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一種生活態度,使用得當,更體現出人的智慧。一個人只有在淡泊明志中內心才會像平靜無波的湖水一般謙沖和藹,才能獲得人生的真正樂趣。而沉默有時候就是淡定閒適的代言,它可以代替一切語言:憤怒、淡然、恬靜、放鬆、涵養;獨善其身、豪情滿懷、勝券在握、臥薪嘗膽。做人要學會沉默,在沉默中沉思,在沉默中沉澱,在沉默中尋找生活。
甘於淡泊,樂於孤獨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要有耐性,要有「甘於淡泊,樂於孤獨」的境界。甘於孤獨的人永遠能看清自我,知道如何充實自己的人生。甘於孤獨的人並不孤獨,不甘孤獨的人是最孤獨的。
孤獨是人生的難題,孤獨是人生的常客。人生來就是孤獨的個體,當你日漸成熟後,孤獨會與你貼得更近,它隨時都會偷襲你的生靈。我們應在孤獨中修行自我,在孤獨中體會生活的美好,其實孤獨也是一種人生的意境。
生活就是一種修行,生活也需要耐性,因而修行孤獨也需要耐性,要做到甘於淡泊,樂於孤獨。樂於孤獨的人能體會孤獨的美好和快樂。害怕孤獨的人其實是最孤獨的,因為害怕孤獨而忙碌了一年又一年,幾年下來,卻是疲憊萬分。只有甘於孤獨的人,才能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體會其中的哲理,品味生活的樂趣。
從前有一個小和尚,當初來剃度時信誓旦旦地向老和尚說要皈依佛門,但念了不到一個月經,就因為受不了寺院的寂寞而離開佛門,甘願做個俗人。兩個月後,他又說忍受不了紅塵的喧嘩浮躁,想要重入佛門。老和尚心軟,便答應了。三個月後,他又說「佛門冷清留不住人」,又一次離開了。
如此鬧騰,他已經是第六次「皈依佛門」了。這讓老和尚很是煩惱。於是,老和尚便想出了一條妙計。把他叫過來說:「不如這樣,你不用信佛了,脫掉袈裟,平平凡凡做個俗人。不如就在半山腰的涼亭上開個茶館,也省得兩邊跑這麼麻煩。」那人被老和尚的心境所感動,從此改過自新,不再漂泊,真在涼亭那兒開了一個茶館,討了個老婆,開開心心地生活起來。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是極其高遠的心態。耐不住孤獨,就不會有這樣的境界。樂於孤獨的人其實並不孤獨,因為在一個人的世界裡,他的心是明淨的,他完全屬於自己,忘記世俗的繁雜,只有自己。他們甘於淡泊,暫對與世隔絕,與自己對話,在這樣的過程中沉澱自己,提高自己,在這其中他們是快樂的。
野獸在捕獵之前,需要靜悄悄地佔據一個有利地形,耐心地等待時機,然後一蹴而就。我們人類也要這樣,學會在忍耐中等待時機,不能浮躁,要耐得住寂寞。在孤獨的境界中尋求成功之路,凡大智者,無不甘於孤獨。
眾力公司總裁吳洪剛,大學剛畢業後被分配到一家公司,每天在一個小房間裡放映有關集團情況介紹的錄像片,一放就是一年。一年,吳洪剛沒有去跟別人談論自己的遠大理想,也不能在這樣簡單的放映工作中施展他的才智和抱負……他第一次體驗到了人生的巨大落差,品嚐到了孤獨的滋味。
吳洪剛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意識到了孤獨也是磨煉意志的最佳機會。這段時間,他潛心讀了很多書,奠定了他後來獨特的管理風格的基礎。一年之後,正好趕上集團下屬的一家分公司有個幹部掛職鍛煉的機會,集團指定吳洪剛擔任那家企業的副總經理。在掛職期間,他用自己出色的戰略眼光屢屢為公司打下驚人的戰績,而孤獨的錘煉讓他克服了自己好高騖遠、不能腳踏實地的缺陷。
吳洪剛在當時這樣一個年紀,這樣一個背景,能耐得住一年的孤獨,躲在一個小房間裡放錄像,對我們現代人有很多的啟示。作為總裁的他說:「一個人無論幹什麼,都要讓自己靜下心來,不能浮躁,甘於淡泊,在孤獨中修煉自己,最終一定能夠成功。」
孤獨是一種內斂的品質,具備這樣的品質,需要極大的智慧和毅力,才能約束自己的心靈不被喧鬧的俗物所污染。多看書,多一些獨立的思想,多體驗一下孤獨,品味人生的真諦,其實它就隱藏在極為平凡的事物中間。避開浮躁,甘於孤獨,一步一步向聖人接近,聖人就在最孤獨的地方。如果你是男人,就該像一座山,一座甘於孤獨而又雄偉的山。如果你是女人,就該像一條河,一條甘於孤獨而又溫柔的河。
在孤獨中修行,拒絕浮躁,正確對待與迎接孤獨,才是我們該面對的問題。孤獨不等於空虛。偶爾孤獨,可化解心中的浮躁。當有一天,你驀然回首,會發現孤獨是那麼的神奇。
深海的孤獨,獨善其身
強大的靈魂可以充實空虛的神經,然而若沒有強大的靈魂,也至少要有顆堅強的心。生活中不能虧待自己,如果沒有合適的,獨自孤獨又何妨。
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你都是孤獨的,也許你只是沒有細想過這些。也許你覺得自己並不孤獨,有很多朋友,但是孤獨不是指「孤單一人」的狀態,那只是字面上的解釋。
孤獨是一個人內在的情愫。是用任何一種情感也掩蓋不住的事實。它永遠藏在你的內心深處,隨時都有可能跳出來。只要你還清醒,只要你還有掙脫精神奴役的願望,你就一定是孤獨的!但這種孤獨並不是一個人的流離失所,也不是孤芳自賞的獨處。孤獨是一個人在人群中的清醒,能夠想自己所想,走自己想走的路。你能夠清明,自知,內心有無限的空間。
孤獨時,不歡樂也不悲傷;不使身體和精神分裂,它們高度統一,也就是說,你既能感覺到身體的細微感覺,也能夠明瞭精神的寧靜狀態,此時你不要任何期盼;有大愛,超出男女之愛,這種愛不會陷落,只是想付出,你會視它為享受,不會覺得孤獨的可怕。
陪伴孤獨,和孤獨同在,甚至不想與它分開。此時,沒有什麼是更重要的了,就看著自己的孤獨,瞭解它,接受它,一點也不恐懼它的來臨。恐懼是思考所造成的,停止思考,不強迫它離開,不肯定也不否定,就是與它同在。
孤獨能使我們真正成長起來!因為孤獨時我們內心更明朗,不擾亂,不隨波逐流。生活中,能夠同醜惡之物相處,而又不讓它影響你、敗壞你,需要深厚的功力;同樣地,同美好的事物相處,而又不上癮、不失控、不沉溺於美麗,也需要深厚的功力。這種不受污染的功力就是孤獨,所以,獨孤可以修身養性。
孤獨是天堂,也是地獄。孤獨能使人行走於刀鋒之上,在這樣的過程中,要麼崩潰,要麼創造奇跡。只有能在孤獨中學會自處的人,才能懂得愛的藝術,不致在愛的漩渦中幻滅和迷茫。孤獨,並不是淒涼,也不是悲哀。
孤獨,就是將最後的生命,將生命中最後的力量留給自己,使自己有所創造。在孤獨中尋求自己的價值,實現自我價值。在哪裡漂泊,在哪裡流浪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面對生活的態度。孤獨人,或許會覺得生活很冷清,但絕不會虛度光陰。
孤獨並不是魔鬼,它是披著黑色外衣的天使,只有懂它的人才能發現它的可貴。孤獨,無論你幸福時,悲傷時,一個人時,一群人時,它都默默地陪在你身旁,也許你從未發現有這麼一種感覺,但它卻真實的存在著。
孤獨的人是富有的。在自我的世界裡,你擁有一片天,那裡蘊藏著你的全部。回味往事,審視內心,沉澱情感,在心與心的交談中,體會孤獨的味道。在孤獨中,使自己學會穩重,心平氣和。最孤獨的時候,其實並不寂寞。
孤獨是對話,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而當這種對話進行時,你幾乎忘了自己,似乎這對話是凌駕於兩個憑空的思緒之上。孤獨是思考。望著自己裸露的身體,時常想瞭解這皮囊下的秘密,想像茫茫宇宙中的未知和那些捉摸不透的精神。
孤獨也是遠離世俗的一種寧靜,一個人獨自走在夕陽的餘暉之下,望著依舊遙不可及的天空與偶爾閃動的生命……生活就是如此。能夠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不覺得孤單,在冷清的時候不覺得寂寞,在空閒的時候不會無所事事,要靠內心的豐富與充實。所以在寂寞的時候看看書,聽聽音樂,或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來充實自己,你不僅不會感到孤單,反而會有一種從容的感覺。
孤獨本身並沒有所謂的好與壞,它只是一個大家都無法迴避的人生問題和哲學命題。心理學家說:「倉促的世界使我們逐漸感到厭倦,相對的孤獨是多麼的從容、多麼的溫和。」孤獨並不是壞事,因為它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不被世俗侵擾,可以用自己願意的節奏和方式去生活。
心淨則世間皆淨
有一次,趙州禪師和弟子文偃打賭,誰如果能夠把自已比喻成最下賤的東西誰就勝利。
趙州禪師說:「我是一頭驢子。」
文偃接著說:「我是驢子的屁股。」
趙州又說:「我是屁股中的糞。」
文偃不落後說:「我是糞坑裡的蛆。」
趙州禪師無法再比喻下去,反問道:「你在糞中做什麼?」
文偃禪師回答說:「我在避暑乘涼啊!」
在紛亂的世界中,現代人還能到哪裡尋找人生淨土?世人在經歷煩惱之後發出「世無淨土」的感歎,難道世上真的沒有淨土了?
事實上,我們認為最污穢的地方,而禪師們卻能逍遙自在。因為他們的心潔淨無比,纖塵不染,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清淨國土,住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解脫。
在我們看來,淨土就是世外桃源,那裡應該是藍天碧水,鳥語花香。那裡的人與世無爭,沒有戰亂,沒有疾病,沒有痛苦,那是一個沒有煩惱的地方,在那裡心靈可以得到安寧,身體可以完全放鬆。不用像現在這樣,帶著各色的面具,穿上厚厚的鎧甲,把自己的心隱藏起來,永遠不會讓別人看到真實的一面,包括自己最愛的人和最親的人。
可是,如果按這個標準去找,恐怕會讓你失望了,因為如果你心裡滿是各色慾望,那麼再美的景色,也會在眼裡失色,因為真正的淨土就在人間,就在你的心裡!
心淨則世間皆淨,而不是花很多錢買來一大片地,在上面蓋些房子,然後住在裡面生活,這都只是表面功夫。如果生活應有盡有,但沒有幸福感,經常感到空虛、抑鬱,那麼生活對他來說就是地獄;若每日粗茶淡飯,但身體健康,家庭幸福,那麼就是天堂,就是淨土。所以一切全在於自己的內心。古人云:心以為樂,則無境不樂;心以為苦,則無境不苦。
即使置身於糞土之中,心卻依然淡定自若,那麼所謂的苦惱、憂愁、離別、痛苦就顯得微不足道、可有可無了。同樣是一把鹽,你放在一杯水裡,這杯水足可以苦得鹹得叫你難以接受,但你把這把鹽放人一個湖泊或者大河中,它就不苦也不成了。對心塵而言,所有的苦難和不如意就是那把鹽。
一塵不染的心,才能修煉一個淡定的自己。當你工作的時候,也不要去想家裡是不是該買米了,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不聽話,好好工作就是了;當你跟人談話的時候不要心不在焉,這樣才能活在當下,活好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