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有節奏,語言有節奏,辦事有節奏,甚至我們的生活也有節奏,節奏是一個永遠伴隨左右的名詞,有時是有形的,有時又是無形的,在歌曲中,進行曲和抒情曲的節奏是截然不同的,是可以直觀感受到的,可是生活中的節奏,北京市和一個內地小城市的生活節奏是不同的,體現在哪裡呢?用一個定義是不太好說清的,這也就是所說無形的。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在人們的感知上是心照不宣的,也就是說,人人都能感受到節奏的存在,也能感受到節奏的不同。不過我明白了節奏,還真是當上一名記者編導後才真的理解的,以前老師講的時候一直不太懂,要不是實踐,也許現在都不懂。
在藝術界,尤其是一個評書演員,你看他在表演時,張遲有方、抑揚頓挫、形體浮沉、眉飛色舞,這一切都是為了把握故事的節奏,就連手中的折扇都是製造節奏的有效道具,緊張時他把折扇合上,即槍即劍,上下翻飛,當危局已過,啪!打開折扇,一下子緩解了緊張的情緒。
早年在電影故事片裡,就非常講節奏,不過在電視節目裡,也就是說專題片和紀錄片裡就不是那麼講了,我們可以看一下70年代的老專題片,基本上節奏不鮮明,不過現在的電視專題片就不同了,現在的電視片裡的節奏就重要了,它能叫一個故事更有魅力,還能牽著觀眾的思維一步不離,它既能叫故事的情節環環相扣,又能讓觀眾彷彿親臨現場,情緒隨喜隨憂。
人總是有一種情緒存在的,高興時你會用你的肢體,或者是語言來表達你正在高興,憂愁時不管你怎麼掩飾,都會自然流露出來你正在發愁,但是人的情緒都是外界傳給人的,人不會坐在那裡一會高興一會憂愁,即使是這樣,那也是他想到了什麼往事,這些往事還是外界賦予他的,所以當人們看電視的時候,電視片裡的故事總會感染人的,總會帶給看電視的人一些故事裡的情緒,這就要求電視片必須要抑揚頓挫、張弛得法,也就是我們現在要說的節奏。
那什麼方法能控制電視片的節奏呢?
改變節奏的有效方法有以下三個:
一、鏡頭的剪接,鏡頭的長短會影響節奏。
二、同期聲的運用對節奏影響較大。
三、背景音樂,大家知道,音樂能直接影響節奏。
一個電視片就好比是一篇文章,一個鏡頭就好像文章裡的句子,當然一篇文章的好壞,句子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我們現在就先說說鏡頭的剪接。
2007年4月,湖北省的巴東縣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山體大滑坡,我這次去了現場,親眼看到了山體在移動,上萬方的山體頃刻間傾瀉進大江裡,村莊消失了,做這個報道時,我清楚地定位,要用一個快節奏的報道方式,講述事件發生和處理的結果。
有12戶人家的住宅房瞬間消失!但是52口人都安全地撤出來了,這是一個現場紀實報道,從開始發現滑坡,到人員全部撤出只是幾個小時的時間,不用過度的去營造氣氛就夠緊張的了,當時鎮上有個姓向的青年,把現場的情況用DV記錄下來了,我們到達以後要拍一些縣領導的講述和當地群眾的對現場的描述,這裡就出現了不一致的語速和各種不同的語音、情緒等,不管是什麼樣的鏡頭,最後要為一個中心思想服務,這就要靠後期剪接了。
在這裡我採用了平行式剪接,分開兩條線走,A:第一條線是山體正在大規模滑坡,時間不等人。B:第二條線,幹部們怎樣轉移群眾。A:山體不停地向大江裡傾瀉。B:在這裡居住一輩子的老人死活不走。
同期聲:怎麼辦?
同期聲:抬!
當地群眾的同期聲都緊張地講述,可是縣委書記就有一定的官派,說話的語速特別地慢,他說:「我們立即啟動了緊急救援預案,主要放在人的生命上,一個都不能少。」這兩句話內容都很好,但是由於語速太慢,用上去就會影響整體節奏,怎麼辦?
剪接時我採用了把縣委書記的話剁碎,分幾次出現,第一次只說到一半:
縣委書記:我們立即啟動了緊急救援預案。
這裡加了一句解說。
解說:巴東縣委縣政府立即啟動了緊急救援預案。
解說時用現場的鏡頭,就不會降低節奏。接下來就是他的下半句:
縣委書記:主要放在人的生命上!
解說:是啊,有人就會有一切,必須把所有的人都轉移出來!
縣委書記:一個都不能少!」
這樣一剪,速度不但沒減,反而加快了節奏。通過這個方法,我們可以想想,好多無效同期聲千萬謹慎出現,最好不用,語速較慢又很有用的話,就把它剁碎使用,這是最能營造節奏的辦法之一。再就是轉場,利用轉場也能製造出鮮明的節奏來,一個成熟的編導,都懂得轉場特技的重要性,我們開始就把一個電視片比喻成一篇文章,鏡頭就好像是一個個的句子,那轉場像不像是文章裡的標點符號呢,一個並列的事件出現,在文章裡該用頓號了,那在電視片這個文章裡要用什麼來解決呢?一個段落講完了,在文章裡必然是句號了,那在我們的電視片裡應該用什麼了?這些個轉場加上鮮明的轉場特效聲,它會提示觀眾,我們的故事講到一個段落了。所說的抑揚頓挫不就是這些嗎?
第二個決定節奏的就是同期聲,同期聲不單單是語言,自然同期聲有時更重要,比如塌山時的嘩嘩作響,村裡的雞鳴犬吠,村路上的哭叫喊聲,下雨時的雷聲,這些自然聲,都是營造節奏的最好元素。
用平行式的剪接方法,把它們接起來,這些鏡頭接起來勢必會有疙疙瘩瘩的不平現象,因為這些同期聲都有著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頻率,這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採用音樂,因為音樂是填平所有平行剪接的重要手段,但這些聲音不要落在解說詞上,效果會更好一些。
解說:村裡人都撤出來了,幹部們總算鬆了一口氣,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就更可怕了。
接著就用上一個炸雷的同期聲、山體大面積下滑、傾盆大雨、村裡狗叫、老人在跑、女人在哭,這一串鏡頭沒必要去解說什麼,一定要用現場的同期聲,鏡頭過後再進入解說。
解說:二組的村民剛剛撤出,由於天下起了大雨,危險又步步向七組逼近。這是一個典型用自然同期聲來營造緊張氣氛的手法,這些鏡頭必須要有同期聲。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多人說一個事,就是內容完整的一句話,由多個同期聲組成,這樣更能加快節奏。
解說:村裡人在幹部們的催促下,都擁到這條村路上來了。
同期聲(眾甲):撤出來不到5分鐘。
鏡頭:山體向大江傾瀉。
同期聲(眾乙):轟!
鏡頭:房屋倒塌。
同期聲(眾丙):房子全掉到江裡去了。
解說:看!撤出來不到5分鐘,轟!房子全掉到江裡去了。這本來就是一句話,卻用三個村民說完的,中間又加上了現場的鏡頭,這個節奏也就是事件的最高潮了。緊接著的同期聲:
同期聲一:(一)(哭訴)這是我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家產。
同期聲二:(二)(哭訴)一無所有了。
這裡明顯就是一個段落了,村莊沒了,家產沒了,萬幸的是村民安全了,真就像縣委書記說的那樣,一個都沒少。
因為這裡是一個大段落,畫面淡出,再出現畫面就是大山,森林裡的鳥在叫,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這時的節奏一下子就緩解下來,這也是片子要結尾了,不過這時雖然節奏緩解下來,但滑坡並沒有結束,所以不宜使用輕鬆的音樂。
解說:大山裡又恢復了平靜,可是滑坡並沒有結束。
同期聲:還有兩千萬方的山體在滑動。
同期聲:現在滑坡的面積擴大了,原來是這一塊,現在這山都在動!
解說:另外,真正的滑坡季節還沒有到,因為還沒有到雨季。
一個雷聲,暗示著雨季很快就要來到,片子結束。
總之,節奏是講故事的重要手法,把握好節奏故事就會更生動,因為節奏會再現真實的現場感,節奏還有極強的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