡看到的只有自己,不會是別人。

    其實人在看不清自己的時候,也同樣看不清其它事情。距離近的物體就大,距離遠的物體就小。對於我們而言,我們大得眼睛裡只有自己,容不下別人,別人小得站在我們眼前,我們也熟視無睹。我們批評別人的時候首先要批評自己,這才是認識自己的最佳途徑。

    《聖經》說:「只見他人之瑕庇,而無視自己之大錯。」觀察別人的目的,並非為難別人,而是改變自己,完善自己,重新塑立自身,並以他們為榜樣,以免重犯自己曾經嚴厲譴責過的錯誤。學會寬容別人,因為我們看不清自己,學會嚴於自己,因為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人的一生好像爬山,無論身在何處,都要把自己放在山的最低處,看清自己,提高技能,才能達到光輝的頂點。

    一個人,不論你的資歷、能力和本領如何,在浩瀚的社會裡,無疑仍然是渺小的。要想平平安安地活,就要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態,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越軌、不越規、不越位。看清自己,就是要查找自己的不足,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面對當今這個信息時代,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詡的地方,然而也少不了一些無奈。你在這方面很優秀,說不定就在另一方面遜於別人。如果肆意輕狂,得到的將是一事無成。

    看清自己,就是要提煉一種無形的智慧。看清自己,其實並不是自卑,也不是怯懦,它是清醒中的一種苦心經營。所謂把握自己,把握人生,其實關鍵在於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只要知錯即改,能夠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不足,找準自己的位置,不斷豐富自己,完善自我,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就一定會使自己的人生得以昇華。

    看清自己,就是要建築一種精神支柱。一個自高自大的人,往往看不到別人的優點;一個沉湎於憤世嫉俗的人,自然領悟不到世界的精彩。社會上也有這樣一種人,天大地大,這個世界除了他以外,沒有哪一個趕得上他,以至於不知自我,成天飄飄然,把時光浪費在麻將中、撲克裡,不學無術,到後來被社會淘汰。在這樣一個競爭力強勁的時代,只有看清自己,尋求一種精神支柱,才會不斷否定自己,充實自己;才會肯定別人的成功,查找自己的不足,知難而進,迎頭趕上;才會在各種挫折面前,不怨聲歎氣,奮力拚搏,勇往直前。

    看清自己,就是對自己的成功倍加珍惜。一個人富有了,成功了,仍然看清自己,他將不會自傲和奢侈;一個人身居高位,吹捧的人多了,仍然看清自己,他將不會專橫和貪婪。只有看清自己,才能成就人的操守,閃爍著永恆的美麗。人的一生好像爬山一樣,有的人還在山腳,有的人正在山腰,還有的人已經爬到了山頂上去了。此時的你,不管在山的什麼位置,都要把自己放在山的最低處,時時警示自己,不斷提高攀登的技能,才能達到山峰的頂點。深刻的內省是我們參與這個世界的方式之一,在內心的沉澱和省察之中,周圍的一切才可能是透明的,清晰可見的。

    道家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瞭解他人的是智者,能認識自我的是高明之人,能戰勝他人的有力量,能戰勝自己的是強者。勉勵人們要有自知之明、自制之力,能熟知自己的缺點並勇於克服它。

    俗話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自己能稱出自己的份量。人們往往自視過高,因而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人活在世上最起碼的底線。一個人,連自己的輕重都不知道,就無法在社會上恰如其分地為人處事。擺不對自己的位子,就會沒大沒小、沒輕沒重,往往導致越分亂禮,頭破血流栽跟頭。

    一個智慧賢明的人,首先要對自己和周圍人有個基本的認識和估價,然後再決定與誰交往以取長補短,要幫助朋友克服弱點,要利用敵人的弱點以戰勝之;要有自制之力,勇敢地克服自己的弱點,只有戰勝自己弱點的人才是強者,連自己都戰勝不了的人往往是難成大事的。弱點突出的優點也突出,一個沒有弱點的人也一定不會有多大優點,在這方面登峰造極的人在另外的方面可能一無是處。

    知人者智,是主客二分的認識論問題,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勝人者有力,只要力氣大就能打敗對方,這也沒多大難處;最難做的是自知者明、自勝者強。一個人幾乎無法真正認識自己,因為認識主體和客體都是自己,不跳到圈外是難以看清圈內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人不能自視其睫。拿著手電筒夜裡走路,也往往只照前方,而照不到自己;人在宇宙中,也往往只注重認識外界,而忽視了認識自我。有比較才有鑒別,只有以周圍人為參照物才能看清自己身上的優點和短處。

    真正的聰明人必須具備自知之明。那些先賢聖人都有自知之明,無非是因為他們都留著一隻眼睛審視著自己。

    哲人說過,沒有反省能力的人,不能叫做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反省能力的人,都自以為是,沒有廉恥之心,有的也只是像獸一樣的慾望。因此我們活在人世間,就必須要擁有能觀察自己的「第三隻眼」。

    用第三隻眼看自己,你才能看住自己那一顆狂野的心和無限的貪慾,你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是誰,你才能明白這世間什麼事可為,什麼事不可為。

    用第三隻眼看自己,你才能看清自己的本心,從而看清別人。因為你的所思正是別人所思,你的所欲正是別人所欲,你的所苦正是別人所苦。這樣推己及人,正是儒家所倡導的「恕」道。人只有既看清了自己,又看清了別人,才能明白人生在世,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從而獲得內心的自在和寧靜。

    佛說,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只有認真審視自己,你才可能成為一個覺悟的人。

    我們不是佛,我們沒有佛那樣的一雙法眼,但是我們可以像聖人那樣獲得一點自知之明。唐太宗給我們留下了一句名言:「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既然我們沒有法眼,也沒有在後腦袋上長出一雙眼睛,那麼,就讓我們找來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的真實。

    古時候齊國有個美男子叫鄒忌,他自以為是天下第一美,並且得到妻妾的讚美,等到見到真正的美男子徐公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差遠了。由此,他發現了自己的盲區,並由此推斷世人受蒙蔽的事太多,特別是至高無上的齊王,更是受蒙蔽之深,因而勸諫齊王納諫,成為史上最有自知之明的人。

    只要我們善於借鑒,我們照樣能夠照徹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而在心靈裡安營紮寨,不再迷惘和自命不凡。要知道,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有自勝之勇,這種勇已不是經驗界的力大無比,而是一種「心勇」,是一種戰勝自我的精神力量。

    自我反省才能更好地包容別人

    《禮記·樂記》有云:「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這話告訴我們,要善於回過頭來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通過自我反省隨時瞭解、認識自己的思想、情緒與態度,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不斷完善自我。

    一個人如果不懂自省,他就看不見自己的問題,更不會有自救的願望。做人,與其低著頭埋怨錯誤,不如昂起頭糾正錯誤。

    有那麼一隻鴿子,老是不斷地搬家。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每次新窩住了沒多久,它就感覺總有一種濃烈的怪味,讓它喘不上氣來。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它只好一直搬家。然而就算不停的搬家,這個問題還是一直困擾著它,於是它就把自己的煩惱告訴了一隻經驗豐富的老鴿子。老鴿子說:「你搬了這麼多次家根本沒有用啊,因為那種讓你困擾的怪味並不是從窩裡面發出來的,而是你自己身上的味道啊。」

    這就像我們現實中的人類一樣,有些人總是不斷地埋怨別人的過錯,指責別人的缺點,他們覺得周圍的環境和人處處跟自己作對;還有人總是認為自己「曲高和寡」,一般人無法理解自己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問題不是來自於周圍,而是來自於他們自己本身。像這樣的人,必須試著認清自己,認真而深刻地反省自己。

    自省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虛懷若谷的智慧,它不但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和機緣,更能使人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境界。我國古時候的先賢就非常懂得自省,孔子教導弟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即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

    孟子也提出:「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意思是說,我愛別人而別人不親近我,應該反問自己的仁愛之心夠不夠;我管理別人而未能管理好,就應該反問自己的知識能力夠不夠;我禮貌待人而得不到回應,就要反問自己的態度夠不夠恭敬;任何行為得不到預期效果,都應該反躬自問,好好檢查自己。

    我們可以看到,凡是力求上進的人都是重視自省的。因為他們知道,自省是認識自己、改正錯誤、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自省使人格不斷趨於完善,讓人走向成熟。只有善於發現並且敢於承認自己的過失,才可以進一步糾正過失。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很多缺點都是通過旁人的指出才得以知道。這就要求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別人善意的規勸和指責,反省自己的過失。俗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那些逆耳忠言常常能照亮我們不易察覺的另一面。

    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面鏡子——宰相魏征,得益於這位忠臣的當面進諫,唐太宗改正了自己的許多缺點,明白了治國之道,迎來了國家的空前繁榮。這個輝煌業績的取得,不僅得益於魏征的敢於直言,更應歸功於李世民的寬廣胸懷。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