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乃德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社會活動家,是「五四運動」的中堅人物和被周恩來譽為「大西南第一聲春雷」的「市中事件」大遊行活動的主要領導人,大後方民主運動的重要領袖之一。並參加了中國民主同盟的組建工作,先後擔任青年黨執委兼宣傳部長,中央常委兼文化運動委員會主任、一至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黨行政院政務委員、國府委員等。曾以參政員的身份,赴延安考察、協商。因他目睹國民政府的腐敗,而又無法割斷與青年黨的關係,心中痛苦難以名狀,積鬱成疾,終年僅四十九歲。常乃德一生著作等身,政治、雜文名冠一時,古典詩詞又頗見長,見諸於報刊的文章和專著文字達四百萬字以上。六十年代初,台灣文海出版社曾由黃欣周主編出版《常燕生先生選集》十卷。
清末廢科舉立學校,到1921年,從十四世到十六世,常家有四人赴日留學,學成回國,有十人從省內外大學畢業,在榆次家族中首屈一指。據有關記載,清末民初,常家出的大學生,佔到整個榆次的四分之一以上。時至今日,常氏在海內外的後裔中專家、學者仍層出不窮,家學淵源、長盛不衰,這正是儒商世家的風采。
常家是晉商中文化商人的典型代表,他們不單純代表著茶路的興起與對俄貿易的崛起,更代表著儒學治家的嚴謹與豁達仁厚。在整個晉商後裔裡面,不爭氣的人很多,如許多人吃鴉片,生活奢侈,昏天黑地地過著不理世事、沒有理想與未來的混世魔王的生活,倒家敗祖,有的甚至於挖祖墳過活,有的凍死、餓死在街頭。但是常家後裔卻一直獨領風騷,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在晉中故土與國外過著同樣世家風範的生活,有的入仕途做官、有的在高等學院做教授,仍然令人仰慕。可以說是智慧人家,道德楷模。這一切,都是常家以詩書傳家結出的善果。
「喬家一個院,常家二條街」
走西口發家後的晉商,大都建有豪宅大院。其宅院規模最大、結構最完備的當屬常家。在山西當地有諺曰:「喬家一個院,常家二條街。」常氏宅院的建設規模,當時被被認為三晉民居建築之首。
常家八世祖常威,率九世常萬玘、常萬達,從事商業活動,盈利頗豐,逐漸使常氏成為晉中望族,晉商中的一支勁旅,開始大規模地營造住宅大院。常萬玘在車輞村建「南祠堂」,立「世榮堂」,以村西南為軸心,向東、南發展;常萬達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東向西毗連修建成一條新街,俗稱「後街」。
常家院落一角
從清康熙年間到光緒末年,經過二百餘年的修築,晉商常家在其老家榆次車輞村整整建起了南北、東西兩條大街。街兩側都建有深宅大院,鱗次櫛比,樓台亭閣,相映生輝,雕樑畫棟,頗為壯觀。整個常家莊園共佔地三百餘畝,有樓房四十餘幢,房屋一千五百餘間,園林十三處。使原先四個自然村連成了一片。車輞由四個小自然村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與四寨相距各半華里(每華里500米),形成一個車輻狀,故名「車輞」。
常家以詩書傳家,其深厚的儒商文化可謂獨樹一幟。這個家族既出過不少進士、舉人、秀才,又不乏書畫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築上亦有自己非凡的獨創之處,是晉中曹家、喬家、渠家等晉商宅院望塵莫及的。
與眾多山西商人不一樣的是,常家作為放眼世界、敢為天下先、逐利四海、開拓萬里茶路的外貿世家,作為恪守禮儀傳家、尊師重教、樹人為本的文化世家和教育世家,經過二百餘年的陸續修建,不僅使其宅院具有功能齊全的莊園特性、井然有序的中華禮儀傳統,而且有典雅濃郁的儒文化品位,有百餘畝融儒、釋、道文化於一爐,集南北風格之大成的園林。這一特色,為北方民間所罕見,諸多晉商大院所僅有。
常家莊園之恢弘,不是一般人想像得到的。跨過二丈五尺寬的拱形石橋,穿過七丈二尺高的堡門,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條長達六百五十米的清代街道。長街的南北宅院緊靠,無一條橫向通道,形成了「臨街門戶依次開,堡門關閉如一堂」的格局。
到常家莊園去觀光,走馬觀花也得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用最精練的語言來概括,主要建築和景觀為「一山一閣、兩軒、四園、五院、六水、九堂、八帖、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
從佈局上看,主體建築以雄渾、方正的北式庭院為主體,每個正院均分內外兩進,外院南房倒座兒一律臨街,東側辟各式門樓。前院有東西廂房各五間,正北則又一處倒座南房,正中設垂花門。裡院則呈長方形,庭院寬敞,約為外院一倍,上房與南房相對稱,東西各有廂房十、九、八間不等。如上房、南房各達八間時,便按正五偏三的模式,隔出偏院,從不越「方正」之規、「等級」之矩,充分顯示了名門望族的氣勢。但其附屬建築卻又充分顯示了南國園林建築的「靈秀」,使「方正」中浸透了「綺麗」。常家大院的綺麗,主要展示在四個方面。
首先,每所方正院落的裡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結構的牌樓,飛簷斗拱,小巧玲瓏。牌樓兩側各有磚雕花牆,宛如鑲嵌寶石的扎帶,使方正雄渾的北方庭院增添了畫龍點睛般的南國園林秀色。這牌樓花牆將正院隔為裡五外五,裡五外四,裡五外三多種形式,具有獨特風格。
其次,院落之間與院落之後,大多建有花園、菜園,有小門與正院相通。進園之後,有甬道貫通,曲折迂迴。其間點綴迴廊、亭榭、小橋流水,或草石農舍,或奇花異葩,匠心獨具,猶似南方園林。
再次,在每個院落中觸目可見的磚雕、木雕、石雕和木質構件上的彩繪藝術,別具風采。其中磚雕藝術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房脊的吻獸和雕花護脊,造型優美,線條嫻熟,刀法細膩,均為清代磚雕精品;二是照壁、花牆磚雕,既有傳統的「百壽圖」、「吉祥圖」以及佛道故事,又有花卉鳥獸和干鮮果品等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磚雕藝術;三是每排廂房「硬山牆」上端的「墀頭」或花,或鳥,或獸,或字,雙雙成對,卻很少雷同,造型又各具特色;四是現存的部分磚雕護欄,在貴和堂的樓層護欄上,全部由磚雕砌成,圖案由福、壽、喜、祿、禎、祥團花和八卦爐、懸壺、文房四寶等組成,欄柱、欄板渾然一體,猶如天然而成,絲毫不見砌縫,無論雕刻藝術還是壘砌藝術,堪稱清代建築中的上乘工藝。另一部分在養和堂,保存完好,但雕刻與壘砌藝術不及前者。
常家石獅影壁
常家大院的石雕藝術有護欄、門獸、護牆等,大多用細砂石雕成,刻有各種圖案。砂石的粗獷,雕工的細膩,相得益彰,別具一格。
常家大院的木雕,主要是宅第中的窗戶木雕、門框、屏風、傢俱和隔扇木雕等,圖案千變萬化,造型手法各異,木質多種多樣,恰似木雕展覽,使遊人眼花繚亂。可惜木質不易保存,破壞十分嚴重。
常家大院是儒商建築的代表,室內佈置十分講究,處處反映出書香門第的穩重古樸、勻稱適宜。室內的琴棋書畫、文房四寶、奇花異卉、山水盆景,有別於其他的晉商宅院。作為儒商宅院,有其獨到之處,讓人耳目一新。
第四,書法到處可見。作為儒商世家,常家對後人的教育和要求極其嚴格。子弟儒學不精,則不准參與經商等社會活動。因此,常家的弟子不僅儒學功底深厚,而且代代不乏精通書畫的優秀學者。同時,常家曾經富甲一方,有能力將歷代中國書聖的神妙極品廣為收藏。無論是宅院建築還是園林創作,追求的都是意境、情趣和品味,是從物質世界中所反映出來的精神追求。除了盡力在建築的精雕細刻上表達其精神世界外,更多的是直接將文學融入自己的生活範圍,這就是這個偌大莊園中的法帖群。
法帖,也叫「法書」,就是書法藝術真跡的複製本,即刻在木石上,可以再用紙拓下來的大型刻印版本,用於永久珍藏名貴的書法作品,並為後人提供書學的範本。橫石為碑,豎石為帖。法帖作為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綜合,使名筆墨寶得以長久保存,為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大創舉。
常家莊園現存的法帖有八種,即敦艮吉門宋代二亭雙絕帖、杏林清代名人名聯帖、雍和堂惲壽平畫跋帖、石芸軒法帖、聽雨樓法帖、常氏遺墨帖、四十四帝后帖、可園唐詩筆意帖。歐陽修和蘇軾,皆位「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中國歷史上,均有相當顯赫的地位。蘇軾比歐陽修小三十歲,他對歐陽修的文章、詩詞、書法都極為崇拜,並手寫歐陽修最為人所稱道的兩篇遊記散文,《豐樂亭記》和《醉翁亭記》,以表示自己對這位前輩的敬仰。蘇軾以楷書來書寫的這二亭記綿中裹針,神態豐腴跌宕。蘇軾的這個二亭記在宋代就被尊為「二亭雙絕」,其真跡以高三米、長十三米的巨幅字帖赫然列於常家莊園的敦艮門的南、北兩側堡壁上,彌足珍貴,令人歎為觀止。
杏林清代名人聯帖中,選擇了清代各個階段的書法界代表人物五十六位,並以這些代表人物的楹聯書法藝術為載體而雕刻的法帖。這五十六位中有劉墉、左宗棠、翁同龢、林則徐、李鴻章、曾國藩、鄭板橋、康有為、梁啟超、傅山、趙鐵山、吳昌碩等等,其書法有行、草、隸、楷、篆,風神獨具,各成一派,功力深厚,皆為精品。
聽雨樓法帖收集了上起唐代,下至清中葉五十餘名大書法家的作品(包括題跋),其中有顏真卿、賀知章、歐陽詢等等,他們的書法珍品,許多已不傳於世了,如賀知章的《千字文》、郭子儀的《後出師表》、張照的《康熙帝南巡詩抄》均為奇珍。常氏的《聽雨樓法帖》和《石芸軒法帖》不僅是常家珍藏的雙絕名牌,而且還堪稱中華碑帖中的奇葩、珍寶。
在常家莊園內,與「聽雨樓」相對的是「御筆亭」,收集有從夏禹到清宣統在內的四十二位帝王及唐武則天、清慈禧兩位實質上的女帝王之筆跡,故稱「四十四帝后帖」。中國古代帝王自幼大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書法更是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高師傳授,不乏其書法功底深湛的佼佼者。如相傳「章草」的創始人為漢章帝;唐太宗李世民博學,通諸藝,尤精書法,工隸書、飛白,行草得「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法;清康熙帝經、史、詩、文,無不研磨,兼能書畫,著述甚眾。
常氏家族內不乏書畫名家。從其第九世到第十五世的二百餘年間,有資料可查的書畫家就有數十人之多。第十二世常炳的柳體、常佶的雙鉤、常懌的行楷,第十三世常維豫的楷書、常立屏的行草、常立德的顏體、常立愛的榜書、常立方的楷篆行隸,第十四世的常贊春、常旭春兄弟不僅同年中舉,而且,還都是名揚省內外的名筆。常氏遺墨帖,精選了常立方、常贊春、常旭春等人的作品,磚雕製成,供常氏後人臨帖習字。
點綴常家莊園的還有兩大建築群中的八十多個堂第的楹聯匾額。楹聯與建築物融為一體,主要是常氏自擬書聯與清代名人名筆聯兩種,用以寄托主人情懷。匾額則分為四種,即職官額,懸掛於臨街的大門上;堂名額,懸掛於二門或正堂;寄情額,懸掛於正廳及亭、閣處;還有一類由朝廷、官府、鄉人、門生送的匾,懸掛於祠堂或是主人宅第。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常家擁有全國最大的家族書院——「一泓清池水靜,一幢書樓墨香」的「石芸軒書院」,並不惜重金購來三十五塊石板連綴而成的《石芸軒法帖》供子孫觀摩。常家一族的私塾就多達十七座,每個族系都有專供子弟讀書的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