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之死 第7章 死於骨肉相殘的帝王 (1)
    死因之謎

    孝敬皇帝二十四歲就完成了他的人生路,留給了後人無法破解的謎團。

    由於他與武則天的特殊關係,自唐以來人們一直疑竇叢生,把李弘之死與武則天連在了一起。無論是官方還是私人撰修的史書,如新舊《唐書》、《唐會要》等,均明言李弘是被其母親武則天鴆殺的。一般人都相信這一觀點,因為從武則天的一生來看,濫殺無辜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一旦母子關係破裂,殘殺親生兒子也是十分有可能的。

    採信這些史書觀點者認為,李弘自小就得到良好教育,仁孝謙謹,對士大夫十分有禮貌,能體察民間疾苦,深得中外人心。高宗特別喜歡他,想盡一切辦法培養他的辦事能力。當高宗出幸東都時,下詔讓他監國。當時關中發生饑荒,禁軍中的一部分士兵在吃榆樹皮,李弘見後,就悄悄地讓家令寺送糧食給他們。公元673年(鹹亨四年)八月,高宗得病,遂讓李弘「受諸司啟事」,即接受批閱各個部門上奏的報告,實際上高宗想讓李弘一點點接替自己的工作。高宗感到自己的身體不是最理想,一旦自己有個三長兩短,太子要作好接位的準備。武則天見到自己的兒子已長大成人,能力也越來越強,但問題是她自己漸漸迸發出要代李氏為皇的強烈慾望。李弘就成了妨礙她臨朝稱制的最大障礙,所以想了辦法把李弘殺死。《舊唐書》卷116明確說:「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這種說法中唐時期廣為流傳,如李泌曾對唐肅宗說:「孝敬皇帝,為太子監國,仁明孝悌。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立雍王賢為太子。」後來的史書自然就全部採信了。

    武則天要把李弘殺死的第二個原因是她與兒子之間矛盾重重,到了後來竟然是不可調和。因為李弘替義陽和宣城兩位公主求情這件事,武則天對李弘產生了看法,從此李弘與武則天關係不和,並且失去了母親的垂愛。李弘選妃也沒有如自己的願望,與母親的武氏家族發生了嚴重的矛盾。李弘最初想選的是司衛少卿楊思儉的女兒,這位女孩子知書達禮,人也長得極為端正漂亮,有大家閨秀的風範,李弘十分喜歡。不料這個女孩子被武則天的外甥賀蘭敏之相中,明明知道李弘打算娶她,婚期也已定好,卻粗暴地強姦了她,使李弘的婚事落空了。武氏家族對李弘的如此污辱,讓李弘覺得無比憤恨,年少氣盛而又缺少城府的李弘就把這種憤恨不時流露出來,這讓武則天感到非常驚懼,決心除掉李弘。至於武則天到底是如何下手的,由於事情是秘密進行的,史書記錄也十分簡略,我們僅知是在酒中下了毒。李弘突然死去,「天下莫不痛之」。

    李弘被他母親武則天殺害,這個看上去不應該成為爭論的問題,近年來卻被一些學者重新提了出來。他們在對《新唐書》、《全唐文》等書研究後,發現李弘有可能不是被殺害的。《新唐書》載有高宗的詔書說:「太子嬰沈瘵,朕須其痊復,將遜於位。弘性仁厚,既承命,因感結,疾日以加。」意思說太子李弘一直有「瘵」這個疾病,高宗本想待他病好了後傳位給他。瘵就是結核病,一種由結核桿菌引起的傳染病,在古代是很難治癒的,常常會致人於死地。李弘以太子身份監國時實際上已經得了這種病,由於他帶病理政,以致太勞累了,加重了病菌的侵襲,最終病情惡化死在洛璧宮。

    持這種觀點者認為,《新唐書》和《唐會要》是記錄李弘被鴆最直接的史書,但這幾本史書都編於五代及北宋,它們錄入了許多唐人的觀點。從中唐開始,當時的社會對武則天已經有了特殊的看法,人們是很難接受一個女人曾經篡奪政權當上皇帝這一事實,所以整個社會對武則天是抱著很深的成見,大家都在盡可能把武則天描繪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女暴君。《新唐書》等書的記載有史料的來源,不會是憑空想像的,但必定會繼承了唐人的觀點並加入作者個人的好惡觀念,因而並不能強有力地證明是武則天殺了李弘。司馬光編《資治通鑒》時比較實事求是,說:「《實錄》、《舊傳》皆不言弘遇鴆。」又云:「弘之死,其事難明,今但雲時人以為天後鴆之,疑以傳疑。」顯然,李弘是被鴆殺的在唐代就有人說起了,但司馬光認為這件事是有點說不清道不明。

    通常認為李弘與母親交惡是由於李弘替兩位公主講了幾句公道話,這也說不通。當時武則天確是一怒之下把兩位公主許配給了衛士,但她與李弘的結怨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因為李弘的所作所為根本不可能影響武則天的當政和奪權,其時的武則天早就大權在握,號稱「二聖」。更何況從時間上說也有一些問題,因為此事發生在成亨二年,距離李弘死的時間約有四年,憑了武則天的個性,真要殺人,無論如何不可能等上四年的。李弘早已癆病纏身,死亡是早晚的事,武則天何必要冒風險去把他殺死,還不如靜靜地等他撒手離開人間。如此,說李弘是被武則天鴆死的是不能成立的。

    司馬光說李弘之死「其事難明」,直到今天,人們仍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看來這的確是個千年之謎。

    窩囊一生,唐中宗李顯被妻女所害

    唐中宗李顯,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之一,生於公元656年,母親武則天生他時剛升任皇后。父親高宗李治給他起名為「顯」,後又賜名「哲」,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結果他比他的父親更沒有出息,最後還被世上最親最愛的人——妻子和女兒,送上黃泉路。

    年輕氣盛被母廢

    李顯雖然名字體現了長輩的希望,但他的個人品行和能力都比不上他的哥哥李弘和李賢,根本不是治國所需的幹才。

    在公元680年,李賢被廢為庶人,在他之前,李弘已經被殺。這樣,皇太子的位置便落到了李顯的身上。由於高宗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在第二年的七月,高宗讓裴炎任侍中(相當於宰相),輔佐太子李顯監國,也就是主持朝廷政務。在公元683年,高宗病逝,留下遺詔讓李顯在自己的靈柩前繼承帝位(這是皇位繼承的慣例,以示正統、合法),尊母后武則天為皇太后,封韋氏為皇后。由武則天掌握朝政大權,臨朝聽政。中宗這時二十八歲,本該一展抱負,但沒想到母親的權利慾望超過了他很多倍,他這個皇帝從即位起就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傀儡。

    第一次做皇帝,李顯沒什麼經驗,也沒想到攝政的母親的能力比他要大很多。所以,他要自己做主,體現皇帝的威嚴,結果皇位剛坐了不足兩個月,便敗在了母親的手下,被趕了下來。

    李顯排行第三,所以他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當上皇帝,何況兩個哥哥先後被立為太子,結果都沒有登上帝位就被廢黜。現在,他真的做起了至尊無上的天子,心情十分興奮。中宗即位後,皇后韋氏的父親韋玄貞立即從一名小官一躍而升為豫州刺史。但韋氏仍不滿足,在她的要求下,中宗又準備升韋玄貞為侍中。中書令裴炎不同意,他覺得韋玄貞並無大功,只是以皇后父親的身份一下子晉陞高位,未免太快了一些。他向中宗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中宗不聽。裴炎再三勸諫,惹得中宗火起,怒道:「我是天子,只要我願意,就是把天下送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裴炎聽了,心想自己身為宰相,倘若中宗真這樣做了,萬一太后怪罪下來,擔當不起,便把中宗的話去告訴了太后武則天。結果,中宗立即被武後廢黜皇帝位,改封為廬陵王。中宗還愕然問道:「我有什麼罪?」武則天說:「你想把天下讓給韋玄貞,還能說無罪?」中宗這才明白過來,頓時無言以對。這樣,中宗只做了40多天的皇帝。

    淒苦的流放生活

    李顯和韋氏被幽錮在宮中,失去了人生自由,韋氏的父親韋玄貞等家屬則被流放到嶺南。李顯心情鬱悶,終日愁眉苦臉,唉聲歎氣。韋氏精明而堅定的性格在逆境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她經常教導安慰李顯說:「現在保命要緊,你絕對不要流露出絲毫怨恨的表情,否則會招來殺身之禍。我們應該好好忍耐,等待機會,我不信將來永無出頭之日。」

    3個月後,武則天下令將廬陵王李顯一家流放到均州(今湖北鄖陽)。還沒走到均州,在半路上又接到詔書,要他們再遷到房州。房州地處武當山,縣城只有幾百戶人家,既貧瘠又閉塞。李顯一家人到這裡後,待遇也不好,過著淒苦的生活,還時時擔心會有大禍臨頭。不久,傳來李勣的兒子徐敬業以「匡復唐室」為號召、興兵造反的消息,李顯更加驚恐不安。房州刺史也受命加強了對李顯的監視,朝廷三天兩天都有特使來到房州,顯然是擔心李顯與徐敬業勾結叛亂。李顯生怕武則天藉故處死自己,日夜憂懼不安,甚至想自殺一死了事。韋氏很是生氣,怒氣沖沖地訓斥丈夫道:「你這樣懦弱無用,將來怎能成大事?」接著,她分析了局勢:「依我看,徐敬業如能得勝,我們的性命就難保;若他兵敗,我們倒還有生路。」

    這時的韋氏已經懷孕,但一家人的吃穿漱洗還得由她一人操勞,生活過得十分辛苦,但她卻一直相信艱難的處境總會過去,將來總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此時的韋氏,不僅是李顯的賢內助,還是李顯的主心骨,「備嘗艱危,情愛甚篤」《資治通鑒?卷二百零八》)。

    兩個月後,徐敬業兵敗身死,一切重新安定下來,李顯和韋氏總算放下了心上的一塊石頭。不久,韋氏生下一個女兒。堂堂皇子落難,竟然連嬰兒用的衣物都沒有一件,李顯便脫下自己的衣服給女兒裹用,順便替女兒取小名為「裹兒」。生於患難之中,又是父母親自抱養長大,這個小女孩自然特別受到李顯和韋氏的疼愛,她就是後來的安樂公主。

    終於,這一天到來了。公元698年的三月,中宗李顯被武則天派人暗中接回了京城洛陽(洛陽本來是個陪都,即京城之一,高宗時便一直在洛陽住,武則天的名字「則天」原是洛陽宮中一個樓的名字),又被立為太子。

    這次接李顯回來,是武則天在大臣們的勸說下,採取的一項策略性行動。當時,武則天的侄子們,包括武承嗣和武三思等人非常想做太子,準備以後接替武則天做皇帝。在他們的鼓動下,還有人聯合數百人請求立武氏後裔為太子,廢掉當時的太子李旦,結果被宰相假托聖命將領頭的人處死。鬥爭的日趨激烈使武則天也很焦急,最後在宰相狄仁傑等人的極力勸說下,武則天終於決定將中宗招回來。

    武則天知道,假如以後讓侄子即位稱帝,她這個姑姑因為是嫁出去的人,所以不可能被放進宗廟裡祭祀,享受死後的榮耀。但如果讓兒子即位,即使他們對自己再有怨恨,也不會把她這個母親怎麼樣的。在當時,封建法制中的「十惡」罪名已經有了,對父親和母親必須孝順,否則就上犯了「十惡」之一的「不孝」罪。封建的倫理道德、武則天的封建意識決定了她的這個決定。

    同時,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也常借口這個皇太子的問題發兵騷擾,這是很重要的外部因素。

    武則天經過權衡,最終還是決定將皇位傳給兒子,並派人去房州接李顯一家回京。李顯被放逐十餘年,時時為性命擔憂,猛然間峰迴路轉,被風光地接回洛陽。他重新見到武則天後,心中又是畏懼又是激動,竟然跪伏嗚咽,泣不成聲。

    韋氏的心機與隱忍

    從房州召回後,李顯重新被立為皇太子,韋氏也被立為太子妃,她的內心開始再度充滿渴望。經過了前面太多的苦難後,韋氏已經變得極有心計,開始懂得在朝中暗結勢力。當時朝中有幾個人最有權勢:一是武則天最寵愛的太平公主,其次是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再次是武則天的兩個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另外還有一人,是武則天所信任依賴的貼身女官蘭台令史上官婉兒。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