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 第62章 伊曼努爾·康德 (3)
    當感官提供某種感覺時,必須有從外部影響感官的某種東西存在。關於這種外在的東西我們不用多說什麼了。這種外在的東西只能以某種形式向我「顯現」,如它所傳達給我的感官的那樣,這個界限我是永遠不可能逾越的。關於現象背後的東西,關於物自體我卻一無所知。如果我願意,我可以撇開一切經驗的東西不考慮。我可以不去想玫瑰花的氣味顏色以及諸如此類的事情。但是,有一點我卻不能撇開不談,這就是事物在空間中的廣延性。空間的觀念是先天的。空間無外乎一種形式,我們的外感官的一切現象都是在其中被表現出來的。空間並不黏附於對像本身。是我們將空間的觀念加在了「物」的上面。人的感覺器官就是這樣被設置的,我們所感覺到的東西都必然顯現為在空間中並列的形式。注意是顯現!

    在這種限定的條件下——就是說物只能作為現象被我們所知覺,至於它的其他屬性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知道——空間觀念從嚴格意義上說就是普遍的和必然的。所有人的感性結構都是相同的,對所有的人來說至於在其他動物那裡情況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凡是顯現給他的東西,都只能是在空間的形式中顯現的。在這個意義上,康德可以說:「空間具有經驗實在性。」這就是說,對於所有作為外在對像顯現給我們的東西,空間都具有客觀有效性。至於物自體是否在空間之中,我們不得而知。因此康德可以接著說:「空間具有先驗的觀念性」,也就是說,一旦我們將一切經驗的可能性的條件都拋開,那麼空間就是虛無。因此,空間是我們的外感官的純粹先天的直觀形式。

    時間

    時間是普遍的和必然的,時間是我們內在直觀的先天給予的形式。和空間一樣,時間也是先天被給予的。時間是我們內感官的純粹形式,是我們內在的感性直觀的純粹形式。讓我們觀察一下我們自身不同的心靈狀態感情、意志衝動和想像。,雖然它們之間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它們是共同的,這就是:它們都在時間中流逝。時間並不來自它們其中的某一個,時間是條件,如果沒有時間,我們不可能對它們有任何經驗。

    一切外在的東西也只能是在我們之中以觀念的形式被給予的。由於時間是我們的觀念的必然形式,所以時間不僅是我們內在直觀的形式,而且完全就是我們的直觀的形式。「一切現象……都是在時間之中的,並且必然地處於時間的關係之中。」

    時間也具有經驗實在性,就是說時間對於顯現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絕對有效性,它具有先驗的觀念性,也就是說,時間不適用於物自體。

    數學的可能性

    幾何學研究空間關係。比如說,幾何學教導我們,直線是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這是一個綜合的定理,因為直線概念分析的結果只能是質量而非大小。我必須借助於直觀,但是我不需要等待經驗!因為我從一開始就——先天的——在我自身之內擁有空間的觀念。這就使得我有可能形成這個先天的綜合判斷。和我一樣,每個人在他自身之內也都具有相同的空間直觀形式。幾何定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就是以此為基礎的。

    空間和時間以先驗的形式存在於我們之中,數學的可能性就是以此為基礎的,因為數學只與空間和時間的規定性有關。算術是用來計算的。但是計算基本上也就是計數,就是說,它以時間的先後順序為基礎。由於我在我自身之內就擁有作為純粹感性形式的時間,而且所有的人也都和我一樣,所以算術也不需要借助於經驗,就能夠純粹以內在的時間直觀為基礎而得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定理。批判的第一個問題,即純粹數學是如何可能的,就這樣被解決了。

    [3]先驗分析論

    問題

    洛克曾說,在沒有感性認識之前,知性中一無所有。萊布尼茨又加上了一句話,沒錯,除了知性本身!知識是如何得以實現的?康德也用一句簡短的話回答了這個問題,但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詳悉闡述卻構成了純粹理性批判中最長和最難的一段。康德一開始就說,一切思想、一切概念都來自通過直觀被給予我們的對象。沒有直觀的概念是空洞的。如果我們認識能力的兩個「來源」之一即知性不是在空無的空間中四處摸索的話,那麼它始終是與感性相關的,感性為知性提供直觀的材料。但是感性同樣也是與知性密切相關的。感性為我們提供直觀,即感覺,直觀彷彿是按照感性的先天的形式被初步地整理過了。如果沒有知性,純粹直觀就是「不可理解的」。如果沒有概念,直觀就是盲目的。

    因此可以說,感性和知性在認識過程中是相互影響的。就如同感性按照其先天的形式整理感覺一樣,知性現在也開始繼續整理感性所提供的材料。知性將這些材料提升為概念,並將這些概念結合為判斷。

    知性的這種連接的活動就是眾所周知的邏輯的對象,關於此我們在其創立者亞里士多德那裡曾作過詳細論述。這種普遍邏輯自亞里士多德以來基本上就沒有發生過變化,康德基本上也沒有改變它,但是康德心裡所惦記的並不是普遍邏輯的問題,即我必須如何將概念連接起來,以便於我能夠獲得正確的判斷等,康德思考的問題是:我們的知性究竟是如何獲得概念的?我們的知性能夠構成概念,這些概念又與某個特定的對象相關聯並與這個對象相一致,這一切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因為這正是「認識」的意義所在。?這就是康德創立的先驗邏輯所討論的問題。

    範疇

    知性思考或連接或聯繫知覺,具有不同的形式,這種形式是先驗的,而不是來自經驗,所以被稱為知性的純粹概念或範疇。知性表現於判斷中,實際上,知性就是判斷能力,思維就是判斷。因此,思考的方式就是判斷的方式,要發現這種判斷的方式,我們必須分析判斷,檢查判斷所表現的形式。因此通常邏輯已經做了這項工作,到那裡去檢閱,會對我們有幫助。判斷的邏輯表可以引導人去發現範疇。判斷表中有多少可能的判斷,就有多少心靈的純粹概念或範疇。論述這一課題的那部分邏輯叫做先驗分析論。

    依存性與自存性——實體與偶性

    原因性與從屬性——原因和結果

    協同性——主動與受動之間的交互作用

    [4]模態的範疇

    可能性——不可能性

    存有——非有

    必然性——偶然性

    一個對象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通過感性的先天的形式從感覺中產生時空中的直觀。然後知性再按照十二個範疇將直觀連接起來。這樣就得出經驗的概念(由直觀的材料構成)。當我們將感性和知性的純粹形式,即空間、時間和範疇連接在一起,我們就會得出純粹的概念。康德並沒有對這些概念進行系統地探尋和整理,而且也沒有給這些範疇下定義,「在這部著作中,我有意避免了對這些範疇下定義,儘管我有可能得到這些定義。」

    純粹知性概念的演繹

    經驗論者洛克說:當我們發覺兩個事件之間有因果關係時,我們在這裡會認識到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在「實在的」物之間起作用。懷疑論者休謨說:我們根本就不可能發覺事物間的因果關係,我們總是只能發覺到相繼發生的事件。因此,因果性原則根本就沒有客觀有效性,它只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方式。康德說:因果性原則不是來源於知覺,休謨在這一點上完全正確。也就是說,因果性原則來自知性。而且這對於一切經驗都具有普遍必然的有效性!這是如何可能的呢?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可能:因為一切經驗都是這樣產生的,即知性將它的思維形式銘刻在由感性提供的材料上在其中作為一種因果性的「關係」。,顯然,我們在一切經驗中也必然會再遇到這種形式!

    擺在我們面前的更為主要的問題是:先天的範疇,即先於一切經驗而存在於知性中的範疇如何可能與經驗的對象有關,以至於我借助於這些先天的形式能夠認識對象呢?康德在純粹知性概念的先驗演繹中對這個問題作了回答。

    就像範疇對於感性的先天形式空間和時間不適用一樣,範疇對於物自體也不適用。但是,對於顯現給我們的「物」來說,範疇卻具有普遍必然的有效性。在我們的經驗中永遠都不會出現與因果性不一致的情況,因為一切經驗首先要借助於範疇通過知性的塑造活動才得以實現。

    先驗的判斷力

    在範疇中,我們已經認識了先天的形式,知性在整理直觀材料時便是利用這種先天的形式。但是知性又是從何得知這十二種範疇的哪一個能夠應用於那些雜亂無序的材料上去呢?知性有一種能夠使其作出正確選擇的能力,康德稱這種能力為判斷力。

    範疇和材料之間的聯繫就在於,所有直觀的五花八門的材料都從屬於一種普遍的形式,即時間。因此,每一種範疇都對應於一個時間的圖形。當然這只是說明了判斷力的功能,康德關於這種「純粹知性概念的圖形法」的細節解釋我們在這裡就略過不提了。

    自然科學的可能性

    我們把現象的合乎規律的秩序稱為自然,稱它的規律是自然規律。但是自然之所以具有合乎規律的秩序,是因為我們的知性能夠把現象按照蘊涵於其中的準則聯繫在一起。批判的第二個基本問題是純粹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這個問題也通過先驗分析論而得到了回答。就和純粹數學是可能的一樣,純粹自然科學也是可能的。人是自然規律的制定者!由於「製造」自然的是我們自己的思想,因此我們可以說,不是我們的知識依照對象,而是對像依照我們的知識!

    「向來人們都認為,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必須依照對像;但是在這個假定下,想要通過概念先天地構成有關這些對象的東西以擴展我們知識的一切嘗試,都失敗了。因此我們不妨試試,當我們假定對像必須依照我們的知識時,我們在形而上學的任務中是否會有更好的進展。這一假定也許將更好地與所要求的可能性即對對象的先天知識的可能性相一致,這種知識應當在對像被給予我們之前就對對像有所斷定。這裡的情況與哥白尼最初的觀點是同樣的,哥白尼在假定全部星體圍繞觀測者旋轉時,對天體運動的解釋已無法順利進行下去了,於是他試著讓觀測者自己旋轉,反倒讓星體停留在靜止之中,看看這樣是否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康德的這一觀察結果意味著一次革命,它的作用並不亞於哥白尼的思想對天文學產生的影響。

    [5]先驗辯證論

    「人類理性在其知識的某個門類裡有一種特殊的命運,就是:它為一些它無法擺脫的問題所困擾;因為這些問題是由理性自身的本性向自己提出來的,但它又不能回答它們;因為這些問題超越了人類理性的一切能力。」作為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識的科學的界限也就是可能的經驗的界限。我們是局限在現象世界之中的。當我們回顧以上所討論的事實並嘗試回答批判的第三個問題,即作為超越感性的科學的形而上學是如何可能的,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則會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說是毀滅性的。在人的身上潛存著一種不可遏止的慾望,它試圖超越時空中的現象世界。何為靈魂?何為世界?何為上帝?如果我們想獲得一種令人滿意的人生觀的時候,我們就不能乾脆把這些問題撇到一旁。對此,我們的理性是如何行動的?大自然是否在此賦予我們一種追求永遠無法滿足的東西的慾望呢?

    康德在先驗辯證論中接近了這個問題他真的只是接近了這個問題,他並沒有詳盡地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已超出了理論理性的範圍。如果說我們曾經說過,我們應該將「理性」與知性區別對待,那麼我們還應該再補充一點,這裡所說的「理性」是狹義上的,與這部著作的題目中所指的理性有所不同。那裡所指的理性包含人的一切精神或心靈力量,而這裡所說的理性是指「理念的能力」——區別於作為直觀能力的感性和作為概念能力的知性。

    根據以前所說的,我們在這裡也不會錯誤地認為,康德所說的「理念」必然與柏拉圖所說的理念會有何不同。在理性批判的序言裡,康德就確切地指出,柏拉圖敢於將自己置於理念的空中樓閣之上,雖然他在那裡不再可能找到支撐。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