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後芳草碧紅塵 第6章 文采風流合傾慕 (1)
    《清平樂·贈許幻園》

    城南小住,情適閒居賦。文采風流合傾慕,閉門著書自足。

    陽春常駐山家,金樽灑進胡麻。籬畔菊花未老,嶺頭又放梅花。

    李叔同填詞以平白自然為最大特色,這首《清平樂》「情真、景真」,堪稱代表之作。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樂調而命名,後用作詞牌。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從李叔同所留存的詞作來看,他大多喜歡自度詞牌,竊以為其中緣由恐怕是為了更利於譜曲。要知道,李叔同除了詩人、詞人之外,還有一個身份——音樂人。因此,此首《清平樂》更顯難得,用語清淡舒雅,讀後令人唇齒生香。

    此詞大抵作於光緒二十五年間,彼時,李叔同剛剛離開天津抵達上海,借住於「城南草堂」,草堂的主人正是這首《清平樂》所贈的許幻園。上片中,「城南小住」,指的就是「城南草堂。」

    「閒居賦」,西晉潘岳曾於元康六年寫了一篇名為《閒居賦》的散文,表現了其對官場傾軋生活的厭倦和對隱逸情懷的留戀。李叔同用此典,既點出了「城南草堂」的雅致風景,又說明了主人的高潔情懷。

    「文采風流合傾慕」,「合」作「應當」解,如「文章合為時而著」。此句淺顯易懂,讀之自明。上句寥寥兩句,卻點名「借住」之事,托出「草堂」風貌,更描擬了主人的魏晉隱士般風流情懷,可謂難得。

    下闋看似寫景,實則抒情。王國維《人間詞話》云:「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下闋便是典型的「有我之境」,李叔同所描擬的「草堂」景象,無疑沾染了他濃郁的個人感情色彩,充滿了喜悅自得之情。「有我」、「無我」是從詞人對感情的表達方式來區分,其根本上並不存在高下之分,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讓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這個「有我之境」吧。

    起句「陽春常駐山家」便帶有濃郁的個人感情,上海並不是四季長春,怎麼可能「陽春常駐」呢?但是因為詞人的內心一片火熱,雖是皚皚白雪之冬,亦如萬花盛開之春。山家,指山野人家或隱逸之家。《南史·賊臣傳·侯景》云:「山家小兒果攘背,太極殿前作虎視。」詩聖杜甫在《從驛次草堂復至東屯茅屋》詩中亦有「山家蒸栗暖,野飯射麋新」之句。明代高啟《一剪梅·閒居》:「竹門茅屋槿籬笆,道似田家,又似山家。」唐代詩人張繼,更是直接以山家為題,作詩一首。對於這位詩人,我們最熟悉的恐怕是《楓橋夜泊》,總是以一副愁苦失落面目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其實,他亦有恬淡欣喜的一面。

    山家

    張繼

    板橋人渡泉聲,茅簷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

    樽,酒杯。胡麻,一種農作物,又稱亞麻,其籽可以搾油。

    末句「籬畔菊花未老,嶺頭又放梅花」寫得極好,既有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優美平和,又盡顯了詞人心中的歡喜之情。菊花未老,梅花又放,怎不令人欣喜?真是這份欣喜,使得「籬畔菊花」染上了一層「有我」之色,使得全詞「景真,情真」。陶淵明《飲酒》全詩並不長,現摘錄如下,讀者細細品味「有我」與「無我」的不同。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詞是李叔同贈與其好友許幻園的,可是,何嘗不是他自己心情的最佳寫照?此時,他剛剛二十出頭,正處於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剛剛抵達上海便邂逅了四位好友,並結成金蘭。高朋滿座,杯籌交錯,好不快哉!可是,年少的他,並不知道命運的魔力,當時光的轉盤最終轉到離別之時,他又將如何呢?

    不管怎樣,「城南小住」的這段日子終歸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吧。

    獨·交友

    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深秋。

    法租界卜鄰里中住進來了一家三口,最奪人心魄的卻是那少年,有著中等身材,面容白皙,目似點漆。這少年正是李叔同。

    大上海的繁華,天津自然是不能比的,風流的李叔同很快就在這個舞台上如魚得水,嶄露頭角。不久之後,他加入了「城南文社」,並很快成為其中的佼佼者,繼而以詩詞之才名動海上。

    「城南文社」,一個以切磋詩詞文章為主的團體,組織者是袁希濂。

    袁希濂,上海寶山人,字仲濂,海上名人,與兄希洛、希濤號為「寶山三袁」。

    對於「城南文社」,袁希濂曾說起其誕生的原因:「遜清光緒丁酉年(即公元1897年,彼時,李叔同剛剛與俞氏成親,尚居天津),余肄業上海龍門書院,是年秋闈報罷,余集合同志,於本書院每月月課外,假許幻園上捨城南草堂,組織城南文社,每月一次,以資切磋。」初次加入文社,李叔同便獲得擬小言賦第一名,受到張孝廉的好評。張孝廉,精通宋儒理學,長於詩賦,為人卻嚴肅刻板,李叔同能得到他的誇獎,實屬不易。

    除了袁希濂,李叔同還認識了三位才子,相處之後,引為知己,並最終結為金蘭。三人分別是江灣蔡小香、江陰張小樓、城南草堂主人許幻園。

    蔡小香,名鍾駿,蔡硯香之子,光緒甲申(公元1884年)科諸生。精擅婦科,對貧困者送診給藥,終生不輟。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華工在美國受資本家殘酷虐待,舉國憤慨。是年六月,小香與滬上名流李平書等邀集醫務界發起成立「醫務總會」,為上海最早的醫學團體,聲援海外僑工,入會者200餘人,小香被舉為總董,以後任中國醫學會會長,會員遍及國內12省。曾主辦《醫學報》半月刊。繼又創立中國醫院,任院長。光緒興學之初,小香創辦「蔡氏學堂」、「競業師範學堂」、「醫務講習所」,造就人才。

    張小樓,又名張楠,字小樓,能詩文,擅書畫。日本法科大學畢業後回國,歷任南京江南高等學堂、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教習。民國初期開始從政,曾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翻譯官、外交部編譯員,並被派駐朝鮮,任新義州領事。1926年,任上海鐵路稅務局局長。張小樓生有一女張曼筠,其婿便是著名的愛國人士李公樸。

    許幻園,思想先進,熱衷文藝,是當時滬上詩文界的領袖人物之一,亦是「城南文社」的盟主。五人中,李叔同與許幻園相交最厚,其膾炙人口的名作《送別》,送的便是這位摯友。關於此詞,下文中會有詳細註解。

    時隔近百年,追憶大師足跡時,眼前常常晃動五個少年相聚時的場景。所需酒菜不必豐盛,但景色必須怡人;所伴不必有絲竹繞耳,但談吐必須高雅。這是怎樣令人神往的集會?這是多麼令人敬佩的友情?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