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笨的人活在昨天,蠢的人活在明天,聰明的人活在今天,當我們每天清晨睜開雙眼,看到窗外的陽光時要對自己說:今天又是新的一天了。當我們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與朋友們小聚敘舊時,都應該帶著一種幸福感珍惜當下的分分秒秒。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擁有一顆平常心,享受當下的生活,不要等失去之後才知道珍惜,不要等災難降臨時才知道平安的可貴。
是的,明天有太多不可預料的事,我們還有什麼不能釋懷的呢,人生本來就是這樣,我們只有心無雜念,將功名利祿看穿,將勝負成敗看透,將毀譽得失看破,才能獲得真正的「平常心」。
從現在起,不再長吁短歎,不再追悔莫及。從現在開始,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
知足常樂才能保持安寧
知足常樂,寵辱不驚,對金錢、地位、得失淡然處之。一代文豪蘇東坡在《答畢仲舉書》中說:「來書雲,處世得安穩無病,粗茶淡飯,不造冤業,乃為至足,三復斯言,感歎無窮。」
慾望不是太熾,也就不會凡事都斤斤計較,胸襟也為之寬闊,氣量亦隨之大度,與別人交往,誤會、嫉妒、傷害產生的機會也會隨之減少。以平靜之心應付波譎雲詭的社會關係,能時時處於主動狀態。
《人物誌》在論及得失觀時說:「有才德的人知道吃虧受損實際上是有好處的,所以有一份功勞卻可以得到二份的美譽;見識淺薄的小人不知道自己佔了便宜實際上是一種損失,所以自誇其功,結果功勞和名譽一起損失了。由此看來,不自誇有功的,實際上是真正的誇功;不爭名奪利的,實際上是名利雙收;對敵方有所讓步的,其實是戰勝了對方。正是由於這個道理,春秋時的至善於抬舉別人,實際上壓倒了別人,名望顯得更高;王叔愛爭高低,結果被逐往他國;藺相如用引車迴避的辦法戰勝了廉頗。物極必反,這就是君子常說的『道』。」
不要計較一時之得失,不要得小失大。有得必有失。這已是流傳數千年的名言,是指導人際關係的金玉良言,已被數不清的事例所證明。
人生都難免有成功與失敗,不能奢望只有成功,沒有失敗。對失敗,同樣要以平常心對待,不能因一些小小的失利,一次失敗就一蹶不振。因此,最重要的是平常要培養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皆忘,以「把酒臨風」的瀟灑面對一切坎坷。
失敗雖然不可怕,但能避免失敗、預防失敗更好。如何避免失敗,應視情況而定,但有一點卻長期以來一直為人們所忽略:那就是如何對待成功的問題。不能正確對待成功,或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或對別人不屑一顧,必於言談舉止中有所表露,以致遭人嫉恨,甚至設計陷害,終至失敗,所謂「福兮禍所伏」。因成功而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中說:「成功之下,不可久處。」宋代張來在《書錢宣請遺事後》中感歎:「能勇退於富貴急流,去得道不遠矣。」古人於此所說的,都是不要為成功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要善於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對成功不妨持淡然的態度。比如,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機遇,多想想客觀的有利條件,少想點自己的主觀努力。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才幹、意志、聰明機智上,就無法正確分析取得成功的原因。再如,與別人對比一下,找出別人的長處,就會發現自己只有某一方面的長處。
每個人都會或高或低地贏得一些美譽,特別是一些成功人士就會得到大量的稱讚,如同對待成功本身一樣,對待美譽如果不當,就容易飄飄然,導致失誤,離失敗也就是咫尺之遙了。美譽有「水分」,有的人可能是真心稱讚,有的可能是隨聲附和,有的可能純粹是恭維,在難於分辨時要淡泊一些,不妨把自己與取得更大成功、名聲更大的人相比較。這樣,善於把自己同某種更高的理想或標準相比較的人,以「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態度對待美譽,既表明了自己的成績,又表現了自己的謙遜。有人問蘇格拉底,為什麼別人把他稱為希臘人中最聰明的人?他答道:「因為在所有希臘人中;只有我懂得我一無所知。」
要正確對待美譽,與平時如何應付別人的稱讚有極大關係,如果心安理得地「接收」,則會慢慢地習以為常了。而是應該謙遜地「婉拒」,久而久之,必然對讚譽淡然處之。例如,人家讚你「很有趣」時,不妨說:「只有與你這樣的人在一起才這樣。」人家讚你工作很有成績有才幹時,不妨說:「我對這工作很有興趣。」人家讚你「樂於助人」時,不妨說:「很高興給我機會幫忙。」等等。
讓慾望做到適可而止
人的一切煩惱和痛苦都是與太強的慾望分不開的。不懂得適可而止,過分的貪婪是一種頑疾,極易使人成為它的奴隸,變得不可自拔。
人的慾念無止境,當得到不少時,仍指望得到更多。一個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最終禍害的將會是自己。
在中國歷史人物中,三國時期的曹操當數梟雄之一。他之所以能力挫群雄統一北方,這與他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是分不開的。在歷史上,他被譽為:「治世的能臣,亂世的奸雄。」魯迅先生對之也有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說到曹操,人們立刻會想到《三國演義》,而且他長期扮演奸惡的角色,舞台上也常被當做奸臣的象徵,然而這並不是觀察曹操的正確方法……曹操確實是非常有能力的人物,至少是個英雄。」
魯迅先生尚給予如此高的評價,那麼足見曹操身上自有其閃光和傑出的地方。大致歸納一下,如下幾點或許可以代表他的實績:一是任人惟賢、知仁善任;二是擅長戰略戰術,並能以身作則、身先士卒;三是極富有決斷力。前兩者不獨為曹操所擁有,至於第三點,曹操做得的確很出色。每逢起兵打仗,或周旋於政治舞台,他一看形勢不對,就決不勉強、硬撐,而是見風使舵、及時避險。換言之,他懂得「適時而止,適可而止」。
有一次,他揮師進攻被蜀漢軍佔領的漢中,初戰告捷後,正在思考下一步部署,此時大將司馬懿進言道:「應立即加緊進攻,乘勝追擊,否則,就會延誤殲滅劉備的時機。」司馬懿的意思是乘勢擴大戰果,將大軍推進到蜀地,消滅劉備蜀漢政權。然而曹操卻說:「人最苦於不足,既已得隴右,何須再貪蜀焉?」他的這句話是說:不要冒險攻蜀了,應見好就收吧。適時而止,不僅是一種戰略,更是低調做人的智慧。
曹操遇事「適時而止,適可而止」,所以,得以維持住了政治軍事上的優勢,最終奠定了曹魏的基礎。不懂得時刻而止,太貪婪常常使人不僅要忍受慾望的煎熬,還會漸漸迷失了自己的生活方向。
有這樣一則笑話:一個人路過一家珠寶店,急匆匆地走進去,當著眾人的面就開始往自己的衣袋裡裝珠寶首飾系,眾人覺得此人太囂張,就將他扭送到官府。縣官問他為何如此大膽竟然當眾偷東西,他卻一臉的從容不迫:「當時眼睛裡只有珠寶,沒有看到其他人。」
此人已經貪婪到「忘我」的境界,其結果只能是被捉。
有一位獵人,他有一個捉猴辦法。他在牆中夾了一個竹筒,然後將一個雞蛋放在竹筒的一端。猴子看見竹筒中的雞蛋,就會伸手去抓,但是,當它用手握住雞蛋時,便無法從竹筒裡縮回手來。由於猴子貪心十足,捨不得放下手中的雞蛋,只好束手就擒。
貪婪之心是猴子足以害命的弱點。
有一天,一隻狐狸發現一個葡萄園,看著水靈靈的葡萄,不禁垂涎欲滴。可是,葡萄園外面有柵欄擋住,根本無法進入。狐狸眼望著誘人的葡萄,卻不能進入園中,急得團團轉。後來,狐狸一狠心,絕食三日。減肥之後,狐狸再次走到柵欄前,鑽進葡萄園內,飽餐了一頓,然後,心滿意足地準備離開。但是,由於吃得太飽,鑽不出去了。無奈之下,狐狸只好又餓肚三天,減肥之後,才鑽了出來。
狐狸的故事頗像我們的人生過程,人生下來的時候,兩手空空,一生可能會得到很多東西,但是等到有一天撒手離去時,帶不走任何東西。
做人應該學會滿足,若不知足有時就連起碼的東西都得不到。可是生活中的人們總是難改貪婪的習性,對於功名利祿的態度,一向是多多益善。比如當一個人有了一千塊錢,就想擁有兩千,有了兩千還想有五千,然後想有一萬,兩萬,這就是一個人的慾望,慾望沒有止境。人們以為金錢越多越好,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當你永不滿足自己現有的金錢的時候,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增加自己的財富,結果必然會給自己帶來無形的壓力,失去一生的快樂。
聰明的人懂得滿足,懂得適可而止。因為他們懂得知足者才能常樂。
天塌下來也要淡定
雲居禪師每天晚上都要去荒島上的洞穴坐禪。有幾個愛搗亂的年輕人便藏在他的必經之路上,等到禪師過來的時候,一個人從樹上把手垂下來,扣在禪師的頭上。
年輕人原以為禪師必定嚇得魂飛魄散,哪知禪師任年輕人扣住自己的頭,靜靜地站立不動。年輕人反而嚇了一跳,急忙將手縮回,此時,禪師又若無其事地離去了。
第二天,他們幾個一起到雲居禪師那兒去,他們向禪師問道:「大師,聽說附近經常鬧鬼,有這回事嗎?」
雲居禪師說:「沒有的事!」
「是嗎?我們聽說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時候被魔鬼按住了頭。」
「那不是什麼魔鬼,而是村裡的年輕人!」
「為什麼這樣說呢?」
禪師答道:「因為魔鬼沒有那麼寬厚暖和的手呀!」
他緊接著說:「臨陣不懼生死,是將軍之勇;進山不懼虎狼,是獵人之勇;入水不懼蛟龍,是漁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麼?就是一個字:『悟』。連生死都已經超脫,怎樣還會有恐懼感呢?」
能在意外變故的驚嚇和美好事物的引誘面前面不改色、毫不動心,那麼這樣的人即使不能有一番非常大的作為,也必將能幹大事。沒有這沖心理素質,就會心神不寧,患得患失,這樣怎麼能在混亂中抓住先機,尋找正確的出路呢?
真正把一切都看淡的人才能處事不驚,喜怒不形於色。有些人說,那我在公共場合練習做丟臉的事行不行?這樣雖然可以讓你鍛煉得臉皮厚些,但也容易變得沒有羞恥心,到最後不僅不會處變不驚,反而把自己也給練丟了。所以不要想些歪念頭,處變不驚需要經歷,需要時間的歷練,需要去晤。
如果你真想學本事,那麼就嘗試著讓自己高興時不要得意忘形,碰到難題時也不要急得跺腳,不管別人說什麼做什麼,都不要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冷靜應對,給自己充分的思考時間,那麼自然能理智的應對事物,自然不會把喜怒掛在臉上了。
喜怒不形於色不是一個簡單的即興式動作,不是說就能做到,不是偶爾有興趣時不形於色,而是在大是大非之時,在切身利益之前,甚至在盛怒盛喜之時要能不形於色。生活源於體味,性情顯於細節。一個人有了切身的體驗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諦,瑣碎的小事才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