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細看的歷史 第7章 歷史長河中的那些人 (7)
    公元1619年2月,屢試不中的袁崇煥第六次赴京參加會試,這一年,他已經36歲了。此時正是遼東戰亂不斷——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崛起之後,接連發動了對明朝疆域遼東各地城池要塞的攻掠。此時的後金勢力鋒芒強勁,所向披靡。當時,遼東經略楊鎬統兵24萬討伐後金,結果一敗塗地。楊鎬討伐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後,朝野震驚,亟待選拔真才以為國用。胸懷大志的袁崇煥隨即在應試中借題發揮,痛陳時弊,得到了閱卷的東林黨人的青睞。結果袁崇煥以「第三甲第四十名賜同進士」。

    中進士後不久,袁崇煥就被授任福建邵武縣知縣。素有大志的袁崇煥一上任,就整頓吏治,勤於政事,斷獄雪冤,清明如鏡。在邵武當知縣的兩年時間裡,袁崇煥剛正不阿,為官清正,盡心為民,尤其他為人慷慨豪爽,和藹可親,因而深得民心。

    素有報國之志的袁崇煥在處理政事的同時,積極研讀軍事書籍,他曾專門對戚繼光的《練兵紀要》、《紀效新篇》和率廣西狼兵抗倭的瓦氏夫人的《岑氏兵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曾對幕僚說:「如果讓我去鎮守遼東,敵寇必不敢如此猖獗。」

    在後金政權犀利的進攻下,明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而明軍的失利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與明朝中央政府的政治腐敗有很大關係;第二,朝廷內部東林黨與「浙黨」之間的黨爭也影響著遼東戰局;第三,在天啟、崇禎年間則是「閹黨」及其餘孽亂國。

    1621年3月,努爾哈赤率後金軍從水陸並進,迅速攻下瀋陽、遼陽。援遼總兵陳翼所在瀋陽渾河戰死,遼東經略袁應泰城破自縊,明遼河以東大小70多座城堡相繼失陷,朝野震驚。後金隨即在遼陽修築新城,遷都遼陽,稱「新京」。

    袁崇煥得知明軍失利的消息後,心中甚是憂慮。特別是在1622年,當袁崇煥因政績卓著被召赴京師覲見時,後金軍西渡遼河,席捲遼東,威逼山海關。力主固守抗敵的遼東經略熊廷弼身無士卒,只好退守關內,導致廣寧、義州等地相繼失守,明軍在遼東的軍事防線全面崩潰。此時的袁崇煥隨即自告奮勇,冒著生命危險單騎出關考察形勢,回京後稟報關外軍事情況,並毅然請纓出關抗敵,提出「予我軍馬錢谷,我一人足守此!」

    在主戰派官員御史侯恂等人的賞識和提拔下,袁崇煥被破格任用。明熹宗親自擢袁崇煥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山海監軍。隨即又將他升任為山東按察司僉事。一個月後,袁崇煥進駐山海關,隨即出關移居中前所、前屯衛,安置邊民,整飭邊備,督促練兵。

    1623年初,袁崇煥伺機而動,收復了被後金佔領的八里鋪至寧遠兩百里內的五城七十二堡失地。同年9月,在大學士孫承宗的支持下,袁崇煥築守寧遠城,構建關寧防線。袁崇煥親自督責,領四方軍民合力營建寧遠城垣,經過一年時間的緊張施工,寧遠城得以建成。

    與此同時,袁崇煥實施了「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且戰且守,且築且屯;守為正著,和為旁著;以實不以虛,以漸不以驟」的政策。在營築城池的同時,積極督率軍民造械練兵和墾荒屯田、充足糧草,這一政策很快就使動盪的邊關轉危為安,整個遼西形勢終於穩定下來。因為表現卓越,很快袁崇煥又被提升為兵備副使,並被列為預儲巡撫。

    此時的後金勢力採取步步為營的戰略,積極向南逼進,鋒芒直指袁崇煥統領的山海關地區。袁崇煥相機而動,和遼東經略孫承宗積極遣將分戍錦州、松山等重要的軍事要塞,並積極修繕城池,增兵駐守。如此一來,以寧遠城為中心,西至山海關兩百里,東至錦州兩百里的關寧錦防禦體系終於得以形成。

    出乎袁崇煥意料的是,正當其全神貫注地實施恢復遼東的計劃時,明朝內部的黨派鬥爭愈演愈烈——主戰的東林黨在與宦官黨派的鬥爭中敗北。遼東經略孫承宗也因閹黨攻擊而被革職。取而代之的是主張「棄遼」的閹黨權臣高第等人。「棄遼」派認為「關外必不可守」,主張「盡撤錦、右諸城守具,移其將士於關內」。而高第沒有給袁崇煥任何理由,強令袁崇煥撤離寧遠。袁崇煥則表達了自己的主張「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拒絕棄城出逃。

    而後愈演愈烈的鬥爭無疑也讓袁崇煥的處境雪上加霜:此時朝中主昏政暗,魏忠賢閹黨權勢熏天,專制朝政,左副都御史楊漣疏劾魏忠賢24條罪狀,反遭其陷,導致首輔葉台山、次輔韓相繼遭罷黜,吏部尚書趙星南等朝臣獲獄被逐,一時朝政廢弛,殃及邊關。

    明朝的內亂給了後金機會。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趁明朝內亂,率大軍西渡遼河,很快就攻下了錦州、凌河、松山等地,然後又以重兵包圍了寧遠城。

    在這場攻守大戰中,面對努爾哈赤號稱20萬大軍的進攻,袁崇煥全力以赴,終於保住了寧遠城,並取得了赫赫戰功,努爾哈赤親臨前線指揮,被袁崇煥的紅夷大炮打成重傷,不久不治身亡。這是努爾哈赤揮師南下大小數十戰中唯一的失敗,也是致命的一戰。袁崇煥也因功績卓著而晉陞為遼東巡撫。

    第二年五月,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親率10萬大軍攻打錦州。袁崇煥聞訊,立即召集眾將部署戰務,在令將士死守錦州的同時,他令寧遠守軍堅守待敵。還令諸將分派各地,堅壁清野,相機戰守。袁崇煥的「守為正著」的軍事策略,使後金屢屢受挫,迫使皇太極不得不集中力量攻打寧遠。袁崇煥雖被利箭射傷,血染戰袍,但他晝夜督戰於城樓上,最後皇太極只得率軍撤離寧遠。在這場攻堅戰中,皇太極剩下不足5萬人,不得不下令撤軍退回瀋陽。這是袁崇煥坐鎮後明軍對後金的第二次大血戰,獲得了震動關內外的又一次重大勝利,史稱「寧錦大捷」。

    寧錦大捷之後,袁崇煥在遼苦心經營,收復被後金佔領的失地達700里,初步穩住了遼東局勢。至此,袁崇煥威名遠揚,後金聞袁崇煥之名也為之膽寒。可悲的是,在論功行賞時,魏忠賢等內官以「籌邊勝算」獲首功,連魏忠賢重孫魏鵬翼年僅4歲,也被封為安平伯。而袁崇煥的戰績不但沒有為他爭得半點榮耀,還成了宦官勒索的把柄。「建功受嫉,無功受祿」——邊關拖欠官兵餉銀已經兩個多月,監軍太監卻要他準備財物孝敬閹黨魏忠賢以祝壽辰,被他婉言拒絕了,但監軍太監卻懷恨不已。1627年7月,袁崇煥在內外猜忌、威逼之下,只能被迫引病辭職。

    袁崇煥辭職不到一個月,明熹宗就病死了,他的弟弟朱由檢即位,這就是崇禎帝明思宗。崇禎帝即位後在親定逆案,罷黜閹黨的同時,積極著手除惡治亂,整飭朝綱,讓魏忠賢離京去守鳳陽皇陵,不久又賜縊死。然後又大量起用被黜大臣。袁崇煥這時也被重新起用,被委任為都察院右都御史、管兵部添注左侍郎事。經此革故鼎新,朝政為之一新。本來,這對袁崇煥來說,崇禎帝的新政應該是個機會,而實際上卻是袁崇煥噩夢的開始。

    回到京城後,崇禎帝召見袁崇煥,而袁崇煥則以「五年復遼」向崇禎帝表達了自己的意見。為了挽救明軍的頹勢,崇禎帝著令各部保證邊關需要,並賜袁以「尚方寶劍」,以「便宜行事」。

    而此時,山海關內外的形勢已發生了重大變化:關外「滿目兵燹,(遼)河西七百里邊城俱為灰燼。關以外,幾成異域矣」;「山海一關,止有殘兵五萬,皆敝衣垢面,一帶城垣,仍低薄塌圮;羅城內,器械填塞莫為驗,而潰兵、逃民聚(於)如斗之城,互煽互驚,立見獸散之勢。」之前一直由明軍把守的錦州、杏山、高橋三城及十三站以東的20多座墩台都被後金摧毀和焚燒。重新上任後的袁崇煥立即選任將官,指揮軍民一一修繕城池,又招募流民充實隊伍,於城頭配置火炮,嚴陣以待來犯之敵。又嚴令各處將官聽從調遣,互相配合,以剋期收復失地。

    這時,東江總兵毛文龍,自恃軍功卓著,朝中又有權臣支持,不聽袁崇煥的調度。袁崇煥與其推誠相談,曉以大義,希望他以國家為重,恪守綱紀,共圖大計。但毛文龍剛愎自用,公然提出要以旅順為界,分開節制。袁崇煥見勸誡無果,遂以尚方寶劍,列其十二條罪狀將其斬殺於雙島。在袁崇煥的嚴令整治下,遼東各城得以恢復,形成了堅強的防禦體系,後金不敢再輕易攻掠,邊事一時安寧下來。

    在袁崇煥整飭邊關的同時,後金皇太極開始改變策略。崇禎帝即位的第三年(1629年)十月二日,皇太極又率10萬大軍,繞開袁崇煥山海關防線直取北京。僅僅用了3天時間,就攻破了沿途諸多隘口。後金兵勢所向披靡,北京城頓時陷入萬分危急之中。袁崇煥立即從寧遠調集兵力日夜兼程奔赴各處接應,截擊敵兵。袁崇煥自己親率9000名騎兵星夜馳援京師。

    驚慌失措的崇禎帝得知袁崇煥援救之後,下令各鎮援兵統歸袁崇煥指揮,並加封袁崇煥太子太保。

    由於形勢緊張,袁崇煥不顧朝廷「非禁衛軍不得入京畿」的禁忌,率所帶9000名騎兵從河西務直抵廣渠門外,經一整天浴血奮戰,拚死抵抗,後金軍潰不成軍,退卻30里紮營待援。之後,皇太極又親率勁旅圍攻左安門,袁崇煥率軍與之激戰。對於袁崇煥傑出的軍事才能,皇太極早有領教,見強攻不下,且各地救援之師又不斷赴至京城,他料定只要有袁崇煥指揮,京城必難攻陷,又恐遭圍殲,便假作退兵「議和」之態,暗中卻施行「反間計」。命高鴻中、鮑承先故意將俘獲的太監楊春和李某置於帳中,故意讓其竊聽密議:「今日(皇)上退兵,乃袁(崇煥)巡撫意,不日伊即輸城矣。」之後他們又故意讓太監「逃脫」,太監將假情報奏報崇禎皇帝,崇禎帝竟深信不疑。

    剛愎自用的崇禎帝對皇太極的反間計深信不疑,然後以「議餉」為名將袁崇煥投進大牢,並為其羅列了「以袁崇煥付託不孝,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人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由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等罪名。

    1630年8月,正是秋風蕭瑟的時節,崇禎帝不顧文武百官的冒死勸諫,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其兄弟妻子也被流放3000里。袁崇煥因「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市米盜資」等十大罪狀遭「詔磔西市」,伏刑之慘狀,令人毛骨悚然。當時北京的百姓不明真相,受奸臣閹黨宣傳的蒙蔽,都相信袁崇煥通敵賣國的說法而對袁崇煥恨之入骨,「見磔崇煥,時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啖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乃止。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袁崇煥就這樣橫遭「千刀萬剮」、慘絕人寰的磔刑。但面對此樁千古奇冤,袁崇煥至死莫辯。

    袁崇煥與岳飛一樣,是中國歷史上死得最悲慘的抗金名將。岳飛在抗金前線被南宋高宗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回,讓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於風波亭;袁崇煥千里勤王,擊潰後金圍攻京城之後,被崇禎皇帝以「通敵叛國」的罪名逮捕下獄,並以磔刑處死,後世稱之為「節比文山(文天祥),冤同武穆(岳飛)」。

    從後金建立以來的歷次南侵來看,袁崇煥是唯一能夠抵擋和屢敗後金大軍、捍衛邊關的傑出將帥,可惜崇禎帝自毀長城。《明史·袁崇煥傳》謂:「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袁崇煥以「通敵叛國」的罪名被處死後,「賣國賊」這個罪名讓他整整背了153年。直到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弘歷披閱《明史》時發現袁崇煥的冤案,感慨「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尷尬,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致使身罹重辟,深可憫惻。」又閱《清朝實錄》,查出是皇太極通過楊、李二太監使用反間計,借崇禎之手將勁敵袁崇煥除掉的史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案情始末終於真相大白,並「著廣西巡撫查出袁崇煥後裔,量才錄用,以獎忠良」。

    很多人對此疑惑不解,他們認為從崇禎帝親政的行為來看,其不愧為明主,對於「反間計」縱然沒有明察秋毫,但還不至於立即誅殺這樣一位戰功赫赫、「進退一身關社稷」的邊關大將吧?實際上,以下兩點原因早已決定了袁崇煥必死的命運:

    第一,崇禎帝朱由檢肚量小,且剛愎自用。崇禎帝17歲即位,自小就受筵師講教,才能遠勝其兄朱由校。他誅殺了魏忠賢,清理了一批逆黨,起用了許多賢才都能證明其「英明果斷」。崇禎帝中計,雖不排除這個剛愎自用的君主用人多疑,但查查袁崇煥投身遼戰幾年的光榮歷史,看看眼下千里赴難,出生入死的表現,戳穿「反間計」是不難做到的。崇禎帝殺袁崇煥實際另有原因。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