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 第61章 伊曼努爾·康德 (2)
    在朋友們的請求下,康德與瑞典通神學家和視靈者埃曼努爾·斯韋登伯格展開了辯論,康德利用了這一辯論,使它成為與獨斷的形而上學「幻夢」的一次清算。關於這兩者,康德說,雖然他們的想法是可行的,但是他們的思想卻與某些瘋子的幻覺有些類似。他告訴人們,那些人一旦離開可靠的經驗的基礎,是如何按照嚴格的邏輯方式獲得最稀奇古怪和出人意料的原理和體系的。康德說,像斯韋登伯格這種「視靈者」是應該被送進精神病院的,但是問題不僅在於這些「視靈者」,那些思辨的形而上學的信徒與「視靈者」並沒有什麼區別,他們也常常陷於幻想,把自己的想法當做事物的真正秩序,只不過一個是感性的夢幻者,一個是理性的夢幻者而已。在這裡我們看到,康德與舊的形而上學已經分手了,當然還有些戀戀不捨,因為他承認自己曾經對它情有獨鍾,「命運驅使我愛上了形而上學,儘管它很少對我有所幫助。」在這裡我們也看到,康德給形而上學下了新的定義:形而上學是關於人類理性界限的科學。康德又接著說:「只不過我在這裡還不能精確地確定它的界限……」

    康德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確定這個界限。一邊是理性主義,一邊是經驗主義,誰是正確的呢?康德說,為了作出區分,我必須事先做點在我之前還沒有人做過的事情:我必須對人類思維器官的整個結構進行重新考察。只有當我弄清楚了,作為我們知識源泉的思維器官,它工作方式的有效範圍和界限在哪裡,然後我才能有充分的權利作出判斷,形而上學是否可能,它可能是什麼樣。也許得出的結論是,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兩者都不正確?或者,它們各自都在有限的範圍內是正確的?「我的目的是要說服所有那些認為形而上學有研究價值的人,讓他們相信把他們的工作暫停下來非常必要,把至今所做的一切東西都看做是沒曾做過,並且首先提出『像形而上學這種東西究竟是不是可能的』這一問題。如果它是科學,為什麼它不能像其他科學一樣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認?如果它不是科學,為什麼它竟能繼續不斷地以科學自封,並且使人類理智寄予無限希望而始終沒有得到滿足?不管是證明我們自己的有知也罷,或者無知也罷,我們必須一勞永逸地弄清這一所謂科學的性質,因為我們再不能更久地停留在目前這種狀況上了。」

    康德用了15年的時間專心思考這個問題,這表明,首先,這個問題非常難;其次,康德對這個問題思考得非常細緻和耐心;再次,顯然康德既不想也不能對爭論的雙方感到滿意。1770年,康德發表了《論感覺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則》,在其中他對於這個問題作了初步的解決。但是又過了11年之後,也就是康德57歲那年,他才發表了他的令世界震驚的《純粹理性批判》。

    3純粹理性批判

    [1]特點、結構、基本概念

    「但我馬上看出我將要處理的那些課題之巨大和對像之繁多,並覺得這一切單是以枯燥的、純粹經院的方式來陳述就已經會使這本書夠龐大的了,所以我感到用那些僅僅是為了通俗化的目的而必要的實例和說明來使這本書變得更加膨脹是不可取的……」「我敢說,沒有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在這裡沒有得到解決的,或至少為其解決提供了鑰匙。」一部對自己提出如此要求的著作,我們——用康德自己的話來說——也可以要求它滿足如下兩種條件:結果的絕對確定性和闡述的明晰性。對於前者,康德把評判的權力留給讀者和後世;對於後者,康德說,他已經為明晰性問題操了足夠的心,為此他使用了大量的概念。此外,康德一開始也感覺到直觀對於明晰性的必要性,也就是需要引用例證並作出具體的解釋。

    康德的主要著作不僅屬於世界文獻中內容最豐富的之列,而且也屬於最難理解的之列。康德自己也意識到了它的難以理解,他稱自己的「純粹理智概念的演繹」——這也是第一批判的核心內容——「是所從事過的形而上學事業中最困難的。」在面對緊迫的理性批判的困難時就去求助於所謂的「良知」——如那個由托馬斯·裡德創立的蘇格蘭哲學學派針對休謨所做的那樣,「等到考察研究和科學都無能為力時去向良知求救,這是新時代的巧妙發明之一,用這種辦法,最淺薄的大言不慚之徒保險能同最深刻的思想家進行挑戰,並且還能招架一番。不過,人們只要稍微做一點考察研究,就不會找這個竅門。而且,認真看起來,向良知求救就是請求群盲來判斷,群盲的捧場使哲學家為之臉紅。康德也完全尊重普通人的理智,但是「鑿子和槌子可以在木工中使用,對於銅刻,這就要用腐刻針。」

    我們在這裡試著對康德使用的幾個概念作一下解釋。在此,我們可以跟隨著康德自己的思路。

    康德所說的「批判」並非我們今天所說的評價意義上的「批判」,而是審查、檢驗和劃定界限。

    我們必須考察,是否在我們的經驗之前存在某種東西,即我們是否擁有先天的知識。經驗的知識始終是後天獲得的。純粹的知識是先天的知識,我們在其中沒有混入任何經驗的東西。人的一切認識都是從經驗開始的,康德將經驗主義者的這句話放在批判的開篇。如果沒有事物觸動我們的感官,並激發我們的理智活動,那麼我們該如何認識事物呢?從時間上看,經驗先於一切認識。但這並不是說,一切認識都來源於經驗。也有可能,我們所說的經驗本身就是某種複合物,是外部印象和我們自己添加進去的某些東西的混合。批判的分析必須把這兩種東西分離開。

    康德說:一個定理不是必然的和普遍的,而只是一種習慣的產物,然後接著他的話說:一個定理不是必然的和普遍的,但是它也不可能來自經驗!我們如何才能區分開這種純粹知識和經驗知識呢?有兩種可靠的特徵:必然性和嚴密的普遍性。經驗永遠都不會給出嚴密的必然性。經驗始終只是告訴我們,某物被這樣或那樣創造了,但是它不會告訴我們,某物必然會被這樣創造。經驗不會給它的定理賦予嚴密的普遍性。利用經驗我們永遠不可能超越一種相對的普遍性,我們只能說:就我們目前所觀察到的來看,這個或那個定理還沒有例外。如果一個定理帶有絕對的必然性和嚴密的普遍性,那麼它必然是來自先天的認識。比如,這同樣適用於下面的定理:每種變化必然有其原因。休謨已經認識到,一個必然的和普遍的定理不可能來自知覺。

    判斷是一個主項與一個謂項之間的邏輯聯繫。分析指的是「分解」或「剖析」。將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區分開來,這對於康德哲學是至關重要的。當我說:一切物體都具有廣延性,或者說:球是圓的,那麼我在謂項中所說的東西已經包含在主項的概念之中了,因為「物體」這個概念就包含著「廣延性」這個特徵,「球」這個概念就包含著「圓」這個特徵。這就是分析判斷。綜合指的是「聯繫」或「組合」。當我說:這個球是金質的,在這裡我給「球」這個概念添加了它本身並不包含的某種屬性,因為球不需要都用金子做成。在這個概念裡我所添加的東西——金色的特徵——就是來源於經驗。如果我不是憑自己的知覺確信這個球是金質的,那麼我就不可能作出這個判斷來。這就意味著,綜合判斷只能是後天形成的,它來自經驗。一個這樣形成的判斷當然不會是普遍的和必然的。但是像「每種變化都有其原因」這樣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定理該如何解釋呢?如我們所說,經驗永遠都不會使我有理由將它作為普遍的和必然的。這個定理是綜合的,因為我可以將變化的概念作任意的分解,我在時間中只發現變化,但是卻不能發現變化與原因的必然聯繫的因素。而這個定理是普遍的和必然的。

    難道也存在先天的綜合判斷嗎?康德的回答是肯定的。通過進一步的觀察我們會發現,不管是人的一般理智還是科學,其中都包含大量的這種先天的綜合判斷。首先,數學判斷就是綜合判斷。康德舉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7+5=12這個定理是個先天判斷,因為它必然有效,而且沒有例外。那麼它是分析判斷嗎?也就是說:「12」這個概念裡是不是就已經包含了7加5的概念呢?康德說:不。當我們再去考慮更大的數時,我們就會清楚了。如果我不借助於直觀,也就是運算,我不可能從7654和3674這個數的純粹觀念中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非常奇怪的是,雖然這個定理是借助於直觀得出的,但它仍然是先天的,也就是說,它並不依賴任何經驗。只有當存在某種純粹的獨立於經驗之外的直觀時,這才是可能的。這對於其他純粹的數學定理也同樣適用。其次,自然科學也包含先天的綜合定理。再次,形而上學至少也是由這種定理組成的,因為它的目的就是想提供超越經驗的認識。

    這樣我們就面臨著純粹理性批判的主要問題:先天綜合判斷是如何可能的?因為數學、自然科學和形而上學中包含著這樣的定理,所以它又涵蓋以下幾個問題:純粹數學是如何可能的?純粹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形而上學——只要它還被稱做科學——是如何可能的?

    「我把一切與其說是關注於對象,不如說是一般的關注於我們有關對象的、就其應當為先天可能而言的認識方式的知識,稱之為先驗的。」先解決這些問題是一門特殊科學的任務,康德稱這種科學是「純粹理性批判」。純粹理性指的就是那些能夠被先天認識的原則。康德之所以稱他的書是批判,因為它不是想提供一種純粹理性的完整體系,而只是想對純粹理性作批判的判斷,對它的根源和界限加以規定。關於問題的提出以及這本著作的題目,我們就說這些。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上述的劃分,我們還必須弄清康德在其中所使用的概念的意義。康德所說的「先驗」一詞指的是先於經驗的認識形式,以別於認識的內容和材料。先驗哲學就是一切純粹理性原則的體系。先驗的不可與那個含混不清的概念「超驗的」相混淆。並不是指「超越經驗的」或「超出一切可經驗的」,而是指「先於經驗的」。

    劃分為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論是基於如下的認識,即人的認識有兩個來源:感性直覺和理智。這兩者都要去考察,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包含先天的因素,而且感性要先於理性。在康德那裡,Aesthetik這個詞是按照其本意被使用的,也就是說,康德使用了它與感性有關的部分,它不是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美學」,而是「關於感性的學問」。

    [2]先驗感性論

    先驗感性論這個題目的意思是:對感性認識能力的先驗考察。感性是我們自身固有的一種能力,它受作用於我們外部事物的影響。借助於感性,對像被給予我們,且只有感性才給我們提供出直觀,也就是說,直觀就是個別對象的直接表象。

    乍看起來,一個這種個別表象,比方說一朵玫瑰花,在我們分析我們的認識過程時,是不可再被繼續分析的最終的東西了,但是,經過必要的考察後我們會發現,情況並非如此,我們有不同的感官知覺,在我們的認識過程中會有多種感官知覺參與進來。在上述例子中,我們的嗅覺會傳達花的芳香,視覺和觸覺會傳達花的形狀和顏色。感官知覺只向我們提供感覺,這些感覺則只是我們獲得「玫瑰花」這個表象的原材料。在我們身上還有另外一種東西,它會整理我們獲得的那些感覺,而且是通過特定的方式進行整理:在一種空間和時間的統一性中。個別表象並不是原始的材料,而是已經經過加工了的材料。在我們的思維中被整理過的那些東西,它們自身並不再是來源於感覺經驗。

    空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