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子裡一樣,都盼著有一天能出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漢土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她們不想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吉凶未卜的塞外雲煙。可是王昭君聽到這個消息後決定,與其老死宮中,不如出塞和番。
出塞前,漢元帝在宮中設宴為單于和昭君餞行。宴會前漢元帝召見昭君,只見昭君身材窈窕,臉龐白皙,明眸似水,端莊高雅,文武百官都目不轉睛地看她,漢元帝想把昭君留下,可又不便失信於匈奴。
漢元帝問昭君道:「朕問你,真的想好了,願意下嫁匈奴?」昭君答道:「蒙陛下厚恩,昭君情願遠嫁匈奴,為平息塞外狼煙獻身!」
漢元帝回到內宮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畫像,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美麗,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後世有人認為,王昭君下嫁單于主要還是君王無情,白居易就曾說:「自古君恩薄如紙,不須一向恨丹青。」現代歷史學家翦伯贊也指出:「和親本是漢家策,出塞如何怨畫師。」著名學者蕭公權也說:「可歎和戎非上策,畫師功罪不須論。」
到了塞外,昭君被稱為「寧胡閼氏」,為呼韓邪單于生了一男二女。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到匈奴。從此,匈奴和漢朝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
千古遺恨——昭君的眼淚
漢朝和親女子成就的大小,既不在於她才識的高低,也與她容貌的美麗無關,起決定作用的是漢朝國力的強弱。若漢朝國力強大,和親的女子便會受到尊重;若漢朝勢衰,和親的女子便會受到冷遇。王昭君和親時,恰值漢強胡弱之時,這便給她的成功帶來了契機。
昭君下嫁的呼韓邪單于是老單于的長子,本該由他嗣位,不料卻被右賢王屠耆堂捷足先登,稱握衍朐鞮單于,呼韓邪只得逃往妻父烏禪幕那裡避難。握衍朐鞮單于因暴戾引起國內不滿,烏禪幕趁機擁立呼韓邪為單于,並發兵進攻握衍朐鞮單于,握衍朐鞮單于兵敗自殺。正當呼韓邪躊躇滿志、重整旗鼓之時,又有人覬覦單于寶座,先是「五單于爭立」,後有三單于並立,匈奴再次陷入混亂之中。
經過一番鏖戰,最後只剩下呼韓邪及其兄長郅支單于二人,呼韓邪戰敗後走投無路,只得皈依漢朝,當漢朝誅殺了他的對手郅支單于時,他「且喜且懼」,「願婿漢氏以自親」,此時的呼韓邪勢窮力蹙,俯仰由人,事漢則安,背漢則危,他的榮辱興衰完全在漢天子一念之間。昭君在這種情況下和親,匈奴舉國上下豈敢怠慢?因此她被尊為「寧胡閼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管怎麼說,昭君是幸運的,一個大膽的決定讓她青史留名,受人敬仰稱頌。然而昭君也是不幸的,遠嫁異域,從此與自己的家鄉隔絕,誰能說她在匈奴那些年中沒有思念過自己的故土?那些寫詩讚頌昭君的人,可曾想過一個女子在塞外的孤寂冷清。唐代詩人戎昱就曾在其詩作《詠史》中憤憤不平道: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宋代的歐陽修更是滿腔激憤地發出「玉顏自古為身累,肉食何人與國謀」的高聲歎問。
知識堂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年—20年),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她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漢元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漢元帝劉奭:(公元前75年—33年),是西漢第八位皇帝。是劉詢與嫡妻許平君生的兒子。他出生幾個月後,其父即位做了皇帝。兩年後,母親許皇后被霍光妻霍顯毒死。霍光死後,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四月,劉奭被立為太子。黃龍三年(公元前49年)十月,宣帝死後即位,在位十六年,病死,謚號為孝元皇帝,廟號高宗。
殉情未必與愛有關——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金谷園
唐·杜牧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金谷園故址在今河南洛陽西北,是西晉大富豪石崇的別墅。這座唐代時的別墅已經荒廢,成為供人憑弔的古跡。唐代詩人杜牧,在途經金谷園時,寫下這首詠春弔古之作。
金谷園的繁華往昔
石崇是晉武帝司馬炎時候的人,少小聰明,讀書刻苦,是歷史上有名的富人。
石崇府裡有個叫綠珠的姑娘,原來姓梁,據說是石崇在越地遊玩時以十斗珍珠換來的,其絕色的姿容實所罕見。越地自古出美女,那裡還盛產明珠,古時越地民俗以珠為上寶,生女稱為珠娘,生男稱做珠兒,或許綠珠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綠珠善吹笛,又善舞《明君》,綠珠還自己創作了一首曲子獻給石崇。在眾多姬妾之中,石崇對綠珠可謂是「三千寵愛集一身」了。
石崇為綠珠在河南安陽建了一所金谷別墅,凡遠行的人都在此餞飲送別,因此號為「金谷園」。金谷園裡姬妾侍女,多至數百,穿錦綃、戴珠翠,妝飾都非常華麗;又有絲竹管弦種種音樂終朝不絕。石崇喜歡附庸風雅,他和當時的文學家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曾結詩社,號稱「金谷二十四友」。每次宴客,石崇必命綠珠出來歌舞侑酒。
石崇家富麗堂皇,據說有一次一位朝中大臣在石崇家做客時去如廁,當他走進廁所時,只見裡面有絳紗大床,上面的蓆子華麗無比,兩個漂亮的侍女正手持香囊侍立兩邊,嚇得他以為自己誤入石崇家的臥室。
皇都洛陽最富有的三個人分別是石崇、王愷和羊琇,石崇與王愷經常斗富。王愷用麥芽糖刷鍋,石崇就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四十里長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長的錦步障;王愷用赤石脂塗牆壁,石崇便用花椒。王愷是皇親,見自己總比不過石崇,就向外甥晉武帝司馬炎求援。晉武帝就賜給王愷一架珊瑚樹,足有三尺高,王愷揚揚得意地拿來給石崇看,以為這次一定可以壓倒石崇了。誰知石崇隨手拿起一隻鐵如意,用力一擊,把珊瑚樹打成粉碎。王愷以為石崇妒忌自己的寶貝,不覺怒火中燒,石崇卻命左右傭人,把家中所有的珊瑚樹都搬出來,石家四尺多高的珊瑚樹就有六七架,和王愷一樣的就更多了。王愷從此再不敢和石崇斗富了。石崇在五欲上的享受,真是奢侈到極點,當時的人看了這情形,誰不羨慕他呢?但古諺云:「福不可享盡」,一個人的衣食祿享是有定數的,超之太過就要招禍了,可是石崇哪裡會明白這些道理。
石崇為綠珠獲罪,綠珠跳樓以報
晉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西晉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趙王倫暫時掌權,他有個朋友叫孫秀,也非善輩。這個孫秀垂涎綠珠美色,因畏於石崇的權勢,只能在自己的心裡單相思,現在孫秀因趙王倫得勢就差人去跟石崇索要綠珠。石崇將其婢妾數十人叫出來讓孫秀使者挑選,可來人只要綠珠。石崇拒絕道:「綠珠不可能給你。」後來孫秀又使出種種手段威逼利誘,石崇就是不從。惱怒的孫秀就向他的主子趙王司馬倫告狀說石崇謀反,於是司馬倫便派人去金谷園抓石崇,石崇悲痛地對綠珠說:「我現在因為你而獲罪。」綠珠說:「奴家當效死於官人前。」說完跳樓而死。
石崇臨死前曾恨恨地說:「這些人還不是為了我的錢財!」押解他的官吏聽到這話反問道:「你既然知道因財多而受害,為什麼不早日散財,做點扶貧濟困的事情呢?」石崇聽了啞口無言。後來石崇全家都被殺害。
有人說是綠珠害了石崇,宋朝的詩人鄧林卻覺得,石崇的身亡另有原因,他在詩作《石崇》中說:
梓澤神仙第一居,爭豪不惜碎珊瑚。
荊州使客知何罪,未必亡身為綠珠。
他認為石崇被殺是緣於自己的貪慾,不能把責任推到綠珠身上。
石崇死後十日,趙王倫也在政變中被殺,而那個索要綠珠的孫秀,也被斬首了,心臟還被人挖出來吃了。
知識堂
金谷園:故址在今河南洛陽西北,是西晉富豪石崇的別墅,唐時園已荒廢,成為供人憑弔的古跡。據《晉書·石崇傳》記載:石崇有妓曰綠珠,美而艷。孫秀使人求之,不得,矯詔收崇。崇正宴於樓上,謂綠珠曰:「我今為爾得罪。」綠珠泣曰:「當效死於君前。」因自投於樓下而死。
紅顏並非禍水——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
題馬嵬驛
唐·羅隱
馬嵬煙柳正依依,重見鑾輿幸蜀歸。
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末代皇帝唐僖宗李儇逃難經過馬嵬坡,唐末詩人羅隱作詩諷刺此事。
阿蠻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名,唐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在馬嵬坡縊殺楊妃以塞天下人口。這回李家的末代皇帝又一次「幸蜀」,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再也怨不得人家楊玉環了。
公公娶了兒媳婦
楊貴妃小字玉環,陝西華陰人,後隨家人遷至山西永樂縣(今山西芮城)。她從小習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後來成了唐明皇十八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在一次宮廷宴會上,唐明皇見到這位兒媳,一眼就喜歡上了她,那時楊玉環嫁給壽王李瑁已經五年了。
唐時宮廷「胡風」盛行,老子搶兒子的媳婦,好像也不算什麼稀罕事。但這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為了掩人耳目,唐玄宗下詔令楊玉環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后薦福,並賜其道號「太真」,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住進太真宮。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不顧朝臣們的議論與反對,將楊玉環封為自己的貴妃。楊玉環憑著自己的聰明漂亮,善解人意,不久便專寵後宮,當時宮中稱她為娘子,待遇按皇后級別對待。楊貴妃得寵後,她的兄弟姐妹也都跟著飛黃騰達。
楊貴妃喜歡吃新鮮的荔枝。那時交通不便,為了貢奉新鮮的荔枝,唐玄宗下令特開闢一條從嶺南通向長安的數千里的貢道,沿途設有驛站,備有快馬,以保證荔枝運到長安後色味不變,依然新鮮。
楊貴妃與安祿山
安祿山是個胡人,曾因為偷羊被告發,差點被當時的地方官張守珪打死。安祿山吹牛說自己能消滅契丹,被免了死刑,並在張守珪手下任職,他溜鬚拍馬,百般逢迎,就這樣一路陞官,並取得了唐玄宗的信任。
安祿山是個大胖子,大肚子下垂到膝蓋。他看似笨拙,可是在宮裡跳舞時旋轉如飛,讓人稱奇。有一天,玄宗指著他的大肚子開玩笑說:「你肚子那麼大,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安祿山諂媚地說:「陛下別看我的肚子大,其實裡面什麼都沒有,只有一顆對陛下的赤膽忠心。」唐玄宗聽了非常高興。
唐玄宗把安祿山召進宮裡同楊貴妃見面,唐玄宗想讓安祿山跟楊貴妃結成兄妹。安祿山拍馬屁說:「陛下,我怎麼配得上給貴妃當兄弟呢,我還是做貴妃的乾兒子吧!」楊貴妃被他逗得開懷大笑,也像模像樣地叫他「祿兒」。這一年,楊貴妃二十九歲,而安祿山已四十多歲了。
經過馬嵬坡的皇帝與詩人
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唐玄宗還以為是謠言。等他們得到確訊之後,滿朝文武無不驚慌失措。潼關失守的消息傳到長安後,唐玄宗急忙帶著楊貴妃姐妹、皇室宗親、宮中近侍和楊國忠等幾個大臣逃出了長安城,向蜀郡避難。他們到了馬嵬驛,隨行的將士殺了楊國忠,又逼迫唐玄宗縊死楊貴妃。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的轉折點,此後的唐王朝開始由盛轉衰,內憂外患,朝不保夕。後人把大唐由盛轉衰的罪責都推到楊貴妃身上,其論調自然是紅顏禍水。唐末大詩人李商隱在其詩作《馬嵬》中諷刺唐玄宗和楊貴妃:「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唐代詩人徐夤就指責唐玄宗晚年昏庸,親小人遠賢臣,造成安史之亂,不能怪女人,他在詩作《開元即事》中說:「未必蛾眉能破國,千秋休恨馬嵬坡!」
唐玄宗李隆基與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故事,引發了許多文人墨客的詩情文思,其中最著名的要屬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創作的《長恨歌》。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袁枚赴陝西候補官缺,路過馬嵬驛,作了四首《馬嵬》,其中一首這樣寫到: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當時袁枚與自己的愛妾分別,遠赴陝西,他聯想到白居易《長恨歌》所寫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另翻新意,將他們的愛情悲劇放在民間百姓的遭遇下加以審視。他認為百姓的生離死別不勝枚舉,而唐玄宗和楊貴妃的生離死別並不值得同情。
除了這首《馬嵬》,袁枚還寫過一組《再題馬嵬驛》的組詩,也是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在陝西寫的:
不須鈴曲怨秋聲,何必仙山海上行?
只要姚崇還作相,君王妃子共長生。
比起《馬嵬》,這首詩對唐玄宗的批評已很明顯了。
到了近代,女權主義大張,為楊玉環鳴不平的人就更多了,當代女詩人林葉蔭就有詩句曰:「無罪楊妃傷替死,長生共許笑三郎。」至此,紅顏誤國的論調可休矣!
知識堂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亂後失傳。