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泰隆」在全國各地設立分莊,派駐了代理人,主要有北京、天津、蘭州、南京、上海、重慶、漢口、成都、張家口、包頭、歸綏(今呼和浩特)等,還在西安和寶雞開設了分號,使「祥泰隆」逐步融入了全國大市場。有時還做一些畜產品出口業務,包頭分莊負責銷售藥材、牲畜和畜產品(羊毛、駝絨、皮張),收購磚茶、生煙、糖類、布匹,並包銷四大栽絨地毯廠家的全部貨物。包頭分莊是「祥泰隆」的中轉站,在阿拉善收購的皮毛馱到包頭,再裝火車運到京、津,外地採購的貨物,用火車運到包頭後,再由駱駝隊運到定遠;天津分莊主要推銷一、二等駝絨、藥材,採購綢緞布匹,日用百貨、經營羊毛、駝絨出口貿易等;北京分莊主要採購深受蒙古百姓喜愛的首飾(如珊瑚項珠等)、裝飾品、鞋帽、綢緞等;山西的蒲州分莊主要採購魚牌磚茶,是蒙古人最喜愛的一種飲茶;山西平遙分莊主要採購土布和曲沃生煙,以「分東」和「魁泰」兩種生煙為主,在內蒙銷量很大。歸綏、張家口也是「祥泰隆」重要的貨物集散地。
「祥泰隆」作為阿拉善旗經濟流通的主宰者,牧民日用必需品,如糧食、茶、酒、煙、糧、布匹的全部消費中,「祥泰隆」經營量高達70,以至於有「先有祥泰隆,後有定遠城」之說。
「祥泰隆」幫牧民過難關
1908年,「祥泰隆」總管董國昌只接任一年就辭職了,因為他生性灑脫好玩,喜歡戲劇,在晉劇票友裡是數得著的角色,人稱「十二王」,讓他管理龐大的運營買賣,在辛亥革命前夕那個風雨亂世,著實是件吃苦費腦筋的事情,所以他把總管的位置重新給了哥哥的兒子董樞。
經商必須有天賦,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獨當一面,所以說,晉商之所以能崛起,是因為每個商號都有幾個卓越的領導人,比如祁縣喬家的喬致庸、榆次常家的常立仁、祁縣渠家的渠本翹、太谷曹家的曹中美、介休冀家的冀以和、平遙李家的李箴視、介休侯家的侯培元、榆次王家的王棟等等,都為本家的產業邁向輝煌、建立覆蓋全國的商業網絡立下不朽的功勳。他們是晉商中真正的脊樑與驕傲。
董樞上任時正值辛亥革命後軍閥割據,盜匪紛生,他決定將寧夏的「隆泰裕」和「廣發店」兩商號獨立,「祥泰隆」依舊控制一半股份,從而有效地消除了兩號距「祥泰隆」數千里之遙,卻還得請示上報,容易貽誤商機的弊端。同時根據蒙民經常丟失銀帖的實際情況,規定如果蒙民丟失或磨損了銀帖,只要號中有存根,一概予以辦理。
董樞的這些開明政策,在蒙民中贏得了感激和讚譽。在全面整頓「祥泰隆」商號的基礎上,民國七年(1918年),阿拉善旗王爺與「祥泰隆」共同出資白銀三萬兩,開辦了「乾錫永鴻記茶莊」,身靠大樹好乘涼,從而使「祥泰隆」在阿拉善旗的磚茶壟斷經營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民國九年(1920年),阿拉善旗一帶大旱成災,由於水資源匱乏,草木皆衰,牲畜都渴死、餓死了,慘不忍睹。隨著牲畜大量死亡,牧民缺糧更加嚴重,牲畜屍體腐爛,瘟疫隨時可能爆發。阿拉善的王爺也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去與「祥泰隆」掌櫃協商,董樞拍胸脯保證,一定調動「祥泰隆」的全部人員和駝隊,竭盡全力保護牧民的生命。「祥泰隆」組織人員馬不停蹄地從全國各地購運黃米、小麥五千餘石,約一百多萬公斤。不遺餘力地把糧食送到每個分號統計的牧民手中,雪中送炭之舉使牧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最後終於幫助牧民渡過難關。就是現在,阿拉善的老牧民提起當年,都會不吝讚美之語來誇獎、讚美「祥泰隆」的義舉。
當時蒙民有銀則買,無銀則貸,最後無力償還就算做了救濟,不但「祥泰隆」賴以生存的消費市場得到了充分保護,而且進一步贏得了民心。由此可見,綿延兩百多年的「祥泰隆」之所以能創造出令人驚歎的輝煌業績,其實與他們厚德載物的悲天憫人情懷有著最直接的聯繫。
隨著「祥泰隆」的資本逐步雄厚,通過分紅「倍股」、留「厚成」的措施,「祥泰隆」不斷進行擴大再生產,除偶爾短期周轉外,一般不借外債,依靠自身資金獨立運轉,增強抵禦風險能力,並且每年發放代金銀帖,流通使用。這種辦法,既減輕消費者攜帶硬通貨的不便,又是一種長期無息集資行為與轉嫁風險,擴大自身硬通貨儲備的行為。銀帖好比紙幣一樣,兩百多年前「祥泰隆」就率先發行使用了,現在北京收藏市場上也有「祥泰隆」的銀帖出售,「祥泰隆」發放的銀帖有四種面值,即一兩、二兩、五兩、十兩,前後發放總額達數十萬兩白銀。為了維護銀帖的社會信用,銀帖無論多少年後都有效,而且不貶值。如有損壞、燒燬、丟失等,只要有據可查,一概如數兌付或補發,使它在用戶中的信用度極高。民國年間,牧民們寧可信任「祥泰隆」的銀帖,也不相信常常貶值的政府鈔票。可見,「祥泰隆」的信譽已經深入當地牧民心中。
毀於軍閥的巧取豪奪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董褳接替董樞出任「祥泰隆」商號的第六任總管。上任時,正值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祥泰隆」原有的南北貨運通道被阻隔,外地分號連續遭到搶劫,商務範圍侷促一隅,經營狀況江河日下。1939年開賬分紅時,每股紅利已降到三千兩白銀。
阿拉善旗處於寧、蒙、甘三省交界,是通往蒙古的交通要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辛亥革命後,軍閥割據,狼煙四起,民不聊生。有兩個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他們就是閻錫山與馬鴻逵。
當時山西重地亂世紛爭,閻錫山作為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打響後,他立即派一個營的兵力開赴石家莊,與第六鎮官兵共同截斷京漢鐵路,扣留了清政府運往武漢前線的軍用物資,阻止袁世凱入京就任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並擬揮師北上推翻清廷。1911年11月15日,清政府改派張錫鑾為山西巡撫,並命曹錕第三鎮進犯山西。12月13日,清軍攻佔娘子關。閻錫山採納同盟會員景梅龍的建議,決定分兵南北,繼續戰鬥。閻錫山率民軍一部北上綏遠,曾攻克包頭、薩拉齊並向歸綏(今呼和浩特)進軍;副都督溫壽泉率民軍一部南下河東,配合山西民軍攻克運城、絳州並圍攻臨汾,在後方和側背對清政府構成極大的威脅。南北議和結束、清帝退位以後,閻錫山於1912年4月返回太原,以都督名義掌握山西的軍權。
1915年袁世凱陰謀稱帝,閻錫山首先向籌安會提供經費銀幣兩萬元,接著又連電勸進,把辛亥革命貶低為「新舊遞嬗時代之權宜手續」,認為「以中國之情決不宜沿用共和制度」,「非厲行軍國主義不足以圖強,欲厲行軍國主義非先走君主立憲」不可,要求「廢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憲政」,並懇求袁世凱「以大有為之才,乘大有為之勢,毅然以救國救民自任,無所用其謙讓」而登基稱帝。袁世凱閱後喜不自勝,批復「頗有見地」。袁世凱稱帝后,「報之以李」,於12月21日封閻錫山為一等候。
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善於見風使舵的閻錫山擁戴袁世凱稱帝,可謂不遺餘力。後來他竟然說,這乃是根據孫中山的指示,為了保存北方革命力量而採取的措施。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的統治局面並未改變,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閻錫山又依附於段祺瑞,在重大問題上唯段祺瑞之馬首是瞻。1916年7月,閻錫山改任山西督軍,一面排擠打擊異己,使省長孫發緒和沈銘昌相繼離職,一面賄請內務總長湯化龍為其說話,又拜段祺瑞為師,遂得於1917年9月兼任省長。從此,山西的軍政大權集於閻錫山之一身。他響應段祺瑞,曾出兵反對張勳復辟。段祺瑞重新執政後,拒絕恢復被袁世凱廢棄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就任陸海軍大元帥,下令討伐段祺瑞。閻錫山卻站在段祺瑞的一邊,電促馮國璋等抗擊護法軍,並派晉軍第一混成旅長商震率部赴湘參戰,結果全軍覆沒。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閻錫山出兵石家莊阻截直軍北上,促成段祺瑞臨時執政。1925年12月,打退了國民軍總參議續桐溪策劃的建國豫軍樊鍾秀對山西的進攻。1926年3月,又將佔領山西雁北地區的國民軍逐出山西,並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綏遠。
在此期間,國共兩黨實現合作,籌劃進行北伐。國民黨極力爭取閻錫山,雙方關係開始改善。
1925年國共合作的國民黨山西省黨部在太原成立,閻錫山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張作霖的威脅和拉攏下,閻錫山對北伐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態度。
北伐軍於1926年7月誓師後,直指湘鄂,摧枯拉朽,很快打垮了吳佩孚;接著又取得贛、閩、浙、皖、蘇的勝利,孫傳芳潰不成軍。大勢所趨,北伐奉張,已是指日可待。閻錫山看到這一形勢,乃於1927年6月6日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懸掛青天白日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