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另一張臉 第8章 伍子胥悲劇人生解讀 (1)
    縱觀中國歷史,亞父這一角色並不少見,從殷商末期的姜太公、春秋時期的管仲、秦始皇時期的呂不韋到秦朝末期的范增、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綿延數千載。其中,管仲和諸葛亮不僅生前大權在握、備受君寵,而且死後也備極哀榮,算得上是成功的範例。而伍子胥和范增則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這裡且說說伍子胥。伍子胥是何人?他是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從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中,筆者瞭解到此人具有強烈的悲劇性。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是他的人生寫照,被吳王夫差賜死之後,連屍體也被投進了錢塘江,這就不僅僅是悲劇了。後人每每談論此事,往往要對剛愎自用的吳王夫差口誅筆伐,但平心而論,伍子胥也實在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雖然他是一個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英雄,但至少在國仇家恨的關係上處理失當,而且自身的性格也存在致命的缺陷——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正是伍子胥只會做事、不會做人的性格,葬送了吳國的霸業,也把他自己送上了不歸路。

    伍子胥和夫差並非一開始就水火不容,他們也曾有過「蜜月期」。在吳王闔閭伐越陣亡之後,作為前朝老臣的伍子胥輔佐新君夫差即位,君臣同心協力,勵精圖治,一舉在對越復仇戰中取得完勝,把越王勾踐逼得率五千殘兵敗將退守會稽,越國亡在旦夕,這就是史上記載的夫椒之戰。也就是這次勝利,成了兩人關係的轉折點,由同心協力到反目為仇。

    夫椒之戰後,越國君臣對吳王夫差卑躬屈膝、甘詞媚語。而且越王採納大夫范蠡、文種建議,派文種以美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嚭乞求議和。而殺父之仇一朝雪洗的吳王夫差不禁有點飄飄然起來,不聽伍子胥的極力反對議和,一舉吞併越國,永絕後患的建議,而是把目光轉向了齊、晉兩個大國。這時曾經橫行一時的楚國已被制得服服帖帖,越國也已匍匐在腳下,再把齊、晉收至麾下,那麼他夫差就可以當上霸主。所以見越國俯首稱臣,夫差就想罷兵,好集中力量向北對付齊、晉。而洞悉一切的伍子胥一眼就看穿這是越國君臣的緩兵之計,極力反對議和,他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幹,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並且以有過氏伐夏不能斬草除根,最終夏之苗裔少康反攻倒中興夏朝的例子,勸夫差引以為戒,一舉吞併越國,永絕後患。

    而笑納了越國美女的伯嚭不高興了,他心裡還想著那更美的呢。伯嚭摸透了夫差想稱霸的心理,就乘機在吳王面前說伍子胥的壞話:「古之伐國,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伯嚭的這幾句話正中夫差的心坎,更加堅定了夫差議和的決心,於是吳王笑著對伍子胥說:「老先生你也太拿越國當回事了吧?他哪天不服我們再拿他開刀也不遲,留著正好供我春蒐秋獮時節練兵。」伍子胥規勸說:「越王勾踐為人能吃苦,如今,大王要不一舉殲滅他,今後一定會後悔。」但是夫差認為太宰伯嚭說得對,不聽從伍子胥的話,而採用了太宰伯嚭的計謀。其實伯嚭的那幾句話意味深長,他講的是周王室禮樂文明的那套規矩,你夫差既然有意稱霸,總得有點霸主的樣子,那就應該帶頭尊王室,講規矩,不能胡來。所以,就這樣,在伯嚭的遊說和伍子胥的反對下,吳越達成了和議。

    從這時起,吳王就不再重視伍子胥的諫言,而伍子胥的境況也不大妙了。他不僅與吳王夫差在戰略上產生了分歧,還與伯嚭這個貪戀美色、只顧自己利益不管國家死活的小人結下了樑子。而伍子胥自己顯然對自身這一不妙狀況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於是一步步走向了「鬼門關」!

    而勾踐歸國後,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自己的房裡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並親自到田里與農夫一起幹活,他的妻子也紡線織布,君臣開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復仇計劃。但這一切,都瞞不過伍子胥。公元前490年,齊景公死了,新立的國君軟弱,齊國本來就混亂不堪的政局更加動盪,大臣們開始爭權奪利。吳國素有「伐喪」的傳統,儘管夫差夢想著稱霸,卻還改不了這一點。吳王夫差感到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興兵北上,準備伐齊。

    伍子胥感到,捨勵精圖治之越而伐日益衰落之齊對吳國來說是戰略上的一大失誤,再次向吳王夫差進諫。他對吳王說:「不行。齊國與吳國,習俗不同,言語不通,即使我們得到齊國的土地也不能與齊人相處,得到齊國的百姓也不能役使他們。而吳國與越國接壤,道路相連,習俗一致,言語相通。我們得到越國的土地就能夠與越人相處,得到越國的百姓也能夠役使。越國對於我國也是如此。吳國與越國勢不兩立,越國對於吳國來說如同心腹之疾,雖然沒有發作,但它造成的傷害深重而且處於體內。而齊國對於吳國只是癬疥之疾,不愁治不好,況且也沒什麼妨害。如今捨棄越國而去討伐齊國,這就像是擔心虎患卻去獵殺野豬一樣,即使打勝了,也不能除去後患。」

    他從戰略的角度分別剖析了越國與齊晉和吳國的關係,勸夫差把心思放在對付越國上。殊不知,夫差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念念不忘報仇雪恥的夫差了,為了滿足自己稱霸諸侯的虛榮,哪裡管得了許多?尤其是對伍子胥這樣的前朝元老,夫差心中早已暗懷不滿,只是礙於面子沒說而已,你老跟我唱對台戲,非得顯示自己是多麼高明。事事都聽你的,還要我這國君幹什麼?再加上伯嚭的慫恿,對於伍子胥入情入理的分析,吳王是一個字也聽不進去了,一心憧憬著征服齊、晉,稱霸中原的美夢。所以伍子胥越是反對伐齊,吳王夫差越是要幹下去,以證明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無奈的伍子胥提起衣服,大步從朝堂上走了出去,說:「唉!吳國的朝堂一定要荊棘叢生了!」夫差率吳國精兵而出,與內亂不止的齊國在艾陵開戰,大獲全勝。凱旋後,吳王夫差也就更加看不上伍子胥,以為他只是個過時的老糊塗。

    討伐齊國嘗到了甜頭,夫差開始致力於圖謀北方的霸業,時不時地敲打一下鄒魯之君,儼然霸主。四年後,夫差再度伐齊,伍子胥又不合時宜地站出來反對,再次要求吳王改弦易轍,先滅掉越國。而把准了吳國命脈的勾踐君臣,把美女珠寶源源不斷地送到伯嚭家中,讓他把禍水引向齊、晉。他們最希望看到的是吳國勞師遠征齊國,全力攻打北方。吳國國小民少,與齊、晉等大國相比,打不起持久戰,待到吳國與齊、晉消耗得差不多時,越國好乘虛而入,趁火打劫,在滅掉吳國的同時,也順手摘下霸業這顆桃子。而夫差致力於經營的霸業,其實是個美麗的泡沫。伯嚭作為吳王夫差路線的堅定擁護者,正紅得發紫,夫差幾乎對他言聽計從。伍子胥屢屢提起伐越的建議,等於斷了伯嚭的財路,兩人矛盾激化。在伯嚭的慫恿下,吳王日益疏離了伍子胥,更加堅定地執行伐齊戰略。

    事態發展到了這一步,吳王夫差與伍子胥在戰略上的分歧已經完全公開了。年輕氣盛的吳王看到楚、越被打敗,元氣已喪,而齊、晉兩個大國則內亂不止,大臣們拉幫結派,以為這是吳國稱霸的千載難逢的良機。因此想利用吳國積累起來的軍事優勢,向北攻打齊、晉,一舉成就霸業,屬於激進派。而伍子胥的戰略是先滅掉越國,可以把越國的土地人民並到吳國麾下,既可除掉心頭大患,又可增強吳國的實力。後方穩定之後,再考慮齊、晉的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屬於穩健務實派。年輕氣盛的吳王夫差顯然不願走這條路。應該說吳王夫差的戰略考慮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像吳國這樣的夷蠻小邦,一旦秦、楚、晉、齊等老牌強國緩過勁來,他就基本沒有爭霸中原的機會了。其實這時候如何處理與吳王夫差的戰略分歧,才是伍子胥首先要考慮的事情。在這個問題上,伍子胥實際上做出了最錯誤的選擇!不僅造成了君臣矛盾激化,自殺而死的悲劇,更使吳國在錯誤的道路上一去不回頭!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