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亞里士多德又把列出的這十個範疇中的幾個減去了,對他來說,這些範疇也並不具有同等的價值。前面的四個範疇最為重要,而其中更為重要的是實體。顯然,關於這一點存在一些爭議,而且引起的爭議也是足夠多的,對此我們後面還要進一步加以討論。在近代,伊曼努爾·康德就曾經嘗試列出了一個「範疇表」。
判斷概念和判斷是聯繫在一起的這裡的判斷是邏輯學意義上的,而非法律學意義上的。在每一個判斷中至少有兩個概念彼此相連。概念是主詞,它是被陳述的對象。謂語也就是謂項,它是陳述主詞的我們會注意到,這與希臘語的語法結構有密切關係。
亞里士多德試圖將判斷劃分為不同的類別。有肯定判斷:這一朵丁香花是紅色的;有否定判斷:這一朵丁香花不是紅色的;有一般判斷:所有丁香花都會凋謝;有特殊判斷:這幾朵丁香花沒有芳香。此外,還有直陳判斷:這一朵丁香花開花了;有必然判斷:這一朵丁香花今天肯定會開花;以及或然判斷:這一朵丁香花今天可能會開花。推論判斷和推論是聯繫在一起的。在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中,推論佔據著核心地位。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思維發展到最後就是得出結論。結論就是「從某種前提中得出新的判斷的語詞」。結論就是從另一個判斷中推導出新的判斷,它總是由前提和從前提中推導出的結論構成的。
推論由三部分構成。大前提:凡人都有死;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結論:因此蘇格拉底有死。推論的核心問題就是所謂的三段論法或稱演繹推理。亞里士多德還列舉出了許多這樣的結論。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細心的讀者可能會對此提出自己的批評意見,也就是說,這個三段論式中存在一個弱點,即結論中所指的事情「蘇格拉底有死」實際上已經包含在大前提之中了。因為如果蘇格拉底不會死,那麼大前提「凡人都有死」就是錯誤的了。
在思維的四個基本規律中,亞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第一個規律,其餘的三個規律是在後來的哲學發展過程中才被提出來的,它們分別是同一律即a=a,排中律即一個命題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沒有其他可能性和充足理由律。論證推論最終又是與論證聯繫在一起的。論證是借助於不斷地推論從其他定律中推導出在邏輯上的有說服力的定律。一個必須被證明的命題當然也必須得到確證。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從上一級的定律出發來重新證實它。如果一直這樣繼續下去,那麼我們必然會達到一個界限,達到最一般特徵的定律,這些定律在它們那方面將不能再繼續被證實。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的理智中擁有一種能夠直接無誤地把握這種一般定律的能力。其最高的定律就是矛盾律:一個事物不能同時既是A又不是A。
亞里士多德作為一個自然科學家心裡非常清楚,若想從一般推論出特殊,僅僅借助於論證永遠都不可能獲得充分的認識能力。在實踐中,我們通常要走一條正好與之相反的道路,也就是首先要進行個別觀察,然後再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對比和歸納,之後才能逐漸地得出一般結論。因此亞里士多德也對這樣的一條途徑即歸納法作了解釋。
歸納法就是這樣一種推理方法,它不是從一般理論中推導出特殊規律即所謂的演繹法,而是從個別現象中得出一般規律。譬如,「金屬比水重」這個定律可以用以下方式加以證實,我們首先要相繼證明:金比水重,銀比水重,鐵也比水重,以此類推,但是,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永遠也不可能達到絕對的確定性,因為即使我們已經檢驗了所有已知的金屬,我們仍然有可能發現一種比重與眾不同的新型金屬。在發現一種比水更輕的金屬之前,以上的這個定律就被認為是正確的。在我們沒有發現比歸納法更好的方法之前,歸納法仍然是科學研究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亞里士多德也非常清楚,若想通過觀察去掌握所有的個別現象,並利用歸納法合乎邏輯地證實一個定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他試圖尋找一條能夠使歸納法獲得更高確定性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為了證明某個定律的正確性,他要考察在他之前究竟有多少學者曾經認為這個定律是正確的,而且同時還要考慮到這些學者的權威性。當然,這個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因為這些學者在某個問題上可能都對也可能都錯。不言自明,歸納法作為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只對那些確信自己的感官經驗的人才有價值。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不同,他對於研究事物的細節可謂情有獨鍾,所以他也極力為人的感官認識的確定性作辯護。他甚至說,感官永遠都不會欺騙我們,感官是負責向我們的大腦提供信息的,而所有錯誤的根源就在於,我們在思維過程中對這些信息作了錯誤處理,這正好也說明,學習正確的思維(邏輯學)是多麼重要。
[4]自然
物理學
亞里士多德所理解的物理學一部分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形而上學,一部分至少是一種理論物理學。他對普通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做了研究:空間、時間、物質、原因、運動。他為宇宙及其組成部分描繪出了一幅圖畫。在亞里士多德的自然科學著作中,對其前輩思想家們的觀點的陳述和批判佔據了很大的篇幅,而且亞里士多德在其中的處理方法也常常有失公允。不過,我們無論如何還要感謝亞里士多德所作出的貢獻,因為他們思想已經成為我們人類認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在這裡只想強調指出亞里士多德的一個基本思想,它對於後來的自然科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對自然的觀察,我們會發現一個令人驚奇的現象,即大自然中的事物都具有一種合目的性。從最大的到最小的,一切都是合乎目的地安排在一起的。由於一切有規律地出現的事物都不是偶然發生的,所以,對於大自然中普遍的合目的性我們可以作這樣的解釋,即事物的真正原因寓於其最終原因或最終目的之內。我們將這樣一種對自然的解釋稱為目的論。
生物的階梯王國
亞里士多德是否寫過關於植物的著作,對此我們不甚瞭解。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他曾經研究過植物學,而且不管怎麼說他也是系統和比較動物學的主要創始人。生物的特徵就是具有自我活動的能力。如他在形而上學中所闡述的那樣,運動發生的條件就在於,運動的物體背後必然還存在一個使之運動的東西,所以,凡是自我運動的東西,它既包含運動的物體本身即被推動者,又包含使之運動的東西即推動者。如果肉體是被推動者,那麼靈魂就是推動者。肉體與靈魂的關係就如同物質與形式之間的關係,因為肉體是物質,而靈魂則是形式。亞里士多德將這種使肉體運動並賦予其形式的靈魂稱為隱德來西。
就像形式是物質的目的,靈魂也是肉體的目的,並且肉體也是靈魂的工具。器官、有機體和有機的這樣一些概念便是由此而來的。
植物構成了有機物的最低等形式,其生命功能就是營養與繁殖。在動物身上除此之外還表現為具備感覺和活動的能力,而人除了具備上述所有能力之外還具有思維的能力。也就是說,存在三種形式的靈魂,一種是營養靈魂或植物靈魂,一種是感覺靈魂或動物靈魂,一種是思維靈魂或人的靈魂。若沒有較低級的靈魂,那麼較高級的靈魂也就不可能存在。現代心理學中的人格劃分的思想那時就已經產生了。
我們略過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學研究所得出的具體結論。一方面,那些結論有些是錯誤的,並且也是不確切的。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時的觀察方法非常落後,而且也缺乏必要的工具。另一方面,那些結論中有些部分是全新的,而且觀點也正確,比如他關於胚胎學方面的思想。總而言之,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後來所有科學研究的基礎——這樣的功績本身就足以能夠使亞里士多德名垂青史了。在亞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中,前述的功績只是一個片段而已。
[5]形而上學
特殊與一般
特殊的或者一般的,究竟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呢?柏拉圖曾經說過:只有一般的理念才是真實的,個別事物都只是理念的產物,是理念的不完整的複製品。在這一點上,亞里士多德並沒有追隨柏拉圖。在他看來,一般事物並不是一種理念的或超越現實的原型,當我們說到某種一般事物時,我們所指的基本上也總是存在於時空中的個別事物:我們的所有判斷都與此相關。
不過亞里士多德並沒有走得太遠,沒有像中世紀的「唯名論」思想家們那樣極力反對柏拉圖的觀點,他們認為,僅僅存在於我們頭腦中的一般概念都是從個別事物中抽像出來的,一般概念只是人們用以規定個別對象的名稱,因而只有個別的實體存在。與他們不同,亞里士多德在如下一點上與他的老師意見一致:一般來說,我們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的東西。當我們在頭腦中形成「人」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所能感知到的只是人的某些相似的個別特徵而非絕對相同的個別特徵,面對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個別現象,我們並沒有一籌莫展,我們能夠把握它們的一些共同點,也就是說能夠把握個別特徵或個別現象的本質。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都確信,在存在物與我們的認識能力之間存在著一致性,我們能夠用我們的認識能力把握存在物的結構並用言語將其表達出來,這似乎與本體論和邏輯學的目的相一致,或者至少也可以把它們歸入一類。
在後面對中世紀哲學的考察中我們將會看到,這個問題又成了哲學家們爭論的焦點,而且他們表達的方式也更為極端。
物質與形式
和柏拉圖一樣,亞里士多德也認識到,有無數的「樹」會消失,而作為一般概念的「樹」卻不受個別現象變化的影響而持久長存。如果我們想知道得更確切一些,那麼就可以說,這與偶然的和可變的個別現象無關,而只與必然的和恆定不變的東西有關。亞里士多德在形式中發現了這種恆定不變的東西但是他在這裡偶爾也使用柏拉圖曾經使用過的概念eidos,即理念。
為了說明什麼是形式,我們首先必須假定一種為形式所塑造的東西。這是一種尚未被塑造的和不確定的東西,形式借助於它而顯現自身,亞里士多德稱之為「物質」。撇開所有的形式不談,物質本身並沒有現實性。但是由於它在形式的作用下具有變為現實的能力,因而它具有可能性。從形式方面來講,由於它能夠幫助物質變為現實,所以它不僅僅(如柏拉圖的理念)是物質的永恆的原型,而且同時還是物質的目的和能夠使原始物質變為現實的力量。
不過對亞里士多德來說,物質也並非只有在形式的作用下才可獲得其現實性的純粹被動的東西,因為亞里士多德教導說,物質會對形式的力量形成阻力。這也正好說明,為什麼一切生成物都是不完善的,並且自然的發展也只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漸進過程。因此,物質就或多或少地成了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中的第二個起作用的原則。
亞里士多德在處理物質這一問題上充滿了矛盾,這其中也隱藏著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中的不明確性。但是我們在此也不想隱瞞這樣一個重要的事實,也就是說,亞里士多德首先斬釘截鐵地把柏拉圖的自在自為的普遍理念從他自己的理論體系中排除出去,但是他又讓它從後門溜了進來,因為他的形式概念與柏拉圖的理念幾乎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