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培養下屬的100條鐵律 第15章 精於培訓,促進下屬快速成長 (3)
    扎扎實實地做好關鍵人才培養的每一步,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有時給下屬必要的實踐鍛煉時或許還會帶來一些損失。然而,作為領導一定要從全局出發,統一認識,讓關鍵人才最終成為單位的頂樑柱。

    6.敢於放手——結合實踐適時啟發

    培養下屬要敢於放手,最佳方法是通過工作來進行,與其紙上談兵,不如給予實際訓練。因此在考慮、衡量下屬的條件後,應放心大膽地交付工作,但是如果賦予超出下屬能力太多的工作,則下屬不但不能完成,甚至會因此喪失自信。不經考慮的交付工作,大多都是失敗的。在下屬工作時,不妨在一邊予以適當指導,可增強培育效果。

    「失敗是不可原諒的」的短視想法更是培養的大敵。領導者必然瞭解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人必須經過失敗的考驗才可能成長。鼓勵下屬勿懼失敗「無論如何試試看。不論結果如何,責任由我負責,盡力做做看!」協助下屬排除對失敗的恐懼,使其全力參與工作,也正是管理者應學習的培養下屬的竅門之一。

    失敗當然無法避免,但是放任下屬失敗並非主要目的。因此注意下屬工作情況,事前指點出可能導致失敗的因素,引導其朝正確方向發展,才是正確做法。還要培養下屬的挑戰精神,在工作中往往會要求員工實現似乎無法完成的工作。這對於擁有若干下屬的領導者而言是非常頭痛的事。人對沒有自信的工作往往躊躇不前。如果無條件地委託交付,組織的業務必然遭到拖延。如何說服下屬,不會遭到「我沒有辦法達成此項任務」,「是否能交給其他人處理」,「這超出我能力範圍之內」等拒絕反應,是管理者的職責。

    人才不是天生的,人的成長和進步離不開實踐培養和鍛煉。實踐的過程,既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來充分施展聰明才智,同時也有利於人才的競爭選拔,使每個人都進入緊張的競技狀態,激發調動起下屬內在的動力和積極性,促成其內在潛力的釋放。經驗證明,如果一個組織中充滿人人講效率的工作氣氛,這個組織中每個成員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往往會得到快速的提高。

    德國詩人歌德有這樣一句著名的格言:「工作若能成為樂趣,人生就是樂園;工作若是被迫成為義務,人生就是地獄。」此話雖然有些極端,但強調樂趣和興趣與工作的關聯性,是有道理的。

    所謂在工作中培養,可根據實際需要調整分工,讓下屬去從事幹不好或沒接觸過的工作,促使其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從而提高工作能力。同時,也可以從工作實踐中發現其缺點和弱點,採取有針對性的培養措施。例如,要培養員工過硬的思想作風,可安排他到艱苦崗位、複雜環境和涉及切身利益的場合進行鍛煉。通過考驗,看他們是否具有公僕精神,是否具有實事求是、不圖虛名、真抓實幹的品德,是否具有大公無私、堅持原則、不講關係的品德。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有的放矢的培養教育。

    對那種已經大體熟悉和掌握現崗位工作要領,能較好地完成工作任務的下屬,要不失時機地交給他新的工作,同時進行適度的指導。對工作感到畏難的人,要教育他們樹立「實踐出真知」的觀點,樹立全力以赴、全心全意投入新工作的思想,並在取得進步和成功時,給予及時鼓勵和表揚。

    在培養人的過程中,如果把工作搞得單調、枯燥、乏味,培養效果難免事倍功半。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和習慣於工作,有的是迫不得已,有的是出於無奈。因此,培養人要設法增加工作的趣味性。人人都喜歡有趣的東西,如能設法使工作的趣味性增強,將有助於提高人的工作熱情,繼而提高工作能力。然而一般說來,工作仍然以緊張有序為主。

    通過觀察分析我們發現,下屬對工作的態度主要有兩類——熱愛和厭倦。熱愛工作者把工作看成是一種享受,樂在其中,積極工作,一旦中止工作則惶惶不可終日。厭倦工作者卻把工作視為一件苦差事,並想方設法減輕和逃避這種工作。

    心理學家經研究證實:熱愛和沉醉於工作中的人,激素分泌十分旺盛,使工作意願更加強烈。而厭倦工作的人,激素分泌則逐漸下降,結果在情緒上鬱鬱寡歡,精神上很容易疲倦,對工作越發討厭和膩煩。

    領導的任務之一,就是千方百計使那些對工作提不起精神、缺乏熱情的下屬發生轉變。以跑步為例,如果無目標、無計劃地去跑,只能使人感到乏味,即使沒跑多遠,也會使人感到十分疲憊。若是預先告知跑的距離,以及到達終點後的榮譽和獎勵,自然會引起人的興趣,使單調的跑步成為一種追求和享受。聯繫到具體工作上,就是讓下屬參與制定工作目標和計劃,讓每個人瞭解個人在整體工作中的作用與影響,這樣便會使工作充滿吸引力。

    讓下屬養成一開始就勇於挑戰困難的態度,仔細構思可利用何種幫助、何種方法、花費多少經費,在多少時間內可完成工作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但如果不敢放手,交付下屬新的工作,則下屬根本不可能成長。人不可能生下來就是聖賢,也沒有一個人一開始就能圓滿地完成工作;唯有經過重重失敗、反省、訓練,才能超越群倫,獲得成功。無論是運動員還是藝術家,不經過反覆苦練,是不可能成功的。

    日常工作亦同此理。惟有不畏失敗,勇敢挑戰,最後才能獲得成功。無論是下屬或是領導者,都需要具備這種積極精神與挑戰精神。

    7.壓力逼人——恰當施壓助推下屬

    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別講究要「無慾」,要「不貪」。「知足常樂,能忍則安」,「禍莫大於貪慾,福莫大於知足」,都是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有些人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就個人而言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沒有進取心,缺乏工作的動力;二是沒有壓力,做不做都一樣。針對這一特點,領導一方面應當改革機制,對於積極進取的職員進行獎賞,以激勵下屬努力工作,積極創新。另一方面,領導可以施加壓力,逼出人才。

    其實每個士兵都有成為元帥的可能,關鍵是看他有沒有一個逼他成才的上級。有些下屬精力充沛,足智多謀,但由於沒有壓力因此就會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縱然有好的素質,但是在實際工作當中成績平平,也無起色。如果下屬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時間一長,必會惰性大發,懶散成性,影響整個團體的效率和幹勁。

    對於這樣的部下,一定要施加壓力,用掉他的過剩精力,一來可以提高整體效率,二來可以滿足部下的成就感,一石雙鳥,成績斐然。

    據權威研究顯示,工作越忙碌,下屬能力提升越快;工作多而人員少,下屬不得不尋找最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如果任務緊迫,大家就不能再懶懶散散、得過且過,就必須設法使速度加快。大家只得加強合作,加快與其他人的配合。

    工作是培養人才的動力,忙碌則是培養人才之母。冗員太多的單位,三個人當一個人用,大家整天無所事事,懶散的氣氛互相傳染,這樣非但不能造就人,反而使人才變為庸才,加速了人才老化。

    一個領導必須牢記,加大壓力,促其忙碌最能出人才。當部下每個人都有事要做時,整個組織就會呈現出一片繁忙且生機勃勃的景象。每個人的精神面貌會大大增加,個人的業務能力也會有所提高,組織的風氣會不斷改善,其效率自會不斷地提高!

    人的潛力是十分巨大甚至是驚人的,只要你敢於去挖掘,那麼其效力也會大得驚人。據科學家研究證明,一般人的腦細胞至少都可以開發到百分之八十,但實際上,一般人終其一生也只能用掉百分之十的腦細胞。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缺少足夠的壓力,所以人們自然都不願主動釋放出更多的精力和能量。

    事實證明,領導者培養人才並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因為人才都是逼出來的,越多的挑戰、越重的任務,就越是能夠加速逼迫下屬成為有用的人才。因此,不利的環境、繁重的任務,反而是最佳的人才培育手段。

    一家只有350名員工的小公司,為軍方及民間的飛行員製造氧氣面罩及其他救生設備。商海總是難以預料,這家公司的營運突然陷入了困境,一些有骨幹也離開了。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工資較貴,所有按鐘點計酬的工作、加班費也多出一倍半。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公司上下每個人全都用「平常心」做事。從經理到工人,各人做各人的事。只要做好份內的工作,或者是他們自認為做好就是了。

    這家公司的管理層到處找有這方面經驗的能手,希望能使這家公司起死回主。但有誰願意拿這麼一點薪水來負這麼大的責任?又有誰有這種高度的自信,敢保證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成功?最後,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名叫艾隆.布魯姆的年輕人。

    布魯姆接受了新的任務後,首先召集剩下的150名員工訓話,他宣佈:「每天自上午8時至下午5時,各人做自己份內的事。你是秘書,就做秘書的事;你是經理,就做經理的事,你是設計工程師,就做設計的事。但在5點以後,從秘書到我自己,全都加入生產線,協助裝配工作。你們和我都得聽生產線領班的命令。沒有加班費,只有一塊三明治當晚餐。」

    在兩年的時間裡,這家小太空裝備公司又恢復正常,甚至營運得比以往還要好,員工的士氣為之大振,公司也開始賺錢了。

    令人感興趣的是,在布魯姆的領導下雖然沒有加班費,每個人都願意辛勤加班。為什麼在公司未走上破產之路以前,大家不會這樣做?為什麼要等300名員工離開以後,他們才肯這樣做?又為什麼50個人能比以前350個人做更多的事?

    這些問題很值得分析一下,因為以前的350名員工不明白他們可以改變困境,同時他們也不在乎要不要改變。而布魯姆來了以後,他讓剩下來的150位員工明白了這一點。因此,他們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此,領導者通過施加壓力來逼出人才的時候,應注意以下兩點:

    善於選擇施壓的對象

    有些下屬精力充沛,沒有壓力就會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時間一長更會惰性大發,不但個人成績平平,而且還會影響整個組織的工作效率和幹勁。對於這樣的下屬,領導者一定要給他們施加壓力,用掉他們的過剩精力。

    注意適度施壓,適可而止

    人畢竟不是機器,再能幹的人也有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如果只顧一味施壓,卻沒有把握好適度的原則,那就會「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

    古人曾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因此,要做一名成功的領導者,一定要記住適度施壓,這是培養人才、建立大業的一大法寶。

    8.打鐵趁熱——及早培訓長遠收益

    在今日,多數四五十歲的工薪族的工作面貌,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他們,那就是——混日子。在部門裡消極度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每天就像提不起來的秤砣,在下面沉著。他們沒有積極性,沒有幹工作的熱情,雖說有些經驗,但也不注意歸類總結,可謂人浮於事。

    不客氣的說,這些人都是沒有趁熱打鐵的「殘骸」,到了現在變成了碎鐵,再也不能鑄造成型。因此,圓滑、討價還價、怯懦、頑固、經常違紀……已成了他們的典型特質,即使再加以教育,也是枉然的。這些人多半對任何事都不再感興趣了,只是冷漠地在一旁,擺出老職員的姿態。

    在對這類人無可奈何的同時,領導們還應認真思索:作為一個正常的人,年輕時候誰沒有創業的激情?誰沒有追求進步的願望?當他們年輕時,也一定是燃燒著理想和熱情,是具有希望與前途的職員。為什麼他們會變成這個樣子?都是他們「不求上進」嗎?恐怕未必。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已經耗盡了激情和希望,沒有東山再起的志氣。這應該是他們遭受無數的挫折後,感到絕望而失去了鬥志,變得如此不堪的主要原因。

    如果以一塊「鐵」來作比,這些「不求上進」的職員,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

    信心喪失型(這種鐵因過分敲打,敲歪了)——這種人大都由於碰到過許多無法解決的事情,甚至遭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故,或曾經被人背叛。他們心理陰影較重,對任何事都抱著消極的態度,沒有安全感,也沒有信心。

    過於自信型(不常被敲打的鐵)——由於運氣特別好,受到上司的偏愛和過度保護,始終沒有磨煉的機會。這種人感覺良好,恃才自傲,失去了極好的鍛煉機會。

    心理波動型(打鐵方法有誤)——應該保持信心去做事時,他心懷不安;而應當慎重的時刻,他卻又勇猛異常。這種類型的人過於情緒化,往往受到一點風吹草動就會產生很大的心理波動。

    像這幾種類型人物的產生,都是由於他們在開始工作的初期,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歪曲了自我的形象,而這就是領導們的責任了。誰都會說「一個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但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好最初的工作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