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迷蹤:你所不知的歷史真相 第5章 第一部分·帝王篇 (4)
    劉備在荊州,從劉表的座上起身上廁所,回來時流著眼淚。劉表怪問之,他回答說:「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三國誌·先主傳》裴注引《九州春秋》)」

    在三顧茅廬時,劉備對諸葛亮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奸臣竊奪了皇權),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使我遭受挫折),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三國誌·諸葛亮傳》)「欲伸大義於天下」和「志猶未已」這些話,鏗鏘有力,落地有聲,充分體現了劉備的「非池中物」的凌雲壯志。

    《三國誌》中曾如此高度評價劉備:「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三國誌·先主傳》)」在不可一世的曹操眼裡,除了自己外,只有劉備才夠得上是英雄。

    他還說過:「劉備,吾儔也。」(《三國誌·武帝紀》裴注引《山陽公載記》)

    程昱說:「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三國誌·武帝紀》)

    程昱又說:「劉備有英名。」(《三國誌·程昱傳》)

    劉曄說:「劉備,人傑也。」(《三國誌·劉曄傳》)

    魯肅說:「劉備,天下梟雄。」(《三國誌·魯肅傳》)

    周瑜說:「劉備以梟雄之姿。」(《三國誌·周瑜傳》)

    劉備待人之好,連刺客都不忍對他下手。《三國誌》中有這樣的記載: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魏書》也記載了這則故事:劉平結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這不僅僅是劉備禮賢下士的真實寫照,也說明了劉備的個人修養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信史《三國誌》除記載劉備的英雄之志與時人對其的高度評價外,還記載了當時人們以行動對劉備的追隨,如:中山大商賈張世平和蘇雙,以金錢資助劉備,使他有了拉隊伍起家的本錢(「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拜畢,來日收拾軍器,但恨無馬匹可乘。正思慮間,人報有兩個客人,引一夥伴當,趕一群馬,投莊上來。三人出莊迎接。乃世平同蘇雙,每年往北販馬,近因寇發而回。備請二人到莊,置酒管待,訴說欲討賊安民之意。二客大喜,願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在曹操屠戮徐州之際,徐州官員糜竺等根據陶謙死前的遺言,把徐州讓給劉備。

    據《三國誌·先主傳》記載:「(陶)謙病篤,謂別駕、糜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在劉備被呂布擊潰的危急關頭,徐州富商糜竺(先祖世代經營墾殖,養有僮僕、食客近萬人,資產十分可觀)以家資助軍,送來了兩千下人和大量金銀貨帛,還把妹妹(後來的糜夫人)嫁給劉備。使劉備的力量大為增強。後來曹操想表奏糜竺為嬴郡太守,但糜竺與其弟糜芳都不接受,決意跟隨劉備。益州平定後,糜竺任安漢將軍,位在諸葛亮之上……這一切,都說明劉備儘管先後十易其主,也不失為一個被歷史肯定的大英雄。他最終能成就帝業,三分天下有其一,固然是時勢使然,但其非凡的才能和較高的綜合素質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歷史上最能打仗的帝王

    毛澤東喜讀古書,對明代馮夢龍編纂的《智囊》一書愛不釋手,多次閱讀,並在上面圈點了不少地方。《智囊》在記述孫臏「駟馬之法」處有一按語:「唐太宗嘗言:『自少經略四方,頗知用兵之要,每觀敵陣,則知其強弱,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過數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陣後反而擊之,無不潰敗。』蓋用孫子之術也。」

    毛澤東讀此按語後評點道:「所謂以弱當強,就是以少數兵力佯攻敵諸路大軍。所謂以強當弱,就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以五六倍於敵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圍,聚而殲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毛澤東在這裡說得非常明白:古代皇帝帶兵打仗的冠軍是李世民,亞軍則是朱元璋。

    在毛澤東看來,在總體處於弱勢情況下,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從而造成相對的強勢,以相對的強勢敵相對的弱勢,各個殲滅敵人,最終由弱變強戰勝敵人。這是中國兵法的精妙之處,他認為李世民得此精髓,以此戰法馳騁天下無敵手。

    毛澤東晚年還曾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樣,先守不攻,讓敵人進攻,不准士兵談論進攻的事,談論者殺。待敵人屢攻不克,兵士氣憤已極,才下令反攻,一攻即勝。這樣一可練兵,二可練民。」毛澤東一再流露對李世民能征善戰的讚賞,對李世民褒揚有加。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在十六歲時就嶄露頭角。《新唐書》記載,北巡的隋煬帝楊廣,被突厥始畢可汗突襲圍在了雁門,41座城池淪陷了39座,沒辦法,只好寫下詔書投入南去的汾水中,希望能有人前去救援。年僅16歲的李世民這時剛投軍不久,是屯衛將軍雲定興的部下。在準確地分析了敵我形勢的基礎上,李世民向雲定興提出了增援建議:目前敵眾我寡,不宜直接投入戰鬥,可在白天遍插旌旗,夜裡緊擂戰鼓,威而不發,形成大軍壓境之勢以迷惑敵軍。突厥果然上當,雁門之圍不戰而解。這正是《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一個16歲的少年用兵能到如此水平,真可謂是軍事天才!

    李淵舉兵反隋,時年18歲的李世民就是主要策劃者之一。在進軍長安的過程中,面對複雜的形勢,李淵等人曾產生退縮的念頭,但在李世民的堅決鼓動下,終於成事。從18歲隨父反隋開始,在同群雄逐鹿的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屢為主將統兵,親自指揮一系列重要戰役,推翻隋王朝,他的戰功最大。而且在南征北戰中,他總是一馬當先、身先士卒,精於騎射,膽略過人,驍勇善戰。史書記載,其父太原留守李淵在攻打魏刀兒時不幸身陷敵陣無法脫身,18歲的李世民果斷地率小股騎兵突進敵陣,神箭所指,例無虛發,將李淵從敵陣中救出。

    618年3月,薛舉父子入侵關中,李世民奉命率軍征討,擊敗敵軍,斬殺薛舉之子薛仁臬,徹底消滅薛舉父子割據勢力,解除了後顧之憂,鞏固了關中,為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619年10月,劉武周攻唐,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佔領整個河東,李淵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李世民主動請纓,率軍3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劉軍精銳宋金剛部,隨即揮軍北上,於次年4月滅掉劉武周,收復河東全境。

    620年7月,李世民率軍挺進中原,勢如摧枯拉朽,收復河南大半郡縣,圍困王世充於孤城洛陽,以圍城打援之戰術生擒竇建德,迫降王世充,平定了隋末以來最大的兩股勢力……李世民的赫赫戰功不勝枚舉,他是歷史上親自上陣帶兵打仗最多的皇帝。

    善用兵法,是李世民的顯著特點。他總是以弱敵強出奇制勝,或以強吞弱穩操勝券,其屢建奇功之軍事才能,著實為千古罕有。在著名的淺水原之戰中,李世民與敵方相持了六十多天,一直等到對方糧盡,兩名大將來降,方才開戰。他先讓人在淺水原南誘敵,之後他帶領騎兵內外夾擊,敵軍大敗。他懂得因時因地制宜靈活運用戰術。他從小熟讀兵書,很多兵家兵法戰術他幾乎都爛熟於胸,但他並沒有套用書本,而是巧妙地利用地形來作戰。在洛陽大戰王世充時,他利用夜戰、水戰的戰術取勝。而在大戰劉黑闥時,李世民讓人在上游築壩堵水,使河水變淺,誘敵過河,到戰敗敵人渡河逃回時突然把壩扒開,致使河水猛增淹死敵人無數,更是「善假以物也」(利用地理條件)作戰的成功案例。

    非常經典的武牢之戰,是李世民寫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傳奇。公元619年,李世民率眾攻打王世充時,前來救援的夏王竇建德挾十萬大軍瘋狂撲來。當時竇建德消滅了另一鎮義軍孟海公,士氣正盛,自認為志在必得。李世民手下的蕭禹、屈突通、封德彝等謀臣武將都認為唐軍腹背受敵,提出了退守暫避敵鋒的建議。可李世民認為,王世充已是秋後的螞蚱,不足為慮。竇建德持驕躁之兵而來,如果我們把握武牢這個要塞,急於求戰的夏軍必然為我所破。但如果我們退避或是行動不迅速,讓竇建德佔領了武牢,與王世充形成合力,就很難再消滅了。於是,李世民留下李元吉、屈突通繼續圍攻洛陽,自己只帶著三千五百人奔武牢而去。

    從兵法來講,李世民這一招叫「圍點打援」。但從實力上講,以三千五百士兵對陣十萬大軍,這在一般的正常人看來,簡直是瘋了,是在拿將士的生命開玩笑。但天才就是天才,年輕卻老謀深算的李世民摸透了竇建德的脾氣,派出小股騎兵接二連三實施騷擾,大膽地在黃河北岸牧馬誘敵輕出。志大才疏的竇建德果然命令士兵快速前進,夏軍綿延二十里,陳兵於汜水對岸,與武牢只一河之遙。《舊唐書》上描述唐軍說:「鼓噪,諸將大懼。」這是很正常的。我方只有三千五百人,而十萬敵軍全線推進,那場面怎不令人膽寒?但李世民卻鎮靜自若,他只帶了幾個人來到高處觀看敵人動向,對諸將說:「夏軍從來沒遇到過真正強大的對手,所以非常輕視我們,列陣喧囂,是紀律鬆散的表現。

    我軍按兵不動,時間一長他們的士氣就會低落下來。等他們士兵饑疲交困、後退之時,我軍追而擊之,必然大獲全勝。我和大家打個賭,一定會在午後打敗夏軍。」果不出李世民所料,竇建德的軍隊從早上一直忙活到中午,既餓又累,很多都坐了下來喝水休息,有些則琢磨著如何後退。戰機成熟了,李世民一聲令下,親率虎狼之師風捲殘雲一般渡過汜水直撲敵陣。夏軍來不及重新佈陣即被衝垮,李世民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等人揮著大旗左突右衝,如入無人之境,夏軍全面崩潰。這一戰,追出三十多里,殺死夏軍三千多人,生俘五萬多人,生擒夏王竇建德。李世民以自己的輝煌戰果兌現了戰前的諾言。大勢已去的王世充一看如此情形,很快就放棄了抵抗,獻出了洛陽,做了唐軍的階下囚。李世民以微弱之師大破強敵,創下了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跡。

    《舊唐書》和《新唐書》同時記載著這樣一件事:同時代的李密,作為瓦崗軍的領袖人物,身經百戰,攻無不克,一向頗為自負。降唐後奉李淵的命令去犒賞三軍,見到李世民後,不敢仰視,私下對殷開山說:「這才是真正的真龍天子啊!」由此可見李世民「胸有百萬雄兵」的不凡氣宇。明代著名軍事家劉基也曾在其所著兵書中以李世民指揮的戰役作為戰例,來闡述他的軍事見解。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軍事家之一,李世民精於韜略,戰功蓋世,無愧於「最能打仗的帝王」之美譽。

    歷史上最不會用兵的國君

    毛澤東博覽群書,喜歡在讀書時眉批或橫批,在點評中尤喜臧否歷史人物。儘管他說自己「論人喜苛評」,但實事求是地講,他對古人的評語用狠詞的並不多。比較狠的評語有:劉表「虛有其表」;郭象無行;王建庸人,不懂政治;笑裡藏刀李義府;李治朽物等等。其筆下對古人最狠的評語是「蠢豬」,他把這個狠勁十足的詞送給了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那位愚不可及的宋襄公。

    在其煌煌名著《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探討戰爭中的主觀指導與主動或者被動的關係時指出:「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毛澤東認為,戰爭中的主動與被動是相互轉換的,任何一方都不可避免地因自身主觀、客觀因素的局限而產生薄弱環節,予敵以可乘之隙,導致失敗。高明的戰爭指導者,不應恪守本本,從而使自己陷於被動局面。宋襄公就是一個懷抱本本主義、死搬教條、一戰而為天下笑的蠢豬式人物。

    歷史上把宋襄公和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並稱為「春秋五霸」。後四位各有豐功偉績,均稱霸一時,而宋襄公不僅未曾稱霸中原,並且還在「泓水之戰」中被楚國殺得大敗,且在此戰中迂腐地實施所謂的「仁義」行為,徒留千古笑柄。審視歷史,宋襄公實在不配位列「春秋五霸」。

    宋襄公是個資質平平的人,宋國的實力也很弱小。宋襄公曾僥倖地為齊孝公復位起過大作用,異常順利地幫助超級大國齊國安定了局勢。之後,他竟然異想天開地想倣傚齊桓公會盟諸侯做各國的霸主。

    於是,他派使者去楚國和齊國,想把會盟諸侯的事先和他們商量一下,取得楚國、齊國的支持。開始時,楚成王接信後輕蔑地直想笑,譏笑世上竟有宋襄公這等不自量力的人。大夫成得臣說:「宋君好名無實,我們正可利用這一時機進軍中原,一爭盟主之位。」楚成王覺得甚是,便將計就計,答應與會。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