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之死 第53章 死於意外的帝王 (4)
    朱高熾的祖父朱元璋和父親朱棣雖然功績顯赫,但都是性情暴戾的暴君,往往乾綱獨斷,十分武斷和粗暴,常因為小事就將大臣逮捕下獄,甚至動輒殺戮,濫殺無辜,製造了好幾起血腥大案。但他們的接班人朱高熾的性情卻截然相反,他的性情溫和、仁厚。

    朱高熾從小未長在深宮,接近百姓的機會較多,瞭解他們的疾苦,且性格寬厚仁慈,柔弱寡斷。史書記載:朱高熾冊立為燕王世子後,來到南京祖父朱元璋的身邊。一次,朱元璋命他與秦王、晉王、周王三個世子分別檢閱武士衛卒。其他三人很快檢閱完畢回來交令,而遲遲不見朱高熾歸來,待他回來後,朱元璋冷冷地問他:「為何遲遲不歸?」高熾認真地回答:「早晨天氣寒冷,我等著士卒們吃飽飯後,才開始行動,所以回來晚了。」祖父微笑著點頭稱道。

    後來朱元璋又命幾位世子分閱大臣的奏章,高熾向祖父稟報的都是與軍民百姓利益相關的大事,而奏章中的錯別字從不挑剔。朱元璋指著奏章對他說:「孩子,你疏忽了,這幾處錯誤你沒有看出來。」他卻直言不諱地回答:「孫兒沒有疏忽,這不過是小毛病,不是對皇祖的不恭敬。」祖父又問他:「怎麼你選的儘是些上報災情的奏文?」他回答:「孫兒覺得民以食為天,現下有的地方災情嚴重,民不聊生,這是最緊急的事,才請皇祖優先處理。」

    朱元璋有一次試探他:「古代堯、舜時候,水旱災嚴重,百姓靠什麼生活呢?」高熾毫不猶豫地說:「靠的是聖明天子恤民之政。」朱元璋聽後非常高興地說:「孫兒有仁君之識矣!」對高熾更加另眼看待,在朱棣面前經常誇讚高熾的仁慈寬厚和愛民如子的胸懷。這對日後能夠保住搖搖欲墜的皇太子之位,也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當時朱高熾在朱元璋身邊,以一個青年王子的身份,能夠愛惜軍卒、體恤百姓,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朱高熾仁慈寬厚的胸懷表現在對他的兩個弟弟上。他的兩個弟弟高煦和高燧為了奪取王位千方百計陷害他,而朱高熾卻能寬厚對待,以德報怨。

    朱高煦和朱高燧當太子的夢想破滅,心中十分惱火,也不甘心就此罷休。朱高煦一方面迫害擁戴皇太子的大臣解縉等人,解縉不久就被害致死,另一方面,想方設法尋找機會,加害於朱高熾。朱棣把朱高煦封到雲南,他以地遠為由,不肯就藩,後改封山東青州,他仍賴著不走。朱棣訓斥了他一頓,命他必須到封地去,他假意應允卻仍不離京。趁朱棣北征之機,私造兵器,招募士卒3000多人,準備謀反。事情敗露後,朱棣將他囚於南京的西華門內,打算廢為庶人。當時竟沒有一個大臣為他求情,反而是受盡了弟弟陷害的皇太子朱朱高熾出面講情,朱高熾不但不落井下石,而是向父親陳情力救,終於說服了父親,保住了胞弟的王位。永樂五年,朱棣把朱高煦封往山東的樂安州,並限令即日啟程。

    皇太子朱高熾的地位,在朱棣心裡雖然已鞏固,但三子朱高燧仍不死心。朱棣因經常有病不能臨朝,內外政事都交與皇太子朱高熾處理。他曾裁減了一些不法的太監。這使朱高燧及其同夥更加心懷不滿,不但到處編造謠言,說皇上有意傳位給朱高燧,且在暗地裡策劃了一起宮廷政變。永樂二十一年五月,常山中護衛指揮孟賢,糾合羽林前衛指揮彭旭等人,秘密串通朱高燧的心腹太監黃儼,圖謀用毒藥害死朱棣,並偽造詔書昭示天下,擁立朱高燧為帝。

    一切都佈置停妥,常山中護衛總旗王瑜,是黃儼的外甥,得知此事後,力勸舅父千萬參與這起誅滅九族的勾當,但黃儼不聽勸阻。王瑜急速報知朱棣,參與的人全部處死,一場政變被徹底鎮壓下去,並搜出了偽造的詔書。朱棣怒氣沖沖地質問朱高燧,朱高燧嚇得渾身顫抖,一言不發。還是這位仁慈的兄長、皇太子朱高熾再次為三弟解脫,推說都是下面的人幹的,與朱高燧無干,從而保住了趙王朱高燧的王位。

    在位一載,善不勝書

    仁宗即位後,選用一批品行端正、德高望重的大臣。他一改其祖父和父親乾綱獨斷,武斷和粗暴,能夠任用賢臣,虛心納諫,得到了眾多朝臣的擁戴。即位之初,他為了鼓勵群臣直言陳事,不要有任何顧慮,特意刻制有「繩愆糾謬」四個字的五枚銀章。愆是過失,謬是錯誤,「繩愆糾謬」是糾正過錯的意思。他把刻字銀章分別賜給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和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五位大臣。

    他們都是輔佐明成祖朱棣的元老,是辦事秉公、直言進諫的老臣。仁宗再三叮囑他們,要同心協力參政議事。凡察覺自己的言行有失當之處,可寫好秘奏,加蓋此章,就能立即傳達給他,便於及時糾正錯誤。

    夏原吉是仁宗重用的一位大臣。他盡職盡責,敢於直言,不怕犯上。公元1421年(永樂十九年)冬天,成祖準備征討瓦刺,向他詢問邊鎮糧草情況。夏原吉告知糧草只夠邊軍,不足以供應大軍,並藉機勸諫成祖身體欠安,不宜出征。成祖大怒,將其下獄,籍沒家產。當查抄他的家產時,除了皇帝的賜鈔之外,別無餘財,家徒四壁,只有些布衣瓦器。後來成祖在軍中病逝前,想到了夏原吉,不禁慨歎:「原吉愛我!」朱高熾得知成祖的噩耗後,立即將他從監獄中釋放出來,官復原職,共商喪禮之事。後來「罷西洋寶船,迤西市馬及雲南、交陸採辦」,都是「從夏原吉之奏也」。

    楊士奇也受到仁宗的倚重,他任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他能夠秉公辦事,敢於直言。一次,蹇義、夏原吉在便殿奏過事情後還沒有退下。仁宗看見楊士奇來了,對他們說剛任命的華蓋殿大學士前來一定有事要奏,讓他們一起聽聽。楊士奇進奏說仁宗下旨減歲供剛剛二日,惜薪司就征棗80萬斤,因此請求減免。仁宗覺得有道理,馬上下詔減其半。

    仁宗在即位的第三個月,為了廣開言路,使朝臣不要有後顧之憂,敢於大膽直言,進諫除弊革新之策,專門頒布詔書:

    朕承大統,君臨億兆,亦惟賴文武賢臣共圖大業。嗣位初首詔直言,而涉月累日,言者無幾。夫京師首善地,民困於下而不得聞,弊膠於習而不知革。卿等宜盡言時政之得失,輔以至誠,勿慮後遣。

    他這種求賢若渴的精神,使朝野上下吏治清明,百姓得以安居。

    在他即位的第四個月,針對一些地方官吏,執行恤民政策不得利的情況,遂即派出御史十數人分巡各地,考察官吏的政績。要求他們不可徇於私情,不要懼怕權貴淫威,要查明事實秉公處斷。他們之中,如有違犯法紀之事,一律嚴懲不貸。仁宗把「為君以受直言為明,為臣以能直言為忠」當作座右銘,經常告誡群臣和官吏,使他們能夠盡職盡忠。

    有一個太監在四川採辦木料時,貪贓枉法,侵擾百姓。仁宗得知後,特命弋謙為副都御史前往查辦,並特意交待弋謙,不要心存任何顧慮,只管嚴處。後來仁宗不僅嚴懲了這個太監,而且停辦了四川的采木之役。

    仁宗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與民休息,多次下詔寬恤百姓,減輕百姓的困苦。仁宗之前,經歷了元末戰亂、靖難之役和成祖出兵安南、五入漠北,戰事連連,加之修建北京,民力凋敝,百姓貧困。在他為太子的時候,就格外關心百姓的疾苦。大約在永樂十八年,高熾做太子時,朱棣召他前往北京。他由南京出發,沒有遊山玩水,而是關注百姓的生活。他沿途詳細查訪當地軍民的實際情況,趁機沿途訪問民情,察看政事。一天,來到山東鄒縣境內,看到男女老幼都在路旁挖野菜。高熾下馬詢問,百姓告訴他因遭荒年,只好以野菜充飢。他又到農民家裡查看,只見個個面黃饑瘦、衣不遮體,顆粒糧食全無。他不禁心裡難過,感歎萬千,遂命太監分賜寶鈔給每個人。這時山東布政使正好前來迎接,高熾一見面就責備他身為地方官員,見到人民挨餓受凍,竟不設法救濟。布政使告訴太子,凡是受災的地區,都已奏請減免了今年的秋稅。高聽昕後氣憤地說:「人民都快餓死了,減稅能救百姓於水火嗎?趕快開倉放糧,一刻也不准耽誤。」布政使準備每人發給三斗,高熾嫌太少,命令每人發六斗。還對他說:「不要怕皇上降罪,我回朝後會奏明一切。」

    仁宗在位期間,更加體恤民間疾苦,凡是遇到自然災害的地區,都下令減免賦稅,發放官糧賑濟災民。洪熙元年四月的一天,仁宗正要出宮辦事,走到故宮西角門時,聽到奏報山東、徐州、淮安等地遭受災害,人民忍饑挨餓,而地方官吏還強迫饑民交稅。

    仁宗立即命太監取來筆紙,命大學士楊士奇在門樓裡代寫詔書,免去山東、徐、淮地區的夏稅和一半秋稅。楊士奇對仁宗說:「這雖是皇上對百姓的恩賜,但也要通報戶、工二部才是。」而仁宗卻說:「救民之苦如同救火,不能遲延。如果通知二部,不知又要拖延多久。」楊士奇寫好詔書後,仁宗親自加蓋玉璽。命人即刻送往災區,並免除一切官買物料。仁宗在位的短暫期間裡,先後對受災的大名府和昌邑等地區的22個縣,或開倉賑濟,或減免賦稅。仁宗還十分重視節約,採取了減少開支的一系列措施。例如:為宮廷進行採購、燒鑄、織造、供應等一切花費,一律停止,給人民減輕了很多負擔。

    對於遭受天災的地方,仁宗要求當地官府馬上上奏,賑濟饑民。他告誡官吏,凡是地方受災而不能馬上請求賑濟災民的官員將嚴懲不貸。洪熙元年,隆乎饑荒,戶部請旨要用官府的麥谷貸給災民,仁宗卻說:「即賑之,何貸為?」開封黃河決口,淹了許多地方,仁宗下詔免除稅糧,派遣右都御史王彰前去撫恤。

    成祖朱棣與太祖晚年用法較重,大臣動輒下獄。仁宗受儒家學說影響較多,認為開明的君主要實行仁政,講求法律的公正,避免濫用酷刑。洪熙元年三月,他下詔嚴禁官吏濫用刑法,處理案件要依據事實,依據法律,秉公辦案。詔書中說,刑法的作用是要禁止殘暴邪惡,引導人民向善,而不是專門用來殺人的,所以今後斷案都要依律擬罪;辦案部門不得鞭打囚犯,不得使用宮刑,有敢自宮的人以不孝論處;除非是謀反大罪,其他罪行一概不許株連親屬;對於民間議論,不許以誹謗罪加以壓制;如果皇帝因為過於嫉惡而法外用刑,那麼法司要上奏勸阻,五次上奏不准,須同三公、大臣聯名上奏,必須等到皇帝答應停止為止。這是一道讓臣下和老百姓歡欣鼓舞的詔書。

    仁宗愛惜民力,對自己也要求嚴格。禮部奏請在冬至時接受大臣的朝賀,他沒有同意。他時常以歷史上的明君自勵,以歷史上的昏君自警,曾經諭蹇義、楊士奇、夏原吉、楊榮、金幼孜等人,說:「前世人主,或自尊大,惡聞直言,臣下相與阿附,以至於敗。朕與卿等當用為戒。」他體恤民情,擔心自己的行為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一次,太常寺上奏祭祀用的純金色的羊越來越少,請求內庫撥發錢鈔到市場上購買。仁宗想起去年採購的官員用洪武朝的價格從市場上購買物品,使得百姓受到了損失,因此沒有同意,並告誡以後必須按照市價從百姓手中購買物品,嚴禁低價收購,損害他們的利益。

    後人對仁宗朱高熾的評價很高,認為他在位短短的一年間改變了朱棣的治國方策,結束了朱棣屢出六軍、軍民疲憊的狀況,使明朝過渡到穩定發展的環境;同時在用人行政方面也有很多可以寫入史書的地方。甚至許多人相信,如果他更長壽些,「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雖然他治理國家的時間只有一年,但是他的兒子宣宗朱瞻基繼承了他的傳統,沿著他的道路繼續前進,迎來大明盛世的「仁宣之治」局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