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其實很容易 第31章 未來的趨勢--網絡溝通 (1)
    信息技術和網絡溝通

    網絡溝通指企業通過基於信息技術(IT)的計算機網絡來實現企業內部的溝通和企業與外部相關關係的溝通活動。

    本質上,網絡溝通不同於傳統溝通在於其主要突出了溝通憑借的媒質——計算機網絡。憑借信息技術進行企業內部溝通和企業與外部環境溝通,就是網絡溝通。應該明確的是,對企業來講,發展至現階段的計算機網絡已拓展至包括Internet、Intranet或Extranet的全方位的網絡溝通。但事實是,徹底拋棄傳統溝通媒介,而純粹憑借網絡溝通媒介的企業在今天還很少。所以,廣義的網絡溝通指那些網絡溝通與傳統溝通並行、或者網絡溝通占主導地位的企業管理溝通體系。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IT對管理溝通環境的衝擊

    顯然,網絡溝通不僅是溝通媒介的革命。在討論網絡溝通的形式、內容之前,有必要認識信息技術對企業組織溝通環境的衝擊。

    IT(信息技術)正在把世界經濟由工業經濟時代推進到知識經濟時代,成為知識經濟的核心技術。網絡的誕生引爆更多的觀念,為了不被歷史無情地拋棄,企業必須重鑄觀念。網絡使企業組織分子化成為可能,組織內部的員工和部下,更應該被稱為知識工作者,成為企業的最小單位,可根據工作的需要作機動組合,通過網絡合作,以知識與創意為產品創造價值。互聯網的出現,也改變了企業競爭環境與方式,小企業可以通過網絡整合資源,結成同盟,建立網絡化的組織,從而與大企業競爭。大不一定強,小不一定弱,競爭的勝負不一定取決於資本和規模。

    在宏觀層面,IT對管理溝通環境的衝擊具體體現在競爭法則的變化:

    競爭法則的變化之一:不破不立,不進則退

    網絡時代的競爭的特點是,競爭規模更大,競爭時機稍縱即逝,競爭策略「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一夜之間,行業的領頭雁可能就會處於競爭劣勢,原因就是對新生的事物的認識稍稍遲於競爭對手。這種實例比比皆是。20世紀80年代,藍色巨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在對386芯片的認識上略顯遲鈍,在英特爾向他們推銷386時,他們卻認為286芯片的表現已經夠好了,數年之內他們不再需要新的。於是大好的以微處理器為心臟的PC(個人電腦)的市場拱手讓給COMPAQ、ASER等在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

    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發展遵循著摩爾定律。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提出的這一定律指出,芯片所能容納的晶體管數量,以每一年半至兩年為一個週期,逐期倍增。這意味著每經過6.6年,芯片功能提高10倍,隔13年提高100倍,經過20年,將增至1000倍。

    這預示著高科技業界的競爭者必須以摩爾定律的指標的速度推陳出新,隨時以新的產品淘汰現有的產品。這預示著競爭是無情且不容置疑的,不破不立。只有通過不斷淘汰自我,才能獲得持續發展。英特爾公司最近十多年的發展正是對這一道理的最好詮釋;286,386,486,奔騰(pentium),奔騰II,奔騰III……,一路過來,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競爭法則變化之二: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摩爾定律所揭示的高科技領域快速變動發展的特性,驅使企業不斷創新和變革的同時,也在向企業昭示著組織與個體必須持續學習。一方面,知識老化的速度日益加快;另一方面,新的知識不斷撲面而來,沒有哪個企業和個體可以高枕無憂地認為其在某一階段的知識儲備可以永遠滿足需求。唯有不停地學習新技術、學習新理念,組織和個體才能永遠站在時代發展的浪尖。

    因此,學習成為網絡時代、數字化時代企業致勝的法寶。學習能力也漸漸凸現為企業的核心能力。

    然而,組織學習的秘訣又在於以團隊為學習的單位的方式。因為團隊裡各成員間的自由辯論和互相切磋,無疑對每個參與者都帶來裨益。「頭腦風暴法」的每次使用,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對每個成員來講又何嘗不是一次學習的機會?

    競爭法則變化之三:團隊協作,互動共榮

    面對網絡時代的快速的競爭,缺乏協作的個體獨立工作方式顯得捉襟見肘。為了獲得更大的產出,企業組織結構出現團隊化的態勢。伴隨團隊化作業的發展,「團隊精神」在高效準確處理日益複雜的任務中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這種由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推動的團隊化趨勢和團隊精神在曾經是孤膽英雄主義大行其道的美國更是得到了飛速發展。

    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衍生的團隊協作和團隊化,並不同於在日本由來已久的植根於日本本土文化的團隊文化。網絡時代的團隊文化強調參與,而日本企業曾經風靡一時的團隊文化強調服從;網絡時代的團隊文化建立在對個體、對知識的尊重的基礎上,而日本的團隊文化則以親情為紐帶。

    溝通主體之一:管理者角色的轉變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更新,信息技術在商業企業快捷的應用和推廣,不僅提高了管理和運營的效率,也改變了企業運作和管理模式。信息技術及其在商業領域的應用,向工業時代形成並得到尊重的種種傳統策略提出挑戰,擺脫傳統組織分工理論的束縛,以任務和作業為中心;面向顧客和員工和部下,強調自治管理和授權的新型的管理技術和手段如雨後春筍般凸現出來,傳統的基於「命令與控制」的管理策略正在被注重「集合與合作」的公司內部和公司之間多團隊的管理方式所取代。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管理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在公司內外更好地進行信息交流與管理溝通。新技術與交流工具使管理者和公司成員能夠通過電子網絡分析信息和觀點,使公司能夠以比以往更經濟更有效的方式與其在全球的合作夥伴、供應商和顧客保持聯繫。

    信息時代向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戰,管理者要保證其組織的管理溝通與信息交流得到全面的管理,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同時,管理者還必須保持各種管理決策能夠在向下傳遞過程中不「走調」,並對員工和部下、顧客、合作夥伴、投資者和支持者產生預期影響;再則,來自於員工和部下、顧客、合作夥伴、投資者和支持者的各種建議、要求等信息,要及時反饋到管理者的「接收器」,以確保管理決策的準確性和前瞻型。

    傳統上,管理側重於公司內部的關係,每個員工和部下和每個管理人員的位置都可以被明確的定義,負責匯報關係也被清晰界定。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生存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與它的商業夥伴、供應商、顧客和顧客的顧客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平等的關係。這種關係不同於嚴格的等級之中的上下級關係。相反,外部的關係基於信任和共有的利益。不同的部門、相關的部分之間必須仔細傾聽、尊重和誠實。隨著不同的公司用電子數據交換、技術數據交換和因特網彼此聯繫,他們開始共享長期計劃和購買意向。

    同時,縱向分層次、橫向分部門的傳統的金字塔的結構被打破,企業組織結構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轉變。橫向職能部門間不可逾越的分界線被拆除,以作業和任務流程為中心進行再造,各職能部門的活動並行化趨勢,而非傳統的順序化進行。

    這一外部關係的轉變,迫使企業對傳統的命令和控制理論進行重新評價。

    溝通主體之二:員工——知識擁有者

    信息技術革命的主體無疑是人,而非計算機。在這一場革命中,人的體能和智能得到極大程度的拓展和延伸。同時,人的心智模式、觀念、態度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轉變和發展。人在組織中扮演的角色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從最初的狹隘利益驅動的經濟人,發展為有尊重需求的社會人,到現在崇尚自我實現的知識人。

    如今,視員工和部下只為謀求生存的觀念顯得愚蠢而無知,而視他們為尋求歸屬感的觀念也變得落伍和不合時宜。因為在這種觀念下的員工和部下,依然走不出組織和科學管理原理所預定的程序和框架,其探索精神和創造力仍然得不到充分釋放。只有將他們看成是擁有知識的人,是技術的使用和發揮者,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對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概念不僅停留在意識的層面,而是提升至挖掘人力資源的行動的層面。正是信息技術引發的這場革命,使得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組織的價值的實現得以有機結合。當我們把員工和部下描繪成網絡中的節點或決策點時,我們才會感覺到要充分授權。獲得授權和認可的知識擁有者才能通過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實現企業的目標。在微觀層面,IT對管理溝通環境的衝擊

    網絡技術推進企業信息化進程:三網(Triplenet)並舉

    隨著企業信息化建設,組織內部出現縱橫交錯的網絡結構的信息交流渠道。以因特網為代表的網絡技術的出現,更為企業的信息化進程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通過企業內部的Intranet,企業的供應商間的Extranet,以及企業外部的Internet,企業信息化步入網絡化的時代。借助三網,企業內部的成員可以同時同地、同時異地、異時異地進行大量的信息分享和溝通活動。再輔以多媒體技術;平板二維的文字交流變動更加生動立體、繪聲繪色。企業的文化和價值也可以通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網絡滲透到企業的每個角落、潛入到員工和部下的情感深處。

    今天,沒有任何企業可以將Internet置身度外。而Internet的發展也經歷了三個階段:

    最初階段的Internet主要是提供廣告和相對靜態的信息。即,用戶只能查看網絡服務供應商(InternetServices

    Provider)提供的信息,不能進行交互式對話服務。第二個階段的Internet主要是提供動態的信息服務,比如,提供瀏覽產品目錄,瀏覽圖書館書名目錄,以及檢索飛機航班轉港等服務。這時,網絡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第三個階段,網絡提供交易服務。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