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對走私鴉片的殖民者採取強硬的收繳措施。林則徐召見洋行商人,要求他們保證外商交出鴉片,將功贖罪。限期交出全部的鴉片。另外還要寫保證書,保證不再走私鴉片。林則徐心裡很明白,把走私販子趕走容易,但要徹底解決鴉片的禍害,要面臨更多困難。表面來講,將現有鴉片銷毀了,但要不了多久,鴉片走私很快又會死灰復燃。因此,林則徐決定從根本上採取措施——他通過法律手段讓所有的外國商人都簽字畫押——正當貿易我們鼓勵,但不能進行鴉片貿易。用林則徐的話說,就是外商必須保證「嗣後來船永不夾帶鴉片。」否則「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正法就是殺頭,看來林則徐的措施確實夠嚴的,他要外國商人用性命擔保不再幹這種圖財害命的罪惡勾當。如果現有的鴉片銷毀了,來源杜絕了,這才是禁煙的最終目標。
在收繳鴉片的過程中,林則徐還派官兵在外國人居住區、商館一帶添加暗哨,以防外國商人交易成功後離開廣州。
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對於走私鴉片的殖民者來說,是致命的打擊。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受到外國鴉片販子的強烈抵制。那時英國商人的主要代表義律住在澳門,當英國商人給他通報林則徐禁煙一事之後,這些卑鄙的西方強盜居然惡人先告狀,暴跳如雷地威脅說:「我們英國的軍艦就停在附近,相信大炮會有用的。」
從走馬上任的那天,林則徐就早已知道禁煙的阻力和威脅。所以對於義律的威脅,林則徐義正嚴詞地說:「本大臣旨在禁煙,限你們三天之內繳出鴉片,逾期不繳,必然封閉洋館,斷糧斷水。」
義律本來就是個十足的地痞流氓,面對林則徐的命令,他表面上遵守,實際上暗地裡搗鬼、訛詐,凡是能用的卑劣手段都用上了,但這絲毫改變不了林則徐收繳鴉片的立場。當給義律規定的時間到期之後,林則徐立即採取極端措施:下令封倉,停止中外貿易。同時還派重兵包圍了外國人的商館,與此同時,還命令商館內的所有中國人,不論是買辦,還是工役一律撤離。
一向狂傲的義律這時候一看也沒轍了,只好換了副卑躬屈膝的樣子,以英國政府代表的身份讓英國的鴉片商將鴉片交給他,然後由他將鴉片轉交給了林則徐。至此,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2月至4月,林則徐共收繳英、美商人的鴉片兩萬餘箱。從林則徐1839年3月10日到達廣州,到義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繳出全部鴉片,總共18天,這充分說明了林則徐收繳鴉片第一回合的勝利。
林則徐與鄧廷楨等人會商後,就收繳的地點、驗收、押運、存儲、看管、守衛等各個環節做了無懈可擊的指令和安排。4月10日林則徐、鄧廷楨親赴虎門檢查收繳前各項準備工作。4月11日開始收繳,林則徐親自監督收繳全過程。
收繳的這段日子,林則徐一刻不怠的監督著這一龐雜的過程。日夜操勞,一絲不苟,無一紕漏。繳煙獲得了完全的勝利,但如此巨量的鴉片如何處置?外國人推測中國可能對鴉片實行專賣,從而使鴉片買賣合法化,但他們想錯了。林則徐報告道光皇帝,要求驗明實物數量,然後焚燬。道光對林則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讓林則徐和鄧廷楨、怡良等人將收繳的鴉片就地銷毀。
6月3日,歷時23天的虎門銷煙,在林則徐的指揮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絕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虎門銷煙,展示出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偉大形象,是抗擊外來侵略的勝利。林則徐,理所當然地成為這一事件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完成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已毫無愧色地成為歷史巨人了。
不過在這個階段裡,林則徐還是沒有躲過義律的暗箭。這時林則徐接受的是義律以英國政府的名義收繳來的鴉片。本來這是中國政府內部的事情,現在卻變成了中英兩國之間的事情。這也說明英國商人為了向中國傾銷鴉片,什麼卑鄙手段都能用。
禁煙運動的勝利讓林則徐感到滿意。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卻引起了英國朝野一片嘩然。1840年4月9日,英國議院以271票對262票通過了內閣關於發動侵華戰爭的提議。
其實,林則徐在廣州查辦鴉片貿易的過程中,已經意識到英國會發動侵略戰爭。所以為了戰勝敵人,他經過多方面分析研究,學習敵人的長處,用這個長處去戰勝敵人,也就是後來魏源歸納闡述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於是在禁煙初期,林則徐就親自掛帥,組織翻譯班子翻譯《華事夷言》(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評論語言),作為當時中國官吏的一種「參考消息」;為了更好地讓軍隊瞭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林則徐又將英商主辦的《廣州週報》譯成《澳門新聞報》;另外還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瑞士法學家瓦特爾的《國際法》。在軍事方面,林則徐命所屬清軍加強和改善沿海一帶防禦力量,並從國外買來200多門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
英國殖民者不肯放棄罪惡的鴉片貿易,而且蓄謀要用武力侵略中國。林則徐在廣東一邊禁煙,一邊積極備戰,修建炮台,拉攔江木排鐵鏈,並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漁民編成水勇,屢敗英軍的挑釁,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了九龍之役、川鼻官湧之役等反擊戰的勝利。1840年同年6月,義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標誌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經驗一再證明著這樣一條規律,那就是當災難來臨時,中華民族自身首先要團結,人民的力量是龐大的。所謂「民心可用」就是要用人民的力量戰勝來襲的災難,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擁有了人民就擁有了勝利的保證。一百年後的抗日戰爭就也證明了這條定律。但可怕的是,在遭遇災難的時候,如果內部發生了矛盾,一切可能注定將成為不可能。
就在禁煙運動取得初步勝利之時,道光帝盲目驕傲,下旨停止中英貿易。鴉片戰爭爆發後,定海失陷,琦善到廣州,與林則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脅利誘下,擅自簽訂割讓香港,賠償煙價六百萬元的《穿鼻草約》,但他卻把這一切都歸罪於林則徐。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然而這位英雄卻忍辱負重,毫無怨言地踏上戍途。當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勵詩句。這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人格的光輝寫照。
在林則徐主張禁煙的時候,以琦善為首的弛禁派就抨擊主張禁煙的大臣。琦善是鴉片弛禁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鴉片輸入過久,吸食者眾多,根本禁止不了。於是極力為鴉片吸食者和走私辯解、張目,明目張膽地打擊禁煙派,保護貪官污吏的利益。即使是在林則徐南下禁煙的過程中,以直隸總督琦善和軍機大臣穆阿彰為首的弛禁派,一直都在千方百計地破壞禁煙運動。
鴉片戰爭開始後,琦善更是一味鼓吹「罷戰言和」,主張向英妥協。隨著戰爭的升級,英國艦隊由香港一直打到天津。1840年8月11日,英軍抵達天津,並沿途留兵封鎖中國沿海。驚慌失措的道光帝派琦善與英軍談判,琦善向英軍贈送牛羊食品,犒勞敵軍,並向英國侵略者保證對林則徐「重治其罪」,為侵略者「代伸抑」,完全顛倒了是非。而昏庸而又變化無常的道光帝,在敵人的威逼和投降派的煽動下,為了苟且偷安,於國難當頭的時刻反而罷免了林則徐,派琦善取代之。琦善到廣州後屈膝求和,拆除工事,裁減水師,對報漢奸者,不僅不予以鼓勵,反而斥為「汝即漢奸」。
就這樣,當林則徐被罷官,當琦善取代他負責與英國進行談判的時候,也預示著這位一心為國的民族英雄所領導的禁煙運動徹底宣告失敗。
在清朝的歷史上八天內八次召見同一大臣,皇帝連續在臣民面前給予其破格的待遇,這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也是難於找到這樣的先例。這種罕見的特例之所以發生,說明道光帝對禁煙的重視,也說明他對林則徐特殊的信任。但當英國殖民者威脅到他的統治地位的時候,他又可恥地選擇了妥協。道光帝面對鴉片侵略的惡劣形勢,從其主觀意圖上講,當然希望得到制止,以維護其封建統治。但是從眼前的利益出發,他舉棋不定,反覆無常。一將無能累死千軍,保住了眼前的利益,卻引狼入室,禍患愈加猖獗,局面愈加危險,置國家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更難自拔自救,造成歷史的大悲劇。
就是在今天,當我們回想起這段歷史的時候,可以想像,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包括統治階層的大部分人,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卑躬屈膝,顛倒黑白,縱然有再多的林則徐也無濟於事。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林則徐和他領導的禁煙運動是多麼孤獨和淒涼。林則徐,他一個人(當然還包括一些愛國和主張禁煙的人,但這部分人只是少部分)的抗英戰爭,在內外勢力的打擊下,在英帝國的血腥侵略下,注定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面對強大的英帝國,如果抵抗注定要失敗,而且損失也更為慘重,是否還應抵抗?這是個政治問題。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不應是個盲動者,他考慮的首先應該是國家利益、人民的利益。尤其在國家尊嚴受損、民族存亡之時,一個民族需要竭力去捍衛其道德尊嚴和精神訴求。一個喪失鬥志、甘受摧殘、奴化的民族是一個可悲而低下的民族,也是最沒有希望的民族。林則徐去了,這是大清王朝的悲哀和損失,更是民族的不幸,是華夏大地的不幸……偌大的國土,如此壯麗的山河卻容不下英雄,致使狼煙四起,江河慟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