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名中外的晉商在稱雄明清商界五百年的輝煌歷史上,有三個光彩奪目的亮點,那就是鹽業、茶葉和票號。明清以來,運銷蒙俄的茶葉幾乎由晉商壟斷,並形成了一條由中國南方到歐洲腹地,可與「絲綢之路」相媲美的國際商路——「茶葉之路」。在這條萬里茶路上有一個堪稱中流砥柱的晉商望族,那就是被《山西外貿志》稱之為「外貿世家」的榆次車輞村的常家。
據《山西外貿志》記載:「在恰克圖從事對俄貿易眾多的山西商號中,經營最長、歷史規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車輞常家。常氏一門,從乾隆時從事此項貿易開始,歷經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七代,沿襲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圖十數個較大商號中,常氏一門獨佔其四,所以堪稱清代晉商中『外貿世家』。」
常家莊園一角
汾陽路履仁先生目睹晚清恰克圖商業狀況,撰文說:「買賣城內由一東西向橫街和三條南北巷子組成,西巷有常家的大泉玉,中巷有常家的大升玉,東巷有常家的獨慎玉。」
榆次常氏家族在晉商中嶄露頭角,在商界打開一片新天地,進而在市場上呼風喚雨,是從常家第八世的常威開始的,而常威就是在走西口以後起家的。在說常威走西口發家之前,我們先說說常家有記載以來的始祖常仲林。
銀埡山上的風水
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年),生活非常貧困的常仲林遷居山西榆次縣車輞村劉家寨。此時的常仲林,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僅靠為車輞大戶劉姓牧羊為生。後娶劉姓婢女為妻,並生子常廒,在車輞正式安家落戶。
在這之前,常仲林世居太谷佛山下。因為這個地方傳說是漢代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屢立功勳、被朝廷封為炎漢將軍的常惠「奉安」(安葬)之地,所以叫「惠安」。根據明初惠安常氏宗譜記載,常仲林在惠安為第三世,其子常廒也在惠安常氏的四世譜中有記載。
常仲林離開惠安之後,並沒有立即來到車輞,而是先到了離車輞不遠的太谷墩坊村,並在那裡娶妻生子。因為墩坊至今也有常氏,也一直尊常仲林為始祖。後來,墩坊常氏還遷到了太原、徐溝等地繁衍生息。
常仲林為何在墩坊村又離妻別子,再次隻身出走,來到車輞,至今還是個謎。可以說,正是由於常仲林不安身認命的精神,為後人留下了敢為天下先、逐利四海的寶貴精神品質。
常仲林出身於貧寒之門,不畏艱險、吃苦耐勞的品德,也為後代樹立了節儉不奢的榜樣。在常氏家業大興之後,常仲林用過的羊鞭、羊鏟等放羊工具,一直被他的傳人供奉在祠堂裡,被當作聖物供後人紀念。名揚四海的山西首富,清代「中國儒商第一家」之常家,正是從這支羊鞭起家的。
當時,常仲林為了養活一家老少,在每年的青黃不接之時,經常要從他所在的村子,也就是榆次東南角的車輞村,翻越一座叫銀埡山的隘口,然後去一個叫做慶城的地方。
當時這個銀埡山傳說有白狐仙出沒,因為山體是銀灰色的石頭山,故名銀埡山。這裡寸草不生,空曠荒涼。許多人路過銀埡山,由於不禁心生恐懼,所以都會加快腳步。從這裡經過的人,都會感覺到頭皮很緊,且腳下有呼呼風聲,似乎是白狐仙在作怪。
翻過銀埡山,便是著名的榆次塗水(榆次在春秋時期稱塗水)的發源地——慶城。
常仲林翻越銀埡山去慶城,是為了給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討點吃食。慶城有茂密的森林,即使沒有飯食也可以採點野味。常仲林翻越銀埡山到慶城,常常是一天一個來回,身體極度困乏。春天經常颳風,春寒讓單薄的他無力支撐自己瘦弱與疲倦的軀體。終於在一天回家的黃昏,常仲林倒在了銀埡山的隘口上。恰巧倒在了銀埡山銀元寶似的頂樑上,由於這個山本來就是石頭山,沒有土可以安葬,人們路過就給裸露的屍骨蓋上塊石頭,日子久了石頭墳堆自然形成,更有好事的人說在常仲林逝去的當晚,有一道紅色的霞光直奔車輞村去,那是轉世的靈狐在庇佑常家。常家從此芝麻開花節節高,一發而不可收,做什麼事都能順利,就像坐上了順風船,給他們的後人帶來了很讓人羨慕的運氣。
常威走西口
康熙年間,晉商幾乎壟斷了塞外貿易,這些叱吒風雲的晉商都集中在晉陝官道沿線的晉中一代。榆次車輞村距離此官道數里之遙,常家至此已經傳至第八世的常威,他耳濡目染這些大戶的闊綽與傳奇,不禁「於我心有慼慼也」。
越來越多的鄉親們加入到了走西口的大軍裡,回來的人都說,雖然走西口的路上很無奈,但西口外的世界很精彩。
常威終於在1701年的康熙四十年,與鄉黨一起結伴離開故土,毅然前往張家口,加入走西口的人潮中。
張家口是中原漢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溝通的橋頭堡,也是俄國與中國內地交易商品的集散地。此時清朝正進入經濟發展的繁榮時期,以長城為界,中國內地與北部少數民族地區、東北地區的國內貿易日漸增長,開始向東部擴張的俄羅斯也久仰中國商品。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政府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受政府保護的中俄貿易正式拉開帷幕。俄國商人已經非常清楚地辨別出中國這個幅員遼闊、物華天寶的國度可以帶給他們巨大的利益。常威就是在這樣的大氣候下,身背簡易行裝,徒步踏上了走西口的漫漫長路。
綜合當年走西口發家的晉商先驅來說,常威是文化素質最高的一個。常威飽讀詩書,什麼書都愛看,幼年讀書就喜好研讀《周易》和中國道家的五行文化,對占卜和八卦很感興趣,對金木水火土這些可以說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中的諸要素,熟悉到如數家珍的地步。
占卜及《周易》一書起源於甲骨卜的實踐,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卜書而倖免於難。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對中國幾千年來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黃帝內經》,無不從《周易》裡獲得過營養。《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大醫學家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一言以蔽之:沒有《周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周易》在西漢時期就被列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之首,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於是寒門出身的常威沒有捨得花袋裡有數的那點銀兩,而是靠著沿途給人看病和算卦為生。由於他算的卦好多都能應驗,所以沿途有不少人找他來算卦。這樣下來,常威不但不用花錢,反而積累起他的第一桶金,儘管數量不是很多。
通過張家口到口外去,是當年走西口的諸多線路中最東面的一條線路。當時像常威一樣想在口外謀生的人數以萬計,但不花錢就到達張家口的,恐怕就常威一個人了。
常家發跡後,常家的後人將其創業的始祖常威的「捎馬」(算卦用的卦包)供奉於祠堂上,也是這個「捎馬」見證了一路上常威經歷過的風霜雨雪和沿途的所見所聞和世情冷暖。
常威吃苦耐勞,生活節儉,精明幹練,是一個很能適應市場的開拓者。常家之所以能從零開始,逐漸發展壯大,正是因為有常威這樣吃苦耐勞、不畏艱辛、敢冒風險的奠基人。由於帶的銀兩少,不能做大買賣,常威在動腦筋摸清行情後,憑小本錢購進了一些棉布,做起了行商。走街串巷,沿街叫賣,不論天陰下雨、颳風下雪,天天都如此。經過這樣兩三年的艱辛拚搏,漸漸積累了一筆數目不小的資金。
常威在沿街叫賣中發現,老家榆次盛產的大白布在當地市場上沒有,這個產品的市場空間一定會很大。於是他選擇在最繁華的鼓樓底開了一個小布店,常氏小布店專門經銷榆次大布。榆次大布幅寬、線緊、耐磨,在北方市場頗有名氣。
俗語說得好,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之人。榆次大白布因為厚實耐磨,極受北方嚴寒地區的人們的喜愛。常威的大白布生意做得異常順利,很快就做得風生水起。
更為重要的是常威遵循儒家道德,恪守誠信,視信義為生命,使這個常氏小布店很快就名聲大振。
也是上蒼垂愛常威,幾年後他就遇到了一個百年難遇的大買賣。這一年的春夏之交,張家口一帶有一位王爺去世,官府命令百姓集體穿孝,市場上的白布很快就銷售一空,供不應求。正好此時常威從榆次進回一大批大白布,轉眼間就都出手了,而且售價都高於平日。
真是人在布店坐,生意天上來。這個偶然的機會讓常威大賺了一筆,加上平時的積蓄,他決定開一個像樣的布匹店舖。
康熙五十年(1711年),常威終於如願以償,租賃鋪面開辦了常家第一個商號——常布鋪。從此常家從「行商」到「坐賈」,經營範圍也由布匹擴展到綢緞等諸多產品。櫛風沐雨後,終於見彩虹。常威用了十年時間,在張家口的市場上牢牢地站穩了腳跟。
張家口的經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蒙古民族的毛皮、馬匹通過這裡銷往內地,而內地的布匹綢緞和各種雜貨也要通過這裡運往蒙古牧區和俄國。常威利用這樣的地理優勢,擴大了商品經營範圍,開設了常家第一個商號「大德玉」,除經營布匹外,還兼營雜貨、茶葉。常威在「大德玉」商號中採取了以貨易貨的方法,以茶葉、布匹、綢緞等從蒙古等地換取馬匹、毛皮貨。因為這是一種兩頭掙錢的生意,所以買賣很興隆。從此,常家商業逐漸擴大,在張家口站住了腳,而且有了一定的地位,積累了較豐富的經營經驗。
隨後,常威又以「大德玉」的字號創辦了一個專營茶葉的商號,並在湖北和蒙古都設有分號,專門從江南進茶葉,運往蒙古銷售。茶葉是蒙古牧民的生活必需品,蒙古人崇尚信義,常威以誠為信,不瞞不欺地經營優質茶葉,很快就在蒙古人中建立起了較高的威望。常威和他的夥計們做的是長途販運,北至俄國邊境,南至長江兩岸,到處留下了他們的足跡。辛勤的汗水換來了收穫,常威的生意逐漸發展壯大。這時的常威仍然自兼掌櫃,所有事務都是一手經營,而且生活也很簡樸,過著夏無布帽、冬無長衣、食無兼味的生活。他將經商掙來的銀子不斷用於商業的擴張,到雍正初年,常威便成了晉商中的大戶了。
隨著邊境貿易需求的日益增長,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兩國簽訂了《恰克圖條約》,條約規定中俄在蒙古北部邊界(中段邊界)及政治、經濟、宗教等諸方面的相互關係。《恰克圖條約》使俄國得到了領土、貿易、宗教等利益,但對其侵略野心起到某種遏製作用,中俄中段邊界遂得以保持較長時間的安寧。
常威敏銳地看到,中俄可以互做生意了。地域遼闊的俄羅斯,在他眼裡成了一塊特大號的誘人「蛋糕」。
張家口緊臨北京,常威近水樓台先得月,發展對俄貿易捷足先登。他以張家口為據點,向周邊地區、山西北部、口外的歸化、包頭、庫倫、多倫諾爾以及京津、東北地區擴展分號,為貿易進軍俄羅斯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