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王總經理想讓劉廠長當該公司的副總經理,而派馬科長接替劉廠長,但劉廠長覺得這是個用人不當的想法,他知道自己是個領導企業的材料而不是當公司高層領導人的材料,而馬科長也不適合廠長這個角色。
在這種情況下,他可以採用兩種方法去批評王總經理的錯誤。
第一種方法是直接批評王總經理用人不當。但這種方法很可能會給王總經理造成不良印象,認為劉廠長不服從公司調動、自命不凡、有個人打算等等。
但劉廠長也可以採用第二種方法,對王總經理的提議不表示異議,而是請王總經理下棋。於是我們就會看到以下場面:(王、劉兩人排好棋)
王總:(示意劉)請先走吧!
劉廠長:等一等,我要調換一下棋子。
(劉廠長將自己的雙炮放在雙馬的位置上,而將雙馬放到雙炮的位置上,王總疑惑地看了看棋盤,又看看劉廠長。劉廠長神秘地一笑。王總沉思片刻,猛然醒悟)
王總:你這傢伙跟我玩這一套。
劉廠長:是馬?是炮?還不是一樣用嘛!
王總:你要是對調動有意見,我再考慮一下……
顯然,第二種方法批評比第一種方法好得多。劉廠長並沒有直接批評罩總經理,然而卻巧妙地將用人不當的道理闡明了,俗話說:「一個蘿蔔,一個坑」。如果借喻、暗示得當,再頑固的頭腦也可能有所變通。所以間接法是中國古代說客最常採用的方法。
當然,以上各項原則並不一定是絕對的,具體效果還要視具體被批評者而言。如果在以上場合,或用以上方法,屢次提出意見得不到領導的重視(是不重視而不是不接受),那麼在會議上進行批評則可以考慮。上面提到在正式場合,當眾提意見沒有迴旋餘地,這在一般情況下是個缺陷,當批評意見得到領導重視的時候,這一點反而成為優點。沒有退路,就這一點領導人必須對批評意見做出反應,不管是接受還是反對,至少能引起重視。
如何應對與下屬的意見分歧
在日常生活中,企業管理者與下屬工作人員產生意見分歧的機會,要比企業領導之間產生意見分歧的機會多得多。處理與下屬之間的衝突和分歧的方法,跟處理上級領導之間的衝突和分歧的方法應有所不同。
一般來說,領導者與下屬的意見分歧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下屬首先發表意見,上級領導不同意;第二種是領導首先發表了意見,而下屬工作人員不同意。到底誰的意見正確,最終要取決於實踐的檢驗,但是在堅持真理的基礎上,一個企業管理者在這類的爭議中,也有必要維護自己的威信。因為一個沒有主見、經常改變看法的領導人無法得到下屬的尊重。
第一種情況對於管理者是比較容易處理的。下屬首先闡述了自己的意見。而自己雖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觀點並無暴露,這時是對方在明處。自己在暗處,主動權自然操在自己手裡。在這種情況下,身為領導者,不宜過早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應當先讓對方將觀點詳細明確地論述,舉出論據,然後選擇弱點追問下去。這樣,最後的結果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對方被問得漏洞百出,其論點不攻自破。此時沒有必要具體下個結論否定下屬的看法,因為下屬也要「面子」,顯然他在無能為力回答問題的同時,也就明白自己的錯誤了。所以,網開一面,不要置對方於死地,而應當全盤提出自己的看法,正面闡述自己的觀點,不要再繼續追究對方的錯誤。另一種可能出現的是對方對答如流,討論充足結論嚴謹,無懈可擊。此時領導者若認為自己的觀點同樣無懈可擊,同樣有價值的話,那麼可以在不否定對方的觀點的價值的情況下,客氣、謙虛地以商量口吻與下屬溝通。例如:「你的意見很好,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問題,你看如何?」或者「我有另一個想法,你是否也可以考慮一下?」」我原來的想法與你不同,我看是不是可以交換一下意見?」
總之,領導者在與下屬討論問題時,一定要擺出兼收並蓄、取長補短、相互切磋、求同存異的姿態。此時如果領導對自己的觀點是否經得起考驗並無把握,那麼聰明的辦法是不要過早地表態,急於肯定對方,而應該採取一些有迴旋餘地的回答,如:「你的意見也有道理,我回去考慮一下。」或者「我也有一些想法,但還不成熟,你的意見我參考一下。」這種答覆不失主動。
第二種情況對於領導來說比較難以應付。自己先暴露了觀點,而下屬不同意,提出他自己的看法,這使這位領導處於一個相當被動的局面。此時最愚蠢的作法莫過於為了維持自己的觀點而辯解,把自己置於一個被動的地位——一位答辯者的地位。討論的中心圍繞著自己的觀點,使自己處於被動的守勢,即便防守嚴密,也難免出現漏洞。為了填補漏洞,又可能出現新的漏洞,於是最後將捉襟見肘,威信掃地。聰明的辦法是以攻為守,將爭議的問題中心引向對方的觀點。此時,領導可利用居高臨下的地位,採用發問的方式。
具體的方法與第一種情況一樣,要對方發表自己的觀點,舉出論點,針對對方的弱點繼續發問,再根據對方不斷暴露出來的弱點追問下去,以這種方法,化被動為主動。如果對方在這種發問的攻勢下全面崩潰,而領導本身的觀點也不戰自勝。如果對方防守嚴密,無懈可擊,則領導在要求對方提出不同意自己看法的理由或論據後,宜採用上級領導人度量大的姿態,適當讚美對方善于思索的精神,但仍不要急於肯定對方的結論,留下迴旋餘地。例如「你的看法很有價值,值得參考」或者「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深入討論下去」這類回答。一方面表現自己的度量,另一方面又沒有斷絕後路。在經過深思熟慮,聽取反對意見之後,如果還認為有必要堅持
自己的觀點,仍可以堅持。
不過,領導者與下屬討論問題時,宜後發制人而不宜先發制人,應先傾聽下屬的意見,千萬不要急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使自己一直處於主動地位。
事實勝於雄辯
當然,無論是上級領導還是下屬工作人員,其意見分歧的最終裁決都不取決於辯論的技巧,而是取決於實際的檢驗。
當自己的意見在檢驗後被證明是正確的,身為一個領導人千萬不要向下屬炫耀勝利,這將產生反效果。因為勝利本身已經增加了自己的威信,再去炫耀勝利實屬畫蛇添足,容易失去信任而降低威信,而且往往使工作上的分歧變為感情衝突,以致後患無窮。
中國有句俗話「贏得大度」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個聰明的勝利者知道自己擺出高姿態絕沒有壞處,但為了使對方徹底折服,不妨網開一面,甚至為對方準備好下台的台階,這只會增加自己的威信而不會降低威信。
當自己的意見在檢驗後,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身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最聰明的辦法莫過於承認錯誤。其實不論你承認與否,錯誤的本身就已經使自己的威望降低了,在這種情況下,文過飾非更會弄巧成拙,使本來已經下降的威信更低,甚至會成為眾人的笑柄。相反,如果能勇敢地承認錯誤,反而有可能恢復威信,贏得出乎意外的好效果。
在中國歷史上,勇於承認錯誤,一向被當作是領導者的一種美德。三國時期,魏武王曹操本人違反了自己所定的政策,馬驚踏青苗,削髮以抵斬頭之罪,並且傳示三軍,令眾將折服。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失街亭而敗北,上請謝罪,削職自責,被百姓傳為佳話。戰國老將廉頗,因嫉妒藺相如引起將相不和,爾後袒背登門,負荊請罪,成為千古頌揚之楷模。以上事實說明,由於犯錯誤而損失的威信,雖無可挽回但可以顯示自己勇於認錯的勇氣。
事實證明,能夠運用各種方法去「戰勝」下屬的不同意見,並證明自己「永遠正確」的企業管理者,充其量也只是一個二流的企業領導。而只有那些善於「挖掘」下屬的不同意見,善於從下屬的不同意見中吸取養料,同時善於運用這些不同意見來增加企業活力的高級管理者,才是真正第一流的企業領導。他們的高明之處,不在於維護個人的威望,而在於維護企業的威望、產品的品質;不在於證明自己永遠正確,而在於企業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企業領導人是企業的代表,企業發達了,企業領導人的威望自然提高了——水漲船高。所以一切著眼於企業利益的企業領導人的確有雄才大略,而那些維護個人威望而採取的方法只不過是彫蟲小技。一個為個人面子而不顧企業利益的領導人,如同自己踩自己的腳一樣愚蠢。
在員工和部下的衝突中你應扮演的角色
根據《商務溝通雜誌》,最常引用到的關於組織中人際衝突的原因就是拙劣的溝通。從之前關於對抗性溝通的討論中,你可以看出這種行為是怎樣引發同事之間的衝突的。
衝突是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事實,它難免會發生,看看你手下的員工和部下群體,你就會注意到很自然的差異存在於:
態度。
期望。
對事物的理解。
對他人形成的知覺。
溝通的特徵輪廓和偏好。
年齡、性別、種族背景和文化倫理。
這些差異會引致觀念的差異,從而會引發衝突。
衝突是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你不希望它成為生活的一道風景。陷於持續衝突的工作團隊只會在衝突中越陷越深。
衝突有可能是建議性的,也有可能是破壞性的。
在下述這些時候它是建議性的:
讓人們踴躍發言。
啟發正確的關注。
產生於富有創造性的群策群力中。
衝突的解決會帶來進步。
衝突在下述情況下是具有破壞性和對抗性的:
升級為私人問題。
員工和部下相互爭鬥。
給下作環境增添壓力和消極影響。
問題無法得到解決;這些問題被隱匿、重現、循環,並且加深人員之間的敵意。
當員工之間發生這種對抗性的衝突時,你可能會扮演以下三種角色。
參與者。不要陷入這個角色,要防止捲入紛爭和衝突之中去。
裁決者。要避免扮演這個角色。作為裁決者,你要聽取雙方的意見、權衡利弊。你還得對問題的最終解決做出結論什判斷。很明顯,這樣做有許多缺陷。
由於感覺到這是「外部」強加於人的壓力,員工和部下們不願意擁護裁決的方式,他們幾乎沒有理由接受你提出的解決辦法。你可能會被認為偏向某一方而受到責備。如果這種決斷會造成「或贏或輸」的局面,
「失利者」就會不悅,還可能會對你產生怨恨。因此事態會以產生管理者與員工和部下之間新的衝突而告終。
協調者。這應該是你扮演的角色。作為協調者,你會調停爭論,同時引導員工和部下自己去解決衝突。
協調者的功能
即幫助推進達成兩方滿意的解決方法,不要跳躍或超越這個角色,你的任務是要提供幫助(強調幫助)。幫助員工
1.為他們的爭論提供基本的原則。
2.通過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雙方的觀點明確,從而分離和定義出產生衝突的核心問題。
3,說出他們各自的觀點。
4.找他們的共同利益,共同日標,完成相與:關聯的任務,順利地做好工作等等。
當衝突產生之時,另—個解決衝突的關鍵環節,那就是防止雙方在他們各自堅持的觀點上走向極端。
引導爭論的方向以找出雙方在利益方面存在的共同之處。
當人們考慮到彼此的共同利益時,爭論就會變得更加合情合理,也就越有可能達成共識。
1.問大量「如果…會怎樣?」的問題以促使員工和部下思考
多種可能的選擇,鼓勵他們去思考:考解決問題的不同的可能性。
2.注意聆聽。為了避免混淆不清和誤解。在必要的時候重申觀點以澄清旨意。
3.扼要重述一下討論的主旨。
4.強調員工和部下已經達成的共識。
5.幫助他們制定貫徹解決辦法的計劃或時間表。
6.要求員工和部下設定向你匯報的時限。
對這些內容進行跟蹤調查,以確保衝突能夠真正地得以解決。如果事實如此的話,對他們以合理的、積極的方式化解衝突的表現提出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