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翻不過去 第24章 三十四年悲情史——光緒一生不堪的記憶 (2)
    疾病纏身的光緒親政後遭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日本侵略朝鮮,進而侵略中國。慈禧和光緒偏向於執意要打,決心援朝抗日,但腐敗的體制最終使鄧世昌戰死,丁汝昌自盡,戰爭還是失敗了。本來那次海戰如果戰勝,就能提高光緒的威望,從而有利於他開展工作,然而迎來的卻是一紙《馬關條約》和割地賠款。這讓其遭受重大打擊,加深了「母子」的不和。但通過中日甲午戰爭,光緒更加明確通過改革政治,富國強兵的重要性。而此時義和團遍地開花,要求改造社會的思潮風起雲湧,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影響下,在珍妃的積極支持下,於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頒布「明定國是詔」,宣佈變法,力推博采西學,推行新政,授予康有為「專折奏事」特權。那些守舊的親貴重臣害怕光緒皇帝在改革政治中觸動他們的地位,紛紛投靠慈禧並竭力挑撥他們「母子」的關係。慈禧也深恐光緒改革的成功會影響到她的獨裁。這樣朝臣內出現了「後黨」與「帝黨」(又稱「清流黨」),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光緒親政十年,與慈禧鬥爭了十年,尤其在戊戌變法時,「母子」鬥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矛盾日益突出。據史料記載,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光緒帝到頤和園見慈禧,慈禧明確表示要廢掉光緒,並密謀由北洋總督榮祿,在九月初天津閱兵時發動政變。情急之下,光緒給帝黨派楊銳下發密諭:「朕惟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足以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而皇太后不以為然,朕屢次進諫,太后更怒。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期望之至。特諭。」但楊銳膽小如鼠,未敢將密諭傳予他人,光緒無奈等不到回音,於八月初一、初二連續兩次召見袁世凱,讓他專辦練兵事宜,並賜其為侍郎銜。他總以為袁世凱會感恩戴德,效忠皇帝。同時,光緒帝於八月二日又下了一道密諭給林旭,讓其轉告康有為迅速離京。林旭將兩道密諭同時轉給康有為、譚嗣同等人,這幾人十分感動,決定由譚嗣同出面請袁世凱,馬上舉兵,先殺掉榮祿,回兵包圍頤和園。袁世凱表面上滿口答應,八月五日回到天津,卻在八月六日馬上向榮祿告密。

    最後變法運動在以慈禧為首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和鎮壓下,宣告失敗。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遇害,康有為、梁啟超出逃,光緒也被軟禁在中南海瀛台。可以說到此,光緒的政治生涯已經結束,之後的十年光緒雖然名義上仍保持著皇帝的名位,但已沒有了皇帝的權力。

    南海瀛台,與水雲榭島、瓊華島分處太液池三海之中,象徵東海三仙島蓬萊、瀛洲、方丈。瀛台四面環水,只在北端架一板橋,通至岸上,板橋中間有一段是活動的,光緒被囚禁此地之後,由慈禧的四名親信太監監視著。「他或者坐在露台,雙手抱膝,愁思哀傷,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監監視的比較鬆懈時,就偷偷地記日記。這樣差不多被關押了整整兩年。」然後慈禧令人故意把瀛台橋板撤掉,以此斷了光緒出瀛台島之路。光緒住在涵元殿裡,太監每天送飯時架起橋板,走到瀛台來,用完飯後就抽掉橋板。光緒心情更加憂鬱,無奈之中寫下了「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等詩句。據野史記載,有一年冬天光緒十分想念心愛的珍妃,便帶了小太監踏冰離開瀛台。被發現後,慈禧下令立刻鑿冰,以防光緒離開。他曾仰天長歎:真不如漢獻帝也!因而病勢也日漸加重。

    光緒在位除甲午戰爭、戊戌變法之外第三件大事就是八國聯軍侵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波及中華大地,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匈等八國聯軍入侵。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緒又被慈禧帶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緒帝始終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慼慼,常若不悅」,一生的命運悲劇也繼續延續下去。或許只有死亡才可以徹底地獲得解脫。死亡,可以讓他離開,永遠離開這個對於他來說孤獨寂寞,甚至有些冷漠和殘忍的世界。相信他的靈魂可以入天堂,在那裡,有他所愛的人,他們可以繼續地愛戀,恆久地愛戀。希望在天堂裡的他可以獲得恆久的幸福。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的病情突然轉危,不久死去。如果說光緒入宮為帝,是出於一種政治需要,那麼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敗的必然。

    對於光緒,今天我們再也不能只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他,臆斷其為慈禧的傀儡,一百多年前的現實全然不同於現在,在封建專權,清廷內部粉飾太平,將權力鬥爭作為一生的最大追求的時代背景下,光緒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錯就錯在他生錯了時代,生錯了家族。《清史稿》裡面這樣評價光緒:「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前國恥。已而師徒饒敗,割地輸平,遂引新進小臣,銳意更張,為發奮自強之計。然功名之士,險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濟,言之可為於邑。洎垂簾再出,韜晦瀛台。外侮之來,釁自內作。卒使八國連兵,六龍西狩。庚子以後,怫郁摧傷,奄致殂落,而國運亦因此而傾矣。嗚呼,豈非天哉。光緒駕崩後,清越四年而亡。」

    作為一個年輕奮發的君主,光緒皇帝以社稷為重,在飽受侵略者欺凌的時候,曾試圖改變,振興國家,不為求得自保而輕易妥協退縮;在關鍵時刻,為了變法信念,置生死安危於度外。這已經超越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為價值選擇,即使從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稱道的。但是空有一個大清國皇帝的名號,卻沒有真正的實權。在他艱難「親政」的十年裡也是處處受制,沒有自主可言。在德齡離開清宮之前他曾經這樣對德齡說過:「我沒有機會把我的意思宣佈於外,或有所作為,所以外間都不大知道我。我不過是替人做樣子的……我有意振興中國,但你知道我不能做主,我不能如我的志。」這是怎樣的一種絕望和無奈,又是怎樣一種茫然和痛苦?

    身為帝王,光緒一百多年來受盡了後人的冷落和責難,這是他的悲劇,活著時得不到掌聲,死後也無人能理解,甚至有人認為他「懦弱無能」,但作為一個人,他在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中走在了時代的最前列,也為他的人格增添了不少的亮色。變法的最終結果是失敗了,但對當時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思想上,打破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禁錮,開啟了中國思想解放的先河;經濟上,光緒積極配合維新派的主張,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為中國早期資本主義發展開闢了道路;文化教育上,光緒主張開辦現代學堂,科舉制度實行徹底改革,派人出國留學、遊歷等,這一主張使得晚清知識分子視野擴大了,也引進了許多先進的西方思想,為中國現代的文化變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筆者認為光緒是近代中國一位英明的皇帝,不愧為近代中國第一個效仿西方來變革中國的開明皇帝。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