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迷蹤:你所不知的歷史真相 第10章 第二部分·軍事篇 (2)
    眾所周知,蔣介石麾下曾有過十分厲害的「十三太保」,他們為虎作倀,助紂為虐,為蔣介石「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統治曾立下汗馬功勞。

    1932年,蔣介石授意其心腹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務組織「中華民族復興社」(仿照法西斯特務組織意大利黑衫黨、德國褐衫黨,又稱「藍衣社」),由蔣介石核定幹事13人為該組織骨幹,被稱為「十三太保」。成員有: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干喬、肖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十三太保」均為黃埔軍校畢業生。

    「十三太保」提法的首創者並非蔣介石。歷史上最早的「十三太保」出現在五代十國時期。

    中國歷史辭典中關於「十三太保」的辭條解釋為:後唐太祖李克用有十三個義子,稱為十三太保。

    李克用有十三義子,皆獲太保銜(太保是官名,但無實職):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勗、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進、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審、十太保李存賢、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十三太保中李存孝最厲害,百戰百勝。當時流行一句話說:王不過霸王,武不過存孝。李存孝勇冠三軍,威名赫赫,因戰功卓著被封為飛虎將軍。關於李存孝的驍勇,《舊五代史唐書列傳五·李存孝傳》中有記載:「本姓安,名敬思。少於俘囚中得隸紀綱,給事帳中。及壯,便騎射,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從武皇救陳、許,逐黃寇,及遇難上源,每戰無不克……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槊,僕人以二騎從,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楇,挺身陷陣,萬人辟易,蓋古張遼、甘寧之比也。」

    《新五代史義兒傳》也盛讚之:「存孝,代州飛狐人也。本姓安,名敬思。太祖掠地代北得之,給事帳中,賜姓名,以為子,常從為騎將……存孝猿臂善射,身被重鎧,橐弓坐槊,手舞鐵楇,出入陣中,以兩騎自從,戰酣易騎,上下如飛。」

    李存孝後來被四太保李存信的讒言害死,受到車裂的極刑。李存孝被處死後,李克用對之很懷念,每次和諸將談到李存孝時,李克用都流淚不止。關於李存孝的故事在元朝也是熱門,大戲曲家關漢卿寫了《哭存孝》,還有無名氏的《存孝打虎》。關劇中寫李存孝自報家門時說:「某本姓安名思敬……有阿媽李克用見某有打虎之力,招安做作義兒家將,封我做十三太保飛虎將軍李存孝。」

    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中,大太保李嗣源和三太保李存勗都做過皇帝。

    三太保李存勗,就是後來的後唐莊宗。李存勗出神入化的用兵曾使勁敵朱全忠大驚,他說:「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資治通鑒》卷266)。經過十多年的征戰,李存勗基本上完成了父親李克用的遺命,於公元923年攻滅後梁,統一北方,其年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縣西)稱帝,國號為唐,不久遷都洛陽,年號「同光」,史稱後唐。李存勗稱帝后,追尊父親李克用為後唐太祖。

    李存勗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不惜生命,是員勇將;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昏暗無知的蠢人。稱帝后,他認為父仇已報,中原已定,不再進取,開始享樂。他自幼喜歡看戲、演戲,即位後,常常面塗粉墨,穿上戲裝,登台表演,不理朝政;並自取藝名為「李天下」。公元926年,李存勗聽信宦官讒言,冤殺了大將郭崇韜。另一戰功卓著的大將李嗣源(大太保)也險遭殺害。是年三月,李嗣源在將士們的擁戴下,率軍進入汴京,準備自立為帝。李存勗得訊殊死抵抗,卻被提升為直御(親軍)指揮使的伶人郭從謙發動兵變亂箭射死。李嗣源攻入洛陽,派人從灰燼中找到了李存勗的一些零星屍骨,葬於雍陵。歐陽修曾很惋惜地評價李存勗:「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就這樣,大太保李嗣源接替李存勗又當上了皇帝,史稱後唐明宗。

    締造四個王朝的古代第一貴族集團

    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門閥士族活躍在政治舞台上,門閥士族在東漢中葉已經把持壟斷了朝政;曹魏時期創行的九品中正制保證了門閥士族的政治特權,有助於門閥士族的形成。東晉王朝時期,門閥士族及其統治達到了鼎盛。到了南北朝時期,曾經風光無限的東晉門閥士族們,隨著東晉的滅亡、劉宋的興起而逐漸衰敗,王、謝、庾、桓這些響噹噹的貴姓也已經不復當年,眼看中國貴族的黃金時代就要結束。這時,一個新興的貴族集團橫空出世,一飛沖天,延續了中國貴族時代的壽命,並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這就是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它起源於代北武川,初建於關中,共創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跡,並將中國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峰。這個家族發端於盛極一時的西魏八大柱國。

    八柱國家分別為: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元欣(西魏皇室諸王之首,十二大將軍裡也有元氏的三人:廣平王元贊、淮安王元育、齊王元廓。),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以德智而成其功名),於謹(北週三老之一,於謹在八柱國中以謀略為優,諸子在周隋間皆位重一時,而又以於翼為最),獨孤信(楊堅岳父,李淵外祖父),侯莫陳崇(三子皆為北周猛將,而其兄侯莫陳順更是十二大將軍之一)。他們創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輝煌的歷史。《大唐史書》曰:「今之稱門閥者,鹹推八柱國家。當時榮盛,莫與為比。」

    柱國,原意是北魏的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始封於爾朱榮,爾朱榮敗亡後被廢置,到宇文泰再興東魏時又重新設立。在西魏大統十六年以前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共封給八個人,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當時號稱「八柱國家」。八柱國中趙貴成就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戰立名,李弼將略能軍,於謹以謀輔事,侯莫陳崇以勇縱橫,獨孤信以德撫民。其中宇文泰總領諸軍,而元欣為西魏皇族,兵權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統領兩名大將軍,即為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在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產生了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門閥貴族。而這幾個時代的皇室後族大多都出自這些家族——宇文泰子孫為北周皇族,李虎子孫為唐朝皇族,大將軍楊忠子孫為隋朝皇族,北周歷代皇后多在這些家族中產生,隋文帝的皇后與唐高祖李淵之母都出自八柱國裡的獨孤信。

    根據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的說法,這個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有兩大特徵:一是「融治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二是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

    另外,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具體為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泰侄兒)、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隋文帝楊堅之父)、豆盧寧、賀蘭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世之名將。此外另有王思政、王羆、蔡佑、耿豪等名將。關隴集團中,其他後起將才如宇文憲(宇文泰第五子)、尉遲迥(宇文泰外甥)、韋孝寬、長孫晟(唐朝長孫皇后之父)、賀若弼、韓擒虎、李世民(宇文泰曾外孫)、李靖(韓擒虎外甥)、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將,這麼多具有文韜武略的經天緯地之才,為北周統一北方以至隋唐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威名赫赫、勢力極其強大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在西魏、北周、隋、唐初曾盛極一時,皇室與其將相大臣幾乎全出於這一集團。到了唐太宗時期,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權力漸衰,與新興的山東豪傑頗有爭鬥。而長孫無忌出任顧命大臣,是關隴集團最後的閃光。武後欲消滅唐室之勢力,遂開始施行一系列瓦解此貴族集團之手段,如崇尚進士文辭之科,破格用人及漸毀府兵之制等皆是。到了有「李唐盛世」之稱的唐玄宗時期,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勢力已不復存在了。

    薛仁貴征遼是如何「瞞天過海」的

    薛仁貴是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絳州(今山西河津市)人,官至左威衛大將軍、安東都護。因終生喜穿白袍,故有「白袍將軍」之稱。他為了保衛大唐社稷和百姓安居樂業,戎馬一生,出生入死,創造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一貌退萬敵」、「良策息干戈」、「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等赫赫功勳。其撰寫的《周易新本古意》,是世界上最早以辯證法論證兵法的著作。

    《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中,記載了這樣一則「瞞天過海」的故事,從中可見薛仁貴的足智多謀: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御駕親征,領三十萬大軍以寧東土。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唐太宗見眼前白浪排空,海茫無窮,即向眾總管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面面相覷。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見駕,並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業已備好。

    唐太宗大喜,於是便率眾將領隨此豪民來到其海邊的家,只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更是繡幔彩錦,茵褥鋪地。百官進酒,宴飲甚樂。

    過了不久,只聽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盞傾側,人身搖動,良久不止。唐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已,一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哪裡是什麼在豪民家作客,大軍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原來這豪民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計策就是他策劃的。

    「瞞天過海」後來即成為兵法上的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是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用來作戰役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成果。薛仁貴初出茅廬,就能出此妙計,著實了得!

    唐太宗曾這樣評價薛仁貴:「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唐高宗也這樣讚譽薛仁貴:「漢北遼東鹹遵聲教者,並卿之力也。」「古之勇猛者,無一人可敵卿。」唐玄宗也曾對薛仁貴的兒子說過:「卿父勇猛罕見,古之未有。」

    能得到這麼多帝王的如此之高的讚譽,可見薛仁貴何牛之至!

    薛仁貴的子孫也都很爭氣。其子薛訥,官至大元帥、宰相;其孫薛嵩,官至六州節度使、高平郡王;其重孫薛平,官至太子太保、韓國公;其玄孫薛從,也曾官至上將軍。薛仁貴衍傳的十二世裔孫四十七人都是朝廷器重的文武官員,為唐朝的21位皇帝都立下過汗馬功勞。

    唐朝滅亡的真正兇手是否是惡劣氣候

    蓋世英雄項羽自刎烏江前悲憤萬分地喊出一句:「天亡我也,非戰之罪!」意思就是「我沒有輸給誰,只是敗給老天罷了。」這句話被很多對之不屑的人當成笑料,也被很多同病相憐的人奉為經典。

    透過千年歷史煙雲,我們彷彿看到曾盛極一時的唐王朝在滅亡時也發出這樣絕望的吶喊:「天亡我也,非戰之罪!」

    筆者認為,項羽所說的「天」相當於西方人口中的上帝,是冥冥中主宰一切的萬物主。他說的「天亡我也」,意即命運和自己過不去,諉過於「天」,是典型的推卸自己的責任。唐王朝絕望吶喊中的「天」,是指大自然的氣候。當時長期的惡劣氣候導致大唐農業社會連年乾旱歉收,朝廷多年嚴重缺糧,豈能不亡?

    為什麼這麼說呢?各位讀者肯定要問依據何在。據有關報道:德國一個科研小組對雷州半島湖光巖湖取得的鑽孔巖心進行了高分辨率古氣候研究。科學家們認為,通過鑽孔獲取的巖心樣品的磁屬性和鈦物質可以揭示東亞古代冬季季風強度。他們發現,在過去1.5萬年裡,有3個時期的冬季季風很強,而夏季季風很弱。後一個時期大約在公元700至900年間,而唐朝從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延續近300年,正處於這一時期。科學家們認為,造成盛唐衰敗的重要原因是長期乾旱和夏日極其少雨,降雨量減少造成荒災,穀物歉收無糧餬口,激起農民起義,並最終導致唐朝在907年滅亡。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