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之死 第28章 死於國亡兵亂的帝王 (2)
    第三年(公元613年),楊廣第二次御駕親自東征。這一次遼東城絕不可能再支持下去,可是楊玄感救了它。楊玄感是楊廣奪嫡殺父同黨楊素的兒子,這時正在黎陽(河南浚縣)督運軍糧。他在黎陽叛變,截斷楊廣的退路。楊廣對楊素一直側目而視,當楊素病故時,楊廣說:「他如果不死,我會殺他全家。」所以楊玄感始終恐懼不安,乘著前方戰爭緊張,後方民變紛起之際,想一舉把楊廣解決。楊廣只得放棄遼東,回軍迎戰,第二次東征也草草結束。楊玄感兵敗而死,但他的叛變促使民變更加不可遏止。

    公元614年,全國已經一片沸騰,舊有變民滾雪球似的四出攻掠,新的變民風起雲湧,四方響應。可是楊廣仍作第三次東征,高句麗王國一連三年受到攻擊,已精疲力盡,只好求和,並且把楊玄感的同黨,去年投奔高句麗的斛斯政,送回中國,以表誠意。楊廣總算爭到一點面子。可是楊廣回到洛陽,用酷刑把斛斯政處死之後,徵召高元入朝,高元仍然不至,楊廣光火三丈,下令準備第四次東征。

    第四次東征準備期間,楊廣不能閒著。公元615年,他從洛陽出發,先到汾陽宮(山西寧武)避暑,避暑已畢,再悠悠北進,打算順著御道前往涿郡,開始第四次軍事行動。突厥汗國始畢可汗(他父親啟民可汗於公元609年逝世)得到消息,親統騎兵十餘萬,向楊廣突襲。楊廣退到雁門郡(山西代縣),被突厥團團圍住,百道攻城,流箭墮到楊廣面前,城內存糧又僅夠二十餘日。楊廣魂飛魄散,整天抱著他最心愛的幼子楊杲哭泣,哭得兩眼紅腫。大將樊子蓋建議說:「現在別無他法,只有一面徵兵勤王,一面請陛下宣佈不再東征。立下重賞,親自鼓勵將士奮死衛城,才有希望支持到救兵到達。」楊廣作這種表面工夫,游刃有餘。他登城巡視,向守城將士說:「各位努力殺賊,只要能夠脫險,凡隨駕官兵,不要發愁不富貴,我絕不允許銓敘機關舞文弄墨,減少你們的功勞。」大臣蕭瑀建議說:「以突厥習慣,可汗出兵,可敦(皇后)必定知道,請派密使去見義成公主求救,不失為一策。」——義成公主是楊姓皇族的女兒,在隋王朝和親政策下,下嫁啟民可汗。楊廣大喜,立即派人從小路前去向義成公主求救。幸而有此一策,義成公主向始畢可汗告警說:「北方發生情況!」始畢可汗才解圍而去。楊廣回到洛陽,心神稍定,發現又處於絕對安全之境時,立刻恢復了常態,深以自己在雁門郡的懦夫表現為恥,決定一手遮天下耳目。第一步,對他所作的重賞有功將士的承諾,全部不認賬。樊子蓋一再請求不可失信,楊廣大怒說:「怎麼,你打算收買軍心呀。」樊子蓋不敢再說話。第二步,楊廣向群臣宣佈蕭瑀的罪狀:「一小撮突厥丑類,竄到雁門城下,有什麼能耐?只幾天沒有逐走,蕭瑀竟怕得不成樣子,實在可羞。」把蕭瑀貶出洛陽。接著,楊廣下令加強第四次東征的準備工作。

    遠征高麗的戰爭,使隋朝的統治迅速崩潰。百姓受不了為發動戰爭進行的殘酷剝削和暴虐驅使,紛紛起義。公元611年(大業七年),王薄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不是東北)首舉義旗,山東、河北廣大地區的人民紛起響應,起義軍「多者十餘萬,少者數萬人。」

    眾叛親離,國亡身死

    公元616年,全國三分之二的郡縣都陷落在「盜匪」手中,楊廣對付「盜匪」的方法,跟贏胡亥、王莽、胡太后相同,即根本不願聽到「盜匪」。但他已不能再在涿郡集結兵力。東征既然不行,於是他改作第三次出遊江都。隋煬帝不顧臣下反對,第三次到達了揚州。由於楊玄感造反時已經焚燬所有龍舟水殿,他又下詔重新製造幾千艘大小船隻,形制比先前更宏麗精製。此時天下糜爛已極,不僅民眾群起反叛,連勳貴大臣也巧立名目起兵,不聽朝廷節制,佔據重要城鎮。

    到了江都後,各地官員朝見,楊廣從不問他們的政績,只問他們奉獻多少禮物錢糧,多的陞官,少的貶黜。有些官員搜刮民女進貢,馬上受到獎賞。於是地方官員更暴虐,「盜匪」也更多。

    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楊廣一年都守在江都,這是他當皇帝以來第一次一年之久停留一個地方,並不是他變老實了,而是遍地「盜匪」,無處可去。此時,李淵攻佔都城長安,迎立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隋煬帝內心深處已經明白天下紛亂是無法收拾的了,因此無心北歸,留在揚州成日與寵幸妃嬪千餘人飲酒作樂,荒淫日甚。但他心中的煩悶是這種淫樂的生活所消解不了的,每天要由好幾個嬪妃輕輕搖晃著他才能睡著。儘管如此,他還強作達觀,蕭皇后勸他外邊群盜蜂起,要以社稷為重。他就說:「人生能幾何,想也無用,別說那些煩心事了。」又寬慰蕭皇后:「那麼多的人想把我趕下去,代替我來做皇帝。我就是被趕下去了,也能做個長城公,你也能做第二個沈後,咱們還是喝酒吧,何必自尋煩惱。」長城公是陳後主降隋之後的封號,沈後則是他的皇后。隋煬帝已經很清楚,自己要遭到像陳後主那樣的亡國命運了。為了以防萬一,他甚至將毒藥帶在身上,免得被人折磨,不得好死。

    在千萬人血染刀鋒和餓死山野之際,楊廣以一種世界末日來臨的頹廢心情,更變本加厲的享樂。皇宮內分一百餘房,稱為「迷宮」,跟洛陽十六院一樣,每房美女數百人,由階級最高的一位美女主持,每天由一房作主人,楊廣和隨駕的一千餘宮女作客人(僅江都宮美女,至少三萬人。如連同其他各宮,全國供楊廣一人享樂的美女,總在十五萬人以上),酒不離口,賓主全醉。楊廣常對著鏡子說:「好頭顱,由誰來砍!」蕭皇后大驚,問何以言此。他說:「貴賤苦樂,互相交換,沒有什麼可以傷心!」這是賭徒失敗時勉強裝出來的門面話,其實他內心卻肯定他絕不會死,至少也會像陳叔寶一樣被封為一個公爵。他不敢面對現實,當他的禁衛軍密謀叛變,一個宮女得到消息,向他報告時,他因無法處理而大怒,竟把宮女處斬。而後再有人告變,連蕭皇后也勸說宮人不要再冒死進言:「天下事一朝至此,情勢已然是無可救藥。不用上奏了,徒令皇上憂煩。」

    但這一天還是要到來的。天下大亂,揚州周圍也是搖蕩不已,糧食漸漸吃完,從行的禁衛軍多是關中人,人心思歸,不時有兵將逃亡,斬誅多人也止不住。

    六一八年,楊廣最親信的大將宇文化及率領禁衛軍入宮。楊廣逃到一個小房間躲藏,被一位恨透了他的美女指出所在。禁衛軍把他拖出來,楊廣還恬不知恥說:「我有甚麼罪,對我如此?」禁衛軍當面把他最心愛的幼子,十二歲的楊杲殺掉。楊廣這時才發現公爵已沒有希望,他要求服毒自殺,禁衛軍不願浪費時間,於是把他絞死。楊廣死時才五十歲,當了十五年皇帝。同年五月,李淵逼楊侑退位,自行稱帝,是為唐高祖。隋朝滅亡。

    他死後,蕭後叫宮女拆去床做成棺材以裝殮屍體,宇文化及將他葬在揚州西邊的吳公台下。後來江都太守陳核又於631年(貞觀五年),把他改葬在江都城西的吳公台下,以後又移葬雷塘。

    民間傳說,因隋煬帝作惡多端,他葬在哪裡,雷就轟到哪裡。隋煬帝墓後來漸漸荒蕪。直到清朝嘉慶年間,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揚州學者阮元發現,現陵前有阮元重修時所立的碑,碑上刻有當時的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授所書「隋煬帝陵」四個大字。

    亡國遺恨,風流天子趙佶客死他鄉

    宋徽宗趙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他是著名的書畫家。他的書與畫均可彪炳史冊,其書首創「瘦金書」體;其畫尤好花鳥,並自成「院體」,充滿盎然富貴之氣。但他絕對不是一個好皇帝,在政治上趙佶昏庸無能,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他寵信蔡京、高俅等奸佞小人,不顧自己的帝王身份,終日留戀於青樓歌坊,瘋狂的迷戀上了青樓女子李師師,整天過著聲色犬馬的糜爛生活,不理朝政,任奸臣所為。在位25年,最後落了個國亡被俘的下場,受盡折磨而死,終年54歲。

    風流君王的紈褲生活

    元符三年正月,年僅25歲的宋哲宗駕崩,沒留下子嗣。顯然,皇帝只能從哲宗的兄弟中選擇。神宗共有14子,當時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趙佶在內的五人。趙佶雖為神宗之子,卻非嫡出,按照宗法制度,他並無資格繼承皇位。

    哲宗去世當天,向太后垂簾,哭著對執政大臣們說:「國家不幸,哲宗皇帝無子,天下事須早定。」宰相章惇當即提出,按照嫡庶禮法,當立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不料向太后不同意。章惇只好改口說,若論長幼,那麼當立年長的申王趙佖為帝。這兩個建議都排除了端王趙佶。然而,向太后看中的恰恰是趙佶。趙佶並非向太后所生,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向太后堅持立趙佶為帝,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可能與趙佶在向太后心目中良好的印象有關。趙佶每天都到向太后住處請安,稱得上是又聰明又孝順的孩子,因此向太后偏愛他。哲宗病重期間,向太后對誰繼承皇位,早已胸有成竹,所以她並不接受章惇的意見。

    她語氣堅決地說:「老身無子,所有的皇子都是神宗的庶子,不應再有區別,簡王排行十三,不可排在諸兄之前,而申王眼有疾病,不便為君,所以還是立端王為好!」表面上看,向太后辦事公平,但在這些冠冕堂皇的言辭背後,顯然是在偏袒趙佶,為其繼承皇位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章惇是反對端王即位的,他認為「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這是將攻擊的矛頭直接轉向了趙佶的人品,而向太后卻不以為然。雙方為此僵持不下,互不相讓。關鍵時刻,知樞密院曾布首先附和太后之議,尚書左丞蔡卞、中書門下侍郎許將也相繼表示贊同。章惇勢單力薄,不再爭辯。趙佶就這樣被向太后、曾布、蔡卞等人推上了皇帝寶座,他就是徽宗。

    趙佶生於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十月十日,自幼養尊處優,逐漸養成了輕佻浪蕩的性格。據說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書省觀看收藏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見其人物儼雅,再三歎訝」,隨後就生下了徽宗,「生時夢李主來謁,所以文采風流,過李主百倍」。這種李煜托生的傳說固然不足為信,但在趙佶身上,的確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射箭、蹴鞠,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面,更是表現出非凡的天賦。

    隨著年齡的增長,趙佶迷戀聲色犬馬,遊戲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戲。趙佶身邊有一名叫春蘭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向太后特意送給他的,後來逐漸變成了他的玩物。但趙佶並不滿足,他以親王之尊,經常微服游幸青樓歌館,尋花問柳,凡是京城中有名的妓女,幾乎都與他有染,有時他還將喜歡的妓女喬裝打扮帶入王府中,長期據為己有。

    與此同時,趙佶結交了一批與他臭味相投的朋友。他的摯友王詵,娶英宗之女魏國大長公主,封為駙馬都尉。但王詵為人放蕩,行為極不檢點。雖然公主溫柔賢淑,盡心侍奉公婆,而王詵卻偏偏寵愛小妾,她們竟然多次頂撞公主。神宗為此曾兩次將王詵貶官,但他卻不思悔改,甚至在公主生病時,當著公主的面與小妾尋歡作樂。品行如此惡劣之人,卻是趙佶的坐上賓。他們經常一起光顧京城內有名的妓館——擷芳樓。王詵藏有名畫《蜀葵圖》,但只有其中半幅,他時常在趙佶面前提及此事,遺憾之情,溢於言表。趙佶便記於心,派人四處尋訪,終於找到另外半幅畫,就把王詵手中的那半幅也要了過去。王詵以為酷愛書畫的趙佶要收藏這幅畫,哪知趙佶卻將兩半幅畫裱成一幅完整的畫送給了他,於此可知二人之間的關係之深。

    趙佶對王詵如此大方,王詵自然投桃報李。有一次,趙佶在皇宮遇到王詵,恰巧因為忘帶篦子,便向王詵借篦子梳頭。王詵把篦子遞給他。趙佶見王詵的篦子做得極為精美,愛不釋手,直誇篦子新奇可愛。王詵不失時機地說:「近日我做了兩副篦子,有一副尚未用過,過會兒我派人給你送過去。」當晚,王詵便差府中小吏高俅去給趙佶送篦子。高俅到趙佶府中時,正逢趙佶在蹴鞠,就在旁邊觀看等候。趙佶善踢蹴鞠,而高俅早年便是街頭踢蹴鞠的行家,精於此技。見到趙佶踢得好時,高俅大聲喝彩。趙佶便招呼高俅對踢。高俅使出渾身解數,陪趙佶踢球。趙佶玩得非常盡興,便吩咐僕人向王詵傳話,說要將篦子和送篦子的小吏一同留下。高俅日益受到趙佶的寵幸。後來,有些僕人跟趙佶討賞,他居然說:「你們有他那樣的腳嗎?」趙佶之放浪形骸可見一斑。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