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歷史,每一頁都盡顯沉重,每一頁都翻不過去。晚清是中國歷史上最悲哀、最淒涼的時代,但也是一個英雄俊傑輩出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扶不起的王朝面前,居然有這麼多的英雄、這麼多的俊傑對其忠誠地奉獻著,犧牲著!但與其說這些英雄、俊傑們為了清朝,還不如說他們是為了中國,所以今天我們作為華夏子孫來緬懷他們,也緬懷他們留下的偉大遺產。歷史不能忘卻,這種無形的遺產更不能丟棄。
晚清政府是不幸的,因為這個時候西方的現代工業革命衝擊了她日薄西山的政權,但是晚清政府也是幸運的,在世紀巨變面前,依然湧現出無數的華夏才子為她拋頭顱灑熱血,為她搖搖欲墜的政權四處奔波,甚至奉獻著自己的生命。而這些人中,有的我們可以稱他們為真英雄;有的雖然被貶得一無是處,但仍然為中國走向新社會做出了貢獻。這些真英雄,就中國倫理道義來說,他們對得起給他們提供俸祿的清政府;就中華民族大義來講,他們的愛國舉動感天動地,能夠被中華兒女千百年所紀念。這些才子就晚清來說,他們苟且偷生,難辭後人之貶,就華夏來說,他們的業績還是值得人肯定的。
很多人認為清朝的滅亡是晚清統治階級整體的沒落、腐朽所致,是君不君、臣不臣的社會國家政治倫理失常所致。但細看歷史,不難發現,在清朝末年的歷史畫卷中隱藏的並不缺少仁人志士,並不缺少國家棟樑和曠世奇才。這些人有的被認為是賣國賊,有的被認為是中華英雄。從兩宮皇太后、皇帝、諸親王、康有為、梁啟超、袁世凱到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通過他們在所有的政治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個人素質和能力來看,都是常人所難以企及的。
就慈禧來說,她個人的政治素質和政治魄力沒有人去懷疑。在她操縱清朝政權近半個世紀裡,可以構成一部宏偉的傳奇,是她讓滿族天下苟延殘喘了幾十年,把即將消亡的政權延續到她生命的盡頭。筆者在想,這個封建王朝末期的美麗女人,若是生在了唐朝、或者漢朝的盛世之時,或許她也會像武則天一樣能譜寫出中國歷史不朽的神話,可是歷史偏叫這個不凡的女人生在了清末,生在清朝注定沒落的年代。這個年代正處在世界工業文明向封建農業國家形成最大規模衝擊的時代,然而她的才能和魄力卻成為守舊勢力對抗外來文明的一堵頑固堡壘。
光緒是一位少年英雄,是晚清權力中心中少有的俊傑,他最先通過各種途徑接受了一些西方學術,西學也對他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他胸懷富國強兵的抱負,一心想要變革中國現狀,向西方學習。但是他太年輕,沒有多少政治經驗,長期在慈禧的羽翼下生存,使得他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傀儡。他想要與慈禧對著幹,卻沒有什麼權力根基,作為一國之君,滿朝文武卻沒有一人是心腹。再加上這個年輕人沒有城府,不懂得忍耐,在他還沒有完全取得國家實際統治權力的時候,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韙實行變法。他明知道與慈禧對著幹就是死路一條,可偏偏要走這條不歸路。他的「古怪行為」不能得到大清王朝中廣大貴族階層的配合,哪怕是理解,致使他給政治對手創造了向自己致命一擊的有利條件。
當然,我們試想,如果光緒能夠順利地早一些掌握清朝的實際統治權,能夠體體面面地做一回大清王朝實際的君王,那麼他是否就能成功地實行變革?答案是否定的。假使光緒早一些掌握了權力,他推行變革的心情也不會那麼過於強烈。他推行變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想通過變革逼權,想要讓慈禧還政於他。他為達到這個目的就借助康有為等維新派勢力,從這一點上來說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從他用人來說,康有為等人多是喝過洋墨水的人,也學過封建八股,但骨子裡都是媚外的色彩。他們所主張的變革就是想把日本的模式照搬照套地搬到中國來,這顯然是不合實際的,而且康有為等人的變革動機之一也是想以變革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這無可厚非,問題就在於他們急功近利,衝動而又盲目,只能算是一群政治冒險家,成功的幾率極小。但是光緒的變革,即使失敗了,其影響卻因他的地位在中華大地上掀起巨大的波瀾,在一定意義上喚醒了後來眾多仁人志士。
說到光緒,說到慈禧,不得不說袁世凱。假如袁世凱不稱帝,不復古,那麼後人還會對其橫加指責嗎?袁世凱也能算得上是一位政治精英,一個功過參半、叱吒風雲的一代梟雄,雖然他的存在給中華大地上製造了無數的白色恐怖,而且和日本簽署了賣國的《二十一條》,條條見血,但是袁世凱作為一名晚清政客,在刀劍上行走的風雲人物,一般人無法比。
袁世凱年輕時失意科場,22歲棄文從軍,投奔嗣父的至交、淮軍將領吳長慶。之後平步青雲,官場得意。袁世凱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實為清季一務實幹練的能臣,自小站練兵至接掌北洋,還有他建新學的學校,主張廢科舉,引進西方學說,又成立一支警察部隊,令中國軍警分離。袁世凱對中國的軍事和工業化,有很大的貢獻。
然而袁世凱最後難免走入權力膨脹的誤區。在他當政時,為了鞏固其獨裁權力,不守約法、解散國民黨,使剛誕生的中華民國失去在制度下健康發展的機會。而且多次暗殺國民黨有關進步人士,製造白色恐怖,結果造成了中國的南北分裂,使中華大地上軍閥混亂,屍橫遍野。袁世凱違背民國公意,稱帝登基,遭到全國反對,至此袁氏之威望徹底破產。稱帝之舉堪稱袁氏政治生涯中所犯的最大錯誤。而他的功勞也因其帝王一夢而被後人抹殺。
剩餘的其他人,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一些漢官在清朝的政治風雲史上被重用可以說是慈禧太后政治生涯最有光澤的一筆,也是慈禧最為英明的一步險棋。一直倚重於滿臣的清王朝在慈禧時期忽然倚重漢臣,這也更加能說明這些漢臣的力量和能力。而我們所說的這幾名清末重臣都是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經天緯地之才,能文能武、鎮壓暴亂、興辦洋務、收復僵土、推行新政、銳意改革,堪稱國家棟樑。但是,縱觀整個晚清政治舞台,這些曾經活躍的政治人物,他們的文韜武略、鉤心鬥角、榮辱沉浮,可謂精彩紛呈,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貴族時代。這個傲慢、保守、自我封閉、頑固不化、英雄輩出的貴族時代,本可以與中國歷史上任何燦爛輝煌的過去相媲美,然而其每一個腳印卻被打上了恥辱的印跡,而不是光輝與榮耀。
清末王朝的背影給人諸多的感傷。晚清政治舞台上英雄雲集,但是這些英雄們注定救不了這個沒落的王朝,光緒不能,後來的康有為、梁啟超、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等都難以力挽將傾之大廈,不管他們是多麼的優秀和出類拔萃。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他們注定無力回天。他們再多的英雄事跡也只能增添他們末路英雄的悲劇色彩。除此之外,那些為了這個王朝,為了華夏民族,在戰火中銷聲匿跡的英雄們也在同時譜寫著悲劇英雄時代的悲歌,他們演繹著悲劇故事,讓整個民族在漫長的痛苦史上思索。如關天培、葛雲飛、陳化成、馮子材、劉銘傳、左寶貴、鄧世昌、陳連升、裕謙等等,抗戰名將都讓後人無不感懷。他們書寫的中華歷史是永遠都無法翻閱過去的。
關天培一生戰果纍纍,充滿了傳奇色彩,雖然行伍出身,卻很注重習文,他曾說:「吾不能習辭賦,封章啟事,有用於時,此吾之學文也。」他所上奏章公文,必親自動手削稿,歷任把總、千總、守備、游擊、參將、副將等軍職。而他一生最為輝煌的戰果就是血戰虎門,而這次的虎門戰役也給他短暫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1834年,關天培調任廣東水師提督。這時候,正值外國侵略者對中國野心勃勃的時候,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看到清政府腐朽昏庸,試圖用武力打開中國的海上國門,擴大對中國的侵略。關天培到任以後,親自查看海防要塞,決定增修和加強虎門炮台,並加緊操練軍隊。隨後成為林則徐禁煙運動的得力助手。
1840年7月,英水手在尖沙咀一帶橫行霸道,殺死一無辜村民,林則徐提出抗議,要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不但不交,反而乘機擴大侵略,接連幾次向廣東沿海武裝進犯。關天培身先士卒,率領將士嚴陣以待,英勇抵抗,屢次打敗英軍,使他們的侵略行動未能得逞。
義律看到關天培率領的兵力強大,不敢任意挑釁,而英國的鴉片販子仍在繼續走私鴉片。關天培積極配合林則徐,搜捕鴉片走私船。鴉片戰爭爆發後,關天培在林則徐領導下,率兵英勇反擊英軍,英軍無法侵佔廣東,只得分兵北上,進犯天津。而昏聵的道光皇帝卻屈從了侵略者的要求,查辦了林則徐,使得關天培孤掌難鳴,獨自演奏英雄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